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7192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docx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江光华解读

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

江光华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00

摘要: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借助于科技力量,而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离不开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

概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必要性,指出财政政策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理论依据,分析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12.2;F2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404-0020-05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动力。

北京的文化和科技资源十分丰富,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予以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北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驱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1政府支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理论依据

1.1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当前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

当今时代,科技日益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催生新型文化业态的重要支撑与引擎。

面对这种发展态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将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因此,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

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任,理应为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作出率先垂范。

1.2高科技文化产品的外部性需要政府政策介入

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将高科技元素融入文化领域所产生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首先,高科技文化产品作为高端化、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品,常常是带有需求和消费引导性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应用空间,这种产品一旦被应用和推广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可以被其他行业和企业所共享。

比如,数字出版、高清电视、3D电影的产业就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其产生的社会收益包括传播文化内容、提高劳动者能力素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明显大于其生产经营主体的私人收益。

其次,高科技文化产品往往要以大量的、长时间的前期开发应用研究,甚至要以基础性研究作为前提,与扎实雄厚的前期投入相比,开发者所获收益可能只是长期研究开发所应获收益的一小部分,远远低于其研发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收益。

在外部收益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开发者可能就会摒弃这种代价昂贵的研究开发活动,以表示对市场不公平的抗衡。

这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需要政府以政策支持的方式介入实施匡正。

1.3文化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性需要政府政策介入

文化科技创新与农业、卫生等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一样,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的特征。

文化科技创新的高投入性,一方面会提高准入门槛,使得一些实力有限的文化企业无法进入该领域;另一方面,按照规模效益理论,开展创新的平均成本曲线会随着产量的增大而向下倾斜,导致小企业的平均成本要高于大企业的平均成本,而不可能形成对大企业的竞争威胁。

政府如不介入,就会出现价格居高不下、产品供给不足等垄断现象,如果任由发展,就会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资源大规模的浪费。

不可否认,任何科技创新、任何产业都有风险,都存在不确定性,开展文化科技创新亦如此,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推广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导致投资失败。

除此之外,文化产业领域的风险性还有来自输入国对输出国的规制政策、个人对文化产品的偏好、盗版等方面的风险等。

在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通过优惠政策或风险补偿措施加以应对。

1.4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需要政策介入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通过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提升有关产品的价值与品质,形成新

的内容、形式、功能与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的创新过程[1]。

由此看来,文化与科技融合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如何有效实现文化与科技这两类具有不同特点的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价值的倍增,是文化与科技融合问题的关键。

在我国,文化与科技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长期以来,人们将文化与科技割裂,说到文化,通常想到的是诗词歌赋、戏剧美术等充满浪漫色彩的东西,而说到科技,大多反映出的是晦涩的概念、复杂的公式等一系列充满逻辑理性的东西,很少有人将文化与科技结合起来,进而开展文化科技创新。

因此,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需要政府在文化与科技之间架起桥梁,并提供一定政策支持,为形成文化与科技互促发展的良性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风生水起,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表现为:

科技支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迈向高端,文化与科技融合平台及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2.1.1科技支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科技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

在北京,文化产业也常常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包括: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辅助服务。

这九大类产业,既包括一些传统类别,但其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大变化的,如数字出版、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设计、数字艺术等,也包含了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产业类别,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动漫网游等。

在科技的支撑下,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2011年,北京文化产业收入突破9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989.9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市GDP比重为12.2%,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从产业各业态来看,北京形成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广告会展等四大优势行业,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例达到77.7%;其他占比较轻的行业,如设计服务、文化艺术、艺术品交易行业虽然绝对量不高,但是在全国市场份额仍位居榜首,且优势十分明显。

2.1.2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迈向高端

北京文化产业是科技文化化和文化科技化,文化与科技一体化、技术与内容相融合的高端产业[2]。

对于这样一种高端产业,必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带动。

科技创新改变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促使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和消费手段日益高端化、多样化。

首先,科技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

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大幅提升,如舞台剧场LED灯具关键技术在长安大戏院的应用提高了演出的色彩效果,达到了“节能、安全、降温”的需求,在绿色照明的同时带来文化行业的革新。

其次,科技创新催生了动漫、数字出版、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为文化产业提供先进的工具,丰富创意的表现形式,提高产品制作效率,加速文化产品的传播速度,提升品牌效应,如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通过运用数字图像技术和视觉系统集成技术等高新技术制作的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和《伦敦奥运会吉祥物宣传片》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2.1.3文化与科技融合载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为整合文化与科技资源,北京近年来建立了北京渲染平台、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北京DRC工业设计技术中心、北京数字娱乐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等一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科技条件平台。

北京渲染平台是支撑北京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于2008年投入运营,到2011年底服务客户350家,曾先后为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复兴之路》和世博会的多个场馆提供了视频技术支持,完成中国首部3D电影《猴王出世》、张艺谋导演力作《图兰朵》和电视剧《三国》等一系列经典创意产品的渲染服务。

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是提供软件工具、开源软件、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过程管理、软件测试服务、硬件设备资源应用等服务的平台,至2011年底,已服务包括软件企业、政府机关、行业用户和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各类客户1500家[3]。

