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3043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docx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doc

附件一: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

2012年度项目指南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教育部和中国移动共同设立面向中国高校的科研基金。

为明确2012年度基金申报基金所资助的项目范围和内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特制定本指南。

领域一:

教育信息化领域

项目1-1:

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

研究目标:

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未来发展趋势,构建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通过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对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和趋势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信息化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模型,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研究内容:

ﻩ 子任务一:

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研究

对国内外已有教育信息化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研究,综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阶段和本质特征,对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评估等基础理论展开研究分析,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与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和理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学习模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宏观评估理论等.

ﻩ子任务二: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通过对国际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重点与热点专题研究,根据国家科技发展与人才发展需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等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战略和未来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为国家教育决策和发展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咨询和决策支持。

ﻩ子任务三: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从国家教育发展全局的角度,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教育、信息、技术和应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构建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为各级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制定和执行教育信息化政策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评估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和发展、衡量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教育信息化总体框架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模型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指标体系研究。

ﻩ 子任务四:

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研究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设计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结构及其主要组成部分,提出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容建议及评价要求,提出拟强制采用和推荐使用的标准目录方案。

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扩展原则,提出教育信息化需要自行研制的标准及其研制方案,设计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制及应用推广机制,为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做好顶层设计。

考核指标:

1)开展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完成调查分析报告1份;

2)完成相关主题研究报告1份以上;

3)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篇以上;

4)出版专著1部。

研究周期:

2012年-2015年

项目1-2:

云端一体化的移动课堂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

研究目标:

面向云计算环境下的教育改革,研究基于教育云平台的移动课堂教与学模式,攻克“云+端"结合的大规模、多媒体移动课堂的直播、交互与点播等关键技术,研制适应于移动网络环境的移动课堂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自主灵活的多媒体移动课堂教学服务与师生互动服务.开展“以学生学为中心”的云端一体化移动教学示范应用,探索云端一体化的教育云服务模式,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研究内容:

子任务一:

云端一体化移动课堂教学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移动网络业务传输特性和用户访问行为建模,移动音视频传输控制和移动流媒体资源点播优化调度,多模式移动网络的课堂直播和师生互动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面向云计算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教育云平台,开发云端一体化移动课堂教学系统,提供课堂互动教学、课件录制与流化直播、在线资源访问、移动点播学习等云端教室支撑服务,前端支持各类移动终端、互联网终端的多模式接入,建立开放、互通、可伸缩的移动课堂综合服务云平台,构建能够随时随地开展云端一体化教学的智能化云端教室.

子任务二:

典型学科的智能教学工具研发与应用

研究云服务模式下学科教学工具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模式,研究有机地融合学科教学工具和云服务相关内容来构建新型教学环境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自动保存、协作编辑、共享机制与离线应用等.面向典型学科,研究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的智能教学关键技术,包括自动推理技术、知识浓缩技术、动态几何技术、可视化与仿真技术等,并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典型主干学科研发智能教学工具。

子任务三: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应用试点

在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环境下,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并在中小学校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教学的试点应用.在试点应用过程中,对学生视力、写字能力等关键数据进行监测。

研究在教育云服务支持下,移动学习终端整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服务机制和运营模式,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于运营商的成熟商业模式.

考核指标:

1、移动用户访问行为模型应面向移动学习,其移动用户访问行为样本规模不小于10万人次;

2、研制移动课堂综合服务云平台,支持多模式移动课堂直播、互动与大规模移动课堂点播,终端支持、、主流移动智能终端;

3、研制适合个性化教学课堂设计的智能教学学科工具公共支撑平台,面向数学、物理、音乐等3—5个典型学科,开发与具体学科深度融合的智能辅助教学软件,反映学科特点和规律,满足学科教学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4、实际部署并在中国移动省公司或基地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在10所以上学校开展试点应用.

