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6315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docx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

摘要

“低碳经济”孕育下的“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

“碳金融”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缓解了“低碳经济”资金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我国实体经济由高碳向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碳金融”把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相融合,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碳金融”这一新生事物,通过国内外分析、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以及SWOT分析,详细地说明了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状况以及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运用SWOT矩阵组合分析对我国如何发展“碳金融”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 低碳经济;“碳金融”;可持续发展;SWOT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strategyof"carbonfinance"inChina

Abstract

Underthe"low-carboneconomy"breeds"carbonfinance"hasbecometheworld'shotspots."Carbonfinance"istopromote"low-carboneconomy"theimportantwa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lleviatethecapitalbottleneckproblemof"low-carboneconomy",providesforthedevelopmentofthepower,tohelpChina'srealeconomybythehighcarbontolowcarbondevelopment,promote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icstructure."Carbonfinance"theintegrationofeconomic,social,environmental,inordertorealizetheeconomicsustainabledevelopment.Fulltextsystematicallyintroducesthecarbonfinancethisnewthing,throughtheanalysisathomeandabroad,thefeasibilityandnecessityanalysisandSWOTanalysis,adetaileddescriptionofthecurrentcarbonfinancedevelopmentinourcountryandth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combinationandSWOTmatrixanalysisputsforwardsomestrategiesonhowtodevelopcarbonfinanceinChina.

 

Keywords low-carboneconomy;carbonfinance;Sustainabledevelopment;SWOT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第1章“碳金融”的起源1

1.1“低碳经济”与“碳金融”1

1.1.1“低碳经济”的涵义1

1.1.2“碳金融”的涵义1

1.1.3“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关系2

1.2“碳金融”理论基础3

1.2.1比较优势理论3

1.2.2外部性理论3

1.2.3环境金融理论3

1.3“碳金融”的功能4

1.3.1发挥中介功能,降低交易成本4

1.3.2发现价格,提供决策支持4

1.3.3减排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4

1.3.4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4

1.3.5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4

第2章“碳金融”的体系6

2.1“碳金融”体系的涵义6

2.2“碳金融”体系的分类6

2.2.1按体系内容分类6

2.2.2按发展进程分类。

6

2.3“碳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7

2.3.1“碳金融”体系的政策与法律支持体系不完善7

2.3.2“碳金融”体系的市场交易平台不健全7

2.4构建“碳金融”体系的对策7

2.4.1向“碳金融”机构提供倾斜政策7

2.4.2完善“碳金融”体系的法律与法规制度7

2.4.3建立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7

第3章“碳金融”发展现状9

3.1国内外现状分析9

3.1.1国际现状分析9

3.1.2国内现状分析10

3.2“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11

3.2.1发展“碳金融”必要性的分析11

3.2.2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分析13

3.3SWOT分析14

3.3.1优势分析14

3.3.2劣势分析15

3.3.3机会分析16

3.3.4威胁分析17

第4章“碳金融”发展策略19

4.1SWOT矩阵组合策略19

4.1.1产品创新战略(SO)19

4.1.2扭转型战略(WO)20

4.1.3政策、制度创新战略(ST)20

4.1.4国际合作战略(WT)21

4.2其他策略21

4.2.1引导加激励策略21

4.2.2统一市场策略22

结论23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附录A27

附录B28

第1章“碳金融”的起源

1.1“低碳经济”与“碳金融”

1.1.1“低碳经济”的涵义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源为主要目标,是一种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发展的经济模式,是一种能够改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的经济。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以保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一是相对于以高碳排放化石能源为基础的高碳经济而说的;二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寻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精神,并且与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高度统一的。

1.1.2“碳金融”的涵义

“碳金融”一词是在国际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金融创新概念。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定义。

(1)从融资角度来看,世界银行给出的定义是:

提供给温室气体减排量购买者的资源。

(2)从解决气候变化的金融方法角度来看,美国多伦多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拉巴特教授和怀特教授在其著作《“碳金融”是碳减排良方还是金融陷阱》中做出的定义为:

表示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探讨与碳限制社会有关的财务风险和机会,预期会产生相应的基于市场的工具,用于转移环境风险和完成环境目标。

(3)从功能或作用角度来定义:

“碳金融”是服务于各种碳交易的投融资和中介服务活动,如为碳交易买卖双方融通资金、基于碳交易的投资增值、依托碳交易的金融中介服务等。

而我认为对于“碳金融”最好的解释是指满足低碳发展的需求,利用、优化和创建金融工具进行碳资产配置的活动。

其中利用是指现有工具运用与减排相关的项目资产,完成低碳减排与金融市场的完美对接;优化是指在“碳金融”市场逐渐成熟时,为金融交易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完备的制度支撑,从而优化金融工具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创建是指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

把握“碳金融”概念时应注意的三点:

(1)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活动≠“碳金融”。

(2)金融支持低碳≠“碳金融”。

(3)简单的碳交易≠“碳金融”。

“碳金融”的实质是通过金融方法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为了避免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风险,产生了碳保险、碳期货和巨灾债券等;为了发展低碳产业和为了碳交易提供融资便利,产生了银行信贷的“赤道原则”和碳基金等;为了活跃碳交易,产生了一系列参与者和中介机构,如商业银行、碳经纪商、评级机构等。

可见,“碳金融”实际上是指“低碳交易+金融属性”:

一是低碳或碳排放权交易具有准金融的属性,能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二是通过大家追逐“碳金融”的收益性来推动低碳发展,从而使影响更加广泛,如产业发展。

“碳金融”是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1.3“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关系

“低碳经济”与“碳金融”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

(1)“低碳经济”催生“碳金融”

“低碳经济”是通过转变发展的方式来减轻单位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是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扩大资源存量的,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减少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促进金融业发展结构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的转变,从而催生了“碳金融”。

(2)“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国的金融越发达,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碳金融”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缓解了“低碳经济”资金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取得了较高的收益,有助于我国实体经济由高碳向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1.2“碳金融”理论基础

1.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在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取更多的产品。

由于在任何地方减排温室气体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在减排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成本较低)的地方,就可以实现低成本,高减排量。

比如说,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比发展中国家的成本高,发达国家就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权,从而降低成本。

1.2.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术语。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Externality)或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性概念的定义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但可以总结为:

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

外部性理论为“碳金融”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碳金融”的碳排放交易、碳基金等业务都运用了外部性原理,在达到减排的同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负外部性。

碳排放权就是为解决负外部性而设计的,《京都议定书》使碳排放权成为商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1.2.3环境金融理论

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

目前,对于环境金融较常用的是《美国传统辞典》中的解释:

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环境金融不仅要求金融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更强调金融业关注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环境金融为“碳金融”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实际上环境金融与“碳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碳金融”是在减排活动中产生具有资源节约、能耗低、效益高、环境友好等特点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

1.3“碳金融”的功能

1.3.1发挥中介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碳金融”作为中介,为供需双方构建交易的桥梁,从而促进碳交易的达成。

尤其是在清洁发展机制下,“碳金融”可以发挥其强大的中介能力和信息优势,为碳排放权的使用者和供应者寻找合适的卖家和买家,推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带动相关企业进入金融市场,扩大碳市场容量,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

1.3.2发现价格,提供决策支持

成熟的“碳金融”市场(只要指期货市场)首先提供碳产品定价机制,具有价格发现和价格示范的作用。

其次,“碳金融”提供套期保值产品,有利于统一碳市场的价格,同时能够畅通商品贸易市场与能源市场渠道。

碳价格可以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关于碳排放交易的信息,使得资金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迅速合理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1.3.3减排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

碳排放的成本和收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不同的企业的减排成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跨国、跨行业和跨期交易的途径,企业购买“碳金融”工具,将减排成本转移至减排效率高的企业,从而使微观企业和国家总体的减排成本最小化。

