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5696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docx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MIS是一个人机系统;一体化或集成系统;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数据,辅助决策;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在某些时候,某些组织,只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即子系统的概念。

MIS的特点:

人—机系统而不是单纯的软件系统;目标是用来解决组织所面临问题的系统;以资料库和数据处理为基础的系统;给管理活动的各个层次提供信息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数据的采集与输入(Input);数据的传输(Transmission);信息的存储(Storage);信息的加工(Processing);信息的维护(Maintenance);信息的输出(Output)

MIS的基本结构:

五大部件:

信息源(产生地)、信息处理器(搜集、传输、加工、存储)、信息用户(使用者、决策者)、信息管理者(负责实现MIS、维护)、信息存储器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建立领导小组→组成系统开发→组进行系统规划

开发步骤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系统分析占的工作量最大;硬件的购买应在系统分析后,而不是第一位;程序的编写在很晚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该与企业的变革结合在一起进行(BPR);参加人员较多,要分清各自的职责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趋势;智能化趋势;价值化趋势;集成化趋势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理论来源: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建筑于其上的系统性、边缘性、交叉性学科)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管理的特征:

目标性,两重性,满意性

管理的性质:

是艺术也是科学,需要定性和定量,已成为独立学科

信息:

信息是信号、符号或消息所表示的内容,用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信息对决策有价值,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对事物理解的不确定性,即提高了对事物的了解程度)

信息维度:

时间维、主体维、空间维、形式维、组织维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大;反之,信息量则小。

(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则信息量为零)

信息的属性:

1)事实性:

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维护——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2)增值性:

指人们通过利用信息,可以获得收益。

(信息的增值性是隐含的,只有被认识和利用才能发挥;信息的增值性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利用其他资源,其价值才能实现。

3)不完全性:

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在市场中交易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同企业掌握的信息的程度各有不同。

(不完全性,不对称性)

4)等级性:

作业级、战术级、战略级

5)滞后性:

信息滞后于数据。

(信息的滞后时间=信息的间隔时间+信息的加工时间)

6)扩散性:

信息的浓度越大,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的梯度越大,信息的扩散力度越强。

7)共享性:

信息分享性有利于信息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源

8)效用性9)传输性

系统:

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由若干要素组成、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的功能、要有环境适应性)

系统特征:

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分类:

复杂程度分:

宇宙、社会、人类;动物、植物、细胞;控制机械、钟表、框架。

抽象程度分:

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实在系统

功能分: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企业系统等

外界关系分:

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内部结构分:

开环系统、闭环系统

系统主要原理:

整体性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最优化原理、木桶原理

系统性能的评价:

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界面清楚、能观能控(观察和控制)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组织系统中的4流:

物流:

指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资金流:

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

事务流:

指企业在处理内部或外部活动中产生各种经营管理行为,这些行为的过程构成了事务流。

信息流:

指除去物流、资金流和事务流的物理内容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信息流的作用:

伴随着物流等其他流的产生,都有与之对应的信息流产生;信息流反映其他流的状态,并且对其他流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信息系统的结构划分:

按辅助管理职能

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类型:

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POS系统……

信息系统按照管理层次分:

事物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

管理信息:

是组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加工处理后,对组织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数据的总称。

管理信息作用:

是管理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有利于系统目标的设立;是组织和控制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各个管理环节的纽带,对系统目标实现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对组织资源作出合理安排。

管理信息特征:

目的性、时间性、有效性、不完全性、层次性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数据在机器中的存储结构和处理方式。

根据数据存储结构和处理方式,把计算机数据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背景:

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外存为顺序存取设备;没有操作系统,没有数据管理软件

特点:

用户完全负责数据管理工作;数据完全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数据与程序没有独立性

2)档管理阶段:

背景:

计算机不但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管理;外存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有了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一般称为档系统

特点:

系统提供一定的数据管理功能;数据仍是面向应用的;数据与程序有一定的独立性

3)数据库管理阶段:

