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3472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卷

八年级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

A.体表有刺细胞B.身体呈两侧对称C.身体呈辐射对称D.有口无肛门

【答案】D

【解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由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身体辐射对称。

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所以,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

故选D。

2.医生在胃肠病患者体内发现了近百条蛔虫。

蛔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

A.胃B.肺C.大肠D.小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蛔虫是一种寄生在消化道内的寄生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

成虫产大量的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经七天后发育成侵袭性虫卵,蛔虫在人的肠道中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容易使人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在生长发育中还会咬破肠壁,造成肠出血,蛔虫分泌的毒素对人有毒害作用。

考点:

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

3.观察蚯蚓的实验中,需要经常用湿棉球擦拭其体表,以保证它正常的()

A.运动B.消化C.呼吸D.生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

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所以,观察蚯蚓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其目的是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

考点:

探究蚯蚓的运动。

4.成语“金蝉脱壳”中的“壳”指的是()

A.皮肤B.外骨骼C.细胞膜D.细胞壁

【答案】B

【解析】蝉属于昆虫,昆虫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蝉的发育过程为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为不完全变态发育,生活在陆地上,为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蝉的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蝉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会出现蜕皮现象,变成成虫,所以“金蝉脱壳”中的壳指的是昆虫的外骨骼。

5.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变温动物B.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C.脊椎动物D.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两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体内有脊柱都是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ACD正确;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如爬行动物海龟、鸟类的野鸭;而两栖动物是幼体只能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B错误。

考点: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6.蜥蜴和蛇等爬行动物的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这有利于()

A.自由运动B.协助呼吸C.减少体内水分蒸发D.保持体温恒定

【答案】C

【解析】蜥蜴和蛇等爬行动物的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这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蒸发,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C正确。

7.中华鲟和白鳍豚都生活在水中,中华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白鳍豚用肺呼吸,胎生。

它们分别属于()

A.鱼类、鱼B.鱼类、哺乳类C.哺乳类、鱼类D.哺乳类、哺乳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中华鲟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卵生,因此属于鱼类;白鳍豚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考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结构()

A.骨B.关节C.骨骼肌D.神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结,有的骨连结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结,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结,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综上所述,关节由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构成的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组成。

点评:

此题为基础知识题,掌握运动的产生,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9.下列生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家鸽、壁虎、青蛙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D.蚂蚁、蜜蜂、鲨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家鸽、壁虎、青蛙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不符合题意;蝗虫、蚯蚓、蜈蚣的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符合题意;鲫鱼、家兔属于脊椎动物,螳螂属于无脊椎动物,C不符合题意;鲨鱼属于脊椎动物,蚂蚁、蜜蜂属于无脊椎动物,D不符合题意。

考点:

动物的分类。

10.下列从土壤中捕捉到的小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A.蜈蚣B.蚂蚁C.蜘蛛D.鼠

【答案】B

【解析】考点: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分析:

本题考查昆虫的主要特征,即: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外有外骨骼等。

解答:

昆虫的基本特征是: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

蜈蚣、蜘蛛的足都在三对以上,只有蚂蚁具有三对足,鼠是哺乳动物,只有两对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故选:

B

11.下列模式图中,能正确表示骨骼肌与骨、关节之间关系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解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由此可见,D正确。

12.鱼缸内的小金鱼的口和鳃盖不停地交替张合,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  )

A.取食B.呼吸C.喝水D.平衡身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水由鱼的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含量减少。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13.下列不属于大熊猫主要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B.胎生、哺乳C.牙齿分化D.体温不恒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国宝大熊猫“团团”、“圆圆为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

考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4.目前,生物多样性还不能为我们提供的是(  )

A.更丰富的食物来源B.更丰富的医药资源

C.更丰富的遗传物质来源D.更大的生存空间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很多物种未被定名即已灭绝,大量基因丧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因此生物多样性不能为我们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

15.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可生成无机小分子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D.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考点: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6.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如图)。

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乙、丙、甲

【答案】C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图中,丙所处的地层最古老,乙所处的地层距今最近,甲位于二者之间,因此,这些地层中的化石按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应该是丙、甲、乙。

1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B.从体型小的生物到体型大的生物

C.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高等生物也有小型的如蜂鸟,从体型小的生物到体型大的生物,不符合生物进化的趋势,A错误;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都分化生物进化的趋势,BCD正确。

考点: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8.森林古猿变成人,与以下哪种因素关系最密切(  )

A.制造简单工具B.能够用树枝、石块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

C.四肢越来越发达D.地壳剧烈运动,森林大量消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考点: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

19.有关人类的起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B.人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

C.人是自然产生的D.人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点睛:

有关人类起源的学说很多,我们普遍倾向于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即人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20.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界、纲、目、门、科、属、种B.种、属、科、目、纲、门、界

C.门、纲、界、目、科、科、种D.界、门、纲、目、科、属、种

【答案】D

【解析】考点:

