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油气成藏模式.docx
《第六章第二节油气成藏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第二节油气成藏模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第二节油气成藏模式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模式
溱潼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
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
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图1-2)。
由于不同构造单元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导致油气聚集、分布特征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别。
一、断阶带油气藏形成模式
(一)断阶带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公里。
溱潼凹陷是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凹陷,断裂系统十分发育。
边界大断层断距1000〜2000m,
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边界大断层的持续活动派生了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形成二阶或三阶结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
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
分为北东向。
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其侧向就自然被阜四段、阜二段、泰二段界岩,这类断层可以较好地控制油气的分区、侧向运移和聚集,亦称为控油断层。
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
目前已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于断阶带中段,纵向上包含了泰州组、阜一段、阜三段、戴一段、戴二段、垛一段等凹陷内主要储集层段。
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
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
在此段已发现溪南庄油田、红庄油(气)田。
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三阶的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
西段是断阶带上工作程度最底的段,主要为三阶结构。
边界大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的发育是控制断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由于边界断裂的持续活动,产生了储家楼、时堰、俞垛、大凡庄、港口等一系列生油次凹,这些次凹是提供油源的主要场所;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边界大断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层(特别是I、n号大断层后期活动),给深凹中生成的油气及压力封闭层的异常高压一个良好的排泄通道,因此这些断层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在二阶结构断阶中,由于n号断层后期(一般与生油运距关键时间吻合)断距加大活动性增加,更接近生油深凹,因此,其油气运移通道作用更加明显。
断阶带的阶状结构使地层间具有良好的整体界岩条件,油气的复合成藏是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溱潼凹陷断阶带已发现的圈闭基本上由一或二阶断层所形成的断鼻型和断块型。
