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075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docx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国内外化纤工业的现状分析与后市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化纤工业都面对着严峻的竞争形势。

当化纤进入一个全球大竞争时代时,生产技术手段先进程度,已成为企业间进行较量乃至衡量我国化纤产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为了更好把握市场脉搏,世界化纤生产强国都把开发生产设备技术定位在最有竞争力的位置,用高额的投资促进生产设备及技术现代化,加快生产装备的升级换代,以提高化纤产品的竞争力。

提高国内化纤生产设备技术水平,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对我国由化纤生产大国向化纤生产强国转变十分必要。

二、全球化纤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化学纤维行业出现全球范围的不景气。

不仅欧洲、美国,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化纤行业也处于极度低迷状态;而一度作为这些国家(地区)化学纤维产品主要市场的中国,目前也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对外国化纤产品的需求。

造成全球化纤行业被动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过度的产能、产量扩张使全球化学纤维产品的供给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需求增长速度。

就亚洲而言,近年来,日本、台湾和韩国的化学纤维行业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以及产量的扩张。

日本曾经是亚洲化纤生产的第一大国。

但是,台湾和韩国的化纤行业不甘落后,迅速进行生产能力和产量扩张,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印度也先后加入化纤生产能力和产量扩张的行列,生产能力均超过了日本。

据统计,2000年,日本化学纤维产品总量为143万吨,占全球化纤产品总量的5%;东南亚国家化纤产品总量为229万吨,占全球化纤产品总量的8%;韩国化纤产品总量为265万吨,占全球化纤产品总量的9%;台湾化纤产品总量为315万吨,占全球化纤产品总量的11%;中国化纤产品总量达到了670万吨,占全球化纤产品总量的24%。

产能过剩,使单纯地靠"批量大、品种少"的规模生产以及价格优势已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化纤行业调整、减产在所难免。

台湾化纤生产行业的情况也不乐观。

化纤生产削减幅度已经超过30%,目前主要的化纤生产品种是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维。

美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特别是"9·11"事件的后续影响)对台湾化纤生产行业负面影响巨大。

统计资料表明,今年第二季度,台湾纺织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9%。

台湾经济事务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对化纤业进行调整,并且将制订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将所有台湾化纤生产企业合并为两三家大企业。

三、全球化纤产业竞争分析

据分析,当前全球聚酯产品(包括聚酯长丝、短纤、工业用聚酯纱)竞争力的大小除与原料成本、生产技术、产能规模有关外,亦与流程的配合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全球聚酯原料生产成本比较

从前3年的原料成本比较来看,欧洲地区显然为最高。

三个地区PTA价格高低比较为:

欧洲>远东地区>美国,EO的价格高低比较则为:

美国>远东地区>欧洲。

在其它成本方面(包括:

运输成本、工厂维修成本、劳工成本等),欧洲亦高出远东地区。

这不仅是劳工成本的问题,还牵涉到产能规模小,技术及设备陈旧等因素在内。

2.亚洲地区化纤产业的成本分轿

原料成本:

日本的PTA、EO费用较美国高出30%,较韩国、台湾高出6%,与我国相等。

在己内酰胺的成本上,日本仅比美国高5%,比其它国家低。

在化纤的添加剂成本方面,日本虽较其它各国昂贵,但油剂的制造技术却是最高的。

电力费:

日本电力、蒸汽、空压等成本是美国的2倍,是韩国、台湾的1×6~1×9倍,故电力费用与劳务费用是日本化纤业竞争力减弱的两大主因。

劳务费:

日本较美、韩、台湾高出2~3倍,更较亚洲、我国高出20倍以上。

设备费:

假定建一个新的聚酯丝工厂,建在日本的费用要高出各国。

如以100这个基准表示日本,那么欧、美、我国及台湾的基数约是81~86,亚洲各国及我国为55~61。

分析其中的项目,日本设备费用要比欧美低,与台湾相同,比亚洲各国、我国高出10~15%,同样的也由于日本土地费用高涨,使日本地区丧失了建立合纤新工厂的魅力。

3.化纤加工丝成本分析

近几年,随着假捻设备自动化的进展,加工丝的生产成本巳大为降低,尼龙加工丝(针织用)劳工成本已低到直接成本的25%以下。

从各国聚酯及尼龙加工丝的成本分析(不含原料成本)中可看出,以机械成本占最大(5年为一折旧期,10%的利率计算),其次为能源成本,且随着且数的增加面减少。

在劳工成本方面,且纤维越粗成本越大。

如聚酯70D加工丝劳工成本占直接成本27×2%,而150D加工丝则占39×3%。

生产成本:

以同规格的尼龙加工丝及聚酯加工丝作为成本分析比较标准,分析结果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属意大利、日本等国,其劳工及能源成本显然较其它国家高(劳工成本占14~27×3%),而折旧成本则低于其它国家(折旧成本约占74×9~50×4%)。

第二类属我国、印尼等国,有非常高的折旧成本及非常低的劳工及能源成本,第三类为台湾、韩国等,其各类成本均居第一、二类间。

四、全球化纤应用情况

1、化纤品种的发展状况

从六十年代以后,纤维素纤维一直逐年下降,2000年产量为264.7万吨,比1999年下降0.7%,合成纤维从1950年起年年增长,2000年产量为2863万吨,年增长率为6.7%。

在合纤中,涤纶发展最快,2000年产量为1890万吨,占合纤的66%;第二位是锦纶,产量为410万吨,占合纤的14%;第三位是丙纶,为280万吨,占合纤的9%;第四位是腈纶,为250万吨,占合纤8%;其他合成纤维,包括氨纶、芳纶和碳纤维,总产量为20万吨,约占合纤1%。

在化纤中,纤维素纤维为264.7万吨,占化纤8%。

关于化纤长丝短纤的比例问题,2000年化纤长丝为1680万吨,占化纤总量54%。

九十年代化纤长丝平均年增长率为7.1%,2000年涤纶长丝产量为1080万吨,占化纤长丝65%,锦纶长丝产量为360万吨,占化纤长丝22%,丙纶长丝150万吨,占化纤长丝9%,粘胶长丝和醋酯长丝,占化纤长丝4%,化纤短纤占化纤总量46%,2000年总产量为1450万吨,年增长率为4.4%,其中涤纶短纤产量为810万吨,年增长率为5.8%,为化纤短纤之首,腈纶短纤为250万吨,纤维素短纤为210万吨,丙纶短纤为130万吨,锦纶短纤为50万吨,九十年代短纤平均年增长率为2.9%。

2、纤维应用领域的分配情况

2000年世界纺织用长丝为1270万吨,年增长率为5%,主要是由于纺织用长丝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引起的。

2000年工业用长丝为200万吨,年增长率为8%,主要是由于涤纶工业长丝和锦纶工业长丝产量增高的缘故,产能增加主要集中远东和西欧地区,工业长丝应用领域近年来集中在利润较高的汽车制造行业,世界汽车年增长率为3.1%,其中货车年增长率为4.4%,2000年世界汽车生产量为5770万辆。

2000年世界地毯丝产量为210万吨,年增长率为4%,其中,用于地毯的丙纶丝比锦纶丝多。

而涤纶地毯丝在美国目前只能保持最低生产能力水平。

日本的地毯用涤纶丝产量也是在低水平能力上徘徊。

地毯用丝的设备主要扩容地区是在中东和欧洲,地毯形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

1995-1997年的地毯设备投资之后,主要地毯市场都已开始联合起来经营。

1999年,化纤短纤的投资最活跃地区是在中国,在其他地区都比较少。

涤纶在化纤中发展最快,2000年涤纶短纤增长5.8%,涤纶长丝增长6.4%,涤纶主要用在纺织方面,而少量用在工业方面。

涤纶发展最快,2000年年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为:

