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2204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docx

人类起源及差异发展

历史研究发现,各大洲科技发展速度不一样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制约。

大约700万年前(500-900左右)非洲猿的一个种群出现分支,其中一支继续演化成现代大猩猩(时间稍早,三支不是同一时间开始),一支为现代黑猩猩,还有一支就是现代人类。

大约100万年前(也有学者认为大约180万年前,随着新的化石证据发现,这个时间可能更早),爪哇人走出非洲来到了亚洲大陆(化石证据表明这时期人类已经能直立行走,爪哇人也成为直立行走的标志)。

约50万年前,人类迁徙到欧洲(欧亚大陆分别出土的化石证据),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化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头骨变大,较圆滑少棱角,同时骨骼也与爪哇人不同,而与我们现代人相似,从这以后我们开始称呼他们为智人。

智人与现在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脑容量比我们小的多。

最初的智人除了残骸和少数石器外,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50万年后开始,在非洲、亚洲、欧洲大陆上的智人继续他们各自的分化,约40-13万年前,欧洲和亚洲西部出土的化石被归于一个单独人种(尼安德特人)。

这支智人的脑容量是当时最大的,证据表明他们是智人中首先埋葬死者、照顾病人的人,但同新几内亚人出土的石器比较,他们的制造不但粗糙而且单一。

而此时非洲大陆上的智人(约10万年前)出土的化石表明,他们骨骼更接近我们现代人类,即使他们的工具与尼安德特人差不多,捕猎技巧相近,他们还只能捕杀那些行动缓慢毫无危险的动物。

大约5万年前,人类开启了加速模式(大跃进时期)。

出土化石明确从5万年前左右,东非大陆出现了标准石器、保存完好的首饰,同样的情况随后出现在东南欧(5万左右),后又出现在西南欧(约4万年前),同时出土了大量人工制品与现代人骨骼完全相同的人(考古命名为克罗马努人),随着出土化石遗物越来越多,克罗马努人还有骨器(易于成型,做成鱼钩、针等,这是以前智人所无法想到的),有复合武器(鱼叉、投掷器、弓箭等),这些武器可以实现捕杀大型危险动物,比如大象。

同时克罗马努人也有了艺术作品:

壁画、雕像、乐器。

这让我们无法解释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这一时间段(10-5万年前),人类开始大跃进,而不是其他时间?

这个大跃进最早在哪个地区开始的?

我们只能合理假设,一是从那时期开始人类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喉的进化使人类能发生不同的声音形成复杂的语言进行沟通和学习。

这种学习和沟通效率是质变,产生了另一平行进化的体系——文化,能够在整个体系中传递。

至于哪个区域最先跃进却无法得出合理假设,有的观点认为,明确是在非洲(他们认为一是出土的头骨与现代人几乎相同,二是DNA分子研究起源),但都无法合理。

另一观点认为现代人类是在多个不同区域几乎同时出现跃进,例如出土的印度尼西亚头骨,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土著身上依然能发现明显特征。

下一个大陆就是澳洲,4-3万年前,人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又称伊里安岛,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岛)出现。

从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和高山到澳大利亚的内陆和潮湿的东南角,迅速扩张并适应。

在冰川时期,海洋中大量水被锁闭在冰川中,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几百米,现在的亚洲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巴厘岛间的浅海区域在当时全部是陆地,所以当时的东南亚大陆要比现在往东700英里,东南亚大陆与新几内亚间的水域远比现在小的多,岛屿数量也比现在多的多,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才形成现在的地表和洋表,所以在当时克罗马努人才有可能通过一个个可见的岛屿逐步到达新几内亚,但却没有水运工具出土,直到1.3万年才有了水运工具考古证据,合理假设是,4-3万年前零散渔民出海失散到达新岛屿,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远方可见的岛屿,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他们能够远航到间距更远的岛屿。

最后一块人类到达的陆地是美洲(北美和南美),在1.4-3.5万年前,人类具体何时抵达美洲还无法确定,因为截止目前,年代最早考古证据是1.2万年前的阿拉斯加遗址,紧接着的是1.1万年前的现加拿大以南美国和墨西哥以北的大量遗址(考古称克罗维遗址)。

