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2071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0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天一大联考

“顶尖计划”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考试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灯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

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

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

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茏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下图为灯笼家庭制作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B.水陆交通便利C.竹林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

2.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透光性B.防风防雨C.防止烫伤手D.增加美观度

3.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

A.材料成本较低B.剪断裁弯容易

C.不可回收再利用D.使用寿命较长

【答案】1.C2.B3.D

【解析】

【1题详解】

题目要求选取的是自然条件,交通和市场均属于社会经济条件,排除BD。

根据材料得知,福建莆田的古代灯笼主要采用竹子手工编织。

福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古代天然竹林茂盛,竹编灯笼原料充足,C正确。

竹编灯笼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A不符。

故选C。

【2题详解】

灯笼四周用油纸糊裱会减少透光性,故A错误。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季风区,降水丰富,风力大,油纸本身防水,灯笼用油纸糊裱后还能防风,故B正确。

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止烫手或增加美感,CD不选。

故选B。

【3题详解】

相比传统竹编灯笼,铁丝灯笼制作的原料需要更高的成本,A错误。

另外,竹子剪断裁弯等比铁丝容易,所以铁丝灯笼不具备这优势,B错误。

铁丝灯笼使用后铁丝等可回收利用,但竹编灯笼材料易老化无法回收,C错误。

相比竹编灯笼的易变形易老化,铁丝灯笼的更方便存放和使用,所以使用寿命更长,D正确。

城市常住人口是指在城市地域内实际居住超过6个月(舍6个月)以上的人口。

它是城市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甲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2017年底,甲国总人口达到320万人。

下图为2010年和2018年甲国前十大城市常住人口的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推测该国家可能是

A.英国B.印度C.印度尼西亚D.蒙古国

5.目前,该国城市人口的发展状况是

A.a城市人口以青壮年为主B.城市人口数量少于农村人口数量

C.中小城市人口总数大于大城市人口总数D.城市老年人口数量增速低于农村

6.近年来该国b、c两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地理位置优越B.气候温暖湿润

C.自然资源开发D.交通运输便利

【答案】4.D5.A6.C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得知,甲国总人口320万。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国家总人口均超过2亿,排除BC。

根据表中数据,甲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总人数超140万,其他城市人口很少,说明该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是英国。

2018年,英国总人口大概是6千万,故A不符。

蒙古国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数据与材料相符,D对。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得知,a城市的城市人口超过国内一半人口,说明a城市在全国经济最好的城市,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青壮年入城,A正确;同时也说明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而非中小城市。

国内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来,所以C错误。

甲国总人口数320万,十大城市的城市常住人口总数超过国内一半以上,说明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B错误。

表中数据没有年龄构成信息,无法判断老年人口地区差异,D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短期内,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小,造成人口快速增长可能性小,排除AB。

近年来b、c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两城市能提供就业机会,促使人口迁移。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可短期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快人口迁移,C正确。

交通条件的变化,不会短期内吸引人口大规模迁移,D不符。

故选C。

祁连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由东向西形成了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党河水系。

祁连山北坡冰川分布不均,降水丰富的东祁连山石羊河流域冰川面积仅65kmz,中祁连山黑河流域冰川面积421km2,而干旱的西祁连山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迭822km2。

祁连山越往西,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越少,而降水不足,冰川补之,疏勒河30%的水量来自冰川融水。

下图为祁连山水系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石羊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大气降水B.冰川融水

C.湖泊水D.积雪融水

8.最近十多年来,河西走廊正在经历一个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长的丰水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跨流域调水

C.大气环流D.全球气候变冷

【答案】7.A8.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得知,石羊河位于祁连山东部,降水丰富,且石羊河冰川面积最小,所以河流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A正确。

祁连山越往西部,流域内冰川面积越大,大气降水越少,河水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B错误。

祁连山北部湖泊较少,湖泊水补给少;季节的积雪融水补给量少,均不是石羊河主要补给方式,CD错误。

故选A。

【8题详解】

近十多年来,河西走廊的地形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故不是地形因素,A错误。

目前,河西走廊还没有实现跨区域调水,B错误。

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而不是变冷,排除D;气温升高,致使冰川融水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加上区域内西风和季风带来的水汽增加,降水增加,流域内丰水期延长,C正确。

【点睛】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大气降水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三种形式:

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

(2)从径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判断。

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与气温高低有关,径流高峰多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也是估算浮游植物现冉量以及生产力水平的良好指标,其在海水中的含量能对预防赤湖灾害(赤潮是指由于海洋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造成海水变色的现象)、保护海洋环境、分析渔场形成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下图为1997年以来我国东海海区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图(单位:

mg/m3)。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长江口外海区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低,水温较高②水域较浅,光照较好③风速较小,扩散较慢④海流上升,营养盐浓度高

A.③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0.相对于台湾岛东岸,影响西岸海区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径流D.风速

