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3555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代绘画主张师法唐、五代和北宋,反对南宋院体画风。

在理论上延续了北宋苏轼、米芾等绘画风格并有所发展,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

这反映出元朝绘画(  )

A.强调描述写实与抒情相结合

B.推动了文人画发展到新境界

C.继承唐宋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D.揭示士大夫仕途不得志的情怀

2.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在评价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时有诗:

“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

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

”该诗说明作者(  )

A.把绘画风格与时局联系起来

B.赞扬画家的浪漫主义情怀

C.批评画家艺术造诣不够深厚

D.对画家风格评判恰如其分

3.(2019四川成都高三模拟)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

这表明,陆王心学(  )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

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

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

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

4.(2019江苏泰州高三冲刺)下表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

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

★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

★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

★思想一致的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汉代儒学的发展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5.有学者认为,孔子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有所发挥,这是很可贵的积极因素。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2019湖南怀化高三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7.(2019贵州黔东南高三模拟)下面是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

B.法家学派思想的消亡

C.汉赋文学兴起的背景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8.(2019全国高考模拟)下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  )

史料

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元文宗诏令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

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

9.(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

这表明当时(  )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二年

(公元前205年)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汉文帝十二年

(公元前168年)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

下诏曰:

“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A.察举制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0.(2019广东汕头高三模拟)据统计,魏晋时期,大批中原、齐鲁大地的鸿儒文人迁移到吴越之地,并在当地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据此可知当时(  )

A.佛教引入冲击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政治社会环境影响文化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加速推动文化交流

D.南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

11.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据此可推断出(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社会安定导致疆域不断扩大

B.长江流域已经占据经济优势

C.地方行政体制出现重大调整

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12.在周初统治者眼中,天命和治权的媒介是人君的德,即君主有德就能获得天命,无德或失德就丧失天命,所以君主必须敬德、保民。

周代天命观表明君权(  )

A.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可以有效地控制天命

C.是神圣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完全依赖天命的赐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

13.(2019天津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主的理学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北宋一开始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提出了均分财产的要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可怕的“人欲”。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当时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上述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但是在朱熹的眼里,天理与人欲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朱熹曾经说过,“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还说: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摘编自《朱子“存天理灭人欲”遭误读》

材料二 王夫之认为:

“耳目心思之所穷,是非得失之所废……有是故有非,有欲斯有理”;“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天理与人欲为“同行异情”即以“人欲为体,天理为用”。

王夫之还认为:

天理与人欲虽然并存,但却不能并重,必须以天理统制人欲;人欲有“公私”之分,“一姓之兴亡,私也;民生之兴亡,公也”,要“存公去私”。

——摘编自熊吕茂《王夫之的理欲观及其现代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的时代背景。

指出其“理欲观”的全面内涵。

(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的“理欲观”有何新发展。

其主张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历史价值?

(15分)

 

14.(2019湖南长沙一中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

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 “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

……从容曰: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代绘画主张师法唐、五代和北宋,反对南宋院体画风。

在理论上延续了北宋苏轼、米芾等绘画风格并有所发展,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

这反映出元朝绘画(  )

A.强调描述写实与抒情相结合

B.推动了文人画发展到新境界

C.继承唐宋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D.揭示士大夫仕途不得志的情怀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元代绘画继承了唐宋绘画的某些风格,同时从理论上强调写意的重要性,这是文人画发展的重要体现,据此可知B项正确;A项结论与材料信息“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相矛盾,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唐宋绘画技法,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在评价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时有诗:

“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

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

”该诗说明作者(  )

A.把绘画风格与时局联系起来

B.赞扬画家的浪漫主义情怀

C.批评画家艺术造诣不够深厚

D.对画家风格评判恰如其分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可知,作者认为马远、夏圭的绘画反映出对当时皇室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心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该风格属于现实主义,B项错误;作者并未批判画家的艺术造诣,C项错误;材料对马远、夏圭绘画风格的评价只是一家之言,很难说评判恰如其分,D项错误。

3.(2019四川成都高三模拟)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

这表明,陆王心学(  )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

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

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

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

答案:

A

解析:

李贽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其思想有别于程朱理学,他批判理学,具有启蒙性。

李贽“童心”说源自陆王心学,由此可知陆王心学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A项正确;陆王心学强调内在反省,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特征,而实学风气更倾向于程朱理学,B项排除;陆王心学及其演变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非颠覆,C项排除;三教合流局面出现于唐朝,陆王心学出现于宋明时期,D项排除。

4.(2019江苏泰州高三冲刺)下表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

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

★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

★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

★思想一致的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汉代儒学的发展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答案:

B

解析:

“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汉代儒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儒学不存在天人感应的思想,排除A项;宋明理学以天理为核心,是三教合一的产物,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明清之际新思想体现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5.有学者认为,孔子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有所发挥,这是很可贵的积极因素。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案:

B

解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孔子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处处想到他人,同时强调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养(品德、学问等)加以完善,才能帮助他人“立”和“达”,这体现了人道主义,故B项正确。

