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年高二上学期四校期中联测试题语文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学年高二上学期四校期中联测试题语文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年高二上学期四校期中联测试题语文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学年高二上学期四校期中联测试题语文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人:
姜伟婧崔秀娟
2017.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6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孝悌(tì)嫉恨(jì)作揖(yī) 佯装(yánɡ)
B.编纂(zuàn) 恫吓(tónɡ) 瞋目(chēn)推搡(sǎnɡ)
C.弥补(mí) 唠叨(lāo) 逃遁(dùn) 创伤(chuānɡ)
D.荣膺(yīnɡ) 吮血(shǔn) 毋宁(wú)徇私(xùn)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80年代,我和周先生是▲。
当时,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教书,我们的教学主张常常▲,但这不影响我们做朋友。
他热爱学生,有些学生出言不逊,他也不以为忤,依然耐心教导,我相信他的那种精神是会▲后世的。
A.紧邻截然相反留传B.芳邻截然相反流传
C.紧邻南辕北辙流传D.芳邻南辕北辙留传
3.下列歌词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你总是随手把银簪插在太阳上面∕万道光芒蓬松着你长发的波澜。
(《我的楼兰》)
B.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
(《父老乡亲》)
C.如果你不会唱歌也没关系∕就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叫醒。
(《把耳朵叫醒》)
D.我将眼泪流成天山上面的湖∕让你疲倦时能够扎营停住。
(《丝路》)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的一些近邻抓住机会,参与其中,率先取得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在斜阳下延伸到天涯,勾起无数漂泊游子的黯然愁思。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近观初降露珠,仰望初升弯月,一派凄凉夜景触发了无数文人内心深处难言的酸楚苦痛。
D.“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徜徉在青砖黛瓦之间,斜卧于轻舟画舫之中,感受江南美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 。
▲ 。
▲ , ▲ ,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
①只有当一个人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
②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
③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
④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
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
自高祖、曾祖皆以五代衰乱不仕。
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苏辙举直言策,入第四等,而考官以为不当收。
公言:
“辙于同科四人中,言最切直,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
”时宰相亦以为当黜,仁宗不许。
曰:
“求直言,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朕何!
”公遂与谏官王陶同上疏:
“愿为宗庙社稷自重,却罢燕饮,安养神气。
后宫嫔御,进见有度;左右小臣,赐予有节。
厚味腊毒,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
”上嘉纳之。
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以骄恣闻。
公上疏言:
“太宗时,姚坦为兖王翊善,有过必谏,左右教王诈疾。
逾月,太宗召王乳母,入问起居状。
母曰:
‘王无疾,以姚坦故,郁郁成疾耳。
’太宗怒曰:
‘王年少,不知为此,汝辈教之。
’杖乳母数十,召坦慰勉之。
齐国献穆大长公主,太宗之子,真宗之妹,陛下之姑,而谦恭率礼,天下称其贤。
愿陛下教子以太宗为法,公主事夫以献穆为法。
”已而公主不安于李氏,诏玮出知卫州,公主入居禁中,而玮母杨归其兄璋,散遣其家人。
公言:
“陛下追念章懿皇后,故使玮尚主。
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陛下独无雨露之感,凄恻之心乎?
玮既责降,公主亦不得无罪。
”上感悟,诏公主降封沂国,待李氏恩礼不衰。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
然神宗知公最深。
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
”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及拜资政殿学士,盖有意复用公也。
夫复用公者,岂徒然哉?
将必行其所言。
公亦识其意,故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呜呼!
若先帝可谓知人矣,其知之也深。
公可谓不负所知矣,其报之也大。
(选自《苏东坡全集 》,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举直言策策:
简牍
B.皆不宜数御。
御:
奉献
C.召坦慰勉之勉:
勉励
D.谓吾君不能谓之贼。
贼:
仇敌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内:
河,指黄河。
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约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
B.社稷:
社,土地神。
稷,五谷神。
后来人们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C.太宗:
唐朝皇帝李世民年号,后世以年号称指皇帝,如真宗、神宗等。
D.禁中:
指帝王所居宫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陛下独无雨露之感,凄恻之心乎?
(2)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9.根据第三段,概括司马光两次向皇上进言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感皇恩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
花竹随宜旋装缀。
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
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
风景争来趁游戏。
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
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注:
朱敦儒,南宋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
10.上阕写出了小园哪些特点?
由此可看出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5分)
11.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淇则有岸,▲。
(《诗经•氓》)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5)▲,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6)君子坦荡荡,▲。
(《论语》)
(7)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8)谚曰:
“桃李不言,▲。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拾麦
刘庆邦
方奶奶家的老二在北方一座有名的大城市里拾破烂儿。
老二到家洗了把脸,换上一身干净衣服,没顾上吃饭,就提上东西,到村里老宅上的房子里去看望方奶奶,他的母亲。
老二拾破烂儿拾发了,村里住不下他了,他使了钱,让村长给他批了新的宅基地,他把房子建到村外的公路边上去了。
人们从公路上过,看见路边一座陡起的高门楼,看到门楼下面两扇一推隆隆作响的红漆大铁门,那就是老二的新宅。
老二见了母亲,把给母亲买的衣服给了母亲,娘俩说了会儿话。
他说,您今年千万别下地拾麦了,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别摔着碰着。
现在跟过去不一样,过去粮食金贵,想借半瓢麦面得跑满庄。
现在家家户户的小麦新摞陈,陈摞新,新麦陈麦都不值钱,谁还费神巴力地去拾麦子?