目前已在二阶结构的断阶带发现了有草舍油田复合油气藏、祝庄-洲城油田复合油气藏及红
庄油气田。
在一阶结构中,往往因没有油气的二次运移条件,而失去了再次聚集的机会,
使油气聚集规模明显偏小。
深凹带是断阶带的的主要油源区。
深凹带沿港口一储家楼一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
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一戴南一史家堡构造高点
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次深凹。
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
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
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
且深凹的位
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
(二)油藏类型及特征
榛潼凹陷目前已发现15个规模不一的油气田,其中有10个分布在断阶带。
地质储量
约1500X104吨,占凹陷总储量的80%。
油层主要分布在E2S〜E2d或高断阶带Ei『〜-Eif1次生油气藏,主要油藏类型是断鼻构造,该油藏面积小,油气充满度较低,多为底水油藏,但产能较高;中低断阶主要为Ef3〜Eit1原生油气藏,该油藏面积较大,油气充满度较高,多为边水油藏。
(三)成藏模式
断阶带泰州组、阜三段、戴南组和三垛组均有油层分布,油源区主要分布在深凹带的不
同次凹内,主要烃源层包括E1t2、E1f2和Ef4等。
由泰州组、阜二段、阜四段成熟烃源岩排出的油气主要沿F2、F3断层上向运移,首先在最靠近凹陷的断阶(第三断阶)具备遮挡条件的砂层中聚集成藏;进入第三个断阶的石油如果遇到砂体连通较好的部位则通过侧向运移进入第二断阶,否则进一步向上运移,在有利的圈闭聚集成藏;进入第二断阶后以类似的方
式进入高一阶的断块或在断块内聚集成藏(图6-2-1)。
图6-2-1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图(示意图)
第三断阶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深凹带泰州组或阜二段,在地层埋深较大的部位(如断阶带中段中部地区)油源主要为深凹带阜四段;第一、第二阶断块的原油主要是来源于低阶断块的原油通过断层或砂岩输导层运移聚集成藏,有部分原油可能来源于断块内的成熟烃源岩,在断阶带阜四段烃源岩成熟度普遍偏低,成熟烃源岩主要为阜二段和泰二段。
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断阶组合关系、断层切割有效烃源岩的情况、断层两侧地层及岩性组合关系和断层上盘(下降盘)优质烃源岩埋藏深度等。
(四)实例分析
1.断阶带东段(以红庄复合油气构造带为例)红庄构造位于溱潼凹陷断阶带东段的红庄构造带I号断层上盘,时堰深凹与小凡庄次凹之间发育起来的构造高带上。
红庄三垛组构造为一紧靠I号断层,由断层向东相交于I号边
界断层构成的阶状断块。
南侧断层(F2)断距50m,北侧断层(F1)断距80m。
整体上由I号
边界断层对盘的浦口组形成良好界岩(图5-4-64,5-4-65)。
红庄油田的油气主要来自时堰深凹,凹陷内分布有泰州组、阜二段和阜四段烃源岩,泰州组成熟度较高,阜二段已进入主要生烃期,阜四段成熟度较低,凹陷中心部位Ro可达
到0.7%以上,其他部位Ro一般均小于0.7%(图2-4-29〜2-4-33)。
油源对比分析表明,主要烃源层段为阜二段。
I号断层为沟通中构造层与下构造层的油气运移通道。
另一种解释是
油气通过丁庄垛和乔庄的东西向张性断裂输导至阜三段和中构造层,再向红庄构造,溪南庄构造聚集成藏的(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2002)。
油气在红庄构造成藏后,大约在盐城组
沉积时,莫庄一乔庄段东西向I号断层强烈张开,导致CO2气顺断层向上运移(与大凡庄次凹盐城组明显下陷同期),CO2气把红庄构造垛一组一戴南组底块中的原油驱替出来,进一步补充了溪南庄油田(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2002)。
2.断阶带中段
(1)断阶带中段中部(以洲城-祝庄-角墩子复合成藏油气带为例)
