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1159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docx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

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简表

研究主题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项目名称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班级

15级电子信息工程1班

小组成员

谭英

王曦苑

张慧慧

杜雨璐

金文萱

指导老师

刘小莉

小组分工

谭英:

制作报告、PPT

王曦苑:

查询收集资料

张慧慧:

研究报告撰写

杜雨璐:

查询收集资料

金文萱:

论文撰写

内容摘要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

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

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其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二、研究背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吃苦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九十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但长征精神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二、研究综述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

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

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

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

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

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

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

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

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

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

机遇是什么?

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

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我们要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

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

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

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存在的问题:

(1)长征精神无法重复经历。

(2)长征精神被人们遗忘。

(3)长征精神无法被当代学生理解并继承。

四、研究的观点和内容

本文将从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长征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两方面来探讨长征精神,并且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长征的论述: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

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长征精神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描写长征的诗词中,最有代表要数《七律·长征》了。

每每读到这首诗,徜徉在平仄长短的字里行间,内心的感觉总能超越惨烈、苍凉和悲壮。

长征终归是一个历史事件,历史则意味着远去与消逝,更重要的是,主席的长征诗词所体现的长征精神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现代启示。

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

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其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长征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贞精神。

长征途中,面对一系列的失败、损失和艰难险阻,红军队伍不散、斗志不减,最根本原因是红军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解放劳苦大众,只有闹革命,才能推翻旧社会;相信只要跟党走,革命一定能胜利。

红军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革命胜利后全国人民能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是他们浴血奋战、风餐露宿,经受住腥风血雨考验的精神动力。

特别是党支部建在连队,确保能开展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极大地影响、鼓舞和带动广大红军战士,使红军队伍成为一支炸不垮、打不散、围不住、追不上的铁流。

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如果我们没有对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就会被敌对势力穷兵黩武的强权吓倒。

如果我们没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和执著追求,就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迷误,就会经不住金钱、女色、权势的诱惑,甚至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侵蚀而腐化堕落。

弘扬长征精神,首先是忠贞革命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支柱和伦理底线。

(1)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途中战斗的惨烈和路途的艰辛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中央红军在江西出发时有8.6万人,转战一年多到达陕北仅剩6500余人,生存率不足7.6%,平均每公里就倒下三四人。

即便在爬雪山过草地那段最艰苦的日子,红军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每天宿营时都能听到歌声,大家背靠背取暖讲故事、回忆参加红军的经历,憧憬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

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是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源泉。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特别需要我们用红军那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永远保持乐观向上、充满信心的生活态度,摒弃等靠要思想和无所作为的懒汉行为。

弘扬长征精神,一是精神上要有勇敢面对困难,不被艰难困苦吓倒的意志和态度;二是行动上要有积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切实措施。

(2)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据统计:

长征途中红军共进行大小战役600余次,4支红军部队的总行程65000余里。

红军长征惊天地泣鬼神,是空前绝后的壮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美国《时代》周刊2000年编辑的《人类1000年》一书中,评选出的过去1000年“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100件事,中国有3件事入选,其一就是长征。

(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

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升华。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

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

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列宁指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在长征途中,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实际,立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就加强党的建设、红军建设、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为长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它直接负载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

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

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

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

长征的历史表明:

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

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

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

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

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

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

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

“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

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

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平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四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五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

有的地方更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概括出了“新长征”精神:

即“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于进取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不拔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苦奋斗精神。

并进一步把这四句话浓缩为“乐观、进取、坚韧、奋斗”八个字,言简意赅,好懂易记,便于深入人心,指导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

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

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

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社会和人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正确认识和汲取我国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

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

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

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

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

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

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

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

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

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

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

否则,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

历史经验证明:

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

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

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

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

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一些群众对红军存在畏惧、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代表的是谁的利益。

因此,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

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