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6345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1年福建省百校联考·诊断卷二语文试题

(全卷共6页,23小题;满分:

150分;完卷时间:

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各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4)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__________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9)《三峡》中借马和风的对比突出三峡水流迅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白露未已

(2).

(2)绿杨阴里白沙堤(3).(3)蜡炬成灰泪始干(4).(4)拄杖无时夜叩门(5).(5)似曾相识燕归来(6).(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7)人不堪其忧(8).(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9).(9)虽乘奔御风(10).不以疾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中的“已、阴、蜡炬、阙、堪、忧、淤、御、疾”等字词容易写错。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青年成为新时代全球化的国际人才。

B.处理好环境和发展的关系,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C.抗美援朝战争加速了人民军队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

D.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不断增强,载人航天累累硕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B.不合逻辑,句中只提到了一种关系,删去“都”;

C.成分残缺,“加速了”缺宾语,在句末加“的进程”;

D.搭配不当,“水平”不能“增强”,将“增强”改为“提高”;“累累硕果”改为“硕果累累”;

故选A。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

语言是人类观念和思想表达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①(A.zǎiB.zài)体。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文的国际影响力甲(A.持续B.连续)扩大。

有权威机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乙(A.首屈一指B.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

中文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有利于我国在全球国际旅游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分xiǎng②(A.享B.亨)中国旅游业发展经验和机遇,为丙作出积极贡献。

(1)根据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为文中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②处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乙】_____

(3)下列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③②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①③

【答案】

(1).

(1)B

(2).A(3).

(2)A(4).B(5).(3)D

【解析】

【分析】

【详解】

(1)载体:

拼音是zàitǐ,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

“载”不要误读为“zǎi”。

故选B。

分xiǎng字形为享,意思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注意不要写成“亨”,“亨”读音是hēng,通达,顺利的意思。

故选A。

(2)【甲】“连续”更侧重于表示“重复”

特征,“持续”所要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的保持,更强调它的“静态”特征。

语境中的“国际影响力”是一种“静态”特征,是一种状态的保持,而不是“重复”,所以应该选择“持续”,故选A。

【乙】首屈一指:

表示位居第一;独占鳌头: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两个从语气上来说,表意更强烈的是“独占鳌头”,本句语境“是中文借用词”数量“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居首位优势明显,故用“独占鳌头”更合适,故选B。

(3)解答本题要看三个句子的逻辑顺序,前文说的话题内容是“中文”,这是一种文化,所以和前文衔接紧密应该是首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再大的范围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三句话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正确排序应为②①③,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辛苦”“寥落”两词道出诗人历尽艰辛的人生际遇。

B.甲诗颔联对仗工整,形象地展现当时风狂雨骤的恶劣天气状况。

C.乙诗颔联“出岭同谁出”一句写出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

D.乙诗颈联写山河依旧存在、城郭面目全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5.两首诗的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简要概括。

【答案】4.B5.直抒胸臆忠贞报国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决心(或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等)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B.甲诗颔联将国家命运比作“风飘絮”,将个人身世比作“雨打萍”,并未描写天气。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过零丁洋》尾联“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精神;《南安军》尾联的意思是: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诗人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

故两首诗的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为:

直抒胸臆;表达的情感为:

忠贞报国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决心。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中国随地产茶,无足异也。

而西北游牧诸部,则恃以为命。

其所食膻酪①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荣卫②也。

自前明已设茶马御史,以茶易马,外番多款塞③。

太西洋④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舶来,所需中国之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于西海以外矣。

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⑤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

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

后有数事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

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

今又许其贸易焉。

(节选自[清]赵翼《簷(yán)曝杂记》,有删节)

【注】①膻(shān)酪:

指奶酪。

②荣卫:

泛指气血、身体。

③款塞:

指外邦前来通好。

④太西洋:

指大西洋。

⑤大黄:

一种中药材。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则恃以为命

(2)以茶易马

(3)极于西海以外矣

(4)今又许其贸易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门处曰/恰克图

B.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

C.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

D.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随地产茶,无足异也。

(2)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

9.“茶叶”和“大黄”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概括。

【答案】6.

(1)依靠,依赖

(2)交换(3)达到(4)同意7.B

8.