北京DRC工业设计技术中心,为文化创意及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业设计研发成果。

北京数字娱乐软件公

共技术支撑平台,包括动画技术支撑平台、游戏测试平台、网络游戏通用引擎技术平台、动画影视后期制作平台和一个动画技术培训中心,主要面向动漫画、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行业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服务。

2.1.4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首都市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保驾护航。

北京市委十届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围绕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纳入首都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并作出了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和构建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两个方面的部署安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明确要求:

“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加大科技对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业态升级。

”“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开展数字化入网检测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产品与过滤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4]这为文化领域的科学技术研发与运用指明了方向。

当前,北京正在抓紧制定实施《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

2.2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在充分肯定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北京的文化科技发展仍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深度不够、融合的效率不高,与各方面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尚待加强。

目前,首都科技资源非常充沛,但各类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用不广,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支撑技术研发薄弱,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转化和应用上的速度相对缓慢,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同时,文化

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5]。

(2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尚需进一步明确、落实。

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北京市提出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设立了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涉及到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文化局、市广电局等多个政府管理部门,现有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全面,一些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明确扶持对象,建立健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具体政策措施。

(3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现阶段,科技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了解不深,文化人才对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缺乏既懂科学技术又懂文化创新规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还难以适应科技文化融合的发展需要。

因此,需要根据文化产业的各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促进两类人才的交流沟通,积极引进和培育既通晓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4缺乏品牌企业,渗透科技元素的文化精品不多。

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作文化精品是文化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北京近年来虽然成就了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龙头企业,如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完美世界网络技术公司、汉王科技公司等,但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北京的品牌企业不多,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难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另外,北京近年来虽然创作生产出了大量优秀作品,由此也带来首都文化市场的相对繁荣,但在某种程度上,文艺精品尤其是渗透科技元素的精品不多,与首都的地位和全国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的定位相比,还远远不相符。

3促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建议

3.1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带动作用,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虽于2012年设立了文化与科技融合专项经费,以财政补助方式择优支持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但是该专项主要是面向各区县科委的,由于受资助金额和支持对象所限,没能从全市范围的角度来统筹资助文化与科技融合类项目。

因此,

在充分利用好这项专项资金的同时,建议增加资助资金基数,扩大其覆盖范围,鼓励开展文化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与运用,不断满足文化产业的科技需求。

3.2加大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园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以中关村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大对文化产业公共信息平台、技术支撑平台、重大基础设施等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各类文化创新要素集聚融合,优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环境。

将文化与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基地建设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类科技文化资源,推进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北京设计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重大项目落地北京。

3.3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源泉。

要充分发挥北京人力资源的优势,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支持首都高校开设科技与文化交叉学科,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实践型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二是以重大科技项目凝聚战略型的科技专家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并通过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造就学术带头人,锻炼技术队伍,培养新生文化产业领域的科技人才;三是加强基层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包括企业的技术人员、企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等的职能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科技和业务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如“海外百人计划”、“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等形式,引进、留住一批具有国际知识度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和兼具有创新与技术背景、实现创意内容产业化的高级经理人等。

3.4运用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

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是财政资金所具有的一项重要功能。

任何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是有限的,依靠财政直接投资来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既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机理相悖,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运用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领域。

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创新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搭建有利于文化企业的投

融资平台。

根据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和文化企业处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通过贷款贴息、过后补助、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企业以及个人投资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产业,使社会、企业来共同解决文化科技融合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问题。

3.5制定和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促进文化科技企业发展

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下发了《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号、《《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关于新办文化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的通知》(国税函[2010]86号、《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等一系列文件;在科技领域,则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等相关文件。

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与科技两大领域重点政策的宣传,扩大政策覆盖面,切实帮助文化科技企业用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应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为契机,不断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税收政策,比如:

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在中关村率先研究制定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政策,开展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工作,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适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而促进文化产业高端发展。

3.6建立会展资助和奖励制度,强化文化科技融合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重视对地区特色文化产品宣传的投入是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通常做法,如日本电影、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对会展和颁奖的重视。

为彰显北京文化的魅力,打造文化精品,建议政府建立会展资助和奖励制度。

“精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内涵上看,精品之所以称得上精品,是指它具有比一般意义上的优秀作品更为深沉厚重的特质。

它凝聚了时代精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积极深远的影响力[6]。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文化精品必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而,要特别重视举办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题的大型会展以及设立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文艺精品奖、突出

贡献者奖等奖项,用奖励的方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增强北京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杨君.2012年文化产业的主题词“文化与科技融合”[EB/OL].(2012-12-27.http:

//tech.gmw.cn/2012-12/27/content_6163646.htm

[2]金元浦.北京:

走向世界城市[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50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44-45[4]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EB/OL].(2012-11-13.

http:

//govinfo.nlcgov.cn/bjfz/xxgk/bjskw/201211/t20121113_3091742.html?

classid=423

[5]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是,2010(2:

55

[6]廖淑萍.地市台广播电视节目精品创作探析[J].东南传播,2007(1:

106

作者简介:

江光华(1974—,女,江西余干人,科技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文化产业及相关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