中国为15%,印尼为14%,土耳其为9%,西欧(包括土耳其在内)为7%。

而在美国,涤纶年增长率为只有1%,日本停滞不前。

3、亚洲地区涤纶形势在发生变化

在亚洲中国大陆、台湾省和韩国的涤纶生产占世界一半以上。

在中国大陆,目前涤纶短纤年增长率为17%,涤纶长丝年增长率为15%,尽管快速增长,仍不能满足纺织织物的需求,还要进口相当多涤纶。

但目前进口量已减少了近40%,1997/98年进口25万吨,1999年进口只有7万吨。

在韩国,情况相反,涤纶生产量为152万吨,增长8%,但出口只有76万吨,下降2%,POY丝进口量增加了40%,出口量减少了25%,变形丝出口量基本未变,但进口量下降了30%。

在台湾,涤纶短纤为93万吨,下降1%,涤纶长丝为152万吨,下降4%。

台湾将进一步加强POY丝的出口力度,出口量已达11.5万吨,年增长率达10%。

同时,纺织用纱的出口也达到30万吨,相当世界出口纺织用纱的一半。

4、其他化纤品种的变化情况

(1)锦纶:

经过几年的下降之后,锦纶的产能又开始扩大,2000年产量达410万吨,年增长率为6.4%,主要是由于锦纶长丝大量增加,锦纶长丝产量达360万吨,年增长率为8%,锦纶短纤为50万吨,年增长率为-3.3%。

锦纶长丝增长主要是由于在纺织领域中应用量增长,地毯用锦纶长丝达90万吨,年增长率为1%。

锦纶长丝的增长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比较明显,2000年台湾的锦纶长丝产量为40万吨,年增长率为42%,中国大陆为30万吨,年增长率为18%。

(2)丙纶:

丙纶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发展缓慢,但从1997年以后发展较快。

2000年丙纶总生产能力为280万吨,它们包括纺粘法、直接纺丝成网法的非织造布,还包括丙纶鬃丝、扁丝和填充纤维。

在美国,丙纶发展较慢,在土耳其和亚洲发展较快,丙纶中有一半以上是丙纶长丝,主要用于丙纶地毯,在2000年,丙纶长丝产量为110万吨,年增长率为4%。

(3)腈纶:

从1997年以来,连续三年产量下降之后,2000年开始复苏,产量为250万吨,年增长率为5.6%,主要是由于中国大陆年增长率达13%,美国为8%,土耳其为7%,腈纶的复苏是由于它可以代替长绒羊毛。

(4)其他合纤:

“其他合纤”在这里包括氨纶、芳纶和碳纤维。

由于其特殊性能,近年来发展很快。

在过去五年内,氨纶产能翻了三番,2000年达20万吨,主要是在韩国和台湾扩产很多,目前这两个地区的氨纶总量占世界氨纶总量的30%,氨纶和芳纶的总产量约10万吨。

(5)纤维素纤维

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纤维素纤维的产量一直逐年下降,但2000年为264.7万吨,比1999年略上升0.7%,主要原因是由于粘胶纤维增加,如美国2000年粘胶纤维为16万吨,增长18%,中国为65万吨,增长17%,印度30万吨,增长12%,印尼20万吨,增8%。

由于中国粘胶纤维产量增加,进口量也随之减少,2000年进口量下降56%,粘胶纤维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三地区的消耗量占全国60%。

但是,实际上,在九十年代纤维素纤维一直处在逐渐下降徘徊的局面,1990年实际产量为235.2万吨,有人认为九十年代纤维素纤维的年降低率为1.7%,实际上还可能下降得更多,估计今后除增加Lyocell纤维产能外,由于环保的原因,纤维素纤维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五、2002年全球纤维生产的预测

全球天然纤维的产量将维持2001年的水平,基本上与2000年差不多,但由于世界经济将比2001年放慢,估计棉花加工能力也不会超过2000万吨,但是由于中国纺织工业的调整已初见成效,新上的先进纺织设备将开始发挥更大的效益。

