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3211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docx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及其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次做了一个完整而又鲜明、统一而又准确的理论整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

这一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最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从时代特征上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现时代的大趋势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有新的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时代发展变化,依据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解决了在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

从实践基础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为基础,以解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善于从群众实践中提炼,把概括的理论升华为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自己。

从历史经验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充分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他们已经提出但没有展开的思想加以拓展和升华,并从理论深化的高度对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作更深层次的揭示和理论概括。

从理论前提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不仅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也必将在新的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理论基础的奠定,到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十个主要点的总结;到1982年9月十二大“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的提出;再到1992年10月十四大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九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系统阐述和科学概括。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认识,深刻揭示和凝练概括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承启之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州提出的“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的“三个代表”,到2000年5月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到2001月7月中国共产党建党80年从立论根据、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实现途径和重大意义方面对“‘三个代表’要求”的全面阐发;再到2002年11月十六大确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

它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应该怎样执政、为谁执政、执政到底干什么、如何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作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从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到2004年3月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再到2007年10月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阐述和科学定位,归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之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需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它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应当如何认识发展问题和怎样领导发展的问题,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党的伟大觉醒,孕育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造。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无不是这种伟大觉醒和伟大创造的产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一以贯之,内容充满创新,思想接力推进、体系日趋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回答问题的系统性看,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从囊括范围的全面性看,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方面。

这一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懈探索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敢于突破前人和禁区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其理论创新速度之快、成果之多、影响之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前所未有。

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但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

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诠释和升华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

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独具的中国特色,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提供和奠定了共同思想基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来继续证明:

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更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章

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辩证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更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着实事求是。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5.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最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根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为“一化三改“的基本路线。

我党的依据是: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后的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依据;第三,我国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第四,世界形式的缓和也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五章

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科学内涵。

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更本目标上,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

一方面防止了过去那种只看中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地和目标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小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更大、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第六章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成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辩证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也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

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方向,走上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就会使四项基本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

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七章

1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

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

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和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但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段意义上的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3.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内容

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部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城市改革:

第一,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1、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提出。

第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分配制度改革。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五,除了上述几个重要改革创新外,我国在投资体制、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等方面,进行了配套改革,既推动微观经济体制的转换,又提高了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第八章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十五大报告指出,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实现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1、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

3、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1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十六大报告中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给予这样的定义,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7.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地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第九章

18.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

19.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鲜明的特点。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最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第十章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打开了蓬勃发展的广阔空间,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环境体制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化文化改革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第十一章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

(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有利于解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

(4)有利于更好应对外部挑战,增强名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十二章

2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实现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物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三章

26.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