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试卷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斯特劳斯在《神话学:
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②在他看来,中国寒食节仪式中包含四个结构成分:
木铎、禁火、冷食、再取天火。
欧洲的四旬斋、复活节仪式中也包含四个结构成分:
木鼓、熄火、斋戒、重新聚日生火。
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
熄火、斋戒、重燃天火。
谢伦特人相信在仪式结束时会有一种黄蜂飞来,并射出小箭让举行仪式者捡到,从而结束整个仪式,这就相当于木铎所起的作用。
斯特劳斯认为,以上三个相隔万里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似绝不可能是文化传播所致,而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结构模式造成的。
③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
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
所以,这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
旧火又是地面的火,新火则是从天上取来的火,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
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
所以,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④这些仪式中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寒食、禁食和斋戒。
因为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正是各地都处于日常食物短缺的时候。
所以,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
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
⑤仪式中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其中的音响及其工具。
木铎、木鼓敲打以后熄火,象征着黑暗,而重新点火则象征着光明。
所以,这些乐器传达出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同时也加强了自然与文化等对立结构的表达。
⑥总结以上分析,这些仪式是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产物,它们分别传达了彼此相通的信息。
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如寒食节的举行时间在古代各地曾经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在冬季,有的在初夏,后来逐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
(摘编自陈连山《寒食节的文化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特劳斯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节日的仪式中包含有大致相同的四个结构成分。
B. 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
认知来源于《神话学:
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
C. 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是四个仪式中都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
D. 寒食节后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而在古代各地举行时间或冬或夏,各不相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介绍了中国寒食节仪式以及在欧洲、南美洲地区的三个仪式中的结构成分。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分析仪式文化的相似性,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结构。
C. 文章用来自相隔万里的排除了文化传播可能性的欧亚及南美的不同仪式来论述观点。
D. 文章③至⑤段主要介绍了四个仪式的重要活动内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食、禁食和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B. 中国的寒食节,欧洲的四旬斋以及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的熄灭旧火和重新点燃新火是人类共同思维结构的产物。
C. 旧火的熄灭,代表寒冷季节的结束,意味着不用火,吃熟食;新火点燃,标志着温暖春季的开始。
D. 斯特劳斯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具有突破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象以前那样一一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
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传承基地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籍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
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
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选自“中国文明网” “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
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
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
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
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文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4.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这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是不落后于国际的。
B.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C.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只要注重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就会越来越快。
D. 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技术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对敦煌、古书籍的保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说古籍数字化成本很高,但是相对于这些古籍所承裁的文化价值及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来说,这些投入还是很值得的。
B.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C. 多年前,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但运用数字技术,既保护了敦煌文化,又给游客带来了异样的观赏体验。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适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枪口下的人格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后有人大声命令道:
“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
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
“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
“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
“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
“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
“谢谢!
”
贝尔蒂呵斥道:
“收起你那一套吧。
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
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
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
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
“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
“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
“霍夫曼,你认错人了。
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
“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
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
“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
你所谓的风度呢?
”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糊,摇着头呻吟着说:
“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
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
“霍夫曼先生,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
“为什么?
你这是为什么?
贝尔蒂微笑着说:
“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
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了霍夫曼的身份和被俘的经过,并且点明他“又气又羞”,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想贝尔蒂会用一柄铲子俘虏他。
B. 小说中间写贝尔蒂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揭穿霍夫曼的谎言,主要是因为他怜悯迈尔。
C. 小说写迈尔在押送过程中侮辱霍夫曼,是为了与贝尔蒂对待俘虏的态度形成对比,突显贝尔蒂的人物形象。
D. 小说结尾写霍夫曼的弯腰致敬,具有丰富的内,既有对于高尚人格的尊敬,又有对以前误解贝尔蒂的致歉。
8. 小说为什么要塑造“迈尔”这个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9. 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
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
风度和尊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 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 步入关,关吏予军繻注。
军问:
“以此何为?
”吏曰:
“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 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
“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
“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 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 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 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 内属。
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 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
[注]繻:
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 见军
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 召见军
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 /见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矫制,指假托帝王
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B. 《春秋》,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C. 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其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
D. 和亲,指与敌议和,用婚姻关系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军受命审问徐偃,令其服罪。
徐偃独断专行,对张汤的弹劾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 理此案,驳斥了徐偃,使徐偃理屈词穷,接受法律的审判。
B. 终军前往京城谒见,踌躇满志。
终军去京城谒见博士,过关时拒绝接受凭证,认为自己 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最终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奉使巡视郡国。
C. 终军力争出使匈奴,欲建功业。
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当好使者的助手,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D. 终军请缨前往南越,为国捐躯。
终军争取到出使南越的任务,成功地说服了南越王归 附,结果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二十多岁的终军为国捐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2)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国之思。
B. 首联写寒风高吹,月满清砧,意境清冷而又高远,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 颔联点题,思妇因对远戍丈夫的深切思念而彻夜不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思”的孤独与痛苦。
D. 第五句移情于物,借“孤鸿”出塞,寄寓边思之情。
第六句写秋叶辞林,暗含季节的更替,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15. 古人善以阔远的空间来表达深远的情怀,简析诗歌尾联“天外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逍遥游》一文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
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
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丙】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丁】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
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17.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 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 夜发清溪,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C. 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 春江花月,伫立如霰的江沙之上
20. 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示例中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仿写两个句子,句式大致相同。
材料:
《骆驼祥子》《哈姆雷特》《庄子》《子夜》《孟子》《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彷徨》《论语》
示例:
欣赏《牡丹亭》《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21. 请对下面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年来,老年人口已从1.31亿升至2.49亿。
但由于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人口素质大幅上升等因素,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当前,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中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健康寿命的延长对老年人口经济的参与提供了基本保障。
各种公共政策在有力推动老龄产业发展,这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奇葩说》第四季中,肖骁说:
“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遵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答案版)
(试卷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斯特劳斯在《神话学:
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②在他看来,中国寒食节仪式中包含四个结构成分:
木铎、禁火、冷食、再取天火。
欧洲的四旬斋、复活节仪式中也包含四个结构成分:
木鼓、熄火、斋戒、重新聚日生火。
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
熄火、斋戒、重燃天火。
谢伦特人相信在仪式结束时会有一种黄蜂飞来,并射出小箭让举行仪式者捡到,从而结束整个仪式,这就相当于木铎所起的作用。
斯特劳斯认为,以上三个相隔万里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似绝不可能是文化传播所致,而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结构模式造成的。
③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
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
所以,这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
旧火又是地面的火,新火则是从天上取来的火,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
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
所以,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④这些仪式中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寒食、禁食和斋戒。
因为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正是各地都处于日常食物短缺的时候。
所以,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
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
⑤仪式中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其中的音响及其工具。
木铎、木鼓敲打以后熄火,象征着黑暗,而重新点火则象征着光明。
所以,这些乐器传达出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同时也加强了自然与文化等对立结构的表达。
⑥总结以上分析,这些仪式是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产物,它们分别传达了彼此相通的信息。
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如寒食节的举行时间在古代各地曾经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在冬季,有的在初夏,后来逐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
(摘编自陈连山《寒食节的文化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特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