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解答:

故选:

D

21.涵养水分,改良土壤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

A.潜在价值B.间接价值C.直接价值D.没有价值

【答案】B

【解析】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

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潜在价值:

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间接使用价值。

22.香菇和木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食用的大型真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A.细胞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B.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C.细胞没有细胞壁D.都是单细胞微生物

【答案】B

【解析】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细胞核,A错误;真菌的基本结构中没有叶绿体,B正确;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C错误;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D错误。

23.某植物已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花和种子,它应归为(  )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被子植物D.裸子植物

【答案】B

【解析】蕨类植物最先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植株比较高大;但不能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有了茎和叶,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可见,B符合题意。

24.潮湿的台阶壁上往往会变成绿色,这是由于生长了什么(  )

A.绿色的藻类植物B.绿色的苔藓植物

C.绿色的蕨类植物D.绿色的开花植物

【答案】B

【解析】苔藓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墙壁的背阴处,树木的背阴处、潮湿的台阶壁上等。

25.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在保护区内创造新物种B.保护代表不同地带的生态系统

C.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D.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答案】A

【解析】考点:

自然保护区。

分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解答: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可见A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26.蚯蚓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________构成。

(2)我们在观察蚯蚓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浸湿的棉花球,轻轻地擦蚯蚓体表,这是因为蚯蚓的呼吸是靠湿润的________来完成。

(3)下列和蚯蚓一样属于环节动物的是________。

A.水蛭B.蝗虫C.家蚕D.蛇

【答案】

(1).体节

(2).体表(或体壁)(3).A

【解析】试题分析:

(1)蚯蚓的身体呈圆柱状,属于环节动物,它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2)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

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这是因为蚯蚓要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3)水蛭也有很多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蝗虫、家蚕属于节肢动物;蛇是爬行动物。

考点: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27.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中涉及的动物运动方式是:

鹰________;鱼________。

【答案】

(1).鹰飞行

(2).鱼游泳

【解析】试题分析: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

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鹰的运动方式是飞翔,鱼的运动方式为游泳。

考点:

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飞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

28.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

(1)从上图所示的几个方面发现,鸟的体形呈________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2)与鸟一样会飞的无脊椎动物类群是_________________。

(3)鸟在飞翔时,除了用肺呼吸外,还用____________辅助呼吸。

【答案】

(1).流线型

(2).昆虫(3).气囊

【解析】

(1)从上图所示的几个方面发现,鸟的体形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2)昆虫的背部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一般具有三对足、两对翅,能爬行或飞行,运动能力比较强,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3)鸟类体内有气囊,与肺相通,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囊的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点睛:

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所以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设计的。

29.根据图A和图B回答问题。

(1)[1]和[2]分别表示两种肌肉,[1]是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

(2)在图A和图B的动作中,[1]的状态分别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1]和[2]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动作是在_________________的支配下。

(4)当手下垂时,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所处的状态是:

()

A.都收缩B.都舒张C.前者收缩,后者舒张D.前者舒张,后者收缩

【答案】

(1).肱二头肌

(2).肱三头肌(3).收缩(4).舒张(5).神经系统(6).B

【解析】

(1)图中1是肱二头肌,2是肱三头肌。

(2)图A表示屈肘动作,完成此动作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图B表示伸肘动作,完成此动作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A图屈肘时,1肱二头肌收缩,2肱三头肌舒张,B图中伸肘时,2肱三头肌收缩,1肱二头肌舒张。

(4)当手臂下垂时,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所处的状态都是舒张。

点睛: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30.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B在水中用________呼吸。

(2)A与B、C、D、E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____________。

(3)从E的生殖发育特点分析,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C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_______呼吸;在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答案】

(1).鳃

(2).脊柱(3).胎生哺乳(4).肺

【解析】如图:

A是蚯蚓,B是青蛙,C是蜥蜴,D是家鸽,E是家兔。

(1)B青蛙是两栖动物,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A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CDE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3)E是家兔,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体腔内特有的结构是膈。

(4)C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的鳞片,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且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31.识图作答,根据图示生物进化树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生物类群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始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哺乳类

(2).两栖类(3).从水生到陆生(4).爬行类

【解析】(1)由图可知:

A哺乳类;B两栖类;C节肢动物;D扁形动物;E苔藓植物;F被子植物。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陆地生活的动物都具有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爬行类具有较为发达的肺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爬行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32.如图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图可以看出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第一步最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

(2)为了在地上捕猎到足够的食物,古人类开始_________,从而大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

(3)在人类进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的逐渐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答案】

(1).直立行走

(2).制造工具(3).脑容量

【解析】

(1)从如图可以看出,人类祖先转向地面生活后,运动方式由四肢着地改为两足直立行走,这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2)为了在地上捕猎到足够的食物,古人类开始制造并使用工具,从而大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

这一点,也使得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3)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

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增加了脑容量,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可见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