通过出土的证据我们发现,人类到达美洲后在短短的1000年内就扩散到美洲所有区域(合理假设是如果首次登陆的人类数量超过100人,那么这100人在1000年生存繁殖产生的后代近1000万,实际上,在英国皇家海军“邦蒂”号上的反叛者移民一样,观察证据显示人口增长率达到每年4.3%。

按狩猎采集生存模式计算,人口密度上限1/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2.5899881143567平方千米,也就是说每3平方公里1人的密度较高,4平方公里1人较合适。

可实现这一结果)。

自然环境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前面考古证据表明,人类约在4万年前掌握了缝补技术(克罗马努人的工具),由于冰川期持续时间长,直到2万年前人类才进入西伯利亚,也表明直到此时人类抵御严寒的技术才成熟。

这些人类要到达北美大陆必然穿越白令海峡,那时的海峡可能是海洋(今天的海峡宽度约50英里,那时更短),他们游船过去,也可能从白令陆桥(白令陆桥连接现今的美国阿拉斯加西岸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岸)在那时长达1000英里,寒冷的冰原。

但这一假设近期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专家们长期以来都认为第一批人是从跨越白令海峡来到北美的,这个沉入海底的区域一度连接着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

但是新研究显示,这一通道在那时“从生物角度说是不可能的”。

根据Pedersen的团队,直到12600年前,这个通道都无法通行,因为这里缺少狩猎动物作为必要的食物来源,也缺少植物作为工具和燃料。

由于无法穿越白令陆桥,这些人很可能是沿着太平洋海岸过去的。

他们的结论来自于采集自沉积物的DNA,巨体化石和其他证据分析,他们使用了一种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没有只关注一些特定物种。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发现大陆桥那时缺少动植物资源,早期迁徙者无法从中获取足以维持长途跋涉所需的资源。

他们最可能沿着太平洋海岸前进。

这是目前最靠谱的说法。

那么有没有比克罗维人更早抵达美洲的人类呢?

虽然考古上也提出了部分出土证据,但都无法确定这种更早的可能性。

反而是在1.1万年前的考古证据大量被发现和证实,而在这年代之前却都是其他生物的遗迹,根据前面人类扩张速度来看,基本不存在太大的时间误差,毕竟他们只用了不到1000年就占领了整个美洲。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下为什么同样的分支,在各大陆发展差距却如此巨大?

用以比较各地区人类发展合适的时间为大约1.1万年前,因为这时人类已经基本上占据了地球上所有适宜生存的大陆,并且他们都是同一起源。

为什么最终是欧亚洲大陆发展快速呢?

非洲和美洲却相对缓慢?

根本原因是生存环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不同。

相同种族通过迁徙在不同地理区域生存,通过几百甚至上千年演化,他们之间已经出现明显的不同与差距,那些一直生存在新西兰以东500英里查塔姆群岛上的莫里奥里人(采集社会),与世隔绝并长达几个世纪与世无争的独立,他们人口平稳、自然环境基本没有波动,他们从来没有遭到大规模外来入侵,他们演化出以和平解决争端的传统,他们不需要高度有序的社会体系也能生存繁殖的很好,几百年来他们基本没有变化。

相同起源的毛利人(来自新西兰北岛屿,人口稠密,农业社会分工细化,长年战争不断,在近千年前与莫里奥人同宗,都是波利尼西亚人)于1835年11月乘船来到了这里,他们虽然数量只有900人(第一批500人,第二批400人,带有比莫里奥人更先进的枪支等武器),但有统一的指挥,组织纪律严明,而莫里奥人根本没有能统一指挥超过一个家族或部落的能力,他们如同无头的苍蝇,怎么能抵抗行动如此一致的入侵者呢?

莫里奥人向毛利人提出和平友好和分享资源的建议,这是他们所能想到和做到的最佳策略。

猎物对猎手提条件有用吗?

