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6764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考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考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考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考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docx

《考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docx

考古

考古学

主讲老师郝庆云

整理姚磊

题型:

填空、列举、名词、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考古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2、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夏鼐

3、

3C14测年法

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指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

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

又分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

其误差可由树木年轮断代对比校正。

44文物

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

5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中国近代金石学家,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

浙江上虞县人。

罗振玉是最初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

他从1906年着手搜集甲骨,总数近20000片,成为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

1910年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为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属“殷室王朝的遗物”。

随后,编成《殷虚书契前编》(1912)、《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殷虚书契续编》(1933)四书,共收甲骨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

罗氏所著《殷虚书契考释》一书,考释出甲骨文561个,是迄今为止考释甲骨文最多的一个学者。

罗氏对金文、简牍、敦煌文书等研究都有重要贡献。

此外,罗振玉还于1908和1922年两度抢救内阁大库档案,集资回收,租屋整理,使大批珍贵的明清史料免遭毁灭。

因此罗氏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贡献的人。

6

夏鼐

夏鼐(1910~1985),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浙江省温州市人。

1934年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该校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0年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

1943~1949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1977年以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1979年起,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会长。

7甲骨四堂

即是甲骨文研究的“四堂”,是有唐兰提出的,即是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

唐兰说“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开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古,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

8、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是指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东晋到宋代的古代文物遗书,遗书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前敦煌文书已流散到世界各地,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其内容包括5——11世纪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物,有佛典,其它宗教文献,经、史、子、集,官私档案,医药天文等,有许多用古代少数民族和西域文字写成,如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陈寅恪、季羡林、姜亮夫等是这方面的著名学者。

9、罗塞塔石碑

18世纪末,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埃及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碑上的三体文字为学者们考释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的钥匙;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释出了这种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商博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后,引起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古迹和古物发生更大的兴趣。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考察队到埃及各地调查发掘。

10探方法

是考古中发掘居住遗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探方发掘法”是在发掘的遗址上,划分出5米*5米或10米*10米的若干正方,探方法一般用于大面积的发掘。

11、文化层

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这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

12、考古学三期理论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提出了著名的考古学三期理论,他认为史前时代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此理论被誉为考古学三期理论。

13砍砸器

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

14尖状器

是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加工而成的石器的一种。

15刮削器

刮削器是北京猿人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石器,在石器中数量最多,原料有石英、砂岩和隧石。

大部分刮削器是将石片边缘加以修整使之成为直刃、凹刃、凸刃、多边刃、盘状等形状。

16元谋猿人

元谋猿人化石是1965午5月1日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丘的褐色粘土层中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共存的脊椎动物计40种,其中第三纪残存的有9种,即剑齿虎、爪蹄兽、柱角鹿等。

典型的早更新世动物计13种,包括元谋狼、鸡骨山狐、桑氏鬣狗、剑齿象、云南马、中国犀等。

从上述动物化石的性质来看,元谋猿人的地质时代应为早更新世。

根据古地磁断代,其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17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将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

公王玲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80一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

18丁村人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貌。

1953年发现,1954、1976、1977年先后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以丁村为中心的汾河两岸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

其中54100地点发现有人类顶骨和牙齿化石。

19峙峪人

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的峙峪河第二级阶地上,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平原。

该遗址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

文化遗存的地质时代属晚更新晚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年、28135+-1330年(未经校正)。

20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尤其是骨针的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经知道了缝纫。

此外也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钻孔、磨制、切割等技术。

21哈尔滨人

发现于著名的旧石器时代的阎家岗遗址中,阎家岗遗址位于哈尔滨城西约23公里处运粮河右岸的阎家岗农场。

1982年6月发现,共发掘出土珍贵标本1200余件。

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更新世晚期顾乡屯组披毛犀猛犸象群,计有36个属种。

出土相当数量带有人工打击和刻划痕迹的兽骨片,该营地为东西向,直径3.5米,偏北处有一豁门,墙高度50—60公分,基宽50公分,还发现全墙上下古人用兽骨堆成的弧状带遗迹。

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为22370±300年前,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头骨化石残片属于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哈尔滨人”。

阎家岗遗址是在“黑土地”时代较早的一处人类文化遗址,同时也说明了,在哈尔滨地区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史,阎家岗遗址是我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

