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定稿.docx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定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定稿
《烛之武退秦师》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总结虚词“焉”的用法
2.能力目标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师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辞
(1)公从之,辞曰……
(2)归去来兮辞
3、鄙
(1)越国以鄙远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济
(1)朝济而夕设版焉
(2)同舟共济
(3)无济于事
5、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微言大义
(3)防微杜渐
6、焉
(1)子亦有不利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7、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越国以鄙远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以乱易整,不武
8、之
(1)亦去之
(2)何厌之有
(3)行李之往来
(4)是寡人之过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其
(1)吾其还也
(2)以其无礼于晋
(3)其皆出于此乎
(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晋军函陵
2、越国以鄙远
3、若不阙秦
4、既东封郑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共其乏困
课堂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⑵、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⑷、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
“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恢叹曰:
“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遂上疏谏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恢遂饮药死。
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
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
怜悯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
称赞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容:
接受
D、以示天下之私 私:
偏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D、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
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
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
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译文: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译文:
课后案
素材积累
走进《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
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事各方面的历史。
共18万字。
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名句·回味】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查看
惩恶而劝善查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查看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查看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查看
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查看
吉凶由人查看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查看
宽猛相济,恩威并重查看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查看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查看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查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查看
天能盖地,地能容小查看
通过重重危难去寻求不朽,是一件查看
修已而不责人查看
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二、一课一词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何: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课外文段拓展参考答案:
1、D(私:
个人的)
2、C(因:
介词,“趁机”/“根据”。
A、以:
介词,表原因。
B、乃:
连词,于是。
D、而:
连词,并且) 3、D 4、C(“故人”无根据)
5、①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
②古人有保全自身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