研发周期:

2012-2014年

项目1-3:

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目标:

研究云计算模式下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设计公有云和私有云相结合的混合云服务架构。

应用云计算和云服务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实现支持个人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以及个人和团队知识分享的云服务平台,为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

研究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的应用示范模式和推动机制,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高校和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1)ﻩ研究云计算模式下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实时交流互动与资源分享技术、海量知识数据的处理和分类技术、基于海量知识数据的内源搜索技术、不良内容检测与过滤阻断技术、教育领域的知识库组织技术等。

2)ﻩ设计基于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服务架构,设计分布式、组件化、易扩展、多租户模式的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在多中心模式下实现云服务的服务注册、服务调度、服务调用、服务性能隔离的技术方案;研究开发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支持个人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个人和团队知识分享,支撑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创造和传播。

3)ﻩ基于教育云平台,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区域开展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应用示范,探索云服务应用示范模式和推动机制.

考核指标:

1)ﻩ开发完成支持个人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以及个人和团队知识分享的知识管理与分享云服务系统;

2)ﻩ在5所以上的高等学校和1个以上的省市级区域开展示范应用,系统知识库容量1以上,用户数10万以上,所有参与示范的学校实现服务系统的互联和知识共享;

3)ﻩ完成云服务应用示范模式和推动机制研究报告1份。

研发周期:

2012年-2014年

项目1-4:

海量教育资源云存储与获取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研究目标:

针对云服务环境下海量教学资源爆炸性增长所引发的学习迷航与认知过载问题,以认知科学为指导,研究新型的网络学习模式,并攻克支撑该模式的海量教育资源云存储与调度、分面检索()、导航学习路径生成等关键技术。

研制面向海量教育资源的云存储与服务系统,并与教育云平台集成,提供教育资源存储和云服务。

研究内容:

1、量化分析教育资源中知识间认知依赖关系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支持导航学习与分面检索的新型网络学习模式。

2、基于认知依赖关系与资源访问规律,提出教育资源存储拓扑模型,实现海量资源关联云存储技术和支持大规模并发访问的优化调度技术。

3、建立支持或标准的教育资源分面分类树,实现海量资源的分面分类与分面检索技术;提出知识单元的中心度及难度量化方法,研究知识地图导航学习路径生成及可视化呈现算法。

4、研制面向海量教育资源的云存储与服务系统,通过教育云平台集成并提供相应的云服务,开展实际应用。

5、研究本系统和中国移动“大云”对象存储产品接口与集成技术,构建基于对象存储的教育资源云存储与服务系统,实现一体化集成服务。

考核指标:

1、提出支持导航学习与分面检索的网络学习模式与系统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2、构建教育资源分面分类树,兼容或标准;教育资源分面分类的准确率大于85%,召回率大于80%;

3、系统采用对象存储为后端存储,存储访问接口与中国移动“大云”对象存储产品接口标准兼容,性能上支持100海量教育资源存储,具备10万用户并发访问的服务能力;

4、研制海量教育资源云存储与服务系统,并与教育云平台集成,为项目1-2和项目1-3提供相应云服务;

5、采集至少2,000名学生6个月的导航学习日志,通过日志分析与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测,导航学习路径的正确率达到85%。

研发周期:

2012年-2014年

项目1-5:

教育云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研究目标:

 

面向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问题,针对安全、绿色、健康的教育云构建,研究教育云用户的实名认证和全局统一管理机制,设计教育云平台的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体系,攻克多认证模式混合的身份认证技术、多中心模式下的身份管理与认证技术、跨域身份认证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教育云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并与教育云平台集成,为教育云相关系统与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统一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云服务,支撑全国师生、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

研究内容:

1、设计超大规模、多中心、分布式、易扩展的教育云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体系.

