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整合.docx
《国别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别整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别整合
1、论述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政策实践、成效
理论基础:
理论主要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以德国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弗莱堡学派。
其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力量是实现经济进步的手段,但要辅之以国家的力量,制度和社会政策,以消除市场的消极后果,维护竞争,惯彻社会政策,从而达到一种“经济的持续”。
政策实践:
①保护竞争,建立竞争秩序。
联邦德国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竞争法规,包括《反对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一般交易条件法》、《折扣法》、《附赠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反对限制竞争法》。
②健全劳动制度,实行劳资共参制。
由雇主组成的雇主协会和由雇员组成的工会结合起来,共同参与管理企业的内部事务。
共参制拥有广泛的权力,涉及到劳动者权益的所有问题都得采用“共参制”,由劳资双方协商解决,这从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两方面构成全社会的平衡系统。
其主要包括实行工资自治、实行“共同决定权”。
③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体现在一切方面、一切领域,但又不是由国家包揽一切,取代个人与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主要任务是:
1、维护现存制度,确定秩序框架。
制定市场经济活动的全体参加者都必须遵守的法律和社会总体规则,并负责监督这些规则是否得到遵守。
2、为社会经济活动创造基础条件。
建造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供应、交通、通讯建设,尤其重视教育和科研。
3、对经济运行过程实施宏观调控。
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和国家经济计划等主要政策手段。
④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联邦德国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缩小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并通过转移支付,使那些无力提供劳务的人,或者非本人过失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也能享受经济进步的成果。
⑤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
失业保险、失业救济金、工伤事故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子女补助、免费教育、房租补贴等。
成效:
1949年9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50年代,联邦德国迎来“经济奇迹”的发展时期。
这10年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
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从233亿元增加到726亿元,增长了2.1倍。
60年代这10年中工业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仍有5.8%,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倍。
同时,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4.978美元,在资本主义国家仅次于美国二居第二。
2、论述新钻11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基础、前景
发展条件:
①国土面积。
新钻11国拥有家广阔的土地资源。
广阔的领土中可能蕴含的丰富资源和多样的地质地貌等自然禀赋可以为经济提供良好的先天条件;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场所与更大的承载力;可以更好地发展边境贸易;此外,国家面积辽阔也意味着对政治,军事,战争都有一个很好的缓冲带。
②人口。
新钻11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从人口规模来看,众多的人口能为经济提供较大的国内市场;人口增长将促进竞争,这又有利于一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与革新;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问题还与最低工资的问题密切相关。
人口增长扩大了劳动力队伍,促使工资降低,低工资将拉高劳动力需求,从而经济的福利可能会增多。
此外,低工资将促进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低工资是促进新钻11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资源禀赋。
伊朗、尼日利亚和墨西哥都是产油大国,其中伊朗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石油是伊朗的支柱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越南、印尼、埃及以及菲律宾也有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出产。
基础:
一、经济规模日趋增大。
二、贸易与投资快速增长。
1.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2.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乐土
3.形成巨额的外汇储备
三、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前景:
新钻11国:
部分赶超G7,落后金砖四国
新钻11国内部的差异性很大,韩国和墨西哥作为OECD成员实力比较强,经济总量排名已跻身在15名以内,而埃及、孟加拉和越南的实力相对比较弱,已排在50名之外。
除经济总量外,人口、城市化水平、开放度和市场规模等都水平各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使得新钻11国整体前景的不确定性比较大。
在高盛集团2007年的预测中,到2050年“新钻11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G7国家的2/3,但很难赶上“金砖四国”;在稳定的环境下,11国在接下来的20年里将有可能保持4%或更高的增长率;只有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有潜力超过除美国外的其它G7国家,尼日利亚、韩国、土耳其、越南和菲律宾可能超过现有的部分G7国家,其它国家如伊朗、埃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将不太可能超过任何G7国家。
新钻11国”无论是从人口还是经济规模来看都无法与“金砖四国”相媲美,而且其整体开放度要高于“金砖四国”的特性使其容易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其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它们成为新兴大国的第二梯队,但它们的崛起对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尤其是墨西哥、韩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三个国家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发展潜力最大。
3、欧洲福利国家的类型、特征、困境、改革
分类:
根据福利覆盖的范围和实施水平,将“福利资本主义”划分为“三个世界”:
①“自由主义”福利体制源于“济贫法”的传统制度。
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即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确立的制度。
②“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这类制度最初发生在德国并得到长期发展,而后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目前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属于这类国家。
③“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采用国家数量较少,只存在于瑞典、丹麦和和挪威等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特征:
①实行私有和国有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实施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
②把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扩大有效需求和消除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
