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4066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育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育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育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育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件.docx

《教育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件.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课件.docx

教育学课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

某同学看电影后:

¡°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

政府官员大会发言: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

家庭主妇: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

教育的词源

⏹英语及法语和德育的“教育”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汉语的“教”的甲骨文的写法是,金文的

写法是。

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

⏹“学”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写法是,金文的

写法是。

意思是孩子在一所房间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结论:

从词源上看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种活动。

⏹我国“教育”一词取代“教”与“学”是在清末民初从日本引进,逐步演化而来的。

教育家解释什么是教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

“修道之谓教。

⏹卢梭认为:

“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

“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分析

⏹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有的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

⏹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限。

从社会视角定义教育

◆1.广义:

◆2.狭义:

◆3.更狭义:

从个人视角定义教育

⏹特朗里的“教育”定义

“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这里所学的应该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者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不同视角定义的缺陷

⏹从社会视角:

把教育看成是一个外在强制的过程,忽略个体内在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从个体视角:

忽略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分析:

1.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个耦合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

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的异同

Ø学习:

Ø灌输:

Ø养育: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的要素

⏹教育影响

⏹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出现并发展;2500BC,埃及;1000BC,中国。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P13

2.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中国孔子的《论语》;

⏹中国古代的《学记》--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无名氏

⏹欧洲柏拉图的《理想国》;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的创立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p16

⏹专门的研究领域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产生了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

⏹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二、教育学的独立

⏹培根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康德最早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

⏹识记洛克、卢梭、杜威、佩斯泰洛奇教育学作品

三、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p18)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文化与教育》、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前苏联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批判教育学(1970)

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利》、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法国的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超越经验

⏹普及科学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科学的阐释教育现象

⏹科学指的是波普尔以来建构的概念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是一门“临床科学”,即是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又要回到教育实践中去。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练习

(一)名词解释

⏹教育p4

⏹教育影响p6

⏹制度化的教育P8

(二)简答题

1.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四种观点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或圣人创造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类本能,因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教育也主要是因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发生,其中社会生产是最根本的需要。

2.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

⏹现代学校也就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为全体大众服务,而不是仅仅为特权阶级服务。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是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早期教育学蓬勃发展的原因。

3.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类型多样化,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的狭隘范围内。

⏹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相辅相成。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简答题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p20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p20

(三)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就其沟通二者的“中介”或“桥梁”作用论,又有以下的表现: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

(2)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这一作用有两个方面:

其一,它在该活动或系统内部所具有的特定作用,这完全由该事物的结构所决定;其二,它在更大的系统中或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特定作用,即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作用,这是由该事物的结构和外部事物的结构共同决定的。

⏹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p31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美国社会学家默顿。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p32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内容:

p34

⏹表现:

1.促进个体思想意思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思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标准化教学扼杀创新精神。

p37

⏹教育的异化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p40

⏹教育一方面可能对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有所作用。

⏹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p41

⏹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教育具有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自然的功能

原始时代属于自然

农业文明走出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信息社会重回自然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及教育手段的选择。

⏹(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教育功能的形成

社会发展

的期待

选择功能取向转化功能行动产生直接的功能结束

个体发展

的期待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教育功能释放的两个环节

一是产品的输入(毕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

二是产品的利用(毕业生的就业,科技的转化;进一步的利用等)

⏹提高教育功能释放效益

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的素质

二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练习

(一)名词解释

⏹教育功能P30

⏹隐性教育功能P32

(二)简答题

⏹1.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传递、保存文化;活化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创造文化。

⏹2.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

p46

(三)论述题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

P33-39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

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知道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可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有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定再认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藏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行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民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行的各种要求。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具有都必须遵循的具有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具有思想、具有理论重的教育目的,它不是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包括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流派:

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

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观点:

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不能代替教育目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然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德抽象公式,它们各自德合理性需联系具体德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社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德,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小结:

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就一个社会整体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化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其次,就价值取向的事项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或“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最后,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

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

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德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利价值:

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即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共有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具有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

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井绳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

涉及对之际民主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即维护问题。

⏹世界性:

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忍痛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

⏹社会化:

一般指个体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个性化:

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理性:

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得理性遵循,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真理或把握客观对象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

⏹非理性:

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科技素质:

指与人认识、作用与自然,与人从事物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得科学技术方面得素养、品质即能力发展得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即运用得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

⏹人文素质:

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即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勒新的方法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

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智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

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的策略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防止教育目的实践的缺失

练习

(一)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P56

⏹价值性教育目的P57

⏹操作性教育目的P57

⏹终极性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的教育目的P58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63

⏹人文素质P74

⏹德育P79

⏹美育P80

⏹全面发展教育P79

(二)简答题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957年,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对教育目的的最为经典的表述。

⏹1990年,中共中央把教育目的明确地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历采体现了这样几点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要均匀地发展人全部的特性

⏹(4)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自由的发展。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教育制度

(自学)

⏹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包括两个方面:

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

 2.取向性

 3.历史性

 4.强制性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政治

⏹经济

⏹文化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

⏹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