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3964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docx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

B

 

线索1:

儒学的发展历程:

初步形成→新儒学→理学→心学→新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时期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神学化的新儒学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出现理学、心学体系;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基础上,儒学出现新内容,获得新发展。

线索2:

儒学的地位变化:

不受重视→独尊地位→三教并行→官方哲学→儒学批判。

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儒学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不被重视;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专制统治的时代要求,获得独尊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道思想冲击,唐朝出现三教并行局面;元明时期,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B

 

一、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阶段

时期

内容

创立和

发展

春秋战

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完善与

独尊

西汉

时期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抻授”等思想,并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儒学成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吸收与

改造

魏晋至

隋唐时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转型与

成熟

宋明

时期

①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②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批判和

继承

明清

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二、儒学发展的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2.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

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儒学强调仁政、民本、教化,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

3.从儒学的历史延续看,它具有与其他文化相互激荡、渗透和融会的特点,在每次融会中,儒学思想都获得了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1.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新儒学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6)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仍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

(1)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2)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

B

 

1.(2018·天津文综卷,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B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中朱熹认为国家以人民为根本,社稷也是为人民设立的,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选B项。

材料说明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和社稷的存亡,并没有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排除A项;C项中的“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朱熹的思想主张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2016·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C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五经”中不包括《论语》,《尚书》等“五经”成为西汉的经典,这主要是因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如“仁”等实际上早已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论语》成书较晚,故没有列入“五经”,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6·海南历史卷,2分)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思想。

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强调完善个人品德,A项符合题意。

题干所述不是“坚持个人独特性格”,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礼制束缚的突破,C项错误;“专制暴政”形成于秦以后,D项错误。

4.(2016·江苏历史卷,3分)明末思想家李赞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C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从题干信息李贽着“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他的行为与传统礼法相违背,与时人格格不入,他挑战孔子的地位,故C项正确。

“儒帽裹僧头”仅仅是行为上的离经叛道,且南北朝时期儒学和佛教已开始融合,故A项错误;李贽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的思想追求,故D项错误。

第一单元 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吉林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A )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教师参考解答]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故②错误;“学在民间”并未取代“学在官府”,故④错误;①③均是“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故①③正确。

故选A项。

2.(2019·太原高二检测)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

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B )

A.以民为本B.以礼治国

C.民贵君轻D.礼法并施

[教师参考解答] 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孔子反对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的理由是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从而不利于统治,故B项正确;A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故选B项。

3.(2019·南昌高二检测)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教师参考解答]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

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

4.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

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

这一排名( B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教师参考解答] 战国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是一国之君排在首位,故A项错误;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不是反对君主制度,故B项正确,C项错误;社会民主化倾向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

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这反映出荀子主张( A )

A.“以德服人”B.“性本恶”

C.“施仁政于民”D.“性本善”

[教师参考解答] 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C、D两项则是孟子的思想。

6.“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 )

A.厉行赏罚 崇尚法治B.奖励耕战 与民休息

C.仁者爱人 尊君爱民D.崇尚贤能 厉行节俭

[教师参考解答] 结合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国家的大一统,结合“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A项正确。

B项“与民休息”属于道家思想;C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的思想。

7.《韩非子·有度》记载: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C )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教师参考解答] 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内涵之一,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法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一民之轨,莫如法”主要针对百姓,故B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体现了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故C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8.《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B )

A.强调“大一统”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

[教师参考解答]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思想;“正法度之宜”,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法家思想。

故本题应选B项。

9.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C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B.以礼义来教化百姓

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D.以王权限制神权

[教师参考解答]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道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礼义来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而材料强调君权的来源,故B项错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故C项正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来自于神权,故D项错误。

10.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C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教师参考解答] A项是在明清时期,B、D两项材料未体现,注意材料强调的是“直接效果”,本题选C项。

11.(2019·济南高二检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

这表明太学的兴办( C )

A.使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打破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D.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教师参考解答] 根据材料文字“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打破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故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根据材料文字“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表述“地方教育”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其选官标准是才学与品行,而考试的方式是指科举制,故D项错误。

故选C项。

12.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B )

A.民贵君轻观念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观念D.“天人感应”观念

[教师参考解答] 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符合“大一统”观念。

故选B项。

13.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

这些主张( C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

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

[教师参考解答] 由材料中“‘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可知A项错误;隋朝时,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佛、道思想并未取得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佛法玄妙……济度群品”可知隋文帝对佛教和道教的认同,体现出当时三教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中对三种宗教的描述,并非是主张三教趋同,故D项错误。

14.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C )

A.孟子B.董仲舒

C.朱熹D.李贽

[教师参考解答] 根据题中信息“白鹿洞书院”“传二程”等可判断此人应是朱熹。

故选C项。

15.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教师参考解答] 朱熹把理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这里的“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故选C项。

16.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C )

[教师参考解答]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教师参考解答为C项。

1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C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教师参考解答] 材料主要阐明了理学思想是怎样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理学思想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学思想实现世俗化、生活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

18.王阳明《传习录》载: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A )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教师参考解答] 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可知①正确;根据材料中“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可知②正确;根据材料中“但有一念向善……皆可为圣贤”可知③正确;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19.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B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教师参考解答]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理”是错误的。

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

其他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20.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

主要反映的是李贽( B )

A.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

B.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

C.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

D.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教师参考解答] 李贽“与县令、提学触”“与祭酒、司法触”是因为李贽极力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故选B项。

21.(2019·天门高二检测)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抑商政策的松动

[教师参考解答]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活跃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B项。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2.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

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

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C )

A.董仲舒B.朱熹

C.黄宗羲D.李贽

[教师参考解答] 题干材料旨在表明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

故选C项。

23.《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这段材料的核心是( A )

A.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B.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D.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

[教师参考解答]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敛华就实”“穷原究委,考正得失”可得出A项正确。

24.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存”“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

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 )

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

[教师参考解答] 材料反映了王夫之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所以这里的“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故选A项。

25.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

“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D )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教师参考解答]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实行众治。

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5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材料二 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键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

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材料三 宋代儒学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 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决不可能把社会引向理想境界。

——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

(4分)

[教师参考解答] 据材料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可以得出自我反省(反求诸己),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出加强道德修养。

[教师参考解答] 思想:

自我反省(反求诸己);加强道德修养。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

(5分)

[教师参考解答]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得出净化吏治,推行德教;第二小问,可以从汉代对儒生的政策、汉代的教育政策及选官制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参考解答] 作用:

净化吏治;推行德教。

(2分)

背景:

汉武帝重用儒生;大力兴办教育;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复兴”的背景和表现。

(5分)

[教师参考解答] 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