(1)中国到处都出产茶叶,这已不值得奇怪。

(2)皇上下令停止贸易活动,禁止大黄交易并不允许出口。

9.①经济上,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②外交上,起到制衡外夷的作用。

③医疗保健方面茶叶可养生,大黄可治病。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为:

却依赖茶叶作为生命。

恃,依靠,依赖;

(2)句意为:

用茶叶交换马匹。

易,交换;

(3)句意为:

达到了西方国家了。

极,达到;

(4)句意为:

现在又允许他们开展大黄贸易了。

许,同意,允许。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

以往曾经互通进贡的使者,清朝允许他们购买大黄,入关处叫作恰克图。

停顿节奏为:

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

(1)随地,到处;足,值得;异,奇怪;

(2)绝,停止。

互市,贸易活动;禁,禁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从“自前明已设茶马御史,以茶易马”“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可知,茶叶在经济上,当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从“外番多款塞”“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可知外交上,起到制衡外夷的作用;从“其所食膻酪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荣卫也”可知茶叶可清理身体的气血,可养生;从“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可知,大黄可治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中国到处都出产茶叶,这已不值得奇怪。

然而西北所有游牧部落,却依赖茶叶作为生命。

他们所食用的奶酪非常肥腻,不喝茶叶就没办法清理身体的气血。

自从明朝开始,就已经设置专管茶马交易的御史,用茶叶交换马匹,很多外邦前来通好。

大西洋距离中国有十万里之遥,那里的国家驾船而来,他们所需要的中国物品,也只是急迫地想要茶叶,他们将茶叶装满船只载回去,这就使得茶叶的使用范围达到了西方国家了。

俄罗斯还以中国的大黄作为上等药物,生病的人不用这药便治不好。

以往曾经互通进贡的使者,清朝允许他们购买大黄,入关处叫作恰克图。

后来俄罗斯有多次违约的行为,皇上下令停止贸易活动,禁止大黄交易并不允许出口,俄罗斯就害怕而不敢再生事端。

现在又允许他们开展大黄贸易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厨神

吴天阳

①没有人知道厨神的名字。

有人说他姓刘,也有人说他姓李,甚至还有人说他和中国烹饪的祖师爷伊尹同姓。

②他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靠爷爷拉扯长大。

可他八岁那年,爷爷得了病,没几个月,爷爷也下世去了。

爷爷去世后,两间破草房,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塌了。

他命大,躲过一劫,没了住处,他就住在了村东头的“彭祖庙”。

村里的香客嫌他住在庙里不伦不类,对彭祖不敬,要赶他出去。

村里的村医站了出来,说服了乡亲,“娃,没了亲人,也没了住处,让他住吧。

就是彭祖他老人家知道了,咱这做的是善事,彭祖他老人家也不会怪罪。

”村医在村里看病救人,威望高,他说的话谁会不听?

③虽然有了住处,可他却喂不饱自己这张嘴。

为了果腹,逢人家红白大事,他就去帮厨。

他天生聪颖,看得多了,也就慢慢钻研出来了做菜的理儿。

有时候,主家高兴,打赏些钱,他也舍不得用。

如若是在夏天,他就买上几斤土豆,如若是在冬天,他就买上几斤萝卜,用来苦练刀工。

练完的土豆或者萝卜,他也舍不得扔,放到锅里,加上水、煮熟,用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他一边吃一边还吼上几句自己编的戏词,“有为王打坐在金銮殿里,满桌的美食让人称奇,夏土豆、冬萝卜,一年四季我不请医……”

④十四岁那年,隔壁村过喜事,他去帮厨。

说来也巧,主家请的大厨,过事这天早上突然中风,口歪眼斜,满嘴流水,走路都迈不开步子,更别提掂勺炒菜了。

主家急得满头大汗,连呼倒霉。

这时候,他站了出来,“主家,你要信得过我,就让我试试。

”主家一瞧,这小孩瘦如麻秆,一阵风都能把他刮倒,本不愿让他做菜,可是客人眼看就要登门贺喜,一时半会又请不来厨子,姑且让他试试。

只见他手起刀落,切丝,丝细如发;切片,薄如蝉翼;切丁,大小相同。

他虽然是第一次做大厨,可做的东西色香味俱全,每盘菜端上桌,都被客人席卷一空。

主家这天听到最多的话除了贺喜外,剩下的就是称赞主家请的厨师厨艺高超。

⑤他一战成名,县里各大酒店的老板争相出高金聘请他。

据说“永宁酒家”的老板,为了请他到自己店里掂勺,在县里给他置办下了三分半的宅子;“宏源饭庄”老板扬言,只要他来自己店里,将来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可他最终却留在了县里的“和顺居”,为啥?

