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1808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社会思想史.docx

西方社会思想史

西方社会思想史

1西方社会思想史定义

西方社会思想史就是西方(主要是欧美)以人类社会为对象的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史。

2学习西方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学习西方社会思想的观点特别是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自己观察社会、分析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现代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作出正确分析与评判的能力。

(2)学习和研究西方社会思想史,发掘其中优秀的思想遗产,不仅为学习和研究现代社会学所必需,也是发展现代社会学的一条特殊途径。

(3)学习西方社会思想史,可以打开一个学习西方文化的路径,可以为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提供参照。

3普罗泰格拉作为西方社会思想史开端的体现

(1)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把人类环境区分为自然和社会,从而首次把社会作为认识的对象。

(2)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人是认识和评判世间万物的唯一尺度的思想,提高了人作为认识和评判主体的地位。

4苏格拉底西方社会思想史上的贡献

(1)把人类理性思维的对象转向社会,使社会生活的准则成为当时思想家关注的中心。

(2)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把人自身及其社会放在认识对象的地位,使人及其社会成为认识的客体。

(3)科学方法的确定。

提出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社会思想的出发点。

5为什么会形成城邦

(1)城邦的建立是一种“善”。

(2)城邦起源于人的需要。

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

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请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做城邦。

(《理想国》)两层含义:

第一、城邦是人们生活的需要;第二、城邦是“公共住宅区”,而非政治、经济性的社会实体。

6柏拉图的社会分层,分成哪些阶层。

各有什么特点,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劳动者阶层。

职责是为城邦提供人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执行城邦的生产职能。

最低等级。

(2)保卫者阶层。

作战是维护城邦的一门艺术,需要由一批受过专门训练、以此为职业的人来从事,因而,城邦就需要有护卫者阶层。

第二等级。

(3)统治者阶层。

那些年纪大一些的、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并且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担任城邦的统治者。

最高等级。

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

1)人性天生的构成质料。

人性论依据2)人生前灵魂对理念的认识。

理念论依据

7柏拉图的五种政体是什么,对王者政治进行简述。

(1)王者政制

(2)荣誉政制(3)寡头政制(4)民主政制(5)僭主政制王者政制

(1)王者政制是哲学王统治。

(2)哲学王是拥有真正知识和最高美德的人。

A真正的哲学家是具有天赋又经过良好教育和锻炼从而达到至善的人,是懂得事物的实在知识特别是正义本身、善本身和治国知识的人,是具有一切美德中最大美德、有强烈的爱国心、能照顾全城邦利益的人。

B哲学王掌握的知识“并不是用来考虑国中某个特定方面的事情的,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理想国》)的,是“护国者的知识”。

C拥有这种知识即是最高美德。

(3)哲学家当政可以达到至善。

柏拉图王者政制思想的实质

(1)哲学王的思想表明柏拉图对知识价值的崇尚。

政治统治须由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知识的人来实施,因为政治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它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参与并能够实施好的。

(2)哲学王思想实质上是对贵族统治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广大下层民众参与政治的一种压制和剥夺。

哲学王是代表奴隶主贵族根本利益的。

(3)柏拉图对哲学家统治者的完全肯定,是建立在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上,是基于他的理念论哲学。

实际上这样的人物是不存在的。

这种哲学王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人治观念,是将国家治理的好坏完全放在君主个人的品质上。

而这其实是最靠不住的。

8柏拉图的理想社会描述

(1)理想社会的财产制度

A在统治阶级(包括前两个等级)中取消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制。

实行严格的集体生活方式。

B让第三等级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

(2)理想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A群婚制,在不同等级在内部实行通婚。

B子女为城邦抚养,而成为不知其父母的城邦公共财产。

C优生。

办法:

一是规定在男女最佳年龄生育(女20—40岁,男25—55岁);二是提倡优者多生;三是人为淘汰体质和智力低下者。

(3)理想社会的教育制度

A教育目的。

一是使社会成员都敬神孝亲爱友,二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后者更重要。

B教育类型(层次)。

普通教育(对一般公民)和高等教育(对一、二等级子女)。

C教育体制。

9对柏拉图社会思想的总评

柏拉图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几乎所有的学术思想都可以在柏拉图那里找到源头。

柏拉图是西方社会思想史上第一个对私有制度进行探讨和批判的思想家。

他对于私有财产危害性的揭示、对于废除私有财产以及建立一个财产共有社会的设想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生产很大影响,其中包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共奠基人托马斯?