毛利人几百年战争不断,侵略大大小小不同的领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置不同情况的策略机制,虽然他们起源相同,但现在一个好比沙土,一个好比尖刀。

毛利演化出的策略在现在看来依然十分残忍,但这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杀死了近半莫里奥人,他们将杀死的尸体煮熟吃掉,根本没有尊重可言,一个莫里奥人幸存者回忆:

他们就像宰羊一样没有区别,我们吓坏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恐怖的情景,我们四散逃窜,无论在灌木中还是山洞里,他们都能找到我们并杀死,无论性别年龄。

这点已经从人类许多历史中得到证实。

现在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几百年时间内,毛利人都没有登陆东岛屿入侵莫里奥人?

人口密度快速增加是毛利人扩张的原因,而资源获取模式变化是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农业发展保障了在单位面积内能生存更多人类。

人口密度增加使得其他发展模式成为可能,例如分工细化、大规模合作、资源争夺分配等,这些在人口稀疏的采集社会是不可能演化出来的。

可能之前也有毛利人登陆到莫里奥人领地,但那时数量和目的都不满足侵略要求,当毛利人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加上扩张需求,最终结果就出现了。

那么为什么毛利人发展了农业,莫里奥人却没有呢?

自然环境不同造成某些因素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我们的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宗源的物种经过几千万年演化会有完全不同的子代,例如恐龙演化出了鸟类、爬行类等。

我们来看人类,同样是波利尼西亚人,在不同岛屿上的种群演化出不同的生产模式和工具,因为自然环境不同,他们获得资源的数量、种类、难易等都不相同,在亨德森岛,除了石灰岩没有更坚硬的石头,人们只能用蛤壳做为刀斧,而在新西兰陆地上,物产丰富种类多样,人们可以选择多样资源和材料制造工具,比如带有木把的坚硬石斧、用熔化的铁岩制造出复杂的工具、分离出来的人又创造了更多的工具,例如骨头磨制的针、鱼钩、弓箭等。

这种在相同科学技术水平下不同自然条件限制的发展,使得他们生产力发展速度也不一样,而后者生产效率更高,单位面积内获得资源数量也越多,养活的个体数量也越多,紧接着演化就自然而然出现,更多的人分离出来专职从事制造、研究、服务、生产等,随着时间变化,差距越来越大。

而亨德森岛上的人因为从开始就不具备后续演化的条件,所以经过上千年后他们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

环境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例如当科学技术水平相当时自然环境起主要作用,而当科学技术水平存在压制的时候,社会环境具有显著作用但依然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作用。

)而产生的不同因素才是人类进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有意思的是,往往是“闲人”多的种群后来成了强者。

我们说的闲并不是吃完睡睡完吃的意思,而是指能够脱离基本生存资源获取束缚的人,其他人为什么心甘情愿的给这些人提供生存资源(水、食物等)?

他们是傻子吗?

不是,因为这些“闲人”能给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源。

比如石匠生产的斧头远比自己生产的坚硬锋利,换来这样的斧头自己能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资源。

石匠交换出一把斧头就能够他得到十天甚至一个月的生存资源,对于一个熟练的石匠,他能在一个月内生产十把斧头,也就是说他只用工作一个月就能维持他生存一年,这么好的性价比工作竞争者也众多,那么他会用闲暇时间去研究更有效率的工具,用以打败其他竞争者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这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本质是一样的。

当这样的“闲人”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这个社会发展就会产生加速度,也就是质变效应。

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时已经有了枪炮,强大的科技压制实现了以少胜多。

实际上在西班牙人初次入侵时,印加帝国完全可以胜利,当时入侵者只有几百人,而印加大军有八万人之多,入侵者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然而第二天清晨,阿塔瓦尔帕的使者却说道:

“请转告贵国君主,欢迎他大驾光临,至于何时及有何要求,都可按他的意思办,不管他以什么方式到来,我都会把他当朋友和兄弟接待。

我请求他快来,因为我渴望与他见面,他将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和侮辱。

”,可见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科学压制外,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因素。

其次,印加帝国的社会模式和组织远不如西班牙适应环境变化,当西班牙人俘获阿塔瓦尔帕(印加帝国最高统治者,太阳神)并处死后,印加帝国整个统治崩溃,丧失了有效抵抗,这放在西班牙则不可能发生。

正如森林法则说的那样,不要试图联系外在文明,这意味着灾难。

然而,外在文明扩张探索意外发现你的存在,那是再倒霉不过的事了。

莫里奥里人就是这样,随着毛利人探索远海寻找更丰富的渔场时,意外发现了莫里奥里人生存的查塔姆群岛,回忆录道:

“那里有大量海鱼和水生动物,湖里到处是鳗鱼,这里到处是美味的浆果,这里还有人,但他们并不懂打仗,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武器。

”随后,毛利人消灭了莫里奥里人。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非洲同样也有丰富的资源和种类,为什么作为人类起源最早的大陆却没有比欧亚大陆更快速发展呢?