洲城-祝庄-角墩子油田位于溱潼凹陷断阶带中部储家楼次凹与俞垛次凹之间,断阶长轴
方向为北东向,短轴方向为北西向。
祝庄构造带各级断层十分发育,具有明显的断阶特征。
该复合油气藏带分布在n号大断层两侧,与断阶I号、n号大断层及其分支断层有密切关系。
角墩子油田含油层位为垛一段、戴一段和戴二段,祝庄油田是由下构造层阜一段、阜三段油藏及泰州组含油气构造组成。
上覆叠合有洲城戴南〜三垛组油藏。
北东、北西近邻储家楼次凹和俞垛次凹,这两个次凹为主要油源凹陷。
在储家楼次凹,泰州组、阜二段烃源岩成熟度均较高,阜四段烃源岩也已进入主要生烃阶段(图2-4-29〜
2-4-33),这三套烃源岩均可向本带供油。
油气经初次运移后,向断阶及两凹之间的鞍部聚集。
俞垛次凹的油气由F2、F3断层作通道向上作垂向运移,储家楼深凹的由F3断层向断
阶运移。
祝庄断块更接近俞垛次凹中心,且在关键时期Ef1储层与F2号断层对盘的E『、
Eif3对接,油气不断由F2、F3号断层运向中断阶Eif3向祝庄断块运移,从而富集成藏。
祝庄东断块E1f3油气系统其运移路径为通过F3断层进入储家楼E2s、E2d,并侧向进入
祝庄东断块Eif3,或通过F2断层经过Ef1,再进入Eif3;另一个运移路径是俞垛次凹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F3经姜家庄E2d,在运移到祝庄东Eif3,或者俞垛次凹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F2断层运移进入祝庄东Ef3。
E2J油气系统的运移路径为储家楼次凹生成的油气通过F3断层向上运移进入祝庄东断块E2S、E2d,或俞垛次凹生成的油气通过F2断层运移进
入祝庄东断块E2s、E2d。
洲城油田油气运移路径更复杂,主要是储家楼次凹或俞垛次凹生成的油气沿F3断层运
移进入角墩子,经祝庄断阶再进入洲城E2S、E2d,或者是油气直接沿F2断层运移经过祝庄
断阶,再侧向运移进入洲城E2S、E2d。
角墩子油田油气运移路径主要为储家楼次凹、俞垛次凹阜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F3
断层向上运移,进入E2d、E2S圈闭。
(2)断阶带中段东部(以草舍油气复合成藏带为例)草舍构造带是中、下构造层同沉积抬斜断块,总体上为一由北向南抬起的北北西向断鼻构造,整体上由I号断层界岩。
草舍构造由F2、F3号断层分高、中、低三个断块。
高断
块为下构造层泰一段与阜一段叠合油藏,中断块为阜三段与戴南组叠合油田,低断块(草北油田)是由中构造层戴南组与垛一段油藏叠合的油藏(图5-4-47)。
位于时堰次凹与储家楼次凹之间,两个凹陷均有向此构造带供油的可能。
时堰次凹泰州组、阜二段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可提供油源,而阜四段成熟度低,未进入主要生烃期,提供油源的可能性较小。
储家楼次凹上述三套烃源岩均已进入主要生烃期,但离构造的距离相对较大。
F1号断层断距超过3000m,草舍构造各层圈闭与泰洲凸起上的浦口组地层对接,但由于大断裂的断层泥很发育,使草舍构造圈闭封闭性增强,Fi号断层基本上不具垂向运移的
通道作用,油气主要通过F2、F3号断层运移。
在F2号断层整体界岩条件下,运移通道及圈闭性能的差异,含油气性也有区别,由于Fi号断层的断层泥等构造岩的作用,下构造层构造在紧靠I号断层的断块含油气性差。
不同断块油气运移通道存在差别,南断块的油气运移路径有:
来自于深凹泰州组、阜二段、部分阜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F3号断层运移到中断块Eif3,Eif1,Eit1,再由F2
号断层运移到南断块Eiti,Eifi。
中断块可能有两种油气侧向运移路径:
(i)深凹中生成的
油气经过Eif3、Eifi>Eiti的沙层(运载层)进入F2号断层,沿F2号断层运移进入中断块Eif3、E2di;
(2)深凹带生成的油气沿F3号断层运移,并进入Eit、Eifi砂层(运载层)进入F2号断层,沿F2断层运移进入中断块Ef3、E2di°北断块油气主要通过F3断层运移,运移路径有:
(i)深凹带泰州组、阜二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沿F3号断层运移进入E2d、
E2S;
(2)深凹泰州组、阜二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F3号断层运移,并经过次级断层运移进
