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5711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试题说明:

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选题

1.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商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办和百家争鸣(包括了士人、小土地私有者,小手工业和农民等多阶级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表),可知平民阶级逐渐觉醒并争取发声,A项正确;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官方教育占主流,C项错误;思想上百家争鸣不能证明新的政治秩序构建已经完成,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

“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

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

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

”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1-

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

……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

”可知,自汉武帝以后,打着尊儒的名义,以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解释,而不准其他学派自由传播,儒学的精神已和先秦时期的儒学不一样了,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学者的个人观点,没有体现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普遍质疑,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汉以后从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进行解释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B片面;C与材料无关。

3.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

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

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等便于携带的乐器在这时受到了格外的推崇,这表明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市民阶层大致产生于唐朝后期,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士人阶层,与市民阶层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便于表达文人情感的乐器的活跃,并未挑战传统伦理观;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获得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其正统地位并未丧失。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理学家“与时偕行”,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意为用''平均”的理念去治理国家。

例如陆九渊就曾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

A.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权威

B.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

C.重构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D.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2-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得出宋代理学家面对天下分裂动荡,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选B项。

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只是凸显了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否定先秦儒学,理学继承与发展了先秦儒学,并没有挑战先秦儒学的权威,故排除A项。

材料看不出理学维护君主专制,故排除C项。

这是追求社会责任的完善,而不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故排除D项。

5.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图》中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

晋人王祥由后娘朱氏抚育成人。

虽然朱氏待王祥刻薄,但在她染重病卧床后,王祥仍然在数九寒天,光着膀子卧在冰面之上,融化冰面,求得鲤鱼为后娘治病。

这一故事的广泛流传表明

A.封建王朝倡导“致良知”

B.民众深受儒学道德观念影响

C.统治阶级重视文化修养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风俗改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道,说明民众深受儒学道德观念影响,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封建王朝的信息,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统治阶级是否重视文化修养,排除C;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二十四孝图》、“这一故事的广泛流传”,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6.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

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材料表明王夫之

A.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史学意识B.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熟悉西域地区历史D.C.

A【答案】【解析】的“,从不任意评说””“【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论史可以充分考虑历史背景观点不对项正确;做法符合唯物史观,A材料中王夫之从不任意评说与”擅长品评历史事件“应,只有王夫之基于汉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不同的一个观点,不足以说明其评史-3-

侧重区别事件差异,更不能得出王夫之熟悉西域地区历史的结论,BCD三项错误。

7.王意如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中写道:

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约瑟。

1937年,37岁的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

1942年,急需提高军民士气的蒋介石把李约瑟以及与他一起搞研究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接到重庆,让他们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一年后(1943年在重庆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

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提法来自于西方的学者

B.李约瑟在“四大发明”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C.搞“四大发明”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军民的士气

D.“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材料提到“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世界,但没有涉及李约瑟在“四大发明”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故B符合题意;由材料“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约瑟”,可见“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提法来自于西方的学者,故A不符合题意;由材料“1942年,急需提高军民士气的蒋介石”,可见搞“四大发明”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军民的士气,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故CD不符合题意。

8.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

其题材多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女爱情等方面,其叙述的故事多是“脍炙人口”之词。

这反映了宋代

A.文学没有任何意蕴可回味B.文学成就超越古体诗C.资产阶级D.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追求享乐的倾向

D【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市民工商阶层壮大,受其影响,宋词因为题材选择、项D脍炙人口”等特点,适应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迅速发展起来,“叙事手法运用和故事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新旧体,A没有任何意蕴可回味正确;宋代文学雅俗共赏,并不是“”两项错误。

诗的成就高下,当时并没有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其市民并不是资产阶级,BC为象形9.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大‘'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故大象人形(字引申而来)”许慎这一解说'‘字,由人B.建立起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思想理论基础”大一统

-4-

C.宣扬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D.继承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B【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许慎所解释的世间最大的“天地”二字的写法源自“人”字的引申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字史中承载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天地”二字的由来,不能全面解释其与“大一统”思想理论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掌握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活动,也与“天”、“人”之间的感应无关,ACD三项是错误的。

10.下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描绘的是天宝末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的情景。

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动态优雅:

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

据此可知

A.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了盛唐的风貌

B.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

C.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

D.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人对《虢国夫人游春图》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是唐代文化的角度解释该幅图;有人认为这幅图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从生活风气的角度解读该幅图,可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虢国夫人游春图》是艺术作品,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但不能说真实地再现出了盛唐的风貌,故A选项错误;《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天宝末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的情景,但不代表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不同的人对《虢国夫-5-

人游春图》的不同解释,没有体现唐代开放的社会风俗,故D选项错误。

11.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

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

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

该新剧种的形成

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D.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体现了民间交流,“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体现官方推动,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

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没有体现他大力提倡,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故D项错误。

所以选A。

12.十四世纪以来,画家能够把自己的形象画入宗教作品中,一方面是生动地表明创作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画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创作”权利,他们可以像赞助人一样出现在重大宗教场合,表现了他们与赞助人一样高贵的想法。

材料表明了这一时期

A.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B.自画像成为普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日趋平等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了沉重打击D.C.

A【答案】【解析】把自己的形象画【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十四世纪”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开始,“,享受着创作自由并提高个人社会地位,体现了西欧社会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意入宗教作品”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为赞助人创作的宗教画,项正确;不是自画像,B识复苏并日益强烈,A项错误;绘制宗教题C影响绘画,地位高贵,而不是经济地位的平等,材料体现了“赞助人”“材的作品,不能说明神权统治受到了沉重”打击,D项错误。

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

有学者认为,13.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

据此推知,宗教改革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6-

B.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这扩大了世俗君主的权力,使世俗政府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扩大了民族国家的势力,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否实现,排除B;宗教改革不反对对基督教的信仰,D错误。

14.在卢梭看来,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出于担心社会秩序被破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自由和利益,是一种被动行为。

“人民需要首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由,而不是为了让首领来奴役他们。

”该观点

A.倡导建立完全平等的契约关系B.强调了公共权威应具有正义性

指明依靠君主实现自由的途径表明了人民主权无法真正实现D.C.

