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1903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docx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做法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单位:

迎松初级中学

 

姓名:

李正留

 

邮箱:

904579203@

 

2012-04-26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做法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摘  要】:

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必须认真总结你的备课、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文就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

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反思。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

备课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但不乏共性:

如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连教师平时的阅读积累、知识积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都成为备课的范畴。

  1.备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    

解读教材: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

教师必须充分地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教材,进行拓展延伸。

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用的练习,例如,学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后,为了巩固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试验,实现知识迁移:

一氧化碳也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吗?

  

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

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如:

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为什么?

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再如:

野炊时,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通风很好和通风不好的地方生火,结果都燃烧不旺,这是为什么?

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    

2.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切记“备学生永远是关键”,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

 备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既要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问题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

备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互动、有效设问、有效训练等环节。

例如讲解“一氧化碳”这一部分知识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图片,激起兴趣,设置悬念。

  

3.备教法———教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选择和动用教学方法要有艺术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另外教师要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

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

“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

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勇于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追求,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上独有的“自我”。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

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

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

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

新课导入:

【教师】同样一个人,他是骑自行车去上班对国家的贡献大还是开小汽车上班对国家做的贡献大?

       在化学课堂上出现这么一个辩论题目,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而且这个问题还非常贴近生活,一下子整个课堂的气氛就变得非常的活跃!

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辩解,让学生知道世界的能源快要枯竭,要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节约能源。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

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学生设计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

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

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

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既然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

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都是可喜的进步。

如我讲鉴别“食盐和纯碱”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任务:

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

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

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下列设计方案:

方案一:

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二:

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三:

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四:

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五:

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六:

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

3、有效的自主交往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式的基本特征。

我举例说明:

小男孩:

“爸爸,天气太冷,我要烤火”。

(爸爸迅速取来一些木炭,放入炭火盆中,用火引燃木炭,很快炉火熊熊,然后打开门窗)。

小男孩:

“爸爸,冷风吹来特别冷,快关好门窗呀。

”爸爸:

 傻孩子,紧闭门窗,会煤气中毒的。

小男孩:

哪儿来的煤气呀!

【问题】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碳和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CO2还是CO?

【学生讨论】根据C+O2===CO2,2C+O2===2CO,计算生成时,m(C):

m(O2)=3:

8,生成CO时,m(C):

m(O2)=3:

4,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组:

密闭容器中3gC和10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二组:

密闭容器中3gC和2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三组:

密闭容器中3gC和6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交流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总结出生成和CO时消耗m(C):

m(O2)范围,还历经了由C+O2===CO2和C+O2===2CO生成CO的过程和体验,并用数轴表示。

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4、有效的课堂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①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  

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

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

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②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

这些错误观念有些即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

  

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再比如神婆在“驱鬼”时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人们会发现纸上真的流血,我们在进行酸碱指示剂中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实验中的教学时,将浸过无色酚酞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学生会发现真的有血。

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③实验课程有效化——尊重、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

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其一,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尊重学生的体验、分层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

教师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

如S与O2反应,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有的观察到S粉先熔化再燃烧,有的观察到淡蓝色火焰,有的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不足。

  

其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

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

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

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其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

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

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5、有效的课堂提问

①、提问要具有吸引性

初中生往往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注意力易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

良好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像精美的食品能刺激人的食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练习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饰和调整,使其成为精美的“食品”。

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上沟通,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需求情境的共鸣和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这也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伙举着火把、牵着只狗到山洞内游玩的人,走了一段时间后,狗突然倒地而死,又走了一段时间,几个人有窒息感,不一会,火把熄灭。

狗为何先死亡?

人为何有窒息感?

火把为何熄灭?

”连续几个提问,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猛然高涨,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②、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或不知所云,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所提问题的度,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摘桃子”的目的。

一个好的提问,胜似一条纽带,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桥梁,令人向往,利于沟通。

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击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而且,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激起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

因此,要善于课堂提问,以便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比如,一同学想验证盐酸和氯化氢的性质不同,向ABC三支洁净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向A试管里加入盐酸,试纸显什么颜色?

在B试管里通人氯化氢气体时,试纸显什么颜色?

然后在C试管里加入什么物质,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为什么要加入这种物质?

這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并逐步向其深度和广度延伸,这样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③、 提问要符合实际

体现问题的灵活性 提问既要防止空洞,又要灵活适中。

其灵活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为方法的灵活。

化学问题千变万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提问时要审时度势,采用不同的提问或点拨方式,才能击中要害。

二为程度上的灵活。

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小也必然不同。

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问题一出,便可解决;而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提示和点拨,方能解决。

因此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才更有效。

总之,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提问会更好。

     

 ④、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

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仪器任用)?

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

如:

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

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可燃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

为什么会造成温室效应?

为什么70%--75%的消毒酒精杀菌最好?

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

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三、有效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

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

另外,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

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

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

总之,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要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要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只要我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用心研究,潜心探索,精心教学,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够大显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袁孝凤:

《给教师的建议》,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