1.3.4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链差异很大,对减排目标约束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

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融资方式具有动员金融资源、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

1.3.5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

碳市场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原因与能源市场高度相关。

政治事件与极端气候也增加了碳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碳价格的波动。

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受到的影响和适应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市场这个平台来转移和分散碳价格波动的风险。

第2章“碳金融”的体系

2.1“碳金融”体系的涵义

“碳金融”体系这一概念目前还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遥在《“碳金融”:

全球视野和中国布局》一书中指出:

从“碳金融”发展的经验来看,“碳金融”体系应该是由交易机制、交易平台、交易主体等组成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碳信用评级机构等组成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由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组成的“碳金融”制度体系。

“碳金融”制度

促进保障

约束反馈

支持

“碳金融”组织依赖“碳金融”市场

2.2“碳金融”体系的分类

2.2.1按体系内容分类

根据内容划分,可分为政府、金融机构等进行金融活动的主体;活动发生的交易市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等交易产品;政策环境、市场机制等配套的金融环境。

2.2.2按发展进程分类。

西方国家由于承担减排任务,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有主导权。

因此构建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基础,以碳保险、碳证券等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为辅助的,与资本主义经济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

根据《京都协议书》我国在2012年前不需要承担减排额,在碳交易市场上只作为供给方,对“碳金融”研究起步晚,处于低端地位。

因此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为主力,初步启动碳保险等一系列辅助创新工具的“碳金融”体系。

2.3“碳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2.3.1“碳金融”体系的政策与法律支持体系不完善

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监管、分散风险的政策与法律支持体系,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对“碳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问题没有相关的优惠和补偿措施。

在现行的体系之下,金融机构不能分担企业碳减排的社会成本。

税收、投资融资的引导性配套服务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2.3.2“碳金融”体系的市场交易平台不健全

已经成立的碳交易所主要包括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20余家环境权益交易所。

但是多为地方性的并且交易规模不大,市场功能单一,制定的交易标准相对混乱,尚未形成完整的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的运作机制。

如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碳交易标准只适用于建筑行业。

另外,各地方的交易所产品同质化严重,都是主要以CDM为基础的基于项目的交易。

2.4构建“碳金融”体系的对策

2.4.1向“碳金融”机构提供倾斜政策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对“碳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引导低碳消费行为。

政府可以出资成立为技术投资和低碳管理服务的担保公司,对“碳金融”产品创新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分担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风险。

监管机构可以实行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降低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低碳信贷业务提供利息补贴。

2.4.2完善“碳金融”体系的法律与法规制度

用法律来保障“碳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确定排放权的权利属性。

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保证我国在国际大环境发生动荡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并且维护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稳定。

另外,还应完善战略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建立能源战略体系与新型的资源收益分配制度,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激励约束机制。

2.4.3建立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

我国应借鉴欧美等国家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整合现有的区域性碳交易所,理清混乱的碳交易标准,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国家层面的自动报价系统和碳交易市场。

统一交易制度、政策标准和交易程序,建立一个类似于期货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的碳排放权交易所。

第3章“碳金融”发展现状

3.1国内外现状分析

3.1.1国际现状分析

(1)国际“碳金融”市场机制及体制日趋完善

目前以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印度碳交易所(MCX和NCDEX)、RCCI以及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及其减排计划(NGAC)等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碳排放交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反映全球碳稀缺性的价格机制已形成。

伴随着“碳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建设日趋完善,碳交易的模式也更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

(2)碳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增长迅速及其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

尤其是在CDM的二级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现货、期权、期货等,而期货合约是作为碳期权交易合约的基础资产。

(3)“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

既包括国际组织与国家政府部门及其机构,如世界银行成立的碳基金、各国的碳交易所等,也包括私营部门的参与者,如各类基金、金融机构、企业乃至个人。

广泛的参与者使全球“碳金融”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为CDM项目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

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市场发展会受到高交易成本的影响,并且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