莫尔。

波普尔甚至评价柏拉图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学,他看到了他的前人一直没有看到,而直到我们这个时代才被重新发现的事物。

当然,柏拉图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双重的。

我们应该细致辨析他的思想,获取那些对于我们思考当代社会问题有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同时剔除那些显得陈旧甚至谬误的东西。

10亚里士多德城邦社会的起源

(1)社会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社会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A性本能——家庭

B天赋能力的差异——统治与被统治相互维系的社会主体

C合群性——社会

人的合群性

A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

B人类自然地应该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

C人类即使在生活上用不着互相依赖的时候,也有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自然性情。

D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E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11亚里士多德城邦社会的发展

(1)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因此人们把组成家庭的成员称呼为“食厨伴侣”、“刍槽伴侣”。

在这基础上,为了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

若干个家庭又组成了村坊,其最自然的形式则是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的聚落。

而城邦则是由若干个村坊组合而成,到这个时候社会就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2)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

这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

12亚里士多德怎样划分奴隶和自由民

1)奴隶

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就可以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物(用品),这种人就是天然的奴隶。

(2)自由民

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公民包括:

富有阶级,中产阶级,贫穷阶级。

这一划分表明他已经意识到经济财产对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

13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描述

政体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由以决定的“最高治权”的组织。

14亚里士多德判断政体性质的原则

(1)治理权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统治,这些人员是一个人还是少数人或是多数人;

(2)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城邦的正义,即统治者与全邦人民的利益关系如何,是照顾到公共利益还是只照顾到统治者利益。

15社会阶层及对应的德行

16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思想

社会冲突原因

(1)情绪:

“怎样的情绪引起骚乱,”——不平等感受(不平、不满)

(2)目的:

“发难的人们抱什么目的,”——私利和荣誉(包括避免惩罚和耻辱)(3)动机:

“事变和政争(内讧)常常由于什么机会而爆发,”——如受到当道的凌辱而怀愤恨、恐怖、执政人员轻薄无能而人心厌弃、政事措施失当(如僭越、舞弊、怠忽)、邦内某阶级人数增多或减少、政治派别强弱失调等。

防止社会冲突或危机的具体措施

(1)禁止违法的行为。

(2)不能欺骗人民。

(3)对官员要有任期制。

(4)执政者要居安思危,注意国家安全。

(5)执政者要以法律和政治手段防止贵族阶级内部的内讧争斗。

(6)对公民财产的估价要根据当年的货币变化情况作相应的变动。

(7)执政者应受法律限制,不能拥有特权、超越于众人之上。

(8)要时时警惕一些革命家与现行政体不协调的私生活。

(9)防止官员腐败,假公济私。

(10)对于财产荣誉和名位,不论贫富都要力求兼顾。

(11)公民教育。

17亚里士多德对“闲暇”的看法

(1)闲暇的本质:

闲暇是自得的快乐

A惟有安闲的快乐[出于自得,不靠外求]才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

B闲暇不同于娱乐:

闲暇的目的是内在的(自得);娱乐的目的是外在的(消除疲劳)。

(2)闲暇的意义:

闲暇是生活的目的

A只有在闲暇中人才能从事理智的活动,进行自由的创造,获得真正的幸福。

B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

„„闲暇比勤劳为高尚,而人生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

C幸福存在于闲暇,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

18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思想

(1)自由观

A偶然性与自由

个体自由:

脱离必然性世界,偶然性。

“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B自由与责任

真正的自由是负责任的自由。

(2)社会契约说

为保证个人交往的正当性,即互不伤害和双方有利,人们必须按“自然的公正”来缔结社会契约。

(3)友谊观

A友谊是个人之间的规约。

应尽量维持友谊。

B在注定给我们的生活条件中,友谊最能增进我们的安全。

C最善于应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来往,为了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

19伊壁鸠鲁的友谊观(友谊也是一种契约)

