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3376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mào)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

呼问之曰:

“颇善此乎?

”曰:

“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①,甚妙。

詹大惊异,诘所自。

工曰:

“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

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

“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

“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①一过:

一遍。

1.解释加点字。

(1)詹懋(mào)举为颍州守

(2)一时琴师莫能及

2.对画线句“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翻译正确的一项()

A.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肩上担着柴,头上常挂一个囊琴,于是请求看看。

B.曾经见一个老人带着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琴囊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

C.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常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于是请求看看。

D.曾见一老人带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装琴的口袋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

3.从文中看,詹懋举“大惊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詹懋举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卷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

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

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5.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A.疆界B.巡行,巡视C.谋略,智谋D.大致

6.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7.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

“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③翁。

”道人得诗径去。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叹息曰:

“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朱文公:

朱熹。

②筇qióng:

一种竹子,可做拐杖。

③勃窣sū:

跛行。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道人得诗径去

(2)足疾大作

9.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公大喜”的原因是“旋觉轻安”

B.“得诗径去”写出道人妙手回春医术高明

C.赠诗中交代了朱文公患足疾之久之重

D.“甚于未针时”比较出道人针灸的实际效果

10.结尾“公叹息”的含义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朱文公是________的人。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

“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

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

“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释)①雅步:

从容安闲地行走。

②针黹(zhì):

针线活。

③假寐:

不脱衣服小睡。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比相见比:

______________

(2)故走觅兄故:

______________

12.对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B.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C.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D.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13.文中傅显迂缓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

14.开头写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的目的是

A.突出了傅显博学、知识丰富的特点。

B.这也是形成他做事拘泥的重要原因。

C.讽刺了只会读书却不懂得变通的人。

D.意在说明读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奢劝说平原君

[宋]司马光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之。

赵奢曰: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王使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平原君家不肯出/出门看火伴B.赵奢以法治之/水陆草木之花

C.君安得有此富乎/君与家君期日中D.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公亦以此自矜

16.请用三条“/”给画线句子断句。

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17.平原君依仗自己的权势想杀掉赵奢,后来为什么被赵奢所折服?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

“微与!

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黔敖:

人名。

②袂(mèi):

袖子。

③屦(jù):

麻鞋。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待饿者而食之

(2)从而谢焉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20.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刘氏善举》,完成下列各题。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母诫之曰: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竟年如是

(2)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3)刘氏以己之衣遗之(4)心有憾

2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2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24.翻译下列句子。

乡里咸称其善。

25.“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1)做、担任2)比得上

2.C

3.此人虽是一个木工,却不仅懂得评价琴技,自己的琴技更是了得。

4.学习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学问不分贵贱,虚心好学方能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超越自我。

(意对即可)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及”是“比得上”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贸:

卖;薪:

柴草;囊:

挂着;观:

看。

C项翻译正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詹大惊异”译为:

詹懋举很惊讶。

文中詹懋举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指画,好像在评价好坏。

于是詹懋举把他叫来问:

“你很擅长弹琴吗?

”木工回答说:

“是这样的。

”于是詹懋举便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懋举很惊讶。

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以从文中找出原句: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

换成自己的话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作答时,要通译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抓住詹懋举的行为来作答。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有: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学问不分贵贱,虚心好学方能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超越自我。

选自《池北偶记》作者:

王士祯年代:

参考译文:

万历年间后期,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

詹懋举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指画,好像在评价好坏。

于是詹懋举把他叫来问:

“你很擅长弹琴吗?

”木工回答说:

“是这样的。

”于是詹懋举便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懋举很惊讶,问他是从哪学来的。

木工回答说:

“我的家在西郊外,曾经看见一位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上,于是请求看看。

但听他弹奏,心里听着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

”詹懋举赠予他金钱,他不要,说:

“我只是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

“您的琴是下品,我有一把琴,是那位老人留下的,现在献给您。

”詹懋举一看,果然是把好琴。

于是詹懋举跟着木工学琴,学有所成,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5.D

6.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7.围绕“插天、尽拔、卷入、略尽、悉、卷入、移”等任意一个词语,能说明龙卷风威力巨大,破坏力强(危害大)即可。

【解析】选自《梦溪笔谈》作者:

沈括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从东南方向刮来,远远望去,像一支羊角直插入天空。

大树全被风连根拔起,很快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

不久旋风渐渐地移近,经过县城,官舍民房几乎一扫而尽,全都被卷入云中。

县令的儿女和奴婢被卷走,又摔在地上,死伤了好几个人。

老百姓中死伤和失踪的人不计其数。

县城完全成为一片废墟,于是县城就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5.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根据“居民略尽”的意思“官舍民房几乎一扫而尽”,可知“略”是“大致”的意思。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很快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可知应划分为: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有:

插天、尽拔、卷入、略尽、悉、卷入。

这些词语表现了龙卷风威力巨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8.