人类发展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这点我们已经证实了,那么有哪些自然因素造成差异呢?

主要有六个方面,气候,地质类型,海洋资源,面积,地形破碎和隔离程度。

气候多样性。

爱尔兰大陆及群岛具有多样的气候,在不同气候生活的人为适应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他们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学习和协作。

同样,地质多样性、资源获取多样性都是一个性质,比如捕鱼的与采集的相互学习协作,能促使创新产生,例如高山产生溪流产生了灌溉技术,而这在没有河流的区域很难产生。

纵观人类历史,大的文明都出现在河流灌溉区域,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约公元前18世纪),古代印度-印度河与恒河(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约公元前2027年),可见,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发展影响多么巨大,在那些能高效获得资源的区域,人类发展快速,这也对现代人类发展有重要启示,哪个国家获得资源效益高,哪个国家就会发展强大。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目前的埃及领土。

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

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大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

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

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代埃及人曾写下这样的诗篇: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埃及的地理位置使得埃及多雨。

从古代埃及留下来的大量雕刻和绘画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

高身材,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黑皮肤,体魄健壮。

他们的体形、外貌与古代的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不同,也与古代的亚细亚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在距今五十万年,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

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

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

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古代印度,又译身毒、天竺。

公元前2500-前1500年,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区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巴文化。

后来摩揭陀日益强大,统一了全印度。

公元2-3世纪,一度被贵霜王国统治。

古印度存在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其佛教、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位于南亚地区。

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

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

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地形图古巴比伦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

有空中花园,但都成废墟。

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

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产生的文明。

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

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为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这类记录在出版史学界也被称为泥板书,可以被定期约为公元前36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

四大古国文明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能快速发展最要感谢的是太阳,农业大规模发展获取的能源和资源全部都是从太阳那得到,灌溉水的动力是太阳能、降水、河流等,作物的成长是太阳能等,那些能最大化利用太阳能的种群,科学和文明发展速度要快的多,因为个体基本生存繁殖需要的能源和资源是有上限的,比如一个人每天吃的食物,喝的水,当种群获取能源和资源的能力远高于种群基本生存繁殖所需上限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资源灵活配置,他们只需要少部分人来维持生存繁殖所需要能源,其他人则进行分工协作,最终目的都是更高效更多的获得资源和能源。

相反,对于获取能源和资源效率低下的种群(当然主要是自然环境限制,比如干旱、寒冷、高山等),他们所有人努力获取到的资源和能源可能刚够基本生存繁殖需要,也可能不足,这时种群数量下降以适应环境,也可能只有少量的富余,这部分多余的资源和能源他们会用于提高种群数量,但这点量变根本不足以实现质变(生产力水平基本不会波动,均值可以看成一条平线,几百年社会经济和组织形式都不会有变化)。

自然环境相当重要,从现在来看,如果人类能掌握更高效转化太阳能的方法,人类科学技术将会有更快的发展,例如登陆火星等。

除了外在自然环境因素,我们再来看看种群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在分析前首先要明确的是,社会环境也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起作用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待差别时必须要以相同或是相似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比较,否则没有意义。

例如都是在大河流域生存的农业文明,一个是非洲的古埃及,一个是古印度。

因为受到自然条件限制,一些地区被高山环线,相对封闭,即使他们内在的生存环境与开放的种群相似,但由于长期独立没有与其他文明交流,很多技术和科学都无法综合,这就是社会环境(实际上是自然环境限制的基础上产生)造成的差异。

社会环境差异对科学技术影响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西班牙入侵印加帝国,200个西班牙人如何在4万多印第安人中活捉了太阳神阿塔瓦尔帕?