22红山文化

是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首先于1935年在赤峰红山后第二住地发掘,原报告称为“赤峰第一期文化”,后来被中国的学者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分布的地域包括内蒙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南部,辽宁的朝阳和锦州地区,河北北部的燕山地带,其中以昭乌达盟的老哈河流域发现的遗址较多。

在红山文化中,叶形石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是一种最具特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红山文化的标志之一,陶器纹饰有纵横“之”字形线纹,纵横“之’字形点纹、席纹等。

这种纵、横“之”字形纹,属篦纹系统,这是红山文化陶器的特征之一。

在红山文化中还发现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猪龙。

23良渚文化

193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但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地区很广,北达苏北和鲁南,西到安徽的江淮地区,南抵赣北和粤北。

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良渚文化的年代,早期大约为距今5000—4500年,中期大约为距今4500—4000年,晚期大约为距今4000—3700年,在良渚文化中出土的丝织品,说明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开始养蚕织绢,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绢最早的国家,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说明当时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24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因首先于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而得名。

现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20多处,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河姆渡遗址共分四个文化层,第三,四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早期阶段,第一、二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阶段。

早期阶段的文化特征最强,最能反映河姆渡文化的面貌。

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遗址中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干、叶等堆积,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这说明在六七千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已人工栽培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

2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东省历城县(现属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

龙山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4100年至3800年。

典型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的全境,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其影响所及西到豫东和豫北,东北达辽东半岛的南端。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26齐家文化

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

齐家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4100年至3600年。

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

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

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制陶业发达,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27昂昂溪文化

嫩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齐齐哈尔市西南的昂昂溪遗址的文化遗存较为典型。

昂昂溪遗址位于低洼的沼泽沙丘上,石器有压制的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在昂昂溪类型中数量也较多,陶器均手制,器形都不规整。

昂昂溪类型的遗址大多分布在低地沼泽沙丘地带,出土物多石镞、投枪头、鱼镖一类的渔猎工具,以及用于刮割兽皮,切割兽肉的各种刮削器,尖状器和刀形器等,反映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

28玉琮

良渚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

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良渚玉琮还以体大自居,更显它独特的魅力。

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

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且具变化。

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

29玉猪龙

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

这件玉猪龙肥首大耳,圆睛怒睁,眼周有皱纹,吻部前突,也有多道皱纹,口微张,獠牙外露,背部卷曲如环,是猪首龙身相集合的形态。

这类玉器不应仅仅视为佩饰,而应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

30尖底瓶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

其工作原理为:

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

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

其主要特点是:

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

31细石器

考古学名词。

一般指采用间接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加工成各种器形的细小打制石器。

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有些地区还延用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晚。

细石器基本上可分为东亚、北美地区和地中海周围地区两个传统。

在昂昂溪遗址中,细石器是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石器,约占全部石器的1/2,其中以凹底石镞,平底石镞,圆头刮削器,小圆刮削器,圆尖尖状器为数量较多的典型工具。

 

32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于1952年发现于河南省登封县玉村。

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时,引起考古界重视,曾经提出“洛达庙类型”的名称。

从1959年开始,对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二里头遗址的堆积情况和文化内涵得以较全面地揭示,鉴于其古文化面貌上的特征明显,更具典型性,故于1962年起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二里头文化是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其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基本上是在史书记载的夏朝的时间范围内,其分布地域主要在豫西和晋南地区,又和史书记载夏的活动范围相吻合。

因此,二里头文化成为考古界和历史学界探讨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33偃师商城

是1983年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偃师县尸乡沟一带发现的一座商代城址。

城址大体呈长方形,除南墙已被洛水冲毁外,余三面城墙基本保存。

关于城址的年代,由地层关系看,可以判断为二里冈期文化。

偃师商城是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它的发现有重要意义。

关于偃师商城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该城性质的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偃师商城为汤都毫,另一种意见认为此城非汤所都毫,是太甲所放处桐宫,是“早商时期商王之离宫所在”而郑州商城才是汤都之亳。

34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于1955年发现于郑州白家庄,同时开始发掘。

城址的年代经地层关系确定为;始建于二里冈期下层,使用到二里冈期上层。

东城夯土层内出土木炭的C14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数据为距今3570±135年,即公元前1620年前后。

郑州商城平面为长方形,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在城墙外周围分布有铸铜、制陶作坊遗址和商代小型房址,墓葬,窖穴等。