中国棉花加工能力将增大,中国已进入WTO,服装和纺织品的出口限制减少,也会更大的促进棉花、丝绸、麻织品的加工能力。

在化纤方面,纤维素纤维将继续维持2000年的水平,合成纤维方面,由于美国、日本、韩国的经济前景不会太好,依赖美国的台湾省、东盟各国的经济会继续放慢,合纤生产将继续下降,“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及依赖美国的经济实体,包括西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美国从2002年将开始发放“战争国债”,标志美国自二战以来经济遭受了最大的打击,阿富汗的局势不明,中东地区局势不稳都将牵涉美国很大的经济实力。

因此,2002年,除中国大陆、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土耳其之外世界其他地区合纤发展速度将放缓,由于旅游业、汽车业在2002年继续不振,工业用合纤将大大减少。

中国大陆在2000年、2001年大肆上马的聚酯、涤纶工业都将在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全部开车。

因此,明年将是中国聚酯工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年,这种局面将延续到2003年,由于进入WTO之后,中国以外的化纤市场基本饱和,放开国门对中国化纤业扩展市场没有什么好处。

相反,给国外化纤企业打开了中国有限市场之门。

因此,对我们没有什么机遇可言,有的只有更大的压力,压力来自何方,不是化纤原料,(如PTA、乙二醇),因为世界原料工厂已过剩,中国、印度、印尼都新建了许多化纤原料装置,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也兴建了许多化纤原料厂,因此,九十年中期那种缺原料而造成化纤厂利润不佳的状态,近期是不会出现的,有资料报导,即使2005年涤纶产量达到2800万吨,世界现有的PTA、EG装置,也能保证充足供应。

因此,作为主要化纤产品的涤纶,效益差的原因是在于世界产能太多,企业之内竞争激烈。

由于今年中国聚酯厂效益一直下滑,有些厂已经倒闭歇业,估计2002年以后,我国新建聚酯厂或新增聚酯、涤纶能力项目将大大减少,但今年和去年新建的项目将增大2002-2003年的竞争局面。

估计其他合纤生产在2002年也将放慢发展速度、平稳发展。

从世界化纤发展的地区看,美国、日本、台湾省将继续下滑,韩国放慢发展速度,东盟国将停滞徘徊。

中国稳步发展,化纤企业将在竞争中求生存,私营化纤企业可望取得较好的效益,国营控股企业由于多方的原因,经营将更加困难,有些乡镇企业通过改制可望生存下来,有的也可能倒闭停业。

中东、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印尼等国将以较高速度发展化纤。

欧洲企业将加速联合、吞并、改组的步伐,并把化纤投资项目向东欧、亚洲扩展。

外国化纤产品将进一步与中国企业争夺中国国内市场。

从目前看,原油价格明年估计不会有太大波动,也不会成为化纤发展的瓶颈。

六、我国化纤工业现状

解放初的五十年代,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家象样的化纤企业,全国化学纤维总生产量仅为1000吨左右,而且还是粘胶纤维素纤维。

到了1980年,全国化纤总产量也只有45万吨,其中人造纤维13.6万吨,合成纤维31.4万吨。

改革开放前,老百姓是靠票证消费的。

改革开放后,由于受短缺经济的影响,巨大的纺织品缺口需要发展中的化纤业来充填,这就出现了化纤发展的高峰时期。

用权威人士的话说:

"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速率递增"。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化纤的发展基本上填补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缺口。

1998年产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00年产量为694.2万t,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比重已达1/4。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化纤发展大多为常规产品,涤纶纤维占有绝对比重,2000年全国化纤总产量694万吨,涤纶纤维占了510万吨。

我国化纤产量占纤维总量的比重快速提高,1990年化纤仅占纤维总量的22.9%,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00年已达61.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纺织纤维资源。

内目前可以生产几乎所有的常规纤维,品种间比例基本合理,常规品种生产能力处于饱和状态。

90年代以来,我国化纤工业投资改变了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民间资本和外资已经成为我国化纤行业投资的主要来源。

