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0392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docx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word精品文档21页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

在2000年,中国政府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国家发展策略政策文件中指出: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并首次提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经济、企业发展指明了跨越式发展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是以“集全球最顶尖经营技术”为定位,全面融入“系统工程”方法,通过《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创始人鬼谷孙【见议邮箱:

573710331@qq】经过长达八年针对性地研究全球500强长青企业及中国和全球历年成长最快100家企业并对全球各行业前三强等的发展史、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品牌经营、营销模式、无形资本运营模式、资本杠杆运营模式、产品研发模式、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战略战术,并综合研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管理大师的核心管理思想和经营策略,创立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全面破译各行业成功企业在微利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商业秘密,对企业成长慢、利润少、长期亏损、营销慢、营销难等企业难题找出了高效的解决方案,《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在2013年经广东省版权局注册核准登记(登记证号:

粤作登字-2013-A-00000837)。

《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为核心功能,是一门研究后进企业如何用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最低耗高效实现目标领域的行业领先,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管理学专著。

什么是企业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指后进企业跨越领先企业某些不必要的发展阶段,依靠经营管理方法、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以及合理利用企业内外战略资源,以重点领域阶段性突变式发展与整体协调持续高速发展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模式,实现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低耗高效实现目标领域的行业领先,实现企业利润与资产持续倍增成长。

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企业跨越式发展能力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等;考证指标有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市场占有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2、跨越式发展运营是一种追求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低耗高效实现目标领域的行业领先,实现企业利润与资产持续倍增成长的最优化经营。

3、获取超额利润率。

一般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成本,获得超额利润,其投资回报率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4、非价格的手段竞争。

单靠打价格战的竞争手段在伤人的同时也伤及自已,跨越式发展企业在竞争手段上一般不采用损伤自己的价格战,而是在产品开发、技术的进步、经营模式创新、低耗高效管理等企业优化运营的方式获取竞争优势;

5、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是创新。

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打破常规和创新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创新发展模式。

企业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产品与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产品用途创新、品牌经营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等,每项创新都有可能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6、跨越式发展是一种不均衡、梯度发展模式。

它是一种为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又分阶段在某个时期釆取一种超常规、不均衡发展模式。

跨越式发展坚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于对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地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特殊阶段实行重点突破,在每个发展阶段锁定对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战略环节中突破。

7、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协调发展模式。

跨越式发展走高成长、高效益同时又节能低耗的持续发展道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求企业各子系统在战略目标上一致和总体协调下运行,跨越发展不仅注重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飞跃发展,在发展中追求“好”与“快”的统一。

企业跨越式发展原理综述

目前,在宏观层面对国家经济及企业跨越式发展研究较多,但从微观层面,从战略战术层面对企业跨越式发展研究并不多见,作者经过八年对全球500强长青企业、中国及世界历年成长最快100家企业跟踪研究,并对全球各行业前三强等企业的发展史、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品牌经营、营销模式、无形资本运营模式、资本杠杆运营模式、产品研发模式、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模式及战略战术认真研究;并对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位管理大师核心经营思想及策略深入研究,从中发现了全球成功企业大量无中生有、以小赢大、持续倍增成长、跨越式发展的商业秘密,创立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管理学》,并通过本书展示给读者理解。

我国《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关于对国家发展策略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经济、企业发展指明了跨越式发展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跨越式发展实质是对超常规、突变式、不平衡发展和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形象概括,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展国家和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中,后来者以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行者走过的道路并后来居上的国家和企业发展事例屡见不鲜,如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和日本两个后进国家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赶上经济实力远超自己的英国和俄国,在20世纪的美国、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后来居上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只经过30-40年的高速发展进而栖身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有的甚至在更短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在全球500强长青企业,全球成长最快百强企业发展历程中有大量印证。

企业跨越式发展原理归纳如下﹕

一、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联邦储备局1946~1952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OttoHirschman)于1958年《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并不主要取决于资本形成,而是取决于现有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率的能力;该理论提出了不平衡增长可实现跨越式发展,欠发达国家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一部分优势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成长壮大,最终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经济的目的。

该理论从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对平衡增长理论进行了批评,指出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不平衡增长理论肯定了大规模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强调的不是全面投资,而是尽可能把有限、稀缺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和地区,形成主导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地区以较快的速度得到优先发展,不平衡增长对其他产业或地区产生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带动着其他产业或地区增长。

依据赫希曼的观点,优先投资发展的次序应当以对整体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去考量,不平衡增长是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考虑在经济发展初期如何把有限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产业中,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完善各配套系统发展,因此,整体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型发展,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资源非均衡的高效配置和运用的过程,这种理论主要是集中有限资源于-点中寻求突破,强调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区域、重点部门,通过发挥增长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全局经济的快速发展。