背景:

计算机管理的数据量大,关系复杂,共享性要求强;外存有了大容量磁盘,光盘;软件价格上升,硬件价格下降,编制和维护软件及应用程序成本相对增加,其中维护的成本更高,力求降低

特点:

有了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数据冗余度小,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易于扩充;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界面;提供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三个阶段数据管理技术的特点:

 

二、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

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用综合的方法组织数据,使数据独立性高、冗余小,可供多个用户共享,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允许并发地使用数据库,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目标:

使数据冗余最小,达到数据独立性和共享性。

2、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指组织、存取和维护大量数据的人—机管理系统,是由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

四个组成部分:

1)计算机系统:

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2)数据库:

存储在一起的结构化的、逻辑相关的数据集合,并为多种应用服务

3)数据库管理系统:

负责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

4)知识工作者:

数据库用户、数据库设计人员、数据库管理员

3、数据库管理系统:

指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与数据库系统中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联系。

功能:

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纵、数据库查询、数据库控制、数据库通信

三、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1、数据描述: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数据世界

相关术语:

信息世界(实体:

是指客观存在并相互区别的事物,是观念世界中描述客观事物的概念;属性:

实体具有许多特性,每一个特性都称为属性;主键:

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主键;实体集:

是具有相同特性的同类实体的集合;实体间的联系:

是事物间的相互关联。

在信息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两类:

一是实体内部的联系,一是实体之间的联系)数据世界(字段:

标记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称为字段(或数据项);记录:

字段的有序集合称为记录;档:

同一类记录的汇集称为档;主键:

能唯一标识档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

2、数据模型简介:

数据模型是用来表示和处理数据之间联系的,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是关于全局数据的组织方式的抽象表达

类型:

层次模型(只能描述数据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网状模型(描述数据之间多对多的关系);关系模型(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

关系模型中的主要术语:

关系:

一个关系对应于一张二维表;元组:

二维表中的一行称为一个元组;属性:

二维表中的一列称为一个属性;关键字:

二维表中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它的值能惟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

四、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数据模型与处理模式的逻辑设计,以及确定一个良好的数据库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物理设计,从而建立起既能反映现实世界信息和信息联系,满足用户数据要求和处理要求,又能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所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能有效地存取数据的数据库。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数据库设计的流程:

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1、需求分析:

目标:

获得用户对计划建立的数据库的信息需求的全面描述(需求信息收集、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

2、概念结构设计:

目标:

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某种信息结构,设计出反映某个组织部门信息需求的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式,它独立于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结构、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独立于计算机系统设计方法: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用概念模型表示数据及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设计出反映用户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的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式

3、逻辑结构设计:

将概念模型从E-R图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

转换:

①每一个实体都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名称作为关系的名称,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

②将每一个多对多联系都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③将每一个一对多联系都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也可以不单独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只需在联系的“n”端实体所对应的关系模式中加“1”端实体的关键属性即可。

④两个实体集的一对一联系的转换,可按②或③进行,视具体情况而定

4、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为数据模型在可用的硬设备上确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并建立索引等

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内容主要:

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选择DBMS……;为数据选择和调整存取路径,即索引的设计;调整和优化数据库的性能,如调整DBMS的某些系统参数。

5、关系的规范化:

在关系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档都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在,这些二维表之间通常会产生数据冗余,这样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或不完整,从而使数据的检索、插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可能会出现错误。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将这些关系进一步的分解。

这种分解的过程就叫做规范化(可逆的转换处理过程)

主要目标:

能够让用户使用简单的操作检索出有用的信息,并且使数据的不规则、不连贯的程度达到最小。

①数据依赖:

关系中资料项目之间存在两种依赖关系(函数依赖、多值依赖、完全依赖、传递依赖)

②规范化:

所谓规范化是把关系模式从低一级向高一级转换的过程。

满足不同条件的关系模式称为不同的范式。

第一范式(1NF):

如果一个关系模式中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则称该模式为第一范式;第二范式(2NF):