2、研究多中心模式下的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技术、多认证模式混合的身份认证技术、跨域身份认证技术等关键技术。

3、研制安全、高效的教育云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通过教育云平台集成并提供相应的云服务,开展实际应用。

考核指标:

1、提出支持超大规模用户、多中心、分布式、易扩展的教育云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体系的完整技术解决方案;

2、研制安全、高效的教育云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实现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云服务,并与教育云平台集成,为项目1-2和项目1-3提供相应云服务;

3、身份管理与认证云服务性能上最大峰值访问量支持10万并发认证请求以上;

4、选择3家以上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开展实际应用,实现跨域身份认证的集成示范。

研发周期:

2012年-2014年

领域二: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领域

项目2-1:

物联网应用开放创新与应用示范

研究目标:

面向物联网新兴的、潜在的应用领域,结合高校的行业研究背景、应用基础、研发与客户资源,基于中国移动的物联网技术与标准,进行物联网应用的开放性创新研发并进行应用示范。

在高校中推广中国移动物联网技术,扩大在行业中的认知度与影响力,储备可规模化推广的物联网应用和产品;为高校培养、锻炼一批专业型物联网应用开发人才,更好推动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考核指标:

1.应用领域方向自选,但必须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短期内具备商业化推广的条件,提交市场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

2.所开发的应用系统必须有相对完善、合理的商业模式,适合运营商进行运营,提交产品商业模式分析及建议报告.

3.所开发的应用系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终端和后台系统,并且支持移动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具有低成本、低功耗等特点,必须能够批量化生产与制造,后台系统支持的终端规模不低于10万.

4.所开发的应用系统必须基于中国移动已有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平台、产品等,可对相关技术标准、平台、产品进行优化和改造;支持中国移动的协议3。

0及以上版本,可对协议进行扩展定义;建议采用中国移动物联网模组进行设计开发;符合《中国移动物联网技术体制》的要求,采用中国移动相关物联网技术及平台,终端设备必须能够接入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并接受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的统一管理。

5.提供软硬件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开发文档、源代码及配套传感器的器件选型清单。

6.至少在一个中国移动的省公司或基地落地试点,提交落地试点情况总结报告。

7.优先选择可基于中国移动物联网孵化与运行系统()进行开发,并在中国移动物联网应用孵化中心孵化的项目.

研发周期:

1年,2012年至2013年ﻩ

项目2—2:

手机终端安全体系的研究与开发

项目目标:

中国移动商城、游戏大厅提供的各种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以及多项数据业务的客户端软件,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加固,被破解的风险较大,可能导致应用计费模式被破坏、用户身份被盗取等安全问题,并使得开发者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护等,进而导致用户投诉,影响运营商及用户的合法权益。

目前业界针对移动终端软件的加固技术方案/产品很少,均为私有技术,且对加固效果缺乏评估标准和工具。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司资产和用户利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移动终端软件进行加固以及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开展移动终端软件防破解加固技术的研究工作,

1.形成一套移动终端软件防破解加固理论、模型和方法;

2.形成一套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3.研发相应的软件加固及加固效果评估工具或系统.

考核指标:

1、设计一套对移动终端软件进行防破解加固的通用理论、模型和方法,能够针对主流移动终端上的软件,提供防篡改、防反编译、防调试跟踪、防内存攻击等静态和动态的安全防护。

2、研发相应的加固工具或系统(原型产品),输出一整套源代码。

要求:

a)至少支持3种以上的主流软件开发语言,必须包括,c,,可选包括,5;

b)至少支持对1种以上主流移动应用软件的安全加固,必须包括,可选包括,;

c)加固后的软件运行效率降低比率不得超过10%.

3、设计一套对软件加固效果进行评估的通用理论、模型和方法,能够针对主流移动终端系统上的软件的加固效果进行牢固度、执行效率等方面的评估,

4、研发相应的检测和评估工具或系统(原型产品),输出一整套源代码。

要求:

a)至少支持3种以上的主流软件开发语言,必须包括,c,,可选包括,5;

b)至少支持1种以上主流移动,必须包括,可选包括,。

研发周期:

2012年-2013年

项目2-3:

移动终端消费者行为和用户体验研究

消费者用户行为研究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发现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中的体验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的设计来体现的。