系统论也说明,在系统整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子系统的变化能让系统整体发生质变;荷兰植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在《突变论》一书指出,新物种起源主要是通过跳跃式的变异—“突变”来完成的。

不平衡增长原理应用于企业发展战略有很现实意义,如企业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三种成功战略之一就有集中化、专业化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揭示,企业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领域发展容易产生突破,企业发展不必在研发、供应、制造、营销、服务等领域都要全面发展才可取得成功,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高效配置和运用资源,根据自身的能力、资源和每个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决定成功的关键环节中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在待发展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把资源集中投入到支配全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上,驱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发展理论。

美国的经济,比起其他国家更明显反映出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破坏。

——原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

跨越式发展是创新型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前提并贯穿始终,不断超越自我。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较完整的企业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 )提出来的,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因此闻名于整个经济学界。

熊彼特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第三、创新是长期的、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

3、发展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

4、应用发展新的原料,比如使用钛金属做产品原料;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企业培训公司。

近年业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发展出许多新的创新模型,具代表性的模型有:

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统整合网络模型、创新双螺旋模型等。

企业创新实质上包括优化、创造和无中生有。

企业创新并不只局限于产品创新,它还包括在企业运营上的战略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产业创新、品牌经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等。

变是永恒的真理,当今世界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进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形成动态竞争是高强度和高速度的市场竞争,彼得·德鲁克说:

“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企业经营目标的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顾客。

”,彼得·德鲁克更从创造价值的角度对创新作了定义:

“创新就是不停地创造出新价值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持续这个过程,你就不能继续生存下来。

”,普罗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一个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来自于这样一种能力:

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开发具有差异性的创新产品。

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优势都将最后被新优势所取代,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企业的生存能力无法持久,持续创新己成为企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新是指科技上的创新,而在企业管理上,创新不仅包括科技上的创新,创新的内容更包括:

产品与服务创新、战略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价值创新等,持续创新优势是把创新渗透于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创造出持续竞争优势,创新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途径。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企业跨越式发展也包含着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成功,并不是表现在暂时的资本大小、利润数额、营销规模等的成就上,而是表现在是否能持续取得远超于同业利润与资产增长的效率和效益的成就。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日益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注意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在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MsGroHarlemBrundtland)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

人类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既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又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而不只是对经济或某一方面发展目标的增长。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政治、社会、经济、企业、国家战略等各个领域中。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始终保持企业持续强劲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企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长盛不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不以牺牲后期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时利益的短期行为,既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又注重面对未来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的一种企业发展观。

事实证明,企业是可以历经百年能长盛不衰的,在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203家企业的寿命超过100年,其中44家企业超过150年;8家企业超过200年。

世界500强企业中最老的公司是欧洲最大的木浆和纸业生产公司——瑞典Stora公司,它已经存在700多年了。

如企业寿命超过100年的有劳力士,开创时间1785年;高露洁,开创时间1806年;花旗银行,开创时间1812年;埃克森石油,开创时间1863年;奔驰,开创时间1870年;可口可乐,开创时间1886年;默克制药,开创时间1891年;吉列,开创时间1901年;杜邦,开创时间1802年;宝洁,开创时间1837年;麦当劳,开创时间1845年;雀巢,开创时间1865年;AT&T,开创时间1885年;强生,开创时间1886年;通用电气,开创时间1892年;3M公司,开创时间1902年。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健康发展是必要的战略决策,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各系统的协调工作,所谓协调是指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突进式发展,其成功都是因为企业运营各系统协调工作成功的结果。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各系统的协调运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员工利益、客户利益、股东利益、合作伙伴利益、社会利益等的协调。

2、外部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各系统的协调。

3、企业远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协调。

4、企业目标与企业能力、可用资源、商业际遇等协调。

5、企业使命与社会贡献的协调。

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动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样才可以成为持续发展的伟大公司。

四、核心能力理论。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企业核心能力就象这个支点,它能撑起整个企业的发展。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对“核心能力”的定义是:

“组织由过去到现在所积累的一种知识学习效果,它需要各业务单位间充分沟通、参与投入,特别是使不同生产技能之间能合作无间或将各种不同领域的技术加以整合的能力,并且提供顾客特定的效用与价值”。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核心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是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产品与服务能力、强势品牌的能力,也可以是上列多种能力的整合。

核心能力为企业赢得明显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

归结起来,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能力,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根本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持久获得的超额利润的能力才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1、价值性:

核心能力必须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核心价值,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它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