要不是夜色降临,这4万多印第安人不会活下来多少(确认杀死的有6000-7000人,其余受伤),给阿塔瓦尔帕抬轿的80个人全部都是印加帝国的将领和高官,他们为了轿子不被倾倒,甘愿全部被斩杀,最终一队骑兵冲倒了轿子活捉了阿塔瓦尔帕,就是这个时候,那些人依然没有反抗,他们没有一个拿起武器攻击西班牙人,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象样的武器,很多人都是装饰性物品,手无寸铁(此时的印第安人并不是1876年时在小比格霍恩河战役中击败白人入侵者的印第安人,后期的印第安人逐渐掌握了白人的骑乘和射击技术,差距缩小不少)。

这个现象现在看来如此不可思议,为什么人数相差近500倍的部队会有这样的战果?

一是印加帝国从来没有见过西班牙人的武器和马匹,更没见过如此快速的穿插作战,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大部分心里只有恐惧,脑子里只有逃跑根本不存在抵抗(被打蒙了),这点可以从之后的几次战役中得到证实(卡哈马战役后西班牙人遭到剩余印加帝国部队的坚决抵抗)。

但是由于武器差距过于悬殊(18世纪欧洲已经开始使用枪炮作为主要武器,这让西班牙人成功镇压了印加帝国的抵抗和叛乱,其次,西班牙的刀剑和护甲都是金属的,而印加部队只有木制棍棒和皮具,骑兵在空旷地域也有绝对优势,印加人的斥候哨兵根本来不及将入侵报告后方,骑兵都是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砍杀)。

二是内部四分五裂,为西班牙提供了机会。

内乱的原因竟然是天花,天花由西班牙人移民到巴拿马和哥伦比亚后,由陆路传播到南关印第安人,在1526年杀死了印加皇帝和他的多数朝臣,之后又杀死了他的继承者,这个事件使印加帝国统治崩塌,造成皇位之战,要不是天花的功劳,西班牙人面对的将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帝国。

从这点深入分析下去,具有相当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民族,天花、麻疹、恶性流感,这些疫病都是在人口具有相当密度的种群中才会出现的,它们的特点就是只有在大密度个体中才能爆发流行,对于那些每平方英里只有不到2人的采集部落而言,这些疫病根本没有爆发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入侵的西班牙人成为了印加人的环境选择机制,相对于印加人这是外在环境突变,相对于西班牙人发现美洲大陆并且与新“人种”交战而言,西班牙人早已适应了这些环境(情况)。

相对于印加人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新环境对西班牙人却习以为常。

所以,针对印加人而言,内部环境也是受到外在环境影响的。

也就是说,外在环境对印加人和西班牙人不对等,当外在环境对等的情况下,内在环境才起作用(比如,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智商发育比家族教育良好的同龄人普遍差,这是外在环境不对等决定的,这个时候内在基因和遗传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研究发现,在恶劣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智商普遍相近,即使其中不乏天才,而在良好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智商差异较大,这是因为外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内在遗传发挥了作用)。

所以,不能因为两者外在环境不同,而贸然得出印加人相对西班牙人是低等民族的结论。

这只是环境不同造成的,而外在环境往往并不能被个体或是群体左右,能被左右的都是内在环境,例如,有的人自制力强能按计划完成自己的工作或是训练,而有的人则坚持不了几天,也就是说这是由内在不同决定的差异,因为他们生存的条件完全一样。

进一步分析,当两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物种见面,他们相互之间都是外在环境发生了突变,从概率上看,突变相对两者完全对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这种不对等差距越大,压制越大,比如一个质子武器就能消灭全部地球物种。

这种规律在人类内部也起作用,西班牙登陆美洲就是典型的例子,对个体同样也适用。

一旦压制形成,就没有妥协的可能,除非让对方生存下去的收益大于消灭的收益。

被压制方根本没有话语权,所谓的有只不过是压制方的意志罢了。

西班牙的压制是多维的,不仅仅是武器、指挥、组织,还包括文化、历史,西班牙在入侵美洲前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并且对征战的大大小小战役都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败的条件。

皮萨罗能有足够的勇气冲入印加大军中俘虏阿塔瓦尔帕,正是因为有成功的案例及他丰富的作战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