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7059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学八年级下.docx

生物学八年级下

生物学八年级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李艳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2. 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在以后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 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生物科技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竞赛、启发、诱导等

教具准备

昆虫多样性及家蚕生殖发育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诊测]

教师: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昆虫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中找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

多媒体放映结束了,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刚才的画面?

学生:

刚才画面上出现了辛勤的蜜蜂,飞舞的蜻蜓、蝴蝶,还有蚊子、苍蝇……我觉得它们都属于昆虫。

教师追问:

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

学生:

它们和蝗虫一样,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膀。

这些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

很好!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种类超过100万种,几乎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有分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昆虫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那么,这种会飞的无脊椎动物我们了解多少呢?

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问题,思考并讨论:

1. 冬季几乎看不见蚊子、苍蝇,为什么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起来了?

2. 食用物品中,如何就长出了“肉虫子”

3. 在太阳地下翩翩起舞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的。

“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

它怎么会变成蝴蝶呢?

4. “旱极而蝗”大家如何来解释?

为什么在潮湿、阴暗的角落中,蚊子就比较多?

学生:

夏季天气比较炎热,适合蚊蝇生活;冬季天气寒冷,蚊蝇就被冻死了,所以冬季我们看不到蚊蝇。

学生:

在食用物品的制作中,不小心被播进去了虫卵,所以有时候就长出了“肉虫子”。

学生:

“旱极而蝗”的意思是天气干旱了,很长时间不下雨的话就会闹蝗灾。

教师: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那么,大家的回答是否正确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许有些问题,你们就明白了。

板书: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讲授新课]

教师:

我们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我们以可爱的蚕宝宝来分析说明。

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

(教师播放有关家蚕生殖发育的多媒体课件。

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

2. 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

你能简单的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方式相似的?

教师:

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问题呢?

学生:

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

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

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

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教师: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比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体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

教师:

你回答的太好了,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我们生物学上就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板书: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 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 例如:

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教师:

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

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

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

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

不过,我要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

好了,家蚕的学习就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

(教师播放蝗虫发育的多媒体片)

1. 你从下面这幅图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吗?

2. 它的发育过程和蚕的相同吗?

3.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

学生:

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

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

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

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

学生:

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教师:

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板书: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

蟋蟀、螳螂等

教师:

通过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态”指什么意思?

学生:

通过对此,我认为“态”指的是形态。

在蚕的发育过程中,幼虫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改变的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的“长相“相似。

教师:

非常好,理解了“态”的含义,对于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就更容易理解。

课前,我们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了解了吗?

[课堂小节,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

我们这节课主要以家蚕和蝗虫为例,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的发育过程可根据形态的变化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

有些昆虫对人类农业生产是有害的,而有的则是有利,也促进了中外文明史的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蚕茧代表家蚕的()

A卵期B幼虫期C蛹期D成虫期

2.家蚕从幼虫到蛹要经过()蜕皮

A3B4C5D6

3.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A卵→若虫→蛹→成虫B卵→蛹→若虫→成虫

C卵→若虫→成虫D卵→蛹→成虫

4.跳蝻是蝗虫的幼虫,它与成虫的本质区别是()

A形态结构不同B生活习性不同

C身体较大D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板书设计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例如:

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

蟋蟀、螳螂等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款庄中学李艳玲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

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

   1.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

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

产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是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

如“伴性遗传”一课,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

①什么叫伴性遗传?

②写出男女正常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

③一对夫妇中,如果有一方患色盲,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

④为什么色盲总是男性多于女性?

⑤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

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我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

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

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我提出的问题是:

①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对象是什么?

②什么数被减?

③数被减了多少?

④在第几次分裂发生减数?