③以社会平等为基本价值目标,并把经济上的平等,尤其是“收入均等”作为实现社会平等的一个重要前提。
困境:
(一)经济领域的困境。
财政负担过重、失业、各项福利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削减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进而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迟缓,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行政领域的困境。
福利国家在行政领域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国家管理机构臃肿庞大,管理机构官僚主义盛行、部门利益滋生,对公民权利要求的回应性差等几个方面。
(三)社会结构转变带来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欧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造成这种制度模式的相对滞后,是导致福利国家“全球化危机”的社会原因。
从社会角度来看,福利国家是针对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而设计的一种福利制度模式。
社会形态的转变需要建立新的福利保障制度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改革:
福利国家的危机,推动了人们对传统福利国家制度和模式的理论反思和改革探索。
从新自由主义学者对福利国家制度的批判,到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学者提出“福利社会”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对福利社会的初步实践,到90年代以来西欧社会民主党人以积极福利社会为目标的第三条道路改革,福利社会逐渐成为替代传统福利国家制度的现实方案和明智选择。
4、论述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和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第三条道路”的改革路线,以及这些改革取得的成效。
“休克疗法”主要的改革路线:
1.财政、货币稳定化。
压缩基建投资,减少国家对价格和亏损企业的补贴,削减政府开支,力求宏观经济平衡;抽紧银根,严格监管货币发行和信贷投资,以求控制通货膨胀。
2.价格、贸易自由化。
将国内全部生产资料的85%和全部消费品的90%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自行调节;取消国家外贸垄断制度,各企业均可自由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全面实行外汇自由化。
3.国企、股份私有化。
根据无偿私有化和有偿私有化相结合的原则,拍卖中小型国有企业,对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向银行发放近1.5亿张可出售和转让的有价证券。
成效:
休克疗法的改革战略对俄整个转轨过程长期所显示出的重要成效有:
(1)俄罗斯私有制已基本确立,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主体实现了多元化;
(2)宏观经济实现稳定,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国民经济进入持续恢复性的增长阶段;(3)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已居于主导地位;(4)现代金融体系和现代财政体制基本形成;(5)对外开放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等等。
可以说,俄罗斯经过十多年艰难的改革,“休克疗法”所确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已经完成,社会也基本实现了转型。
“第三条路线”:
首先,在宏观体制方面,主张建立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采取把稳定生产和稳定财政货币两者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政策和量入为出的预算收支政策。
在微观体制方面,主张在现有私有化的基础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私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持对垄断部门企业的国家控制和管理。
其次,制定“强国富民”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推出俄罗斯长期经济发展纲要,规定了至2010年的俄罗斯经济发展各项指标。
再次,出台治理、改善经营和投资环境的方案。
着手进行税制改革,整顿金融秩序,取缔“影子经济”,修改和完善涉外法律、法规。
担任总统后,普京进一步阐述了其经济思想,主张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要承担起“协调员”的责任,执行更加积极的经济政策。
综合来说普京的经济思想和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保护经济自由。
普京在2000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保护所有权;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使经营者不受行政压迫;减轻税负;发展金融基础设施。
第二,实施现实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主要社会福利共享和人人都能享受得起”,其主要措施是有针对性地提供社会补贴和优惠。
第三,加强国家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与垄断。
在继续私有化的同时,对战略性企业如油气、军工、飞机制造、重型机械、汽车、核能、矿产开采、海洋运输、民用机场、银行、造船等领域进行资产重组,实行国有制或国家控股。
第四,财政与金融体制的完善。
普京执政以来,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财政与金融体制日臻完善,不但形成了国内外多种机构平等竞争的现代金融体系,卢布在国内实现了完全的自由兑换,且从2002年开始,国家财政从过去的巨额赤字转为盈余。
成效:
(一)国内经济态势良好。
自2001年以来,俄罗斯GDP稳定增长,增长率都基本保持在5%以上(2002年例外),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失业率整体保持历年下降的趋势,官方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二)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三)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在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的同时,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也获得了蓬勃发展。
2006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16位,出口位居全球第13位。
(四)外国直接投资继续高增长。
自普京执政以来,由于俄罗斯的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经济也获得了持续增长,俄罗斯的外国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进入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量大幅增长。
5、什么是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论述其成因、特征、问题、转变
什么是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战后由日本首创,继而由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其他国家模仿并加以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式的总称,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下外向型发展的经济模式。
首先,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特指东亚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其次,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指东亚各国和地区为实现经济现代化而采取和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体制结构。
最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即“儒家资本主义”。
成因:
(一)东亚经济体内部因素。
1.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是东亚模式形成的文化原因。
2.威权制是东亚模式形成并良好发展的政治原因。
3.东亚模式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二)国际环境。
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为东亚的起飞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物资的需求刺激了东亚地区的复苏和发展。
特征:
(一)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1.政府对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2.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培植。
首先,培育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3.政府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它们大都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出口产品作为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儒家文化相关联的“两高一低”。
“两高一低”是指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低,资本资源十分有限。
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成为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东亚的高储蓄率得益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在对待消费和储蓄的问题上非常内敛,存在着一种禁欲的倾向,有“崇俭黜奢”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思想。
(四)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开发。
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东亚的文化传统。
东亚经济体的教育政策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普及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
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一开始就比其他发展中经济领先一步。
(五)谨慎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注重宏观经济稳定。
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比,东亚地区的政府十分注意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且通常把财政赤字保持在经济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以便在谨慎地弥补赤字时不至于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和过高的内外债务。
问题:
❶政府过度干预导致对政府的依附性过强。
首先,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
其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落后于时代步伐,缺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经济的管理经验。
再次,由于政府与银行、企业之间关系的扭曲,腐败、寻租现象滋生。
❷出口导向型经济导致经济对外部经济体依附性过强。
东亚经济的发展依靠美国和日本的资金和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又投向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
对外部市场依赖性越强在经济衰退中所受打击也越大,东盟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受打击最大原因就在于此。
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会带来产业的依赖,东亚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技术依赖所带来的产业的不良发展,使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受到制约。
❸赶超的经济策略使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属于“资源总动员”型的增长,是靠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取得的,这忽视了技术、教育、管理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长期作用。
转变:
①调整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强度。
一,放手发展市场经济,减少对经济的微观调节二,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
三,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素质。
四,改革企业制度,政企分开。
②调整本国的产业定位,积极提升产业结构。
③出口导向与培育内部市场并重。
④从赶超型战略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平衡型战略。
首先,东亚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高投入、高增长的传统模式,真正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均衡协调,转移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综合发展,转移到以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其次,从过去追求经济单方面发展的急功近利型战略,转移到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来。
⑤)拓展区域内贸易,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6、中东石油输出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问题、调整。
特点:
(一)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赖性大。
受到地域特征的制约,长期以来,中东石油输出国以石油出口和石油加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和居民福利都依赖石油收入。
石油工业不仅决定着各国经济的资本积累能力、经济增长速度、财政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动力的基础产业。
(二)经济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
中东石油输出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实际GDP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东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三)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
中东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
中东作为主要的产油国家,从出口石油中赚了很多的钱,成为富裕国家,居民收入较高。
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消费观念还比较保守,偏重储蓄。
而且,政治上的不安定使得很多人储蓄较多,以应对突发事件。
种种原因导致中东各国普遍多储蓄、少消费。
(四)贫富分布不均,两极分化严重。
在中东地区,财富的两极分化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石油开发只是加剧了这里的两极分化,使贫富之间的差距更大。
中东地区存在着产油国与非产油国之间的贫富分化,也存在富油国与贫油国、少油国之间的贫富分化,同时,在一国之内还存在着上层统治者与一般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
(五)国家主导经济,经济动力缺失。
中东各国获得独立后,经济基本上都是国家主导型的,政府以行政、法律手段来代替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国家主导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非经济动力。
由于国家职能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政府在推进现代化进程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而且要顾及政治、社会目标的实现。
这就使中东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从属于政治目标的情况经常发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甚至有的中东国家领导人把发动战争看成是摆脱经济困境的捷径,但往往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失败。
(六)政局不稳定,战争不断。
中东在地理上位于非洲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是长期的政治热点地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现代资本主义与发展中的家族经济模式的冲突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问题:
①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多样化。
②部分产业仍然对外国直接投资紧闭大门。
