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2896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广东省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试卷类型:

兴宁一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中段考语文科试卷

说明:

本试题8页,答卷4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桅杆/宫闱聒噪/恬静模具/模范

B.清雅/菁华旖旎/绮丽处所/惩处

C.歧视/跻身橄榄/鸟瞰角斗/角色

D.赝品/鹰犬殉情/徇私参谋/参差

2.下列各句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部《水浒传》,长篇大论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B.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放松,假货又会东山再起。

C.赵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了。

D.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接受央视《小丫跑两会》采访时就透露,广东计划花一年时间内解决60万左右流动人口的入户问题。

B.有消息称,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C.对于广大百姓关注的住房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

D.随着“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在我市打工的外来人员逐年增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选择铁路作为北上返乡的交通工具。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口不过二十万,;,,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一木一石无不浸润音乐的魅力。

①面积不过八十公顷②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③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④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⑤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⑥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A.②①⑤④③⑥B.②⑤①④③⑥C.④①⑤②③⑥D.④③①②⑤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

蒋济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拜济丹阳太守。

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

“蒋济宁有此事!

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围樊、襄阳。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济说太祖曰: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帝问曰: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

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济上疏曰:

“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

率领

B.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但:

但是,却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

耽搁,耽误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

如果没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权信之,遽烧围走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B.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C.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D.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

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4分)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3分)

(2)从文章中找出两处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语句。

(3分)

10.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清江引•秋居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

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⑴“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两句是用什么手法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⑵“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孔子曰:

“不知命,;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

”(孔子《论语》)

(2)越陌度阡,。

,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归园田居》)

(4)户庭无尘杂,。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

饥饿是我们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千年,习惯成自然,已经制度化,见怪不怪。

饥饿一旦成为我们的基因,渗入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人格,那么我们对世界上的一切就采取了“吞下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

“吞下主义”会让人丧失理智,不管它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说,哪怕被撑死,有俗语为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既有饥饿的尖锐记忆,又有“民以食为天”的潜移默化,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中国人的口腔一刻也难以停止运动,形成了习惯。

形形色色的“饥饿后遗症”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但凡餐厅、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以至于中国人的那种热闹不能称为兴奋,而应该叫亢奋。

很多外国人到中国餐厅吃一次饭都像经历了一场世界末日。

一日三餐还不够,宵夜还不够,即使在工作、开会、学习、谈恋爱的时候,中国人也是茶水、水果、瓜子甚至各种糖果和糕点吃个不停。

在中国,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演化成了“吃”这种仪式,连死人也不放过,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西方人扫墓不过一束花而已,中国人却将宴席摆到坟头上,酒、食、器皿、仪式等一样也不能少,可谓“以饥民之心,度鬼神之腹”。

不过,这些行为也使“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中华美食文化。

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大街上到处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鸭子般伸长了脖子的人在寻找一切猎物。

我们像蝗虫一样,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即使这些东西已经过剩,我们还是要抢,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人头马”,喝一口吐一口。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个体人格和普遍国民性,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风气。

这个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饥民特征”。

在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的商人擅长官商勾结、投机倒把,而不是创新和开拓;企业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采取的是掠夺式的开采;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政府部门出现种种短期行为,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老百姓信奉“明哲保身”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人生哲学。

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最高的储蓄率,建立起奢华的“殉葬”制度,中国人在宴请、祭祀时的铺张浪费等怪现象,折射出来的,何尝不是内心深处对明天就会发生饥饿的恐惧和投机心理。

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

这一切才是鲁迅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吃人”论断的最深层、最残酷的社会根源。

这种人格已经藏不住,可以外化为文学形象。

鲁迅先生曾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形象来高度浓缩蒙昧的中国人,对于病入膏肓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内容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饥饿后遗症”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凡聚会、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

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将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用餐及扫墓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人对“吃“的美好感情。

C.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老百姓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实际上就是“饥民特征”的表现。

D.“饥民特征”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XO”,喝一口吐一口。

E.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饥民特征”是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制度化的、习以为常的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

B.当饥饿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会非理智地“吞下”一切。

C.因为“饥饿后遗症”普遍存在着,所以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

D.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即使这些东西都已经过剩,还是要抢。

14.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4分)

15.中国人喜欢储蓄,据说以前在山西,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存放粮食,哪怕是富商大户也会囤积一屋子粮食,并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储存量。

请用文中观点分析中国人喜欢储蓄的原因。

(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5分)