一般情况下基于项目的交易都要经过跨国项目的报批及技术认证问题,这就需要运营机构和监管部门对该项目的实际排放量进行核实,因而产生巨大的交易费用。

由于缺乏相应的中介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上还面临着一定的道德风险。

并且一些中介机构会在核查与准备中提供虚假信息,使道德风险增加。

这些都会导致“碳金融”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项目市场的发展。

(5)存在市场分割问题。

当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碳金融”国际市场,大部分的碳交易都在国家或者区域的内部进行。

由于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在相关制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如何认定减排单位、受管制行业的规定、交易机制等。

这也增加了市场交易的难度,对整个国际“碳金融”市场进行了分割。

3.1.2国内现状分析

“碳金融”发展是以全球碳交易市场为基础的,该市场是由两个交易系统构成:

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即由管理者来制定排放总配额,并且由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分配。

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在这种交易下,碳吸收项目或者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在经过认证后方可获得减排单位。

因此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者企业,就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以此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

自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我国“碳金融”市场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

(1)我国“碳金融”市场初步搭建

第一,初步构建了“碳金融”交易平台。

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自2008年起,我国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从此之后我国进入碳市场。

其中,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了首笔基于互联网的SO2排放指标的交易。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了“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平台。

全国各地的交易平台通过规范交易主体、制定交易标准、建立交易机制等方面的努力,促使我国的交易平台初具规模。

第二,我国的CDM机制市场趋于成熟。

目前,我国是CDM项目交易的最主要的国家之一。

在2013年8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CDM项目共4934项,其中注册成功的有3736项,占全球同期注册CDM项目的52%。

目前,我国已经占全球CDM市场50%左右的份额,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

(2)金融机构的“碳金融”业务渐渐深入

对银行业而言,商业银行业积极开展了有关“碳金融”创新的业务,例如“绿色信贷”、“碳金融”理财产品和CDM理财顾问等。

在“绿色信贷”上,主要以兴业银行为主,2006年5月,兴业银行在国内首次推出了能效融资业务,提高了企业使用能源的效率;在“碳金融”产品创新上,主要以中国银行和深圳开发银行为主,首先推出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

另外,我国的基金公司、证券机构等金融机构也在低碳口号的号召下,提出减碳理念,推出绿色基金等金融业务。

各大金融机构以碳交易市场为中心,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从而扩大和发展了“碳金融”市场。

(3)“碳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想要大规模的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

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相比,在“碳金融”产品、种类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政府缺乏对“碳金融”市场的引导和监管,从而导致“碳金融”衍生品的缺乏、“碳金融”创新能力的不足。

目前,我国“碳金融”产品可大致分为四类:

绿色信贷、CDM项目、碳理财金融产品和碳基金。

其中,CDM项目是我国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方式,绿色信贷是主要的“碳金融”支持方式。

 

(4)专业人才稀缺

首先,我国“碳金融”行业是新兴的行业,理论知识缺乏,经验不足,因此仍需要较长的探索时间;其次,目前碳交易行业的通用语言是英语,CDM项目从法律、法规、项目设计文件的编制到审核均使用英语,所以对非英语母语的中国金融研究者们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总之,“碳金融”涉及了金融、法律、环境等诸多学科,这从而加大了培养通晓多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困难。

(5)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即使现在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有了较好的发展,但在“碳金融”的推进过程中避免不了的会出现各种风险。

例如:

政策风险。

“碳金融”业务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于各国气候政策的调整。

碳排放权市场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产物,其市场的供求主要依赖于各国的政策安排,而不同利益集团错综复杂关系又会对政策产生影响,因此,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很容易给“碳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市场风险。

在从事减排项目开发和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和市场规模的变动往往是金融机构产生市场风险的原因,金融机构必须高度重视。

但是各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碳基能源的价格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情况等正是影响市场规模和碳排放权价格的因素,因此要想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必须从以上这些因素入手。

3.2“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2.1发展“碳金融”必要性的分析

(1)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