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论文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5598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曼论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周曼论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周曼论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周曼论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周曼论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曼论文1.docx

《周曼论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曼论文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曼论文1.docx

周曼论文1

分类号I207.4单位代码11395

密级学号0801210123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

美丑对照原则

作者

周曼

院(系)

中文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贾永雄

答辩日期

2012年5月20日

 

榆林学院

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毕业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重要的美学思想,这个原则一直指导着他的文学创作。

《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之作。

小说通过人物外表的美丑、内心道德的崇高与卑劣等多重对比,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突出,思想情感更为深邃,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审美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学习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不仅可以学习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还可以深刻地了解生活中的美与丑。

因此,研究雨果的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

美丑对照;浪漫主义;古典主义

From"NotreDamedeParis"tosee

Hugo's"thecontrastofbeautyanduglinessprinciple"

ABSTRACT

"Thecontrastofbeautyanduglinessprinciple"isHugo'simportantaestheticideology,thisprinciplehasguidedhisliterarycreation."NotreDamedeParis"isanexampleofusingthisprinciple.Thenovelthroughthecharacterappearancebeauty,innermoralnobleandbaseofmultiplecomparison,makingthestorymoreupsanddowns,thecharacterismoreprominent,moreprofoundthoughtsandemotions,resultinginhugeaestheticappealandartisticappeal.StudyingofHugo's"thecontrastofbeautyandugliness"principle,notonlycanlearntomasterthesuperbwritingskills,butalsocanhaveaprofoundunderstandingofthebeautyandtheuglyinthelife.Therefore,tostudytheHugo'spieceisofprofoundsignificance.

Keywords:

thecontrastofbeautyandugliness;romantic;classicism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一、美丑对照原则的提出1

二、《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之间的横向对比2

(一)艾丝美拉达与其他人物的对比2

1.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2

2.艾丝美拉达与格兰古瓦2

3.艾丝美拉达与腓比斯3

﹙二﹚克洛德与其他人物的对比3

1.克洛德与卡西莫多3

2.克洛德与腓比斯4

(三)其他人物之间的对比4

三、人物外表与内心、前期与后期的纵向对比5

四、情节的对照7

五、《悲惨世界》中的美丑对照及人道主义9

六、雨果美丑对照原则之根源10

七、与波德莱尔的“以恶为美”的对照11

八、结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一、美丑对照原则的提出

在宛如璀璨的繁星一样的无数作家中,有一个曾兴趣经高举积极浪漫主义大旗,矫健地迈步在十九世纪新文艺思潮前列,以人道主义为其思想特色的杰出作家,他就是法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导维克多·雨果(1802——1885)。

雨果最初对新兴的浪漫主义思潮并不感,甚至不承认当时文坛上有着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分。

后来在《新颂歌集》的序言中承认这种分歧的存在,并且呼吁双方合作,直到1826年他才开始明确地支持浪漫主义,并且政治上也开始从保皇主义立场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

1827年10月,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剧本因为不符合舞台表演的要求未能演出,但《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

这篇洋洋洒洒的雄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雨果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要素对比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任务就是再现这种对比,于是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

对照。

他认为: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①这条对照原则一直指导着雨果的文学创作,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很好的实践了这个原则。

1828年雨果起草了《巴黎圣母院》的大纲,在他写这部小说时,适值七月革命爆发,法国已结束了封建割据,确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王权和教会勾结起来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有着特殊的作用,以虚伪的说教来愚弄人民,并且从经济上剥削人民,教会拥有着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还享有其他许多的特权。

巴黎圣母院就享有不受法律管辖的特权。

贵族以及僧侣可以残害人民,为所欲为。

这部小说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剥削人民、无恶不作的丑陋本质;歌颂赞扬了人民群众优秀的反抗精神;充分体现出法国善与恶、美与丑、爱情与贪念、民主与专制、贫穷与富裕之间尖锐的冲突,从而确定了小说的主题:

这是一部反封建的悲歌。

小说以紧张奇异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优美的语言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更以小说中出现的善恶、美丑的强烈对照将“美丑对照”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是对照原则的典范之作,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之间的横向对比

(1)艾丝美拉达与其他人物的对比

1.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

雨果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艾丝美拉达从小由吉普赛人抚养长大,长期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成为了一个如天使般美丽善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美少女。

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能歌善舞,被认为是美的化身。

如雨果在作品中描述的:

“她个子不高,但是身材苗条挺拔,因此显的很高。

她的肤色较黑,不过可以猜想,若在白天,她的皮肤必定映出安达卢西亚式的,套在优雅细窄的鞋子里,曲伸自如,她脚踩一条随随便便铺在地上的旧地毯,跳舞蹈,旋转,翻飞。

旋转过程中,每当她青春焕发的脸容闪过你面前,她那对黑色大眼睛就向你射出一道电光。

在她周围,人人瞠目结舌。

这也难怪:

她那滚圆的、无瑕疵的两臂举过头顶,敲响巴斯克鼓,跟着鼓点子起舞时,整个身段纤细柔弱,灵活如黄蜂;她穿着不打结的金色胸衣,色彩斑斓的长袍迎风膨胀,两肩裸呈,裙子不时掀开,露出秀美小腿;何况黑发如漆,明眸如火——她不可能是肉骨凡胎。

艾丝美拉达简直就如一位女神,一位天使,看起来简直是个超自然的生物。

正因为她的美丽和善良赢得了吉普赛人的热爱,而她也把吉普赛人当成自己唯一的亲人。

而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凭借自己那张奇丑无比,怪诞的脸当选为胡闹王,他的脸:

“四面体的鼻子,马蹄铁型的嘴巴,左眼上挡着浓密如草丛的红眉毛,一个大肉瘤完全遮住右眼,牙齿横七竖八,东缺一块,西少一角,赛过城墙垛口,一颗长如象牙的獠牙伸出长着厚茧的嘴巴,下巴劈开。

尤其难以形容的是,由这一切组成的表情,其中混杂着狡诈,惊愕和忧郁。

艾丝美拉达是上帝的宠儿,是美的化身,她在吉普赛人中得到尊敬与热爱,所以她的内心是善良和睦与平等的。

而卡西莫多是上帝的一个弃儿,由于自己丑陋的外表,无形中形成了他与人们的距离,形成了怪癖的性格,渐渐开始仇恨社会。

他们两个是美与丑的代表。

2.艾丝美拉达与格兰古瓦

格兰古瓦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当他误入乞丐国时,准备被乞丐国王处死时,艾丝美拉达并不爱他,但是为了救他,还是自愿嫁给了他,来挽救格兰古瓦的生命,他们成为了为期四年有名无实的夫妻。

而格兰古瓦是个忘恩负义的伪君子。

在小说最后,艾丝美拉达即将被处死的时候,他没有去救艾丝美拉达,仅仅只救出了母山羊,对于艾丝美拉达以前对他的救命之恩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心中没有一丝的内疚与惭愧。

艾丝美拉达的舍己救人与格兰古瓦的自私自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艾丝美拉达人性中的善与格兰古瓦人性中的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艾丝美拉达与腓比斯

艾丝美拉达献给腓比斯的是坚贞不渝的爱情,她由对腓比斯的救命之恩而心生爱慕,腓比斯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军官,他身上具有贵族子弟的一切特征:

奢侈放荡、轻浮。

他贪慕艾丝美拉达的美貌,与她幽会骨子里却又瞧不起她的身份地位,完全是玩弄她,他宁愿娶自己不爱的贵族名门小姐也不愿意娶她,只是抱着逢场作戏的念头与艾丝美拉达交往,骗取艾丝美拉达纯洁的爱。

当他亲眼目睹艾丝美拉达被诬陷受刑时,他对艾丝美拉达的生死无动于衷,充分显露了一个纨绔子弟淫邪卑劣的兽性,这二者也形成了高尚与卑劣的对照。

﹙二﹚克洛德与其他人物的对比

1.克洛德与卡西莫多

克洛德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被父母送进了神学院,孜孜不倦地学习,宠爱弟弟,听父母的话,十几岁对神学精通,强文博识,聪明好学,25岁便被提拔为神父,在教堂外捡起了被丢弃的丑孩子卡西莫多,并把孩子抚养长大,可见克洛德具有人性中善的一面。

由于他信奉上帝,并且地位很高,所以只能把凡人的感情埋藏于内心深处,所以变得忧郁、阴沉、冷峻。

他得不到艾丝美拉达,便要加害于她,甚至是诬陷艾丝美拉达,置她于死地,他的逻辑是:

“我要得到你,否则我就要把你交出去!

你或者死去,或者属于我!