A项体现的是实事求是思想,排除;C项体现的是伦理思想,排除;D项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排除。

6.(2019湖南怀化高三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统一逐渐成为趋势,《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反映了政治局势影响学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并非统一各学派,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排除D项。

7.(2019贵州黔东南高三模拟)下面是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

B.法家学派思想的消亡

C.汉赋文学兴起的背景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

解读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讲授儒家经典,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可以用来研究汉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汉太学博士人数的变化,不能用来研究地方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A项错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并未消亡,B项错误;中央太学博士子弟人数变化与汉赋兴起没有必然关系,C项错误。

8.(2019全国高考模拟)下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  )

史料

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元文宗诏令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

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理学尚未形成,不是官方哲学,排除A项;由材料“颜子既云亚圣”和“孟子大贤,亚圣之次”可知涉及的孟子和颜回的地位而不是民本思想,排除B项;宋朝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故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从二程和朱熹对颜回地位的论述到元代被官方确认,说明官方和民间思想相互影响,D项正确。

9.(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

这表明当时(  )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二年

(公元前205年)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汉文帝十二年

(公元前168年)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

下诏曰:

“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A.察举制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扶世导民”,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教化,并未涉及选官制度,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教化的重视,并未体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之后,不是在汉高祖和汉文帝时期,C项错误。

10.(2019广东汕头高三模拟)据统计,魏晋时期,大批中原、齐鲁大地的鸿儒文人迁移到吴越之地,并在当地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据此可知当时(  )

A.佛教引入冲击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政治社会环境影响文化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加速推动文化交流

D.南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较为混乱,而南方相对稳定,受这种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北方文人大批南迁,故B项正确;A项与鸿儒文人南迁没有必然联系;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南北文化交流的信息,D项错误。

11.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据此可推断出(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社会安定导致疆域不断扩大

B.长江流域已经占据经济优势

C.地方行政体制出现重大调整

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无法看出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唐朝前期长江流域并没有占据经济优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实行县制,并没有说明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调整,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东汉到唐代前期南方县的数量增加与北方相差不多,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D项正确。

12.在周初统治者眼中,天命和治权的媒介是人君的德,即君主有德就能获得天命,无德或失德就丧失天命,所以君主必须敬德、保民。

周代天命观表明君权(  )

A.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可以有效地控制天命

C.是神圣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完全依赖天命的赐予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君治权来源于天命,但君主能否获得天命授予的治权,取决于人君是否有德,这表明君权是神圣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是对“保民”内涵的错误理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君权来源于天命而非能控制天命,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敬德、保民,就自然会获得天命的赐予,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

13.(2019天津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主的理学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北宋一开始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提出了均分财产的要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可怕的“人欲”。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当时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上述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但是在朱熹的眼里,天理与人欲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朱熹曾经说过,“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还说: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摘编自《朱子“存天理灭人欲”遭误读》

材料二 王夫之认为:

“耳目心思之所穷,是非得失之所废……有是故有非,有欲斯有理”;“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天理与人欲为“同行异情”即以“人欲为体,天理为用”。

王夫之还认为:

天理与人欲虽然并存,但却不能并重,必须以天理统制人欲;人欲有“公私”之分,“一姓之兴亡,私也;民生之兴亡,公也”,要“存公去私”。

——摘编自熊吕茂《王夫之的理欲观及其现代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的时代背景。

指出其“理欲观”的全面内涵。

(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的“理欲观”有何新发展。

其主张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历史价值?

(15分)

参考答案:

(1)时代背景:

宋代土地政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危及统治;五代十国时期道德滑坡,不利于统一与稳定;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南宋时期的统治阶级奢侈无度。

全面内涵:

天理与人欲不是绝对对立的,朱熹肯定合理的欲望,主张消灭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即天理)的过度欲望。

(2)新发展:

天理的存在是以人欲为前提条件的;人欲为本体,天理为之用;以理统欲;区别公欲与私欲,主张先公后私。

历史价值:

为近代先进中国人批判封建伦理纲常提供了思想武器;对合理欲望的高度肯定,对于现代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个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思想动力;“先公后私”“以理统欲”的理欲观对当代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等具有借鉴价值。

解析:

(1)问的“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信息“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阶级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等几个角度进行归纳。

全面内涵要注意依据材料信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进行准确理解,纠正平时理解的误区。

(2)问的“新发展”依据材料信息“有是故有非,有欲斯有理”“人欲为体,天理为用”“必须以天理统制人欲”“人欲有‘公私’之分”进行概括;“历史价值”可以从对批判封建思想、树立人本主义理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几个角度思考回答。

14.(2019湖南长沙一中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

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 “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

……从容曰: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

示例:

论点:

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

论证: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成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

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成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

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合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出论点是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的论点。

论证此论点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用法家思想纷纷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在和平时期,一味地使用法家思想,会破坏生产力,这一时期就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稳定社会生产,进而达到国家兴盛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