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7455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docx

最新高中历史《历史重难点解析》备课资料素材精品

历史重难点解析

1.有人说: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⑵.因为:

 A.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B.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C.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⑶.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

2.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向列强开放了10多处通商口岸。

针对这种现象,一种观点认为:

大量的口岸开放,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影响。

另一种观点认为:

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影响。

请按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消极方面:

⑴.通商口岸的开放,是中国战败的产物,反映列强的侵略要求;

⑵.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鸦片,使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

⑶.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据点;

⑷.口岸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据点,中国原料被掠夺出口,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破产;

积极方面:

⑴.通商口岸是中国与世界发展潮流的结合点,便利西方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入,从而有利于中国了解世界;

⑵.外商在通商口岸开办企业、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等,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也诱发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便利了中国学习外国长处和引进技术;

⑷.对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产生了影响

3《资政新篇》当时是否具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不具备。

因为:

  ⑴.当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条件: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领导者洪秀全是农民阶级,他要建立的制度最终还是封建制度,在洪秀全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当时封建势力强大,决不允许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决不允许中国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⑵.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时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自然经济刚刚开始解体,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⑶.不具备阶级基础:

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⑷.虽然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但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社会潮流;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内容方面有何异同,实践结果有何不同,导致各自结果不同的原因何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何联系与区别?

⑴.经济内容方面的异同:

  A.前者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圣库制度,着重点放在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生活资料的分配制度上;后者则主张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发展工商业,奖励科技发明,着重点放在工商业的发展上;

  B.两者都立足于否定旧的封建剥削制度,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要求;

⑵.实践结果:

  前者平分土地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后者得到洪秀全的个人赏识,但最终无法实行;

  原因:

  前者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离农民小生产者的本性,落后于时代潮流,加上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因而无法成功;后者虽然合乎历史发展潮流,有进步意识,但不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从而也无法实施;

(3).联系:

A.后者继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B.两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

(4).区别:

A.产生背景不同:

分别在盛衰两个不同时期;

B.经济主张不同:

前者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空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后者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C.群众基础不同:

前者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后者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作用不同:

前者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后者未能付诸实施;

E.反映的愿望不同:

前者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后者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5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并分别分析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⑴.清政府:

  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守旧,拒绝进行任何改革;

  原因:

是由满清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其当时的腐朽性也决定了其态度;

⑵.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开始抛弃夜郎自大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

原因:

是由鸦片战争使民族矛盾激化所造成的,也是其爱国立场决定的;

⑶.洪秀全、洪仁玕等农民阶级领袖:

  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社会;其思想转变与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影响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的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主张学习并发展资本主义,但对西方认识较浅;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也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⑷.地主阶级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原因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看到外国先进技术;

6.概括归纳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⑴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由对抗走向勾结:

《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⑵清政府调整政策:

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

⑶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加剧:

控制总理衙门、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干涉中国内政,使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⑷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产生:

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

⑸救国救民的探索活动仍在继续: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⑹.教育发生变化: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中国近代教育开始。

7.19世纪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加剧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中国有哪些因素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作用?

为什么这些因素最终未能抵挡住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⑴原因:

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清政府腐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C西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⑵抵制作用的因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⑶未能抵挡原因:

A自然经济是落后的经济形态,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面前逐步走向解体;

B洋务运动不触动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C民族资本主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的一面;

D人民的斗争在当时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能取得胜利。

8.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何种地位?

鸦片战争后的30年内,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

你怎样评价中国社会的这种剧烈变化?

⑴.地位:

  欧美各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扩展;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从社会制度到生产力发展都处于落后状态;

⑵.特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加深。

  A.政治上:

西方列强不断扩大侵华,中国领土、主权遭破坏;总理衙门设立,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革命;

  B.经济上: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新的经济、阶级因素出现;

  C.文化上: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西学东渐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呈现新旧过渡的特点。

⑶.评价: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是中国历史的沉沦;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同时,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学东渐,这是中国历史的进步,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不能看成是历史的倒退。

9.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其中有哪几种并存的主要经济形式?

试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并存的原因,并概要指出对中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⑴.特点:

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⑵.并存的经济形式: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⑶.并存原因:

A.列强通过战争,夺取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B.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加上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⑷.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A.使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化: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中国日益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夹缝中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先后兴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10.试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基本时代特点,面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各种社会力量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结果如何?

⑴.特点:

A.西方列强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由对抗、妥协到“和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E.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面向世界,西学东渐趋势日益明显;

⑵.各派政治力量的实践活动:

A.地主阶级抵抗派,抵抗外国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但由于清政府腐败遭排斥;

B.地主阶级顽固派盲目排外,无力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由于不触动封建制度,结果失败;

C.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但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D.民族资产阶级虽已产生,但先天不足,还未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也没有付诸行动;

⑶.结果:

都不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都不能从根本上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1十九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内政、外交、经济方面有何特点,其原因何在?