这体现了他的兽性,以及极端的利己主义。

而卡西莫多是克洛德的一个陪衬,他感激克洛德对他的养育之恩,对于克洛德唯命是从,克洛德让他去把艾丝美拉达绑架来,他就像平常做其它事一样地服从。

当他在烈日下被烤的口干舌燥时,是艾丝美拉达给他一口水喝,他被艾丝美拉达所感动。

当艾丝美拉达被害受刑时,他从刑场上将艾丝美拉达背走,他深深爱上了艾丝美拉达。

正是通过卡西莫多内在外表的统一陪衬出克洛德的多面性,人性与兽性的统一。

如果说卡西莫多是“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那么克洛德便验证了“丑陋藏在崇高的背后”。

2.克洛德与腓比斯

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比表现在各自对待艾丝美拉达的态度上,克洛德和腓比斯比较起来可以看出他对待爱情的执着与专一,而且克洛德也是这四个男人中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情是最真诚的了,他为了艾丝美拉达宁愿放弃主教的身份,由于他是主教,所以他要禁欲,不能正大光明去爱艾丝美拉达,他只能采取威逼利诱的一切低智能的方法来得到艾丝美拉达。

而腓比斯,这位风度翩翩的年轻军官,却是虚情假意,寻花问柳,玩弄女性的爱情,是一个放荡的贵族子弟。

通过这一层的对比,反映出克洛德被神学禁锢下不灭的人性,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兽性。

(三)其他人物之间的对比

乞丐国的国王克鲁班以及乞丐国所有的人,虽说他们与贵族的人比起来衣服破烂,生活习惯差,社会地位低下,但是他们是善良、团结、友善的。

当他们得知艾丝美拉达要被处死时,为了救出他们的姊妹,他们聚集在圣母院门前,只见一道亮光,有七八支火炬在黑夜中燃起。

一大群衣服破烂的男男女女,他们高举着镰刀、枪矛、尖锄向巴黎圣母院广场前进。

他们把艾丝美拉达当做自己的妹妹,他们是她的保护人。

他们为了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妹妹勇于斗争,不怕牺牲。

而贵族军官腓比斯不但没管艾丝美拉达的死活,还带官兵追捕她,最后同贵族小姐结婚,从这二者的身上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的走狗的正义与卑微之间的鲜明对比。

 

三、人物外表与内心、前期与后期的纵向对比

从人物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人物美丑、善恶之间的一个转变。

最鲜明的应该是克洛德。

他聪明好学,精通神学,热爱科学,有自己的实验室,强文博识,并且疼爱自己的弟弟,25岁便被提拔为神父,是人们心目中知识与礼教的标准,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

但是他道貌岸然,人前和人后判若两人,他的内心阴险狡诈,特别是在他“爱”上艾丝美拉达的时候,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让卡西莫多去绑架艾丝美拉达,得不到艾丝美拉达就陷害她,亲手把她送上绞刑架,可见他内心的凶狠。

如果说克洛德前期是“美”的化身,表面装成德高望众的主教,但是他根本不信神学,可见他的伪善。

他欲火焚烧时,露出了自己兽性,煽动愚昧无知的群众一再迫害艾丝美拉达,此时兽性泯灭了人性,成为了恶的化身。

可见凡人在封建神学的压制下变成了病态,忧郁、阴沉、冷峻与伪善。

揭示了宗教如何异化人性的罪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第二个鲜明的人物是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外表奇丑无比,是克洛德收养的孤儿,他为了报答克洛德的养育之恩对克洛德惟命是从,克洛德让他劫持艾丝美拉达时,他就像一只野兽一样愚昧无知的遵从。

但当他受刑,口渴难耐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给他送来了一壶清水。

“一滴水”使卡西莫多逐渐恢复了他的人性以及理性的一面,他爱上了艾丝美拉达,“一滴水”换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滴眼泪”。

他从此默默守护着艾丝美拉达。

他把艾丝美拉达从绞刑架上就下来带到圣母院细心呵护着,即使艾丝美拉达嫌弃他,他依然守护着,保护着艾丝美拉达。

这前后的对照充分体现了卡西莫多人性的觉醒。

他为艾丝美拉达所做的一切证明了内在的美使他变得崇高伟大。

丑的外貌更加突出了美的心灵。

“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第三个是艾丝美拉达。

从艾丝美拉达对爱情的认知看,就容易发现她美丽的外表下的无知与平庸。

其实,她和卡西莫多一样是个二元化的人,是一个内心与外形前期和后期都存在着对于美丑差异对照的人,只不过没有卡西莫多表现的那么明显。

艾丝美拉达的悲剧虽然与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她自身的性格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她在遇到腓比斯之后显示出她人性的丑和不理性的部分。

他爱腓比斯,是因为他是一个外表风度翩翩的年轻军官,内心却十分丑陋的纨绔子弟,人人都对其视而可见,甚至是卡西莫多都知道这一切,但是就是艾丝美拉达被爱情迷住了双眼,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对腓比斯死心塌地,甚至是愿意做他的情妇,也不愿意去接受外表丑陋而内心最忠诚的卡西莫多,可以看出艾丝美拉达是只重视外表的直觉型女人,以及她内心深处认为女性地位低下,应该是男人的附属品的观念。