因为和顺居老板仁义,只要有乞丐到了店里,老板总会给他们拿上一点儿吃的,有时候没有了剩饭剩菜,和顺居的老板就给他们几个钱,让他们上街买馒头。

每年赈灾济民,和顺居老板出的钱总是最多。

⑥他成名后,做的好菜多,吃过的好菜更多。

按照常理来说,嘴应该是越吃越刁,可他对饭菜却不挑剔,只要能够果腹,他从不嫌弃。

客人剩下的饭菜,他也照样吃得津津有味,他吃过饭的碗,每次都舔得很光。

⑦他干过场大事。

村里的村医给八路治过病,不知咋的,村医给八路治病的事被敌人知道了,便杀了村医,还把村医的尸体吊到了城门楼子上。

⑧他一个人走到了敌人的大营里,说给他们做三年菜,把村医的尸体换出来,让他给村医挖坟下葬。

敌人长官一开始不愿意,可尝了他的菜后,便答应了。

他买来一口上好的棺木,请了唢呐,手持哀杖,披麻戴孝,把村医安葬在了一处风水极佳的宝地。

⑨他给敌人做菜,和以往做菜没有啥不同,对于食材的挑选,还是和以前一样苛刻。

只不过现在每次做菜他都要吃上一份,以前给“和顺居”做菜的时候也吃,只不过那是尝上一点儿,试个味,看看自己的菜有没有失误,能不能给客人上。

现在敌人让他吃上一份,他心里明白,是敌人怕自己给他们下毒。

⑩1942年夏天,给敌人做了一年菜后,他死了。

他死的时候,敌人死了6个军官。

⑪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尸骨被埋进了烈士陵园,只不过依旧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墓碑上刻的是“厨神烈士之墓”。

几个大字,刚劲挺拔,苍然有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9.15)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厨神的一生,通过多个事件成功塑造了厨神的形象。

B.厨神做完菜都会试吃,以前是为了品尝味道,在敌营里是为了表明菜里无毒。

C.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D.结尾“刚劲挺拔,苍然有力”既指墓碑上的几个大字,也指厨神的精神品质。

11.厨神能够掌握高超厨艺并“一战成名”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第③④段简要概括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每年赈灾济民,和顺居老板出的钱总是最多。

(赏析加点词语)

(2)只见他手起刀落,切丝,丝细如发;切片,薄如蝉翼;切丁,大小相同。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3.“一战成名”之后,文章具体叙写了哪些事表现厨神异于常人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1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反复写“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10.C11.答题要点:

天生聪颖;苦练刀工;敢挑大任;善于抓住时机。

12.

(1)“总是”的意思是一直如此,文中指和顺居老板每年都出最多的钱赈灾济民,表现他长年坚持行善,仁义之心宽厚。

(2)示例一: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用发丝和蝉翼比喻厨神切成的菜品,分别描绘切丝、切片、切丁的情况,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厨神刀法高超,厨艺精湛。

示例二: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齐整,朗朗上口,生动地表现厨神刀法高超,厨艺精湛。

13.①不受诱惑,选择留在老板长年行善的“和顺居”。

②不挑剔饭菜,始终保持俭朴本色。

③以“做三年菜”为代价换出村医的尸体并厚葬村医。

④在菜中投毒,与敌人同归于尽。

14.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突出厨神出身的穷苦;没有名字的穷苦人,却表现出知恩图报、深明民族大义舍身赴死等高尚品质,强烈的反差更增小说的传奇色彩。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主要采用……心理描写”错误,文中的心理描写很少,只有“他心里明白,是敌人怕自己给他们下毒”是心理描写,主要采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形象。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主要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结合第③段“他天生聪颖,看得多了,也就慢慢钻研出来了做菜的理儿”,可见他天生聪颖;结合第③段“如若是在夏天,他就买上几斤土豆,如若是在冬天,他就买上几斤萝卜,用来苦练刀工”,可见他苦练刀工;结合第④段“这时候,他站了出来,‘主家,你要信得过我,就让我试试’”,可见他敢挑大任、善于抓住时机。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赏析。