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满足1NF,并且所有的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关键字,则称该模式为第二范式;第三范式(3NF):

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满足2NF,并且所有的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关键字,则称该模式为第三范式

先对二维表消去组合项与重复,组化为第一范式;接着消去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不完全依赖性而变为第二范式;再消去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传递依赖性就化为第三范式

五、企业对信息的应用

1、联机事务处理(OLTP):

以资料库为基础,面对的是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基本数据进行查询和增加、删除、修改等处理

2、联机分析处理(OLAP):

是一种为支持决策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方式,它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分析,通过对信息进行快速、稳定、一致和交互式的存取,对数据进行多层次、多阶段的分析处理,以获得高度归纳的分析结果。

OLAP的特征:

快速性(能快速回应用户的分析请求)、可分析性(可以提供给用户强大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处理功能)、多维性(关键属性、是分析企业数据最有效的方法)、信息性(能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并导出有用信息)

六、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1、数据仓库(DW):

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但信息本身是相对稳定的数据集合

最终目标:

把企业范围内的所有数据集成在一个大仓库中,让用户能运行查询、产生报告、执行分析

数据仓库的特征:

数据仓库将来自不同数据库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数据仓库是多维的;数据仓库支持决策而不是事务处理

2、数据挖掘:

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抽取出有效的、新颖的和潜在有用的知识的过程

DM的过程一般由三个主要的阶段组成:

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和解释。

数据挖掘的应用:

市场分析和管理;风险分析和管理;欺骗检测和异常模式的监测(孤立点)在行销业的应用:

数据库营销、货篮分析

七、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1、数据通信概述:

1)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就是通过适当的传输线路将数据信息从一台机器传送到另一台机器。

数据通信实质上包含了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两方面内容。

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为:

计算机、通信处理机、数据信号转换器、通信通道(即传输介质)及通信协议。

2)数据通信中的基本概念:

A、模拟数据通信与数字数据通信:

模拟数据是连续变化的数值,模拟数据通信是指在传输介质上用模拟信号进行传输;数字数据是离散的数值,数字数据通信是指直接在传输介质上传送脉冲数字信号。

(两者差异:

模拟通信比数字通信误码率高得多;数字通信可将多种多媒体信息合成起来传输,而模拟通信不行;数字通信设备可用性越来越强)

趋势:

无论是模拟数据还是数字数据,都将用数字通信传输。

B、信号传输方向:

单工通信方式、半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

C、通信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介质

D、数据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传输速率(每秒能传输数据代码的位数,比特/秒);带宽(通道能够传送信号的频率宽度);误码率(二进制码在传输过程中被传错的概率)

2、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用传输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分布式系统

构成:

计算机系统、通信设备、传输介质和网络软件。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易于进行分布式信息处理

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基本问题

1、特点:

技术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样;必须与管理变革相结合

2、原则:

“一把手”原则、面向用户原则、适用性和先进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四统一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目标规范、统一软硬件环境)

3、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条件:

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企业必须有开发MIS的实际需求和迫切性;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企业有必要的投资保证;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满足系统建设的需要;企业的基础数据要齐全、规范

二、常用开发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程序员以及最终用户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个过程,是组织、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种基本框架

生命周期:

优缺点:

优点:

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质量保证措施完备缺点:

是一种预先定义需求的方法,只适应于可以在早期阶段就完全确定用户需求的项目;未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分析到系统设计之间的过渡;文档的编写工作量极大

2、原型法:

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要功能的要求,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原型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优缺点:

优点:

对系统需求的认识取得突破,确保用户的要求得到较好的满足;改进了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方式;开发的系统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用户的满意程度;降低了系统开发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发费用缺点:

开发工具要求高;解决复杂系统和大型系统很困难;对用户的管理水平要求高

3、面向对象方法:

把数据和过程包装成为对象,以对象为基础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为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办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开发方法