⑤全过程染色体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我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

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DNA和RNA,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等。

   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投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

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

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

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

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

我的做法是:

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

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

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成绩予以鼓励。

对学生的生物学小论文和生物学小报,组织全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

对优秀小论文给予列榜公布并发给获奖证书,对优秀生物学小报采用在全校展览并选登在学校的《生物园地》上。

以上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3.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

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

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

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

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为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

通过对《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自学,使我认识到:

本书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讨论教师教学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进而分析了作为新课程实施基本途径的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教学对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的能动和作用;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实施途径;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策略;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

阐释了教学活动中的几对基本关系——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知识技能与整体素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深入研究了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当怎样重新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变革教学的观念与方式。

这些理论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实践教育工作构建了一个基本的匡架,指导着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使用新教材,如何构建新教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体系,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

通过对《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一书的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本书深刻地阐释了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

通过学习使我对师生关系的交往、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此,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点体会:

要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

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教与学,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知识的体系。

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例如:

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们可以说:

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

你还想说点什么吗?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我们可以说:

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

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师生地位平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

可观行《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被动学习局面,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要以人为本学生是人,更是处于发展、成长中的人,更是秉性各异、千姿百态的人。

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当人看,更要承认学生的发展性,尤其是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性、阶段不平衡性和侧面不平衡性。

只有承认这种个体差异性和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对学生的要求才有可能更切实际。

虽然教育毕竟是有共同目标的,但对待每个学生却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这好比园丁对待花草树木,总体上肯定是要让它们都茁壮、茂盛,但绝不是要它们都参天,或者都芬芳,’而是个性化地要求、个性化地培育,最终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丰富之美和勃勃生机。

思维要开放活跃有了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会有活跃的氛围,才能实现从“用学生配教材”,到“用教材教学生”,再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一切可能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飞跃。

让每位学生都能被认为是一株别有韵致的花草、一个他人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生命世界,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帮助,生命的姿彩都能得到展示,鲜活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创新的思维都能得到培养,使教育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更加生机盎然。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使我明白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多角度的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款庄中学李艳玲

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知识经济化、教育信息化、人才市场化的发展大势。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与时代落伍,仅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的教学究竟靠什么?

一直以来,我们老师的教学主要靠的是《教学参考书》、《教案》,布置作业是靠《课程同步练习》,考试是靠《标准化试题》总而言之老师教学靠的是本本的本事。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关。

在这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我们不得不迫使学生死读这几本本。

虽说今天正是实施课程改革之时,可应试教育的势头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老师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被扼杀了。

虽说我们都穿了新鞋可还是走回老路。

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呢?

通过细读此书,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关键。

一、理论品位的提升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

即闲余时间多,读书时间少;地摊文字读得多,教学书籍读得少;一知半解的知识多,系统书籍读得少;实践经验多,理论功底少(浅)。

这样的教师,怎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得心应手?

又怎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居高方能临下,见多才能识广。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新世纪教师应该沿着名家名师的足迹,不断学习先进理论,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定势;创新教学方法、技巧、手段;拓宽视野和知识面;优化理论结构,结合教学实践,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行为。

 二、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落实与实施,靠的是教师,而观念的转变才是落实与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过去那种为我独尊,只做“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观以及单一的传授方法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我们必需转变观念。

(一)、角色观的转变

过去我们把自己比作园丁,我们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是主动者,支配着课堂的学生。

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听、被动的学。

学生是被动者的服从者。

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授给学生知识已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引导学生自主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与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要从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会不断的更新知识,成为学术探索的典范,合作教学的引导者,成为学生智育、情感等方面的促进者。

(二)、课程观的转变

有教师坦言,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师:

“……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么样上课。

”这一坦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个现实问题。

这种现象过去存在,今天仍然存在。

这一现象说明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教师缺乏了从事教学研究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

这种意识扼杀了师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

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这是为人之师的一个永恒主题。

(三)、行为观的转变

这里的行为指的也是教学行为。

过去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单向的培养,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师生关系方面:

我们大部分教师体罚学生、辱骂学生、嘲笑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善于赞赏学生;在教学上:

我们教师不善于反思自我。

面对新课改,以上我们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是:

对待学生:

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对待教学:

强调帮助、引导学生;对待自我:

强调反思;对待同事:

强调合作。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过去我们多采取传授的方法,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的教学理念;倡导发现式的教学法方法。

(五)评价观的转变

现在,新课程改革进展迅速,然而应试教育的势头却有增无减。

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以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分、分、分,教师学生的命根。

”已成为教育界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评价观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受到打击。

因此我们要用综合的、多维的、有利于学生发展进步的思想作为评价理念,让我们教学评价从单纯的分数积累走向人文的评价,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