对外资投资石油工业上游领域闭门政策的持续,不允许外资进入不少非战略性产业。
沙特限制外资进入批发零售业、陆地和海洋运输业等。
③仍然存在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现象。
对水电能源供应的大量补贴,以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市场,强推劳动力本地化政策,不利于改善市场经济环境。
④传统势力对中东经济发展进程的阻碍。
伊斯兰神职人员在中东政治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中东当代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伊斯兰传统势力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抵制。
⑤人口增长较快,失业问题比较严重。
官方失业率10%。
调整:
(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中东各国接受教训,把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放在经济政策的重要位置,普遍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1、合理调整石油收入的开支和储备结构,以防可能出现的石油价格剧烈波动。
2、采取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预防高通货膨胀重新抬头。
(二)贸易制度自由化。
为了发挥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中东各国普遍采取减少或降低进口关税、降低进口壁垒等方式鼓励出口。
(三)保护本地人就业。
1、海湾国家人口稀少,长期以来劳动力供给主要靠从国外引进。
由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以及本地人口普遍享受高福利待遇,外籍劳动力往往在素质和成本方面均比本地劳动力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因此,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并不十分重视解决本地人就业问题。
2、随着大量本地劳动力逐步进入就业年龄段,本地人劳动就业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海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从20世纪80年代石油收入下跌和经济增长减缓以后,就开始实行限制外国劳动力进入和保护本国公民就业的政策。
(四)改善外国投资环境
中东石油输出国虽然资金比较充裕,但大型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建设项目仍然需要利用一部分外国投资。
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在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方面严重缺乏技术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加以解决。
因此,它们长期采取比较自由开放的经济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各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进一步减少。
7、论述日本的就业体系。
❶终身雇佣的雇佣体系。
有两方面的含义。
从劳动者方面看,是指青年学生从学校毕业选择就业企业后,一般不轻易转职,大都在该企业工作到退休;从企业方面看,是指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职工,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职工,一般会通过企业内培训来提高其工作能力,即使在经济萧条经营困难时,也设法通过扩大营业部门、开发新产品和向新的产业领域发展等措施,尽可能地吸收剩余人员。
❷年功序列的工资体系。
年功序列制主要表现在工资与晋级这两个方面:
从晋级方面看,从业人员的职位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龄。
从工资方面看,是根据从业人员在本企业连续工作年数(工龄)的增加,来逐步提高其工资
❸企业内工会——又称企业别工会,是指日本的工会大都是在各个企业中分别建立起来的。
企业内工会的特点:
第一,以大企业为中心成立。
第二,白领阶层也参加企业内工会。
因此,员工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相处,而且“蓝领”与“白领”之间的工资差别较小。
第三,担任工会干部是企业内晋升的阶梯
第四,企业内工会从属于企业。
总之,日本式经营的“三大神器”是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是日本独具特色的激励机制,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了激励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积极作用。
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基础的日本传统就业体系的作用——减少了员工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日本的失业率。
1、比较分析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因、特点、成效
成因比较分析:
美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
尽管我们很难说美国目前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以自由竞争为主基调的特色。
而日本,之所以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的存在,政府必须运用“看的见的手”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日本政治经济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势力残余,从一开始日本政府就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资源的缺陷。
再次,日本文化拥有浓厚的唯上意识和合作精神的特点使得政府主导型经济顺利的进行。
特点比较分析:
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具有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等特点。
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具有①政府具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②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政策资源③政府本身成为市场主体。
综上,尽管战后美国和日本政府都奉行了国家干预政策,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的国营企业比重较低;同日本相比,美国政府没有指令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国家干预的程度最低,范围最小,经济自由化程度最高。
成效比较分析: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型,通过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信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美国模式在战后的“经济绩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加强政府干预,统制金融,引进技术,出口导向,贸易立国;使创新与竞争意识、合作与团队精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相互结合,使日本成为重工业的先进工业国。
2、比较分析以色列与哈萨克斯坦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
1国土面积。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九,为世界最大内陆国家。
而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整个国土呈狭长形,国土面积相对较少。
2土地质量。
哈萨克斯塔境内多为平原和低地,60%的土地为沙漠和半沙漠,土地质量较差。
而以色列可划分4个地理区域:
地中海沿岸狭长的平原,中北部的山脉和高地,南部的沙漠和东部的约旦河谷和阿拉瓦谷底。
北部加利利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与地中海之间大小不等的海滨平原,土地肥沃,是以色列的主要农业产区。
3矿产。
哈萨克斯塔的自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90多种矿藏,1200多种矿物原料,已探明的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超过500处。
有丰富的钨、铀、铬、铅、锌、铜和铁。
以色列自然资源较贫乏,主要资源是死海中含有较丰富的钾盐、镁和溴等矿产。
④水资源。
由于哈萨克斯坦位于内陆,水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区。
而以色列也极度缺少水资源,主要来源于约旦河、加利利湖和一些小河。
经济发展水平:
1国内生产总值GDP。
以色列的2012年GDP到2479亿美元,人均GDP为3.2万美元。
而哈萨克斯坦2012年的GDP为2026.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