通过上市筹集发展资金、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现代企业制度已成我国化纤企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借鉴国外化纤企业先进组织模式,国内企业已开始注重向前扩展和向后延伸,通过资产重组,增强企业规模和竞争能力。

国内化纤企业的平均规模已由1995年的0.82万t/a提高至目前的1.27万t/a,部分品种其主要企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国际水平,5万t/a以上企业已由1995年的10家发展至目前的25家。

另外,技术进步取得了很大进展。

国内常规化纤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一些骨干企业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资产负债率低于50%的企业,其制造成本一般低于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同类企业,产品的完全成本也相差不大。

作为最早进入市场经济的产业之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应,我国化纤工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点。

目前,我国化纤产能主要集中在东部12省市,销售流向也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等东部地区。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需求量快速增长。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了近3倍,而人均纤维消费量也增长近3倍,由1950年的不足2kg上升到了目前的5.8kg。

“九五”期间,国内化纤需求量不断增长,扣除出口折纤维量,2000年实际衣着及非纤用化纤表观消费量已达849.41万t左右。

尽管国内化纤产量高速增长,但仍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化纤产品的需求。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进口国,并与国际市场高度接轨,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3年进口化纤总量达到514万t。

七、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化纤产能、产量、企业数目均居世界之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纤产业从德、日、美、英、法、意、瑞士、荷兰等国引进了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粘胶、氨纶等各个品种从原料到抽丝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对提高我国化纤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发挥了很大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纤业至少有250家(不包括乡镇和个私化纤企业)先后从国外引进众多的POY、DTY和FDY生产技术装备,国外有的常规品种生产技术,我国化纤业都有引进。

日趋激烈的化纤市场竞争,表面是产品质量、品种的竞争,其背后却是生产技术的较量。

化纤工业水平高低,竞争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软件技术。

只有靠高超的软件智慧,才能开发出高超的纤维产品和性能优良的生产设备。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涤纶长丝引进设备技术占涤纶长丝总产能的60%。

在化学纤维总产能中,引进技术装备所占比例为55%。

从化纤品种上看,粘胶纤维进口设备技术占10%,腈纶占35%,丙纶占20%,锦纶长丝占40%,锦纶BCF占100%,锦纶工业用长丝占100%,涤纶工业丝占100%,涤纶长丝占60%,涤纶短纤占20%,氨纶占60%。

在涤纶纺丝技术装置引进方面,国内企业技术起点都较高,有些引进的设备技术基本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年来,由于我们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软件开发滞后,曾被缩短的差距又有被拉大的趋势。

据比利时全球化纤会议间,专家推算,全球化纤年营业额超过478亿美元。

而全球化纤工业每年花在R&D(研究与开发)上的费用要超过10亿美元。

专家们认为,今后化纤业将更加受到巨大的投资和强劲的R&D预算的推动,技术进步将更加日新月异。

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技术装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从零部件"嫁接"到逐步向全部替代进口设备技术迈进。

有些国产干燥机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POY纺丝卷绕装置也完全具有替代进口产品的潜力。

据调查,在采用国产POY纺丝技术的企业中,有些POY纺丝装置精良,生产的纺织用化纤的产量和舒适性有很大提高。

随着我国化纤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设备技术引进的比重会逐渐下降,采用国产技术的比例会大大增加。

我国有生产常规产品的技术实力,是化纤常规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今后在提高技术含量的前提下,化纤常规产品仍然是我们的主导产品。

即使到2005年,我国化纤自给率要达90%以上,常规产品仍占绝对优势,国产技术完全满足常规产品的要求。

我国成熟的涤纶短纤生产线是1.5-2万吨,虽然3.5万吨生产线都是从国外引进,6万吨的还没有,但今后可以吸收长丝技术发展经验,先从部分国产化开始,如一些小部件首先国产化,然后"嫁接",最后走向成熟生产线。

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熔体直接纺长丝装置平均每万吨建设投资,采用全部引进技术,其建设投资要比国产化投资高3.5倍。