这就显示出了她的轻浮与不理性,通过她的悲剧,一方面批评了吞噬她的那个社会的黑暗,另外一方面讽刺了艾丝美拉达在爱情方面的盲目无知与不理性,使她从美与善的化身中变得有些美中不足,充分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

 

四、情节的对照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仅对人物之间进行了美丑、善恶之间鲜明的对照,同时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也是严肃与滑稽并存,很明显地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

小说中雨果写了两个王国。

一个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另外一个是虚构的乞丐国国王克鲁班。

作者对克鲁班的大无畏的英雄精神所大加赞赏。

他为了救和自己非亲非故的艾丝美拉达,组织乞丐国所有的平民百姓向巴黎圣母院进攻,尽管他知道这次营救困难重重,甚至会付出血的代价,但是他从不气馁,鼓励大家团结一致救出他们的小公主-艾丝美拉达。

整个王朝洋溢着友善、团结。

而另一个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他自私、残暴、阴险、自私自利,他同封建领主有矛盾,为了扩大王国的权力同他们明争暗斗,他利用人民的力量,同时又害怕人民的力量强大起来而威胁自身的利益,又对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血腥的镇压。

整个王朝以狡猾的国王为主充斥着残暴、昏庸和黑暗。

作者还用对照手法写了这两个王朝的两个法庭和两种法律,乞丐国的法律和法庭看起来有点可笑和荒唐,实际处处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

穷诗人格兰古瓦在误入乞丐国时,按照其法律是要被处以死刑的,但是还允许格兰古瓦为自己辩护,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杀无辜,他们允许格兰古瓦表演偷钱包的本领,在格兰古瓦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他们甚至还表示,有哪位妇女愿意让格兰古瓦成为她的丈夫,就可以免除死刑。

这种法律看起来是多么可笑和滑稽,但是他们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权力。

它在滑稽和可笑中包含着庄严和崇高。

路易十一王国的法律及法庭与此相反,它充斥着黑暗和腐朽,滥杀无辜,处处与人民为敌。

作者把法官称作“黑猫”,把法庭称录事称为“野猪”,把王家律师称作“鳄鱼”,并借一个人之口称法院的开庭就是“法官们吃人肉”。

可见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与憎恶。

在艾丝美拉达被诬陷为妖女时,审问艾丝美拉达的那些人,仅凭艾丝美拉达的母山羊会排字母就判断艾丝美拉达是刺杀腓比斯的凶手,即使腓比斯没有被刺死,他们也不去调查清楚,就给艾丝美拉达判了绞刑,这简直就是荒谬至极。

而对于审问卡西莫多的法官竟然是个聋子,这是未曾“为法律所预见”的情况。

法官按照以往自己设定的问题审问卡西莫多,在卡西莫多没回答一个字的情况下,给卡西莫多判了罪,滑稽透顶!

这个法庭及法律表面看上去是公平公正的,严肃的,实际上是卑鄙虚伪的,不存在任何的公平,尤其是最后真正的凶手坐在审判席上将无辜的少女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雨果通过了这两个情节的对照,揭露了封建王朝的黑暗、残暴、野蛮和腐败,歌颂了人民群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反抗精神,从而确定了小说的主题:

一曲反封建的悲歌。

同时,把人物的美丑,善恶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

 

五、《悲惨世界》中的美丑对照及人道主义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典范之作,而他的另一部作品《悲惨世界》则也很好的践行了这一原则。

小说以1815年拿破仑失败,1830年复辟王朝覆灭,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王朝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劳动者失业、贫困而遭遇坠落,毁灭的悲惨生活图景。

雨果以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法律的不公平,提出强烈的抗议。

《悲惨世界》中的几个人物都是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他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穷人。

雨果的写作宗旨:

为这些穷人鸣不平。

他在序言中说:

“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大问题:

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存在社会压制,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这几句话充分表达了雨果对当时社会基本看法以及造成悲剧世界的根本原因。

小说通过三个人物——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个人间地狱。

表现出雨果的人道主义,同时批评了统治阶级的残暴、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悲惨世界》中也有对照原则的体现。

冉·阿让与沙威就是一对矛盾,互为对照。

一个虽然曾经是罪犯,但是一直要改恶从善,不断地做好事,救济穷人,但是总是受人迫害。

另一个是警察,警察遵守法律,执行法律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沙威过于死板地执行法律,不分善恶,不断地做错事。