三千里远的一场情奔

张晓风

湖极小,但是它自己并不知道。

由于云来雾去,取名梦幻,关于这一点,它自己也一并不知。

云经过,失足坠入,浅浅的水位已足够溢为盈盈眼波。

阳光经过,失足坠入,暖暖的火种也刚好点燃顾盼的神采。

月色经过,山风经过,唯候鸟经过徘徊伫足之余竟留下三千公里外的孢囊,这是后话,此处且按下不表。

有人说日据时代旧名鸭池的就是它,有人说不然。

有当地居民说小时候在此看到满池野鸭。

有人说今天虽不见水鸟,但仍拾到鸟羽,可见千年来追逐阳光的候鸟仍然深深眷爱这条南巡的旧时路,有人在附近的其他池子里发现五十只雁鸭,劫余重逢,真是惊喜莫名。

这被相思林和坡草密密护持钟爱的一池清凉,却也是使许多学者和专家惊讶困惑而不甚了然的小小谜团。

我喜欢在众说纷纭之际在小湖守着自己那份置身事外的闲定。

湖上遍生针兰,一一直立,池面也因而好看得有如翠绫制成的针插。

但湖中的惊人情节却在水韭,水韭是水生蕨类,整场回肠荡气的生生死死全在湖面下悄然无息地进行。

有学者认为它来自东北,由于做了候鸟免费的搭乘客,一路旅行三千公里,托生到这遥远的他乡。

想它不费一文,不功一趾,却乘上丰美充实的冬羽,在属于鸟类的旅游季出发,一路上穿虹贯日,又哪知冥冥中注定落在此山此湖,成为水韭世界里立足点最南的一族。

如果说流浪,谁也没本事把流浪故事编制得如此潇洒华丽。

如果说情奔,谁也没有机会远走得如此彻底。

但这善于流浪和冲激的生命却也同样善于扎根收敛。

植物根系的教授钻井四公尺,湖底的淤泥里仍有水韭的遗迹。

湖底显然另有一层属于水韭的“古代文明”,推算起来,这一族的迁移也有若干万年了。

水韭被写成了硕士论文,然后又被写成了博士论文——然而却没有人知道,在哪一年秋天,在哪一只泛彩的羽翼中夹带了那偷渡的情奔少年,从此落地繁殖,迁都立国。

使我像遭人念了“定身符咒”一般站在高坡上俯视这小湖而不能移足的是什么呢?

整个故事在哪一点上使我噤默不能作声呢?

这水韭如此曲折柔细像市场一根不必花钱买的小葱,却仍像某些生命一样,亦有其极柔弱极美丽而极不堪探索碰触的心情。

如此大浪荡和大守成,岂不也是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境界?

以芥子之微远行三千里,在方寸之地托身十万年,这里面有什么我说不清却能感知的神秘。

水韭且又有“旱眠”,旱季里池水一枯见底,但在晒干的老株下,沼泽微润,孢子便在其中蓄势待发,雨季一至,立刻伸头舒臂,为自己取得“翠绿权”。

诗人或者可以用优雅的缓调吟哦出“山中一夜雨,树抄万重泉”的句子,但实质的生命却有其奔莽剧烈近乎痛楚的动作。

一夜山雨后,小小的湖泊承受满溢的祝福。

行人经过,只见湖面轻烟绾梦,却哪里知道成千上万的生命正在作至精至猛的生死之搏。

只有一个雨季可供演出,只有一个雨季可恣疯狂,在死亡尚未降临之际,在一切尚未来不及之前,满池水韭怒生如沸水初扬——然而我们不知道,我们人类所见的一向只是澄明安静浑无一事的湖面。

这世界被造得太奢华太繁复,我们在惊奇自己的一生都力不从心之余,谁又真有精力去探悉别种生命的生死存亡呢?

谁能相信小小湖底竟也是生命神迹显灵显圣的道场呢?

梭罗一度拥有瓦尔登湖,宋儒依傍了鹅湖,而我想要这鲜澄的梦幻湖,可以吗?

我打算派出一部分的自己屯守在此,守住湖上的寒烟,守住寒烟下水韭的生生世世,且守住那烟织雾纺之余被一起混纺在湖景里的自己。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16.综观全文,本文标题“三千里远的一场情奔”的含义是什么?

(4分)

17.文章开头作者用三段笔墨描写梦幻湖,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

(5分)

18.对于梦幻湖,“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造成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15分)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

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

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

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

“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

”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

“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

”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

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

“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19.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请各举一例。

(4分)

20.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下面是一封信的开头部分,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6分)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收到您冒昧赠给我的大作,心里十分高兴,连夜拜读,如在海滩上捡到一颗珍珠,颇有收获。

您嘱咐我给您的大作写一篇书评,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怕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1)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3.仿照示例,造两个句子。

(6分)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如果你是,那快乐就是;如果你是,那快乐就是。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

“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

”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5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说明:

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50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

 

兴宁一中高一语文上期中段考试参考答案2014-11-13

1.B(A项wéi、guō/tián、mú/mó;B项qīng/jīng、yī/qǐ、chù/chǔ;C项qí/jī、gǎn/kàn、jüé;D项yàn/yīng、xùn、cān/cēn。

2.D(“自私自利”指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A句中指冗长的发言或文章,多用于贬义。

再说《水浒传》是部小说,也没有什么“大论”。

B句中“东山再起”是比喻某人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这个成语不能用在假货上。

C句中“桃李满天下”比喻教师教的学生,不指新产品。

3.B(A“花一年时间内”句式杂糅,改为“花一年时间”;C成分残缺,“满足”后应加上宾语“需求”。

D不合逻辑,“铁路”不是“交通工具”。

4.A(这道题首先弄清整个文段的内容和结构:

先是两组并列的句子介绍小城的特点.要善于找突破口,“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是说小城的美,由此可以确定④⑤⑥句)

5.B(但:

只,只是)

6.A(A.是,表判断语气;B.连词,来,表目的/连词,因为;C.代词,这件事/代词,他,指蒋济;D.连词,而且,表递进/连词,表修饰,可翻译为“地”)

7.B

8.D(“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9.

(1)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四万步兵、骑兵已经到了雩娄。

(采分点:

“乃”,于是;“白”,禀报;“伪”,假装;“步骑”,步兵、骑兵。

各1分)

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会受危险,身边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蔽”,变被动,受蒙蔽;“左右”,身边的人,近臣;“至戒”,最大的警诫。

各1分)

(2)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一处1分,两处3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是楚国平阿人。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领军队围攻合肥。

当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

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四万步兵、骑兵已经到了雩娄。

孙权相信了这件事,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太祖)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

“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

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

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

”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

太祖因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

蒋济劝阻太祖说:

“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

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在后面偷袭关羽,并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

”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

孙权听了后,立即带领部队向西偷袭公安、江陵。

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到地方,担任东中郎将。

文帝问他说:

“你听到、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怎么样?

”蒋济回答说:

“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

”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

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

“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会受危险,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