20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城邦

(1)认定世间除了以城邦为形式的现实的社会和国家之外,还有某种超越现实国家和民族之上的“世界城邦”或某种世界性的“大同国家”。

原来那种城邦即社会的看法在斯多葛派这里已发生转变,它认识到社会已经突破原来城邦的界限,变成世界性社会疆域。

与世界城邦的主张相联系,提出“世界公民”的概念。

此概念改变了希腊思想中把人看作某一特定城邦之公民的观念,提出某种不分国籍、种族、地位的一般、普遍的人的思想,把希腊作为特定人的概念变为人类的概念。

(2)强调人的社会生活而否认人的政治生活。

认为人类这个团体并非政治性的,而是道德和宗教性的,人类所组成的是社会而不是国家,因而人与人的联系也只是某种道德、宗教的联系,而非政治、法律的关系。

21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性质根据是什么,内容是神马,

自然法的性质和根据

(1)自然法是生活在大同世界、的人们(世界公民)用以维护其社会秩序的法则。

这是一

种普遍的、超时空的人类法则,它不是哪一国家、哪一民族所特有的,而适用于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并适用于历史上任何时期。

(2)自然法并非成文法,它存在于人心之中,它就是人性本身,是人类理性的化身,因而无须任何国家或政治团体认可。

(3)自然法产生于人性(即理性)而为人们所遵行,它的根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类理性。

(4)自然法是“公正理性之法”(西塞罗语)

内容:

(1)人人有自保的权利。

这是人的本能的体现,是人性本身具有的“自爱”本性的体现;

(2)人人平等。

作为世界公民,人们之间无种族、地位之差别。

这是理性使自爱向外扩展延伸到他人而产生他爱的结果,具体体现为爱他人、爱家庭、爱同胞及爱全人类。

22对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的小结

伊壁鸠鲁的社会思想是从外界缩回内心,从关心社会转变为独善其身,并由此引出社会契约的观点。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必然性。

在社会思想史上也有价值。

斯多葛学派的社会思想是从城邦扩大到世界,提倡的世界城邦。

表达了城邦制狭小社会被大一统社会取代的历史趋势。

其主张顺从自然、理性和命运,主张忍受的道德学说,成为后来基督教神学的前奏。

23奥古斯丁人类奴役的起源

1、人奴役人(不平等)是因为有“原罪”。

有些人(被奴役者)因为罪而受他人奴役,有些人(奴役者)因为罪而受贪欲奴役。

A罪是奴役制度之母,是人服从人的最初原因。

它的出现不是越过最高的上帝的指导,而是依照最高的上帝的指导,在最高的上帝那里是没有不公正的事的。

只有最高的上帝才最明白怎样对人的犯罪实施适当的惩罚。

B这些主人也不是自由人,因为凡嗜好奴役的人同样也是奴役的奴仆。

比起贪欲来,服役于人还是一件比较快乐的奴役事件。

因为贪欲(不讲一切其他情欲),即使是贪求权力或肉欲,也是对于贪求者的心灵实施极端的暴虐。

2、原罪的实质是违反了根据某种保存原则和自然秩序制定的法律,因而受到惩罚。

所以想要不再受惩罚,必须遵守自然秩序、维护和平。

奴仆要顺从他们的主人,并且要愉快地、善意地服侍主人:

以此为目的,如果他们不能从他们的主人那里得到自由,那他们就把自己的奴役作为自己的一种自由,不用虚惊而用忠诚的爱来服侍主人,直至不公道消失,这样,一切人的暴力和国家被废除,就只有上帝是一切了。

24奥古斯丁的救赎理论

(1)救赎理论——上帝先定论。

哪些人能得救(选民),哪些人不能得救(弃民),是上帝是已经决定好了的,但是上帝没有将其决定公之于众,也没有给出判断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2)救赎理论须以灵魂不死为前提。

25阿奎那个人间关系的两重性

(1)当把对别人的关系看作个人——个人关系时,正义就表现为尊重人的个体性的原则;

(2)当把对别人的关系看作个人——整体关系,即把别人视为整体的代表时,正义就体现为部分服从于整体,个人幸福服从于公共幸福的整体主义原则。

即使你所服从的表面上还是一个个体的人,也应能当如此。

(3)个人和个人的关系中,既包含个体原则,又包含整体原则。

政治社会的统一,不是绝对的或无条件的统一,而是体系上的统一,即组成社会整体的各部分仍然能各自具有与整体不同的活动范围,而在必要时服从整体利益。

26阿奎那的整体原则和个体原则

(1)整体原则:

A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正如一个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身体,如果本身缺乏单一的控制力量来支持各部分的一般活力,就会解体。

B社会有它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组成社会的个体利益之总和。

与个人利益相比,社会利益毫无疑义地排在第一位。

组成社会的一切人士同社会的关系,正如各部分同一个整体的关系一样。

部分本身属于整体;因此任何局部的利益从属于整体的利益。

C强调社会幸福(公共幸福)