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由各种“对象”组成;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对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传递消息来实现的;对象可按其属性进行归类;对象是一个被严格模块化了的实体,称之为封装

开发过程:

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整理问题→程序实现

评价:

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式;从应用设计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抽象化而且具有极强的对应性;在设计中容易与用户沟通;把数据和操作封装到对象之中;设计中产生各式各样的部件,然后由部件组成框架,以至于整个程序;应用程序具有较好的重用性、易改进、易维护和易扩充

4、CASE: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系统开发环境,它能够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所有开发步骤,使得原来由手工完成的开发过程转变为由自动化工具和支撑环境支持的自动化开发过程

特点:

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加快了软件开发速度;简化了系统开发过程的管理和维护;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文档资料

三、开发策略与开发方式

1、开发策略: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开发工作的难以程度或者风险的大小:

接收式、直接式、迭代式、实验式实际开发过程中,开发的过程策略可分为:

自上而下:

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局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系统;自下而上:

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各项业务的具体功能,逐步由底层到高层,直至最后形成整个系统。

2、开发方式:

用户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从市场上购买是合组织需要的软件、咨询开发

3、开发单位的选择:

开发单位应具有计算机专门知识,熟悉开发工具;具有相关项目开发成功的实际开发经验;熟悉用户的业务情况和开发过类似的信息系统项目;与用户单位具有较近的地理位置,便于及时对系统进行维护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一、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概述:

1、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信息是组织的重要资源,应当被整个组织所共享,只有经过规划和开发的信息资源才能发挥其作用;各子系统除了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外,相互之间还需协调工作,总体规划的目的就是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能够相互协调;总体规划主要使人力、物力、时间的安排合理、有序,以保证将来的子系统开发顺利进行

2、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过程及工作:

主要工作阶段:

1)进行系统的初步调查:

为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现行系统的调查,包括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在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初步调查。

详细调查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

2)系统开发策略的确定:

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法、综合法

3)可行性研究:

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

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任务和特点

1、任务: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2、特点:

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系统规划不宜过细;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并随环境发展而变化

3、原则:

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摆脱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依从性;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便于实施

4、步骤:

确定总体规划的性质、明确MIS总体规划的年限及具体的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总体战略分析→定义约束条件→明确规划目标→提出未来的略图、给出MIS的初步框架→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通过总体规划。

5、技术成果:

系统开发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发计划书

三、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

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CSF):

对企业组织的成功(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步骤:

了解企业(或MIS)战略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识别度量性能的数据,定义数据字典

树枝因果图(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工具):

特点:

目标识别突出重点、从重要需求引发规划、容易忽视次要问题、受成功因素分析结果的制约

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

步骤:

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将组织战略集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

特点:

反映各种人的要求、由人员需求引出信息系统目标、目标比较全面、不够突出重点

3、企业系统规划法:

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

BSP基本思想:

“自上而下”地进行规划和“自下而上”地付诸实施

作用:

确定出未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以及开发这些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优点:

能保证MIS独立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MIS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步骤:

准备工作→定义企业管理目标→识别管理功能→确定企业过程→确定数据类→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企业的活动一般均由三个方面组成:

计划和控制、产品和服务、支持资源

业务过程识别结果:

一个过程组及过程表、每一过程的简单说明、一个过程关键的表,即识别满足目标的关键过程、产品/服务过程流程图、系统规划组成员对企业运营的管理和控制过程的深入理解

识别数据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目前的数据状况和数据要求,以及数据与企业实体、业务过程之间的联系,查明数据共享的情况,建立功能/数据类矩阵,为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提供基本依据。

(实体法、过程法)

数据类类型:

根据资源(实体即资源)的管理过程

计划型——反映目标等计划值;统计型——反映企业的综合状况;文档型——反映实体的现状;业务型——反映生命周期各阶段相关文档型数据的变化

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两大任务:

划分子系统→通过U/C矩阵;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

U/C矩阵:

过程/数据类矩阵,表达过程与数据类之间的关系。

(C-产生(Cr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