正是基于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把丰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称为核心能力,而把其处理同经销商关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

核心能力必须对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用户能够看到或很容易就理解到这种能力。

用户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处,如显著的可靠性(汽车),影象的清晰度(摄像与录象机),使用的方便性(电脑)等等,而不是提供这些好处的技术细节。

2、独特性:

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难以被替代和不易为竞争者模仿,是“独一无二”的。

独特性还要求核心能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性,如果核心能力容易被替代或模仿,则意味着这种竞争力不强,难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3、延伸性:

核心能力能够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业务领域。

以美国杜邦公司为例,其核心能力是化工技术,该项技术使美国杜邦公司在纺织业、电子业、通讯业等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4、持久性: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路径,能创造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5、动态性:

核心能力虽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磨炼积累的结果,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核心能力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

核心能力形成以后,就面临再培育和提升的问题,否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能力也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沦为一般竞争力,甚至完全丧失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若想保持核心能力的长青,就必须对核心能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要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管理的更新趋势、企业自身资源及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战略资源重新配置与定位,实现核心能力及时升级,以维持和扩大核心竞争优势。

6、综合性:

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

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哈默尔和普哈拉所指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资源、技术、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拥有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战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能力而展开。

7、盈利性:

核心能力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租金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西方经济学认为企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的超额利润称之为租金,经济学认为超额利润来源形式有三种:

一是“李嘉图租金”,指企业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知识和生产要素,创造独特资源要素,这种独特资源要素往往是同时具有价值、稀缺和不可替代三项特质,以此获取企业超额利润。

来源于资源稀缺性;二是“张伯伦租金”,来源于企业创造独特的顾客价值优势、规模优势、专业化优势、差异化优势、独占性优势或品牌优势,提高进入壁垒形成的超额利润,张伯伦租金是企业利用其在市场交换中的独特地位和供给关系的不对称性获取的超额利润;第三种是“熊彼特租金”,熊彼特主张通过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组织模式的创新来获得企业经济租金,主张通过创新活动获取企业超额利润。

而这三种经济“租金”的获取和延续是企业形成和运用核心能力的结果。

五、资源基础理论。

哥本哈根大学的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曾任A/SCREOLE的副总裁,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教授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Wernerfelt)1984年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后,标志着资源基础理论的正式诞生,《企业资源基础论》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此终以资源为基础,企业资源的主要种类:

1、人力资源:

即拥有技能、能力、知识、劳动力、人脉关系的人员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最关键的资源;2、信息资源:

是对企业盈利有作用的一切信息,包括技术信息、经营信息、行业经验、各种知识等;3、金融资源:

货币资本和融资能力;4、物质资源:

是指企业盈利所需要的物资,如土地、厂房、车辆、机器、设备等设施,企业物质资源的多少也是企业财富多少的体现;5、无形资本:

如品牌、商誉、商标、著作权、专利、核心技术、管理能力、及各种关系资源如人脉关系、客户关系、政府关系、合作关系、渠道关系等资源。

各国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作出研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现总结以下较有代表性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观点:

1、伯格·沃纳菲尔特认为:

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收益水平,企业成长战略的实质就是在现有资源运用和新资源培育之间寻求平衡。

2、杰恩·巴尼(杰恩·巴尼是美国管理学会院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与人力资源系首席教授,耶鲁大学博士,他是国际战略管理权威专家之一,是企业资源本位观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公认为现代企业资源观之父)认为:

竞争优势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企业拥有异质性以及不可流动性的资源中,有部分的资源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等特性。

企业竞争地位的差别归结为企业所拥有资源形态的差别,竞争优势是构建在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上的。

企业间的竞争就可以看作是异质性资源层面的竞争,如何独占某些资源或打破竞争对手对资源的独占成为竞争的焦点。

杰恩·巴尼总结出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

①价值性;②稀缺性;③不能完全被仿制;④其他资源无法替代。

3、罗伯特·格兰特(罗伯特·格兰特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托尔,生活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是乔治敦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代表作《公司战略管理》)认为:

公司资源和能力是企业长期战略计划的基础,有两点原因:

一是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为企业战略提供了基本方向。

二是企业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罗伯特·格兰特认为公司资源有六大种类:

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商誉资源、组织资源。

识别企业的关键资源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开发、培育、保护和提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4、战略资源观:

“资源基础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

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自所拥有的资源,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持续地创造价值,具体来讲,只有战略资源(战略性资产)才会创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性资产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资产,它是一种难以被模仿或难以被替代的、非交易性的、积累过程一般较为缓慢且促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及有效拓展市场的资产。

六、以小胜大理论。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