据资料显示,在设备及技术引进中,我国的关税及增值税较高,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比,我国建设同规模企业投资要比国外高出20%,再加上外商对设备、材料承包以及收取专利及设计费等,与采用国产化技术,国内承包设计采购方式比,总投资至少高出50%。

所以,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使企业投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企业竞争力薄弱。

应该承认,在关键部件方面,我们与国际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如提高卷绕装置的丝饼个数,提高纺丝速度,开发自动生头装置,卷绕头运行质量等。

如果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有突破,国产化率会大大加快。

在聚酯生产技术上,我们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生产聚酯的能力。

目前我国已有开发10万~12万吨国产化技术。

近两年来,仪征化纤公司连续对吉玛公司进口的6万吨聚酯生产线增容到10万吨获得成功。

这说明我国在聚酯生产技术上已经具有相当实力。

国内独自生产的10万吨聚酯装置也于2000年在仪征兴建,2001-2002年15-20万吨国产化聚酯生产线可以说已遍地开花,说明加快化纤生产技术国产化进程大大加快。

我国化纤起步较晚,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化纤设备技术发展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化纤业要跻身国际化纤产业先进行列,完成化纤大国向化纤强国的转变,首先要提高化纤技术装备水平,靠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工艺,生产出创新产品。

八、世界纺织行业对我国化纤产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化纤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

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大都是化纤工业的发源地,现在面世的化纤品种,都是由欧美国家首先研制开发的,如1937年美国开发了尼龙66,1938年开发了尼龙6,1941年英国开发了涤纶,1942年德国开发了腈纶,1957年意大利开发了丙纶,1957年日本开发了碳纤维,1950年日本开发了维纶,1937年德国开发了氨纶。

在60年代末,化学纤维在欧美市场基本饱和。

而对整个国际市场来说,在六十年代国际纺织品市场仍然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卖方市场,七十年代国际上纺织品供求基本平衡,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九十年代是需求远小于供给的买方市场。

到了九十年代末,全球化纤市场供大于求,仅聚酯纤维生产能力的过剩就超过200万吨。

据国际纺织联盟2000年统计数字表明,全球纺织厂的纱锭过剩量约为4000~4500万锭,相当于世界总产能的30%,其中亚洲过剩2000万锭。

面对化纤全球化,靠常规产品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纤工业,与化纤强国相比产品竞争力可想而知。

有人说,我国常规化纤品种的出口有竞争力,照这么说,出口似乎是一个解决办法,但全球很少有地区需要这种贸易。

每年我国出口化纤仅占生产总量的1%左右,笔者不知中国化纤常规产品的竞争力在哪里?

化纤全球化就是打破国界的产品竞争,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

所以,只有提高中国化纤的"含金量"才是中国化纤产业的出路。

九、化纤业后来居上的经验与教训

简单回顾世界现代化纤工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事实。

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历史上化学纤维的鼻祖和主要供应中心,目前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由原先的44%下降到23%,而其让出的份额主要由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获得。

日本作为亚洲地区惟一的发达国家,其化纤产量也由1985年占全球11%的份额降至1999年4.6%的份额。

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目前整体产能产量已超过欧美,占了全球60%的份额,使世界化纤生产的重心事实上已由欧美转移到亚洲,可以说这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化纤领域实现后发和赶超的结果。

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似,我国化纤业的崛起和超越虽然各有自己的特殊因素,然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并使之成为现实化纤生产力,则是基本的共性因素。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化纤总能力中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所占比例高达到55%,一些大类化纤品种,如涤纶工业丝、涤纶长丝、锦纶工业丝、锦纶BCF、氨纶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在产能中的比重要占到60%~100%,锦纶长丝、腈纶、涤短、丙纶等品种引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占到各自能力的20%~40%。

由于大量的技术及设备引进,不仅使我国常规化纤无需自己开发研制,生产技术就迅速达到了国际水平,节约了时间和降低了代价,而且用短短的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