(1)“总是“的意思是一直如此,结合句子可知,每年赈灾,和顺居的老板都是出钱最多的,“总是”一词表现他长年坚持行善,仁义之心宽厚、善良。

(2)写他第一次做大厨时的表现,“切丝,丝细如发;切片,薄如蝉翼;切丁,大小相同”,将他切的菜比作发丝、蝉翼,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他切的菜丝细、片薄、均匀的特点,表现了“他”刀工的高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⑤段“他一战成名,县里各大酒店的老板争相出高金聘请……他最终却留在了县里的‘和顺居’”,表现了他不受诱惑,选择留在老板长年行善的“和顺居”。

结合第⑥段“他成名后,做的好菜多,吃过的好菜更多。

按照常理来说,嘴应该是越吃越刁,可他对饭菜却不挑剔,只要能够果腹,他从不嫌弃”,表现了他不挑剔饭菜,始终保持俭朴本色。

结合第⑧段“他一个人走到了敌人的大营里,说给他们做三年菜,把村医的尸体换出来,让他给村医挖坟下葬”,表现他重情义,善良。

结合第⑩段“1942年夏天,给敌人做了一年菜后,他死了。

他死的时候,敌人死了6个军官”,表现了他勇敢、大无畏、爱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文章开头写他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小时候经历悲惨,出身贫苦,“他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靠爷爷拉扯长大”,爷爷去世后他就自己住在彭祖庙里,他是没有名字的穷苦人。

但是当得知村医被日本鬼子杀了,他以“做三年菜”为代价换出村医的尸体并厚葬村医,表现他知恩图报;而最后他以牺牲自己换取了敌人六个军官的性命,表现他深明民族大义、舍身赴死等高尚品质。

强烈的反差更增小说的传奇色彩。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中华文明

李忠杰

①180年前,当中国人民还不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名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笔下提及和介绍了中国的文明成就。

②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全面列举了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及这些发明创造传入欧洲的时间、途径。

其中有:

③“蚕在550年前后从中国输入希腊。

”“养蚕业传入意大利,1100年前后。

④“棉纸在7世纪从中国传到阿拉伯人那里,在9世纪输入意大利。

⑤“磁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1180年前后。

⑥此外,还提到了“破布造纸”“木刻和木版印刷”“铜版雕刻术”“火枪枪机”等。

⑦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充分肯定了这些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动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

⑧马克思指出: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⑨恩格斯指出,“。

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

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同时,“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无论对于反封建斗争,还是推动工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⑩恩格斯指出:

“书刊印刷业的兴起和商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打破了僧侣对读书写字的垄断,而且也打破了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垄断。

”从此,欧洲的学术中心由修道院转移到了各地世俗的大学,先进的思想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交流和传播。

⑪中国古代文明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初期传入并应用于欧洲后,恰好适应了当时欧洲从封建生产方式转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能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部门。

如果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人们很难想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

如果没有指南针,人们很难想象有航海业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以及由此而开辟的世界市场。

⑫所以,中国古代文明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条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11月10日,有删节)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的认知早于中国人对他们俩人的认知。

B.中国古代发明都是先由阿拉伯,再经希腊,最后通过意大利传遍整个欧洲。

C.先进的思想文化在欧洲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传播与印刷业的兴起不无关系。

D.包含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古代文明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国际条件。

16.文章第③④⑤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7.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部门。

请任选其中三个方面从马克思或恩格斯的话中寻找三个事实加以证明。

【答案】15.B16.三段内容都是直接引用,更直观、具休地呈现了中国的系列发明创造及这些发明创造传入欧洲的时间、途径,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内容更为可信。

17.①军事方面:

火器成为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

②教育(或“文化”)方面:

书刊印刷业打破了僧侣对读书写字和高等教育的垄断。

③经济(或“政治”)方面: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④科学方面:

印刷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造纸术和印刷术有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分析。

B.“都是先由阿拉伯”有误,从文章第③段“蚕在550年前后从中国输入希腊”可以看出,蚕是由中国直接输入希腊的,并没有经过阿拉伯。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先看三段内容都是什么,“蚕在550年前后从中国输入希腊”“养蚕业传入意大利,1100年前后”“棉纸在7世纪从中国传到阿拉伯人那里,在9世纪输入意大利”“磁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1180年前后”,这三段内容是具体说明蚕、棉纸和磁针传入欧洲的具体时间,三段内容都是直接引用,更直观、具体地呈现了中国的系列发明创造及这些发明创造传入欧洲的时间、途径;而具体事例的运用及具体时间的出现增强了文章的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