入E2d、E2S;(3)深凹带阜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其上部的不整合面运移进入E2d。
(3)断阶带中部西段(以淤溪油田为例)
淤溪构造位于榛潼凹陷南部断阶带中段,是由F1、F2、F3三条北倾正断层交切而成的
断块构造。
淤溪油田为F1、F2断裂之间的中断阶中发育的断层复杂化的泰洲组断鼻构造,向西南爬高(图5-4-23)。
淤溪构造位于俞垛次凹、港口次凹方向的断阶带,具二阶结构。
由于断阶没有转向,东西向张性断裂不发育。
淤溪油田位于二阶结构的断阶的中断块,F1
号断阶主要起整体封闭作用,F2号断层则主要起输导作用。
淤溪油田主要含油层位于泰州组底部砂岩段,油源凹陷为俞垛次凹,凹陷泰州组暗色泥
岩厚度不大,阜二段、阜四段烃源岩均较发育(图2-1-3、2-1-5),有机碳含量较高(图2-2-5),生烃强度加大(图6-2-2),但阜四段成熟度较低(图2-4-29),而阜二段成熟度较高(图2-4-31),因此主要烃源岩层位为阜二段。
推测油气运移通道存在两种情况:
(1)俞垛凹陷阜二段烃
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构造东西向断层运移,并进入次级断层,在向上运移进入泰洲组;
(2)
俞垛次凹生成的油气沿东西断层运移进入泰洲组低部位,再通过次级断层运移进入高部位。
图6-2-2不同层位烃源岩生烃强度分布图
24
a-Et;b-Ef;c-Ef;d-Ed
二、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
(一)构造特点
榛潼凹陷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
带。
内斜坡带为斜坡带临近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在该带北部有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目前已发现戴南、台南、
兴圩、草殷4个油田。
坡垒带是为一普遍发育两条倾向相反的同生构造高带,具有垒状结构
特征,但组成坡垒带的断层并非连续分布,该带戴南组地层基本缺失,下构造层地层埋藏相
对较浅,是下构造层的有利成藏区,已发现茅山油田。
外斜坡带发育一系列反向正断层,除
戴南组地层外,阜宁组地层也部分缺失,现已发现殷庄油田。
斜坡带主要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
由于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凹陷东、西部
断裂走向不尽相同,以史家堡一戴南一线为界,其西部发育北东向断裂为主。
经史家堡一戴南一线向东断裂走向转为近东西向,其断距较大,一般在80〜200m,延伸中等。
史家堡一
茅山地区为近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区(图6-2-3)。
凹陷内除发育边界大断层(一级断层)夕卜,一批断距在100〜200m的断层把凹陷北坡分割成若干断块构造带。
图6-2-3榛潼凹陷斜坡带油气构造分布特征
(据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
根据断层规模可将区内分为二、三级断层。
一、二级断层断距一般在80〜100m,这类
断层具继承性,活动时间长,大多发育于吴堡运动,部分发育于仪征运动,三垛期活动最为
强烈,断距加大,凡川运动后开始消亡。
在纵向上完全或较大程度地断开阜三段、阜二段,甚至泰一段储层,侧向完全或大部分与阜四段、阜二段、泰二段泥岩对接,构成储层砂岩侧
向界岩。
这类断层在平面上也有较好的延续性,使得界岩条件相对简单,并可以较好地控制
油气的分区、侧向运移和聚集成藏,具有一定的控带、控油意义。
斜坡带自西向东主要分布
有北东向的下溪一朱家圩断层(朱家圩断层)、走向北东的西边城一夏家泊断层(边城断层)、近东西的茅山—史家堡垒块断层(组)、北东东向的台兴断层和花家庄断层等二级断层。
榛潼凹陷斜坡带最为发育的是规模较小、断距在40〜80m的三级断裂。
这类断层一般
继承性较差,在吴堡运动或三垛运动期形成,不具备沟通上下构造层的能力。
断裂走向大部分为北东-北东东向,它们是斜坡带是否能形成阜三段局部构造的前提,这两组断裂或与控油断裂或互相构成断块构造及圈闭。
据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溱潼凹陷北坡带从东到西、由内而外
可划分为为七个油气构造区带(图6-2-3):
(1)大樊庄—台南油气构造区带:
位于内斜坡带东段台兴断层以南区域,油源主要由大樊庄次凹及时堰深凹供给,阜二段源岩及部分阜四段源岩已成熟,供油面积相对较大,油源丰富。
各层基本上处于有利储集相带。
但构造高部位阜三段储层及阜四段盖层已被剥蚀。
此带发育有台南—兴圩、溪南庄—鹤仑等构造带,目前已发现了台南油田。
(2)戴南—边城—叶甸油气构造区带:
位于斜坡中段,为茅山断层以南、边城断层南
东到深凹带之间的构造单位,靠近储家楼、时堰等深凹,油源充足。
有断距为100〜200m
的正、反向正断层控边,构造样式及整体界岩较好,储层物性良好。
目前已发现戴南、边城-叶甸含油气构造。
(3)港口—下溪油气构造区带:
处于港口次凹以西的内斜坡西段,为朱家圩断层以南到断阶带之间的构造范围。
该区带处于较有利储集相带,邻近阜二段生油凹陷,油源较为丰富。
主要发育有下溪—朱家圩构造带。
(4)殷庄—史家堡—茅山油气构造带区带:
处于北斜坡中段,为茅山断层和史家堡断层之间的东西向地垒。
主要供油凹陷为时堰、储家楼次凹,在茅山-史家堡一线处于阜二段油源成熟区,油源较为丰富。
阜三段、泰一段及上构造层为有利储集相带。
构造样式好,主要构造带有茅山、史家堡构造带。
该区目前发现有茅山、殷庄油田。
(5)姜家庄—南华油气构造区带:
为边城断层以西的复杂区带,位于港口—下溪油气
构造区带北侧、边城—叶甸油气构造区带西北侧,为第二排构造,属于外斜坡的一部分。
该区带处于有利储集相带,离生油凹陷较近。
但工作程度较低,构造面貌不清。
(6)刁家庄—花家庄油气构造区带:
以花家庄断层界的殷庄—史家堡—茅山油气构造带北侧的外斜坡,离溱潼凹陷油源相对较远,特别是阜三段下砂组,大部分地层段与阜二段泥岩接触而与南侧储集层相分离,较难得到南侧的油气源。
(7)小良庄—西周卜油气构造区带:
位于刁家庄—花家庄油气构造区带北侧,该带局部构造发育,构造细节有待进一步落实。
由于该带离生油凹陷较远,油源条件欠佳;阜四段地层保存较差,对于该带阜三段油气聚集成藏有一定影响。
(二)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条件
溱潼凹陷北斜坡带阜三段主要发育断鼻、断块两种局部构造类型。
断块构造为北坡阜三段发育的主要构造类型,断鼻构造较少,规模也较小,莫庄—红庄、史家堡、小良庄—西周
卜油气构造区带是断鼻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
目前已在斜坡带发现了茅山、台南、兴圩阜三段油气藏,殷庄油田的泰州组油藏、北汉庄油田的阜一段油藏。
油气藏类型较单一,以断块构造及岩性一构造复合性油气藏为主。
含油气层位较单一,内斜坡以发育阜三段油藏为主,外斜坡则发育阜一段、泰州组油气藏为主。
(三)油气成藏模式
斜坡带阜三段储层分别被阜二、阜四段两套生油岩所夹持,无论是正向正断层还是反向
正断层,只要断距适中就能界岩,同时也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内斜坡带供油区位于深凹
陷,主要烃源岩为阜二段和泰州组。
深凹陷成熟的阜二段或泰州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通过侧向运移进入断裂带,沿断层(推测主要为反向正断层)运移进入(阜三段)储层,进入阜三段的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至高部位圈闭内聚集成藏(图6-2-4)。
主要控制因素有构造带
与成熟烃源岩分布区的距离(即构造带离供油凹陷距离)及输导条件、构造样式(断层组合
方式)、断层的沟通情况和遮挡条件等(据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阜三段的油气高富集必需有断距在100〜200米左右的能够完全封闭阜三段上下砂侧向运移的区域性断层侧向界岩)。
坡垒带成藏条件类似于内斜坡带,进入内斜坡带的油气,在疏导条件较好的区带可进一
步运移进入断垒带聚集成藏(图6-2-5)。
此外,有部分外斜坡带烃源层生成的油气也可向断
垒带运移。
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内斜坡带断层两侧的岩性组合关系、坡垒带的断层封闭条件和
外斜坡带的烃源条件与疏导条件等。
外斜坡带分布有反向正断层,以垒块控油为主,有利的断层断距一般在600m,对泰州
组一阜一段成藏较为有利。
反向断层控制构造的圈闭性(断层对盘的界岩条件),使得上升
盘泰一段砂岩与下降盘阜宁组泥岩段对接构成侧向界岩,且有利于泰一段上部互层段砂岩或
阜一段砂岩捕获的油气可侧向运移到对盘泰一段底块砂岩中聚集成藏。
烃源岩主要为泰州组
(据中
和阜一段(?