11.长江口外及其以南海域叶绿素a含量较高,将有利于

A.增加渔业资源捕获量B.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C.降低海水表层的风浪D.减少赤潮发生的概率

【答案】9.D10.C11.A

【解析】

【9题详解】

相比东海较南海域,长江口外海区水温不是最高的,①错误。

长江入海口由于水速变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淤积,形成水下三角洲,外海区水域浅,光照充足,浮游植物繁殖快,②正确。

叶绿素a浓度受风速影响小,故③不选。

受长江口外海区海底地形影响,南北洋流在水下受地形抬升形成上升流,营养物质上泛,利于浮游植物生长,④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台湾岛东西海岸气温条件差异小,若受气温影响叶绿素a浓度分布差异小,与实际不符,A不选。

叶绿素a浓度受海区降水和风速影响小,排除BD。

台湾西部河流较多,流入西岸地表径流大,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所以叶绿素a含量比东岸高,C正确。

【11题详解】

叶绿素a含量高,代表浮游植物多,也就是该海区鱼类饵料增加,有利于增加海洋渔获量,A正确。

浮游植物过多,不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有可能增加赤潮爆发的危险,BD错误。

浮游植物随波逐流,对降低风浪作用较小,C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一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要求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肯尼亚地处东非高原,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火山灰土层深犀,河湖较多,自然每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与种植。

肯尼亚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西南部山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茶叶相比,这里的茶叶品质优良,产量大,是本国第一大出口农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中东及美洲地区。

肯尼亚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方式独特,主要采用生产者(茶农)一拍卖行一消费者(食客)的拍卖体系。

肯尼亚90%的茶叶都是通过拍卖市场进行售卖的,位于蒙巴萨的茶叶拍卖市场是世界三大(印度加尔各答拍卖市场、斯里兰卡科伦坡拍卖市场)茶叶拍卖市场之一,为降低茶农销售成本,肯尼亚政府每周都免费为茶农将茶园的茶叶用火车运到蒙巴萨茶叶拍卖市场。

肯尼亚茶叶虽然品质优良,但一直没有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

下图为肯尼亚等高线地形图(斜线阴影区为茶树种植区)。

(1)说明肯尼亚西南部山区种植茶树的优越自然条件。

(2)说明肯尼亚茶叶在国际销售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肯尼亚茶叶品质优良,但一直没有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4)受干旱气候影响,近年来肯尼亚茶园减产明显,试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答案】

(1)地处赤道附近,气候温暖,年温差小;距海较近,雨量较为充沛;海拔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河湖较多,灌溉便利;坡地地形,排水方便;火山土广布,土壤肥沃。

(2)自然条件适宜,茶叶产量大;品质优良,竞争力强;实施茶叶拍卖销售,减少中间商层层加价;政府大力支持,免费为茶农运输到拍卖市场等。

(3)我国茶树种植规模大,是茶叶生产大国;肯尼亚距离我国较远,运输成本较高;肯尼亚茶叶在我国的推广力度不足,品牌效应低等。

(4)加强茶园水利设施建设,修建蓄水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增雨作业;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保持土壤墒情等。

【解析】

【分析】

以区域文字材料和图片形式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优势的区位条件、农业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难度中等。

注意结合材料茶叶生长习性分析当地有利自然条件,其中包括气温、降水、光照、地形排水条件、土壤等。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主要从开源、节水、保水角度作答。

【详解】

(1)考查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

结合茶叶的生长习性和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茶叶喜温暖湿润气候,对气温和降水均有要求,肯尼亚地处赤道附近,气候温暖;距离海洋近,降水多,适合茶树生长。

茶树喜光,喜欢排水好的沙质土壤,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上,太阳辐射强;且山区坡地地形有利排水;火山土土壤肥沃。

(2)考查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区位条件分析,主要从其品质好、产量大、生产成本低、政府扶持力度大等角度作答。

肯尼亚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茶叶种植,茶叶品质好、产量大,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

肯尼亚茶叶销售的拍卖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成本,直接销售,价格优惠;加上当地政府扶持拍卖模式销售,增强竞争力。

(3)考查产品未进入某地市场的原因,可从当地同类产品竞争力强、距离市场远、产品影响力小等角度分析。

肯尼亚茶叶品质优良,但在中国的影响力小,知名度不高;且距离中国太远,运输费用高;另外,中国茶叶生产量大,肯尼亚茶叶难以挤进中国茶叶市场。

(4)根据题目信息得知肯尼亚茶园减产主要原因是缺水,解决茶园水资源问题是最有效措施。

开源角度:

肯尼亚是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加强监测,必要时刻采取人工降雨增加灌溉水源。

节流角度: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保水角度:

想办法保住茶园里的水分,减少水分丧失,如覆盖地膜等。

【点睛】区域农业生产的判读办法:

(1)先确定区域空间,可根据农业生产的对象、生长特点、经纬度及相关地理事物确定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

