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510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 2.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原创2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编: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一课:

水滴里的生物

1、科学探究名称:

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方法:

①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②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③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观察了。

作用:

自己制作“小水塘”,我们可以随时进行观察,很方便。

自制“小水塘”的原因:

在采集水样时,一般选择长有水草和藻类水色发绿的水塘,这样的水塘很难找,另外我们去也不安全。

2、取送显微镜时,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并且要轻拿轻放。

观察

时闭着(右)眼,用(左)眼看物体。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显微镜中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反光镜。

3、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

答:

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镜头不要碰到盖玻片;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等。

4、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得清楚。

5、荷兰人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了微生物。

他的特殊爱好是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

6、微生物的种类:

水中的那些小家伙、细菌、霉、病毒等。

7、证明微生物有生命的方法:

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地扩大;自制的“小水塘”中的水时间长了会变得越来越浑浊等。

8、啤酒中的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

9、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清理牙齿缝隙中的微生物。

关于微生物的一些常识:

1、含义: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构成:

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3、特点:

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特点。

4、分布:

空气、水中、泥土、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

如: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100摄氏度的温泉、零下250摄氏度的环境下均有微生物。

第二课:

做酸奶

1、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③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3、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因此乳酸菌(能)直接食用。

4、细菌的特点:

①细菌体积微小;②有三种基本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③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④细菌繁殖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5、细菌的功劳:

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过失:

有的细菌会致病,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有的细菌能使食物、蔬菜、瓜果等腐烂变质。

6、落叶、苹果等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变成腐殖质。

7、细菌中有一部分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叫做病菌,而绝大部分细菌并不会引起人类疾病叫做非致病菌。

8、病毒是目前微生物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它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的赤裸颗粒,因寄生的细胞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而是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菌和人类的细胞中,它是人类健康的大敌,许多疾病如天花、肝炎、脑炎、感冒等,都是由病毒感染的。

9、减少病菌传播的方法:

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常进行室内换气,不到人多的地方;与小动物保持距离等。

10、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来生活。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1、实验探究题:

探究内容:

食物在什么条件容易发霉?

(1)亲的猜想是:

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2)亲在设计对比实验时,相同的条件是食物相同、温暖程度相同,

不同的条件是一组是潮湿食物,一组是干燥食物。

(3)亲的做法是①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②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也放在暖气片上;③观察哪组馒头容易发霉。

2、食物和其它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3、霉菌是一种微生物。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①真空包装;②放干燥剂;③低温保存;④太阳曝晒。

4、霉菌的功劳:

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过失:

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

5、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能分泌杀死细菌的青霉素。

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不但生产出能治病的青霉素,利用其它霉菌还可以生产出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多种抗生素。

6、你怎样才能证明霉是有生命的?

①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霉物体的情况进行证明;②我们也可以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证明;③霉是很多菌类组成的,菌有生命,霉就有生命。

7、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8、手、股、头、脚癣都属于霉菌引起的真菌类感染疾病。

紫外线能杀死或抑制真菌生长。

关于真菌分类常识:

1、酵母菌2、霉菌

3、蕈菌(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

第四课: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是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即细胞好像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细胞是英国的胡克最早发现的

2、病毒是一种生物,但不是一个细胞。

3、大多数细胞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草履虫、细菌等都是单细胞生物。

4、在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是方形的,也叫小格子状。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如果出现褶皱,可用牙签小心展平。

5、洋葱表皮细胞形状规则,界限分明;人体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界限不清。

6、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细胞是以分裂方式进行生长的。

7、人的红血球细胞的形状是圆形的,骨骼是由骨细胞组成的,脂肪细胞组成非常疏松。

8、医学上把身体受伤后病菌侵入叫做“炎症”。

9、你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答:

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

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

“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10、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排列有规则;但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排列没有规则。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

1、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

浑天如鸡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

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3、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

地球是球形的。

即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麦哲伦。

4、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米。

5、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猜想、实践、精细观察三个阶段,也就是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6、请你们列举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

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例如:

①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驶出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消失;②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③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④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等;⑥ 天涯海角永远走不到边等。

7、问题:

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答:

40091÷(4×8×365)≈3.43(年)

约为3年零5个月,再用自己现在的年龄加上得数,即为绕行赤道一圈后的年龄。

8、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中观察到了地球。

10、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等乘“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月球,并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12、神州六号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费俊龙、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

13、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当时的三位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14、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备受各方关注。

15、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

实验器材:

地球仪、橡皮泥或纸、火柴、实验桌等。

实验过程:

①、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做桅杆。

②让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③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你又有什么发现?

④比较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当小纸船在地球仪行驶时:

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驶出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消失。

这与事实相符。

当小纸船在平面上行驶时,船身和桅杆同时消失,同时出现。

与事实不相符。

实验结论:

地球是球形的。

实验方法:

用地球仪代表我们的地球,小纸船代表进出港的航船。

再演示小纸船在地球仪或实验桌上的进出港口现象并比较。

第二课:

地球的表面

1、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2、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

高原、平原、山地、峡谷、丘陵、冰川、沙漠、盆地、海洋和岛屿等。

西藏的地形属于高原。

我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和棕色表示高原、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4、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为了便于观察,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5、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有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色彩表示,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地球。

6、人们一般根据地图就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概貌或地区与地区的界限。

7、地球表面主要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组成。

8、实验探究:

制作地表模型,画出地形轮廓图

实验器材:

沙石(或橡皮泥)、带网格的透明塑料片、彩色笔、方格纸等

实验步骤:

①先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沙盘;②把带有网格的透明塑料片罩在地表模型沙盘上,用彩色笔在塑料片画出地形轮廓。

③再用彩色笔在活动记录的方格纸上画出按比例缩小的地形轮廓图。

9、制作地表模型时,可以不按比例画地形轮廓图。

(x)

10、利用网格画地形图是为了尽量标准。

(√)

11、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

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准确。

12、在我国,有个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的地方叫青藏高原;我国最大的河流是长江;四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第三课:

地球的内部

1、科学家起初从火山、地热、地震等方面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后来通过钻孔探测地球的的内部结构,但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达到14千米;再后来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