(1)离开

(2)发作

9.B

10.对道人拿着他的赠诗再去贻误其他病人的忧虑。

宽宏大度(仁厚)/有责任心(为他人着想)

【解析】

【分析】

选自:

《鹤林玉露》作者:

罗大经年代:

南宋

译文:

朱熹患有脚病,曾经有个道士给他用针灸的方法,一会儿便觉得轻松安适。

朱熹非常高兴,大大地感谢了他,并且送他一首诗说:

“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扶着我行走,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

出门时放下拐杖笑得像个儿童,现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蹒跚而行的老头了。

”道士拿到诗后就离开了。

没有几天,脚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

朱熹急忙让人寻找道士,(但这时)已经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

朱熹叹气说:

“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骗其他人罢了。

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作:

发作。

9.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错误,“得诗径去”写出道人骗人之后的得意之态。

10.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朱文公形象:

宽宏大度,有责任心。

11.等到因此,所以

12.B

13.“雅步”或“喘息良久”、“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

14.C

【解析】

【分析】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

纪昀年代:

参考译文:

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

一天,他迈着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问:

“见到魏三兄没有?

”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

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

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

傅显说:

“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

小儿在井旁玩耍,离井口三五尺远,似乎让人担忧。

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非常惊恐,奔往井边,到了那里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

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比”在这里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等到”的意思。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如:

“迂缓”的意思是“迟钝”,“偃蹇”在这里是“迂腐”的意思,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

比相见,喘息良久”意思是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

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足见其迂缓;“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意思是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说明他不分具体情况,盲目讲究礼法,也是迂缓的体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要内容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的意思是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

这句话表面是在写傅显的博学,实际上是为了衬托他的迂缓,从而讽刺了不懂得变通的人。

故选C。

15.C

16.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17.赵奢的劝说道理深刻,能从公与私两方面晓之以利害。

【解析】

15.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A.出:

缴纳/走出;

B.之:

代词,指平原君家/助词,的;

C.君:

敬辞,您;

D.公:

公务/指陈尧咨;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大意是:

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故停顿是:

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17.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平原君依仗自己的权势想杀掉赵奢,是因为赵奢不给自己面子,还杀掉了自己手下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而后来之所以被赵奢所折服,从“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和“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可以看出,是因为赵奢从公与私两方面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明了利害关系。

【点睛】

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

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

赵奢趁机劝说道:

“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要在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

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

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18.

(1)给……吃

(2)道歉

19.

(1)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

(2)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

20.扶助别人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否则即便是做善事也不会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解析】

18.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考试时,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

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

食:

给……吃。

(2)大意:

追上前去向他道歉。

谢:

道歉。

19.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

奉,同“捧”,端着。

执,拿。

(2)重难点词语有:

去,离开。

谢,道歉。

食,吃。

20.这道题考查阅读文段的感悟启示。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黔敖虽然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等待着饥饿的人来吃。

但那饥饿的人之所以宁愿饿死也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

由此可以感悟到,作为施与者,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顾及对方的尊严,用一种友善的态度对待对方,否则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点睛】

译文: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

“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

“恐怕不用这样吧!

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21.

(1)整

(2)就(或“往往,总是”)(3)赠送(送给)(4)怨恨,怨言

22.D

23.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24.乡里人都称赞(说)她善良(好)。

25.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解析】

2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考试时,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

整年都像这样。

竟:

整。

(2)大意:

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

辄:

就。

(3)大意:

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

遗:

赠送(送给)。

(4)大意:

心里有怨言。

憾:

怨恨、怨言。

22.这道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例句中的“之”:

助词,的

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代词,指两只石兽;

C.代词,指卖油翁;

D.助词,的;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大意是:

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

故停顿是: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24.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

咸,全,都。

称,称赞。

25.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了以前刘氏对乡邻们的帮助,在刘家发生大火后,乡邻们才纷纷来帮助刘氏的儿子。

因此刘家儿子最后“悟”出的一定是: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多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

【点睛】

译文:

姓刘的一个人是一个乡里的寡妇。

养育(有)一个儿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

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

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

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

然而她儿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

母亲告诫他,说:

“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

”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亲和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

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举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