(2)具体分析区域特征和农业生产区位条件,从地形、气候(气温、降水、光照等要素)、水文等自然条件入手,探究其农业生产方面的优缺点。

(3)明确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确定具体措施。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

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克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成水湖,湖区周围以农牧业为主,多草地和农田。

湖区降水集中在5-9月,土壤含水率的高低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栽畜量。

图甲和图乙分别示意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草地和农田的取样点分别在湖区东部和南部,农田作物根深一般0-20厘米。

(1)说出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

(2)试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

(3)8月初以后,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请推测其主要原因。

(4)说明科研人员研究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目的。

【答案】

(1)草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探度增加逐渐下降;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旱现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然后冉上升的趋;草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大于农田。

(2)表层土壤接收太阳辐射多,土壤升温快,蒸发量大;农作物根系主要分布丁0-20厘米,根系吸收水量和储水最大;农作物蒸腾作用强烈,叶而失水较多;深层土壤根系基本不能到达,水分蓄积最多,土壤含水率较高。

(3)牧草和农作物处于生长后期(枯黄期),需水量明显减少;降水量较丰富,土壤湿度增大;气温下降较快,且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4)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墒情,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制定科学的农田灌溉方案,保障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

【分析】

以青海湖地区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图及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形成原因及研究的地理意义,难度中上。

注意从材料和图表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述地理现象。

描述曲线变化特征,需从总体变化幅度大小及具体变化趋势两个方面描述。

【详解】

(1)考查曲线图的变化特征的描述,从图中得知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总体特征,草原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大于农田。

农田土壤含水率具体变化过程,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缓慢增加,再缓慢下降,而后再上升的变化特征。

草地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缓慢下降。

(2)考查农田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原因。

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主要是表层土壤气温较高,水分蒸发多;随着深度增加,0-20厘米植物根系吸收和含水量增加;再深层的土壤,植物根系无法到达,土壤含水率增加。

(3)考查地区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原因,青海湖区海拔高,热量不足,植物生长期短,8月初后植物开始枯黄,需水量减少,土壤含水率增加。

湖区降水集中在5-9月,8月初后-9月份,降水较多,土壤湿度大;但区域内开始降温,水分蒸发弱,所以土壤含水率高。

(4)考查地理研究的地理意义和目的,从材料提取信息土壤含水率影响“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栽畜量”。

研究和掌握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特征,能更好地指导农事安排;同时还能更好做好土壤保墒工作,制定科学灌溉工作,保障农业增收;草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准安市淮安区西北隅,是准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古镇内有一批保存完好的明清时的建筑古迹,主要有左忠壮公祠、清真寺、古文楼等,还有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及会馆,如吴承恩故居、吴鞠通旧居、江宁会馆等。

在运河经济时代的中国,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成为都市繁华的典范,并称“淮扬苏杭”,是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

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

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近年来,为再现古镇明清风貌,发展地方旅游产业,淮安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了河下古镇旅游开发的力度,如今,河下古镇正逐渐成为淮安市及长三角地区的知名旅游景区。

下图为淮安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说明河下占镇发展古镇旅游的优势条件及古镇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优势条件:

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旅游资源丰寓;以漕运和盐业文化为代表的古镇特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广阔等。

原则:

政府主导原则;保护优先原则;合理开发原则。

【解析】

【分析】

以历史文化古迹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及原则,难度较低。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旅游资源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客源市场的距离及区域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得知,河下古镇具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高,旅游资源地域组合好,便于旅游业开发。

从地理位置看,临近发达城市,交通便利,进出通畅。

距离长三角近,客源市场广阔。

该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从材料提取信息应遵循“以政府为主导”原则,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应秉承保护优先原则再合理开发原则。

15.【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

然而养猪场产生的猪粪便因处理不当和管理不善等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周围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说明养猪场猪粪便可能产生的危害,并提出对猪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方式。

【答案】危害:

猪粪便产生的臭气能造成大气污染;随意堆放猪粪便会占用土地空问,污染土壤;猪粪便在堆放和冲洗过程中会渗入地下或流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猪粪便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等。

处理方式:

利用微生物技术和生物发酵工艺,将猪粪便制成复合有机肥,用作农田肥料;经过脱水、发酵和添加抗菌素等,制作饲料;将猪粪便转入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用作能源等。

【解析】

【分析】

以猪场粪便造成环境问题为切入口,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及无害化处理措施,难度较低。

区域环境污染表现、污染的方式及环境危害,进而针对不同污染类型提出无害化处理的可行措施。

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无害化”处理方式,即生态、绿色、清洁,实现物质综合循环利用。

【详解】猪场粪便产生恶臭首先会污染大气;其次随意堆放会占用土地,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粪便的渗滤液会造成水污染;粪便周边卫生环境差,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进而威胁人体健康。

无害化处理方式,可将污染源“变废为宝”,比如粪便发酵后作为粪肥使用;将其开发成新能源-沼气;或者将其制作为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