终端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影响终端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终端质量以及品牌影响力紧密相关.用户体验测试度量方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和性能等指标性测试,跟踪和研究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应的度量方法,有助于建立自主的用户体验评测体系,从而确保定制终端的体验。

在移动终端领域,价值链不同环节(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公司、操作系统厂商、渠道商)之间的异质竞争加剧,均希望获得价值链的主导地位,因而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和用户体验对于提升终端专业化运营能力、掌控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

终端产品消费者行为研究从广义上说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因为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是同产品本身用户体验的好坏分不开的。

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不同的终端类型(中高端智能机、中低端智能机、功能机、平板电脑、、数据卡)研究各自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其中的差异及对产品设计的影响,以及对运营商终端公司产品设计及具有创意的改进。

项目研究的目标内容包括以下六方面:

1、消费者行为分析

通过消费者用户行为的研究能够准确的认识用户的真实期望和目的,更好的预估受用户喜欢的产品类型.通过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的方法,了解不同人群对产品的偏好,用大量的样本来验证人物角色。

从而通过人群角色,了解不同人群对终端产品使用习惯的差异。

2、指标提取及竞品分析

通过对用户行为的了解,及产品易用性的体验设计,切实提取终端产品重要质量指标。

并通过竞品分析法,横向比较市场中同类产品的用户体验。

使中国移动终端产品更为易用、高效、少错和令人满意,即用户使用效率如何,主观感受如何,切实从用户角度提升产品质量。

3、终端产品易用性研究

通过对不同人群消费者使用习惯的研究,对受用户喜爱的终端产品进行方案预估,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发现,不断完善目前终端产品用户体验,构建交互框架,并着重考虑如何提高终端产品的易用性,不断优化终端产品用户体验。

4、人机交互技术趋势研究

研究跟踪移动终端领域人机交互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应涵盖但不限于最新触摸屏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

针对各种人机交互技术在通信、拍照、游戏等典型应用场景下的应用,以提升终端产品用户体验。

5、终端产品设计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竞品分析的研究,基于目前流行的终端系统平台,提出终端产品整机易用性提升方案。

从人群定位、消费者偏好、优化点分析、交互框架搭建、视觉表现优化、演示,整体展现终端产品优化建议.

6、用户体验研究

针对终端用户体验评测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调查方法;例如调查样本的抽样方法、内容和问卷设计原则等。

尤其要以高校终端用户(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等较为时尚的人群)作为重点关注用户人群。

同时在针对高校用户提出提议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提升高校用户黏性的终端设计、测试方法;例如如何使高校学生毕业后换机是优先选择移动定制机等。

对比定制终端和现有竞争制式销售情况较好的终端的用户体验,提出针对现有产品的体验友好目标和方案。

提出影响用户体验关键因素的测试方法,针对现有测试体系和测试方法提出优化建议 。

考核指标:

每半年完成一份移动终端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2012年至2013年期间共计2份研究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含(1)消费者分析、竞品分析、产品易用性分析;

(2)人机交互技术趋势研究;(3)终端产品优化设计建议,包括交互框架搭建、视觉表现优化及演示。

(4)移动终端外观材质评价体系1套:

对现有高中低档不少于50款终端产品进行材质外观量化评价,并形成报告(4)终端用户体验测试方法研究报告;每季度提交竞品终端用户体验研究报告和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研究报告。

2、完整的定性、定量调研数据,所有结论均要有具体数据支撑.

3、研究报告1份:

终端用户体验测试方法研究报告;每季度提交竞品终端用户体验研究报告和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研究报告.