),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沿外斜坡带反向正断层运移进入圈闭,或由泰二段生成的油气以下排式运移,油气进入储层后通过侧向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成藏
国石化华东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
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外斜坡带烃源岩的发育程度、
烃源岩的成熟度(埋藏深度)和断层及储层疏导条件等。
图6-2-5坡垒带油气成藏模式图(示意图)
(四)实例分析
1.内斜坡带东段(以台南堑式断块构造油气成藏为例)
台南油田位于时堰深凹东北斜坡,南有大凡庄次凹,区域构造位置有利,油源丰富,存
在良好的导油控油断层(台南断层)。
台南油田主要产油的层位是阜三段下砂组,油柱高度
约180m。
该油田台南区块总体上由F6、F7及F10断层组成开口向西的地堑断块,内有若
干小断层分割,南掉断层(台南断层)延伸至时堰深凹附近,断距在80〜120m,是主要的
控油断层,北掉断层断距约40〜60m。
时堰深凹阜四段烃源岩成熟度较低,而阜二段成熟度较高,处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
台南油田所在的区域阜二段烃源岩也已进入成熟阶段初期(图2-4-28),可提供油源。
油源
对比表明,台南、兴圩油田油源层主要为阜二段,有泰州组的贡献。
堑式断块构造向凹陷
主力生油中心时堰深凹呈喇叭状开口,由于阜三段砂岩处于有利的储集相带,砂体发育。
阜二段主力生油岩生成的油气向阜三段下部砂组运移后,油气以阜三段为疏导层作侧向运移聚集,使得构造具较大的汇烃面积。
2.内斜坡带中段(以茅山复杂地垒断块油气聚集为例)
茅山构造位于榛潼凹陷北斜坡带,总体上是两条近东西向断层与另一组形成时间较早
(吴堡运动期)的反向正断层相交组成的一组菱形断块构造,地垒构造带内进一步被断距50〜
100m的断层分块、切割为小型垒、堑式断块构造,油气主要分布在垒块上,如苏241井断
块、苏169井断块及茅验1井断块;地堑含油气性较差,如苏186井块、苏249井块。
其中
南侧的近东西向断层为正向断层,断距〉100m,北侧近东西向断层为反向正断层,断层约
80m。
主要产油层为阜三段,南北主控断层对阜三段上砂组完全界岩,圈闭良好;下砂组界岩条件较差,不能形成很好的圈闭。
构造区阜二段烃源岩成熟度较低,往南部成熟度增大,
并进入成熟区,南界断层可起纵向输导油气作用。
油气主要来自东南部深凹区阜二段,原油
成熟度较低,以构造带附近成熟度较低的阜二段烃源岩供油为主。
3.内斜坡带西段(以边城油田油气成藏为例)边城油田处于内斜坡中段,为茅山断层以南、边城断层南东到深凹带之间的构造单位,靠近储家楼、俞垛等深凹带,油源充足。
有断距为100〜200m的正、反向正断层控边,构
造样式及整体界岩较好,储层物性良好,局部构造开口向储家楼生油凹陷,有利于油气聚集。
发现有戴南、边城-叶甸含油气构造。
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阜三段。
由于斜坡带阜二段烃源岩成熟度较低,阜四段未进入生油门限,烃源层主要为构造附近的泰州组和深凹区的阜二段和阜四段。
油源分析表明烃源层主要为泰州组和部分运移距离较大(深凹陷阜二段烃源岩成熟区)。
4.外斜坡带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以殷庄构造油气成藏为例)殷庄泰州组构造位于溱潼凹陷东部东北斜坡带的外斜坡带,泰州组II砂组顶面构造整
体上为一受北倾反向主断层(F1断层)控制的宽缓的断鼻构造,面积2.49km2,闭合高度
200m,高点埋深2080m。
断鼻构造受控于F1断层,内部被两条次级断层fl、f3分成三块,
即西块(断鼻构造)、中断块(垒块构造)、东断块(断块构造),其中西块闭合面积0.543km2,闭合高度90m,高点埋深2200m;中块闭合面积0.5km2,闭合高度160m,高点埋深2110m,东块闭合面积0.15km2,闭合高度30m,高点埋深2270m。
中块北掉F1断层走向近东西,延伸大于20km,倾角45°,断距约600m,穿越三垛~泰州组(图5-4-100)。
主要含油层位为泰二段,目的层砂体与F1断层下降盘阜一段上部和阜二段地层相接,界岩条件较有利。
中块西界小断层(f1断层断距10~15m),使得中块泰州组底块砂与小断层对侧S191井的油
层相接,泰州组中部砂层与S191井的夹层泥岩相接,形成界岩。
S191井位于东块与中块之间的断阶中(该块亦为独立的小断块构造),小夹块与西块之间的断层(f2)断层断距近100m,使得小夹块中部油层与西块泰州组上部泥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