全城的公共幸福和一个人的个人幸福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还有形式上的区别。

因为公共幸福在性质上有异于个人幸福,正如部分的性质不同于整体的性质一样。

一个人的幸福不是最后目的,而是从属于公共福利。

所谓社会幸福(公共福利)就是社会的安宁

(2)个体原则

信仰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事情,仅仅依靠社会力量是不够的。

最后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依靠神的恩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幸福是不依赖、不从属于社会幸福的。

个人永远不能完全为国家所吞并,他的身上有一种东西是留给较高目的用的,个人的价值由赎罪的代价所确证。

(3)世俗世界中的整体主义和信仰世界中的个体主义

A在世俗社会中,个人应该从属于社会,它只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社会稳定和统一是压倒一切的。

B在信仰世界中,个人在其与上帝的联系中显示其独立的价值。

C阿奎那总体上更偏向整体主义。

主张部分属于整体,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27阿奎那的两种不平等

A阿奎那通过区别两种不平等来避免他关于人天生不平等的思想与基督教人人平等教义的冲突。

B第一种不平等:

性别、年龄以及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存在于人类无罪状态前,是人类的本然状态。

(无罪的不平等)

即使在无罪状态下,总有一些人是管辖另一些人的。

首先,因为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动物;他即使在无罪的状态下也宁愿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需要一个人被赋予权力来照管公共幸福,否则不可能有社会生活。

其次,一个人如果比其余的人聪明正直,就应该让他的天赋发挥作用,这是自然体系所规定的。

C第二种不平等:

主人与仆人之间的不平等,源于人类犯罪,因而是理当接受的。

(有罪的不平等)

28阿奎那四种法

人类遵循三重秩序:

一是个体的人身上的理性对情感和意志的统治秩序,称为自然秩序;

二是人的行为必须服从神法,即神法统治的秩序;

三是规定人们过共同生活的秩序,即智力杰出者统治智力低下者的社会秩序。

(1)永恒法是最高法,是上帝对其创造物的合理指导,也就是上帝为宇宙万物所立的法,也就是宇宙万物皆遵循的终极法则。

永恒法自然法是永恒法有关理性生物的一部分,即“理性动物之参与永恒法”。

(2)自然法的基本内容或规则:

第一、人类有保全自己生命、反对毁灭生命的倾向;

第二、人类有延续自己生命的性本能、抚养后代的本能等;

第三、在人的身上有一种和他的理性相一致的向善倾向:

人天然希望知道有关上帝的事实并希望过社会的生活。

不外乎是被认为指导一切行动和动作的神的智慧所抱有的理想。

(3)人法又叫实定法、实在法。

人法源于自然法。

自然法内在于人心,人法诉诸文字且公诸

于众。

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合乎理性的法令,它是由负责管理社会的人制定和颁布的。

(4)神法则是规范人的宗教生活的。

它类似于某种道德法规,独立于自然法和人法且高于人法。

是利用《圣经》和各种教义拯救灵魂的法规。

29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两重新发现)

(1)在一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推动下,文艺复兴使中世纪的文化失去了光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

文艺复兴预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结束,也表明人类对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

(2)其意义在于两个重新发现——人的重新发现和世界的重新发现。

布克哈特论文艺复兴的意义

30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想史意义

(1)改变了关于人的价值的观念,即改变了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评价的的依据。

出身门第和神学地位?

个人的才智品德。

不拉丘里拉:

一个人越依靠他的蛮勇贵族祖先的世系,他就越远离真正的高贵。

薄伽丘:

只有品德才当得起“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十日谈》)

(2)转变了人们对现实的世俗生活的态度,转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取向。

关注宗教生活(来世)?

关注世俗生活(现世)。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这就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31马基雅维里的人学国家观

(1)君主国的权力并非来源于神,而是运用政治权术(和机遇)的结果。

(2)宗教并不神圣,而是社会政治斗争的工具。

教会权威来自金钱和武力而非神赐。

(3)国家并不神圣和神秘,其目的是保护有产者的财产,是有产者的国家。

国家之所以能起到保护财产的作用,靠的是暴力,暴力是国家的基础。

(4)政治斗争无道德可言,从而把政治与道德区分开来。

要选择政治生活,就不能期望做一个道德上的圣人。

二者不能兼得:

要么过一种用最残酷和激烈的手段争夺权力的生活;要么过一种个人的、无害的、不招人怨的生活。

也就是说,把政治恶行和权术揭露出来,公之于众,而不对其作道德评价(批判)——马基雅维里主义。

32路德的“因信称义说”为什么因信称义

一个只要内心真正信仰上帝,通过灵魂与上帝的直接交通,就可以获得解救,赎去一切罪恶而成为无罪的义人。

他说: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理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义人必信而生。

”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得救,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内心真正的信仰。

即在得救问题上,信徒是自主的,无须听从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指挥和受其控制。

在此问题上,所有基督徒也是平等的。

33先定救赎理论的内容

(1)信徒是否得救,是上帝早已先定了的,它与信徒的宗教活动(包括真心信仰)无关。

(2)上帝先定的能得救者(“选民”)和不能得救者(“弃民”),是秘而不宣的。

人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是“选民”还是“弃民”。

(以上是对奥古斯丁先定学说的恢复)(3)上帝对“选民”和“弃民”的先定,是有暗示的,但这种暗示不体现与宗教活动,而体现在是否能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事业的成功以及能否获得成功上。

(这是对奥古斯丁先定说的修改)

34早期乌托邦思想的共同特点

(1)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

社会批判是其理想社会构想的出发点。

(2)提供理想社会的设想。

其理想社会的共同点是:

其一,财产公有(公有制);其二,人

人参加劳动并建立经济上的互助关系和政治上的平等关系。

35莫尔的乌托邦思想,制度如何构成

(1)对私有制的批判

A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B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

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

(2)理想社会的设想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人口政策D婚姻家庭制度E奴隶政策F生活方式36奴隶政策的内容

乌托邦奴隶的三种类型

(1)在本岛犯重罪而被罚充奴隶的。

(2)别的国家因犯罪被判处死刑的人,乌托邦或者花钱将他们买下来,或者没有花钱从别国得到的。

(3)在别的国家干苦工的人,他们十分贫困而无以为生,于是自愿到乌托邦过奴隶生活。

37政治制度

(1)基层官员称为飞哈拉,是直接选举产生的。

每30户人家选出一个飞哈拉。

首席飞哈拉,

(2)中层官员叫首席飞哈拉,也是选举产生的。

可能是由10名飞哈拉推举产生。

管理10名飞哈拉以及所属的300户人家。

(3)一个城市的最高管理者是总督,产生的方式是由该市全体飞哈拉(200名)秘密投票选举产生,原则上应在已经推选出的4名候选人中选出。

而总督候选人则由该市4个城区的公民推选产生,每个城区各推举1人。

38婚姻家庭制度

(1)在婚姻制度方面,乌托邦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都采取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2)原因:

家或户在乌托邦的社会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是乌托邦社会制度的基石。

要使这种建立在一夫一妻制以及父系基础上的家庭得到确立和稳固,对于婚前和婚外性的严厉惩罚以及对于离婚的严格限制显然是必要的。

如对婚前乱搞男女关系不认真禁止,结成夫妇的人将很少,而夫妇同居是一辈子的,并且要忍受伴随这种生活的一切艰辛。

(《乌托邦》)

39莫尔,何谓快乐

(1)乌托邦生活方式的总体原则是快乐。

(2)构成人类的全部或主要幸福是快乐。

(《乌托邦》)

(3)快乐是指人们自然而然喜爱的身或心的活动及状态,包括人们的自然爱好。

快乐分为精神的快乐和身体的快乐两种。

(4)精神的快乐在一切快乐中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而主要的精神快乐来自德行的实践以及高尚的自我意识。

那些属于肉体方面享受的快乐,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就是幸福。

(5)如有人主张这种享受构成他的幸福,他就势必承认只有这样的生活,不断饥渴,不断吃喝,不断发痒,不断用指甲挠,那才算非常幸福。

(《乌托邦》)

精神的快乐——理智以及默察真理所获得的喜悦

快乐人能充分感觉得到的鲜明的愉快

身体的快乐

身体的安静以及和谐,即健康。

40近代社会思想的基本逻辑

(1)社会的变革和建构的实践所面临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是:

旧社会和国家何以不合理,新社会和国家又为什么是合理的,在理论上,这就涉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问题。

为回答这个问题,近代思想家进一步批判“君权神授”,代之以“君权人授”理论,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学说。

(2)社会契约论是西方近代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成果,而自然法学说则是其更深层的依据(因为它解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