研发周期:

1年—1。

3年,2012年至2013年 

项目2—4:

面向视频转码的高性能云计算节点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目标:

 

随着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上视频业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视频流量在移动互联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移动已经有了海量的视频业务,却没有海量视频内容的转码能力,难以满足多终端、多网络环境下视频内容的传播需求,为使视频业务能够进一步大规模发展,需要对海量视频内容进行转码,这也是中国移动视频业务拓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基于云计算的视频云转码是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现有的云计算节点一般是基于x86框架的服务器,对于视频转码这种计算密集型应用存在转码效率不高、体积大、功耗大等不足。

面向视频转码的高性能云计算节点既要求较高的转码速度,又要求较好的转码质量,需深入研究设计转码算法,提高转码效率,并结合计算节点的硬件结构进行相应实现。

基于此云计算节点,中国移动后续可进一步构建视频云转码平台,该平台将为中国移动视频业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面向视频转码的高性能云计算节点软硬件架构。

该计算节点能接受当前存在的多种格式的视频码流输入,转码成4、H.263、H.264以及最新制定的(H.265)等多种编码算法。

在同等计算能力下与现有的x86体系架构相比,它在体积、功耗和成本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能实现多路高清码流的实时转码。

高性能的视频转码云节点是进行视频云转码的核心部分,也是今后中国移动构建视频云平台的基础。

考核指标:

1。

高速转码算法研究:

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各类视频输入数据实现并行化转码处理,转码为4、H.264、H.263、等格式。

2.软硬件架构可线性扩展,可升级。

3.实现高性能转码软件,提供相应代码及开发包。

4.性能指标:

单个计算节点能同时转码8路高清H.264码流。

研发周期:

 2012-2014

项目2-5:

基于云计算的并行计算方案研究与实现

研究目标:

( )算法是数据处理系统的一项关键通用算法。

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并行算法平台可以对所有具有网络拓扑结构关系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是搜索引擎网页分析、社交网络()分析、通信领域精准营销等领域的核心算法和平台。

科研价值:

本项目侧重于图计算算法的研发优化,涉及到算法设计、算法评估、算法验证等大量基础的研究性工作。

同时还需要将算法和中国移动“大云”平台充分整合,为中国移动相关支撑和业务系统提供支持,为算法进一步延伸应用场景提供实验床。

生产价值:

经过前期实验,在图计算场景中,算法可以比现有的算法效率提高数倍,有效地提高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精准营销、等计算能力,用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支撑移动互联网战略。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1、在云计算平台下研究和优化算法,设计和优化基于算法的通用计算平台;

2、实现包括计算、社交网络分析在内的多项重要应用算法,评估算法的效率和优化途径;

3、所有研究成果与中国移动“大云"系统整合。

考核指标:

1、提供10规模及以上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图提取、网页、入度出度、最短路径等图拓扑特征值计算、社团网络发现和演化等10种图挖掘并行算法。

每种算法的性能要优于 对应算法100~800%以上;

2、提供适合图挖掘场景和多次迭代场景的并行计算框架平台。

并且与中国移动“大云”数据挖掘等系统整合;

研发周期:

2012年 – 2014年

项目2-6:

基于手机传感器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案研究与实现

项目目标:

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是中国移动为实现“移动改变生活”战略愿景的重要举措,对于扩大“个人客户生活服务份额、社会各行各业信息服务份额“具有重要价值.在手机支付、手机优惠券、手机银行、移动客户服务等移动电子商务典型应用场景中,用户身份识别是确保业务安全的关键技术。

传统用户身份识别一般采用手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方式,不仅存在多种安全隐患,而且用户很难记住那么多密码,用户体验不佳。

利用手机传感器功能(如摄像头、麦克风、指纹识别器、触摸屏、重力感应器、、等),实现基于终端特性的用户身份认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形成对传统识别方式的重要补充和替代。

该项目关键技术是模式识别在手机终端的应用。

国内部分高校在模式识别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与移动电子商务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的深度和价值,如显著提升计算性能和精确度以适应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场景.该项目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国移动各种客户端应用中,提升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与用户体验,加快手机多用途化的发展.

1。

在分析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并评估其安全风险及用户体验的基础上,研究利用手机传感器功能,实现基于终端特性的用户身份识别的框架和方法.该框架和方法应实现两个安全目标,一是鉴别用户真实身份,二是验证用户确实持有该手机终端。

2。

基于目前相对成熟技术的身份识别,如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