芳汀和柯赛特的身世也形成了对照。

芳汀是先甜后苦,少女时衣食无忧,幸福快乐,被情人抛弃后就生活困苦。

柯赛特从小被泰纳迪埃夫妇虐待,得不到任何的关爱,童年很不幸,但是遇到了冉·阿让后她的生活很幸福,很快乐,她享受到母亲没有享受到的幸福。

沙威和泰纳迪埃又是有关联的一对。

沙威是一只疯狗,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乱咬一通,不过本质上并没有坏到了极点。

而泰纳迪埃就是恶的化身,他阴险、狡猾、恶毒、攻于心计。

这些对照超越了《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而是以不同类型的性格、经历、精神特点为对照物,使对照艺术得到更充分的运用,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

那么他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鲜明的对照呢?

 

六、雨果美丑对照原则之根源

雨果的对照原则主要是受他思想中基督教二元论世界观的影响。

雨果的母亲信仰的是基督教,他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所以基督教的思想在青年时期的雨果身上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虽然他以后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基督教的思想影响了他的一生,雨果在1881年8月31日自拟的遗嘱中说:

“上帝、灵魂、职责,人类只要信仰这三重观念就足够了。

我也不例外,这是真正的宗教,我在这种信仰中生活过,也在这种信仰中死去”。

最后修改的遗嘱中仍宣称自己是基督教:

“我信仰上帝”。

其中许多关于基督教的名著都对雨果的影响很大,如夏布多里昂的《基督教真谛》。

基督教的二元观即现实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矛盾,是对自然和现实的否定,对精神世界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从而产生了人与神,肉与灵,物质与精神的分离,世界与人全部被二元了。

雨果正是受上述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文艺理论基本都是从基督教的神性与人性、善恶、美丑来划分二元思想,在他的《<克伦威尔>序》中,他明确的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二元对立的认识:

“一种精神的宗教,取代物质的,表面的偶像崇拜并潜入古代社会的中心,将他除灭,而在这一种衰老文化的尸体上,播下近代文化的种子,这种宗教是完整的,因为它是真实的;它的教义和教仪之间,用道德深深地加以维系,并且首先把重要的真理指示给人,生命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一种是腐朽的;一种是尘世的,一种是天国的。

它还向人指出,就如同他的生命一样,人也是二元的,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兽性,也有一种灵性,有灵魄,也有肉体;总之,他就像双线的交切点,像包罗万象世界的两条实体的锁链间的连接环,这两条锁链,一条是物质实体的系统,一条是无形存在的系统,前者由石头一直数到人,后者由人开始到上帝”。

他的“对照”原则就是把基督教的二元论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上,在《巴黎圣母院》中采用美丑并存,善恶并存,黑暗相共,就是很好地运用了二元模式。

 

七、与波德莱尔的“以恶为美”的对照

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与波德莱尔的思想相对照,是有意思且有启发的。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

1857年以一部惊世骇俗的诗集《恶之花》登上文坛,它奠定了波德莱尔在法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这部诗集使他一举成名,但也招来了不少的非议、职责、围攻。

但是他揭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

以往的传统诗人,通常是把美好的事物作为描写和赞美的对象而贬斥丑恶事物,波德莱尔打破古典主义美学所提出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提出与之相对的诗歌美学原则:

从恶中发掘美。

他的诗歌犹如一片阴森恐怖的森林,到处充斥恶之花,如蛇,蛆虫,骷髅和腐尸,燃着瘟疫的花苞,掺和着灰尘和唾液的葡萄酒和面包,阴影隐蔽下的冷峰松林,血湖,鸦片,噩梦和送葬曲;隐藏在某废墟后边的荒僻的坟和深深的墓坑。

波德莱尔钟情于这些平常人认为的丑恶,他认为这些事物可以使诗句显示出一种残酷而恶毒的美。

他的《恶之花》,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他不是以丑为美,而是从丑中发掘美、追求美,化丑为美。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

“你给我泥土,我就能把它变成黄金”。

波德莱尔所要挖掘的美是有其特定含义的。

其实在艺术领域里,还有许多人热衷于表现丑。

罗丹的雕塑中那些年老色衰的女人们;席勒对血腥的战争的审美欣赏;英国散文家德昆西指谋杀作为一种艺术;戈帝耶赞美侩子手的一双大手;卞之琳写北平街头灰色阴霾之境。

诗人选择这些事物,或许在诗人眼里,它们有着某种潜藏的美感或接近于美的特质。

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并不同于雨果的“美丑对照”。

波德莱尔认为“美丑一体”恶中本身就有美,而雨果则认为应当“用丑来凸显美”。

在雨果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