⑴.特点:

A.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B.对外关系比较缓和,没有发生重大的中外战争;

C.洋务运动兴起,清朝的工业和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⑵.原因:

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人民革命运动处于低潮;

B.资产阶级诞生,尚未登上政治舞台,无力发动重大的政治运动;

C.列强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取得大量特权,侵略要求暂时满足;

D.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与列强矛盾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

E.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西学东渐形成;

12.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试用史实加以说明。

⑴.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战前武装侵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

⑵.列强关系发生变化:

战前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中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

⑶.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⑷.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

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⑸.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

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13简述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和步骤,具体的政策,分析其原因。

⑴.日本大陆政策:

是明治维新后制定的一个旨在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侵略政策。

  实施这一政策分为五个步骤:

侵占台湾;征服朝鲜;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征服全中国;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具体的政策:

A.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B.20世纪20年代田中内阁制定《对华政策纲领》(田中奏折),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即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

C.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国策基准》,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

D.1940年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企图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⑵.原因:

A.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贪欲急剧膨胀;

B.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窄,力图以对外扩张和掠夺来弥补先天不足;

C.政治经济方面存在浓厚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为化解国内阶级矛盾,摆脱社会政治危机,转移国内人民革命斗争视线;

14.试比较清朝闭关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⑴.历史背景不同:

  闭关政策是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它是在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背景下,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美国为分享侵华权益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是作为独立自主的中国,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⑵.内容不同: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承认列强在华利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对外开放政策,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利用外国资金,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⑶.后果不同:

  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愚昧;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国家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对外开放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发展了我国经济,使中国更加繁荣;

⑷.性质不同:

  闭关政策,是清朝维护封建统治的锁国政策;门户开放是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对外开放政策是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为搞活经济所采取的政策;

15.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侵华特点。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争斗到19世纪末出现了什么结局?

这个结局后来又发生什么变化?

⑴.特点:

1.为了达到侵华目的,既互相争夺又互相勾结;

2.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也进行商品输出;

3.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⑵.史实: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但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法德俄又三国干涉还辽;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争做中国债主;在划分势力范围中既争夺,又互相妥协;

⑶.结局: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承认,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⑷.变化:

  一战期间,日本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了帝国主义在华力量对比,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16.结合有关史实,比较说明19世纪40~60年代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活动有何异同?

简析其原因。

⑴.同:

1.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权益,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2.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使其侵略势力不断深入;

3.向中国倾销商品,占领中国市场;

⑵.异:

1.前者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门户,后者增加了政治经济上瓜分中国;

2.前者商品输出为主,后者突出了资本输出;

3.前者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后者既争夺又勾结,以争夺为主,并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使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⑶.原因:

前者西方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以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为目的;后者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进一步加紧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为目的;

17.近代前期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有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

⑴.原因:

  1.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是这一时期列强的共同目的;

  2.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

⑵.影响:

使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

⑴.原因:

1.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2.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列强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3.侵华国家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争夺;

⑵.影响:

  1.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列强各自扶植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

  3.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权利;

18.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10年间,中国社会出现了怎样急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中国社会各政治力量作出了如何应对?

结果如何?

最先进的派别是什么?

并根据史实说明其先进性。

⑴.急剧变化: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急剧向殖民地变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⑵.原因:

  这种变化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卖国投降造成的。

⑶.各派政治力量的应对:

  1.光绪帝为维护清朝统治,支持维新变法,但没有实权,昙花一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镇压革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为应付国内危机,遏制革命,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政治上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

  2.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要求抵抗外国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被顽固势力镇压;

  3.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试图以暴力手段,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赶出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④.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领导武装起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⑷.资产阶级革命派最先进。

因为:

  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党,提出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开始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这顺应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19.有学者认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试结合中外历史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⑴.19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形势:

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美国内战,解决了南北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德意志、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俄日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泛的途径,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⑵.国内形势:

1.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举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技术人员,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维新思想,19世纪末维新变法与救亡运动相结合,发展为社会运动;

  这些表明,19世纪后期,中国确实有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宝贵机遇。

但是,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技术,不触动封建制度,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戊戌变法,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变法,在顽固派阻挠破坏下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20.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⑴.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⑵.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⑶.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

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⑷.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21.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

⑴.相同点:

1.都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烧杀抢略;

3.都迫使清政府最高统治者离京出逃,侵略者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⑵.不同点:

1.时代背景:

前者发生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直接目的:

前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教堂,维护在华利益;

3.影响:

后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

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说明《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⑴.两者都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⑵.两者都有巨额的赔款,但前者赔款2亿两,后者增加到4.5亿两,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⑶.后者虽然没有前者中割地、开埠通商、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条款,但同样严重的是它划定使馆界、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极大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等,这些使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⑷.两者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标志,前者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后者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3.晚清政府有哪三次新政?

其背景、目的、结果如何?

涉及那些领域?

三次新政有何异同?

从中可看出晚清近代化有何特点?

应如何评价晚清近代化行动?

⑴.三次新政:

洋务新政(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⑵.背景、目的、结果:

  1.洋务新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推行洋务新政;由于列强的控制,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新政没有使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