关于郑州商城的性质主要有二说:

一是认为其为商代中期“仲丁迁于瞰”;二是认为其为商汤所都之亳。

郑州商城的考古资料,对于商代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帮助。

35妇好墓

1976年被发掘,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葬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

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配偶,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

36青铜礼器

商代的大型青铜器是商王和奴隶主贵族用来举行宴会、祭祀等重大仪式的器物,具有标志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的特殊意义,是礼制的具体体现,这类器物便称“礼器”。

37列鼎制度

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种,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排列和组合,列鼎制度规定:

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列鼎制度体现着强烈的等级差别。

38饕餮纹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的贪欲的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青铜器上经常刻画它,作为纹饰,用来体现图案的庄严、凝重而神秘。

饕餮、饕餮纹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其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现代乃至世界都十分深远

39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

道光末年出于陕西省岐山县。

由作器人毛公得名。

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铭文32行近500字,乃是现存最长的铭文。

鼎铭记述了周宣王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反映西周晚期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事实,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40大克鼎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馆,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

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

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

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和西周经济制度的珍贵资料。

41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遗址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1960年发掘。

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

意义:

夏家店遗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地,它的发现为探寻中国北方青铜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

42瓦当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

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

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43骊山墓

“骊山墓”就是秦始皇陵。

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晏寨乡,南靠骊山,北临渭水,形似小山,气势极为雄伟。

秦始皇陵现实测陵高为76米,周长2000米。

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对后代的皇帝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4将军俑

陶制,高197厘米,秦俑,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秦始皇的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军吏和将军的区别。

这些雕像虽然都是类型化的人物,但并不千篇一律,几乎每一件陶俑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

雕像中的将军俑体格健壮,身材高大,前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

神态刚毅自然,沉稳平静,表现出身经百战,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百倍信心,是当时秦朝威镇四海的强大军队中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45布币

布币(亦称铲币),是从实物货币铜铲在商品交换中逐渐转化而来的。

主要铸造和流通的地区是两周三晋地区。

46半两钱

货币的一种。

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我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

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

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47云梦秦简

1975年至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秦墓,其中11号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共计1100多枚,被称为云梦秦简。

按内容区分,有秦法律文书600多枚,《编年记》53枚,《语书》14枚,《为吏之道》51枚,《日书》423枚。

总计文字近4万,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字体为秦隶。

竹简时代早晚不同,大致可定为秦昭王到秦始皇早期所作。

云梦秦简为我们提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些具体情况。

它的出土不仅弥补了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空白,而且对世界法制史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

48五铢钱

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

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

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西汉武帝于是决定实行五铢钱,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五铢钱。

,五铢钱一直用到唐初,是我国古代使用最久的货币,对中国货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9黄肠题奏

是木椁墓的一种。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高级贵族墓在土坑中建有大型黄肠题奏椁室,又把整个椁室分成梓宫(放棺材)、便房(仿效生人宴享、接待宾客之所)、厢房(放随葬品)等。

题凑之外有外回廊(放车马仪仗、灶、井等模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高邮天山汉墓,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等均是。

50战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着中国奴隶社会埋葬习俗的“族坟墓”制度。

51、曹魏邺城

邺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城北18公里处的临漳县的漳河岸畔,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

曹丕代汉后移都洛阳,以此为北都。

后因洪水泛滥,地面仅存铜雀台比较清楚。

据考证,邺城是经过事先规划而建成的,其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

52、唐昭陵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的九峻山主峰。

贞观10年太宗下诏开始修建,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昭陵南侧有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群,共167座。

53.元大都

元代大都遗址在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内,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在城市建设方面,大都又是唐长安以来的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

它充分继承了宋以来的城市建筑传统,有布局规整的三重城,主要宫殿都建在中轴线上。

元大都的街道也是目前所知最典型的开放式街巷。

大都的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设计,有计划地解决了城市的用水和漕运,并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元大都城市规划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沿用。

54、巩县宋陵

是北宋的皇帝陵区。

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埋葬着宋太祖赵匡胤至宋哲宗赵煦共计7位皇帝,还有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

按地望可将陵墓分作四区:

一区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二区真宗永定陵;三区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四区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宋陵的规模远不如唐陵宏伟,各项制度也与唐陵不完全相同。

每座皇陵依照相同制度构建,布局基本一致。

55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问答题

•1、地层学与类型学原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