B【答案】【解析】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出于担心社会秩序被破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自由和【详解】据材料“可知,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的自由和利益;利益,是一种被动行为”可知,人民需要首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由,而不是为了让首领来奴役他们。

”据材料“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们B为了保护自由人们推选首领来代表公共权威,维护正义,故错误;材料没利用公共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体现正义,而没有涉及建立完全平等的契约关系,A错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而没有涉及人民主权,故DC有涉及君主的内容,误。

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1815.有学者描述说:

国尤为突出。

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此描述旨在强调A.牛顿科学精神影响社会科学进步B.宗教改革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神创论进化论与C.“”有巨大冲突D.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7-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8世纪后半期”、“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统一的规律指的是牛顿的力学体系,根据“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可知此描述旨在强调牛顿科学精神对社会科学进步的影响,故选A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17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进化论出现于19世纪,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启蒙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排除D项。

16.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小说《变色龙》,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缝合、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对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据此,可以判断《变色龙》所属的文学派别为

A.浪漫主义文学

B.无产阶级文学

C.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D.后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通过对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可知《变色龙》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所以该小说所属的文学派别应该是批判现实主义,故选C项;浪漫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根据“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可知与无产阶级文学不符,排除B项;该小说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符,排除D项。

17.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如下图),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描绘了一团团火焰般秋天的成熟,展示了画家内心永远沸腾的热情与活力。

材料反映出凡·高绘画

A.强调光色和谐

B.重视表现自我

C.兼采众家之长

-8-

.推崇以形写神D.

B【答案】【解析】高通过绘画向日葵反映内心的热情与活力,可见其绘画注重表·【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凡高绘画自成体系,并不·A;凡现自我,选项B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光和色和谐,排除选项。

;以形写神是古代中国画的特征,排除选项D是采众家之长,排除选项C年,卓别林自导自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之后,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体反击。

18.1936这主要是因为该电影A.通过行为语言揭露经济危机借助艺术手法否定工业革命BC.假借影视艺术阻碍经济新政D.利用现代科技解读社会问题B【答案】【解析】卓别林自导自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之后,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详解】依据材料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资本所有者的形象,揭露了工业群体反击”《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项。

BA项,革命后和经济大危机带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

故答案为登时代》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而且还是黑白片,只能单凭主人公肢体语言和具有喜剧效项,材料没有体现假借影视艺术阻碍经济新政,排C果和强烈叙事功能的音乐作背景,排除;项,材料没有体现利用现代科技,排除。

除;D年间译著概况简表,下列项对此解读不合理的是1850—190419.下表是近代中国

译著来源总计译著类别

时期哲学社会应用历史自然

日本英美

艺术科学科学科学地理567.5%种30%15%40%—1850189910%8%85%3种5732%.625%.10—190219048%

.163%

.115%

.2524%

21%

-9-

A.知识界否定了西方科学的价值B.来源变化能体现受甲午战争影响

D.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C.学习西方在反思中不断的深入

A【答案】【解析】【详解】从译著类别来看,科学类始终占据比重较大,说明知识界重视西方科学的价值,选项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从译著来源看,1902年至1904年,日本成为译著主要来源地,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使得国人重新认识日本,西方从日本的富强中汲取经验,选项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表格来看,1902年至1904年,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类比例上升,说明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不断反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大量吸收西方科学、哲学思想,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下表列举了近代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其共同诉求是

抵抗派(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等)洋务师夷长技以自

伸民权,设议维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革命

宣扬自由平等A.

B.实行西方政治制度C.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

C【答案】【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中洋务派、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主张可以看出这都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政治选项正确。

其他选项的主张只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其他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诉求,因此CC案为选项。

-10-

21.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

“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

”他评论的是

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

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

”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并依靠光绪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发展资本主义,但反封建不彻底,以失败而告终,C符合题意;林则徐“师夷长技”的夷是西方人而不是古人,A错误;张之洞“中体西用”是用西方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与材料“……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不符,B错误;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否定,故D错误。

22.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

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但遇到了失败。

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此可知

A.近代中国各阶级都追求政治变革

B.维新派已探索出正确的救亡之路

C.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影响相同

D.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封建传统政治思想也遭遇挑战,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11-

但遇到了失败。

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故答案为D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洋务派不追求政治变革,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维新派的活动失败了,没有能够探索出正确的救亡之路,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未涉及政治制度层面,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存在不同之处,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3.“即以不进化之社会言之,其间亦不无微变例如吾辈不满于康先生,而康先生曾亦不满于张之洞与李鸿章,而张之洞、李鸿章亦曾不满于清廷反对铁路与海军之诸顽固也宇宙间精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

道德彝伦,又焉能外……试更以演绎之法,推论孔子之道,实证其适用于现代与否,其断论可得而知之矣”这表明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批判封建专制唤醒民众觉悟

D.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道德彝伦,又焉能外”、“吾辈不满于康先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

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多数国民思想觉醒,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故C项符合题意;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而是借助思想传播达到解放民众的目的,故A项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尊孔复古实行专制统治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但从材料不能反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抨击立宪道路和号召暴力革命的内容,故D项不符合题意。

24.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

“土地分配的标准:

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1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土地分配的标准:

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了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的主要目的,故D正确。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为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排除。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不能说明土地分配的标准的变化,故B排除。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C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