谁还稀罕那点麦子?
关键还不在这儿,关键是人的思想观念变了,过去的人,累不当累,辛苦不当辛苦,为一个麦粒子就得弯一下腰。
现在的人讲究个人价值,讲究值过不值过,如果付出的代价太大,如果不值过,就不干。
方奶奶说,她从来没指望拾麦能拾个金山银山,大长一年,就一个麦季子,她去拾麦,不过是个营艺儿。
老二说,妈,您得为我们想想,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去拾麦,人家不笑话您,笑话我们。
老二走后,方奶奶愣怔了一会儿,就开始心疼老二。
孩子大老远地回来,饭都没顾上吃就来看她,孩子对她够孝敬了,可是她没夸孩子一句好,却惹得孩子生了气。
方奶奶拿袖口揩了好几次眼。
方奶奶有三个儿子。
方爷爷死后,三个儿子就每年每家给方奶奶二百斤小麦,再出一百二十块钱。
加起来每年就是六百斤小麦,三百六十块钱。
这些小麦方奶奶每年都吃不完,她囤里攒下的陈麦已经有好几百斤。
这些钱方奶奶也花不完,每到年底,她都把钱分开,给孙子孙女们作了压岁钱。
开始收麦的头一天,方奶奶忍住了,没有下地去拾麦。
这一天忍得很苦,睡,睡不着,坐,坐不住,急得在屋子里直转磨。
人们都下地收麦去了,村子里静得出奇,听不见一点人声。
偶尔有下蛋的母鸡叫几声,显得村子里更静。
阳光在各处照耀着,村街上散落的有麦秧子,凤仙花的花朵子上落的有麦糠,空气中飞扬着打麦场上碾碎的麦芒上的绒毛,这一切像是一再提醒方奶奶,现在正是拾麦的大好时节,赶快拾麦去吧。
方奶奶好几次拿起鱼鳞袋子,几次走到门口,又拐了回去。
傍晚,方奶奶看见张奶奶拾麦回来了,张奶奶的袋子在肩上背着,看上去沉甸甸的。
张奶奶问方奶奶,你没去拾麦?
方奶奶的眼圈一下子红了,她说是的,几个孩子怕累着我。
张奶奶说,我儿子不管我,他们说,想去拾就去拾,别管别人说什么。
到地里走走,权当活动活动身体。
要我说,你想去拾麦明天只管去,别在家里憋着,憋出病就不好了。
第二天,方奶奶实在憋不住,她拿张奶奶拾麦的例子给自己打气,总算又走出家门拾麦去了。
方奶奶起得很早,墙边的牵牛花还没开,天上的星星还很稠,村街上还黑乎乎的。
这样正好,没人看清她是谁,她就走到村外去了。
她把鱼鳞袋子折叠起来,夹在胳膊底下,装作也是下地割麦的人,不是拾麦的人。
她知道三个儿子家的麦地都在东地,她就不往东地去,出了村就奔西南坡而去。
越往麦田深处走,方奶奶越觉得凉快。
空气是潮湿的,一抓一手湿,不抓也是一手湿。
她的衣服潮了,头也潮了。
田野里几乎没有风,浓浓的香气不是刮过来的,是一股一股涌出来的。
这香气里不光有麦香,香气里还有一股割断麦秆时冒出的甜气,还有青草的气息,熟瓜的气息,各种野花儿的气息。
这样混合的香气方奶奶闻了几十年了,已深深地保留在她的记忆里。
很多记忆不能重温,而这种香气是可以重温的,方奶奶一到麦田深处就重温到了。
方奶奶真想大声对麦田说,真好啊,真好啊!
可方奶奶没有大声说话的习惯,她只能喃喃地说,地呀,地呀,啥都不胜地呀!
这样说着,方奶奶喉头有点哽。
方奶奶拐进一大块收过麦的地里开始拾麦。
地是松软的,只有新割出的麦茬一踩一硌登,稍稍有点顶脚。
方奶奶刚走进地头,就拾到了一个麦穗儿。
麦穗上落了不少露水,湿漉漉的。
他把麦秧子揪掉,把麦穗儿放进鱼鳞袋子里去了。
地里的麦穗儿不是太多,加上天黑看不清,方奶奶需要弯着腰,低着头,仔细寻觅。
她看见地上有一点白,以为是麦穗儿,一摸,原来是一朵野花。
她又看见地上有一点灰,又以为是麦穗儿,去拾,“麦穗儿”一下子蹦走了,原来是一只蚂蚱。
不管是碰到野花,还是碰见蚂蚱,方奶奶都不泄气,都很高兴。
她叫出了野花的名字,刺角芽。
她叫出了蚂蚱的名字,老飞头。
她对刺角芽和老飞头说,你们以为我眼花吗?
不是,我是跟你们玩呢!
方奶奶还是拾到麦穗儿的时候多,每拾到一个麦穗儿,她都很欣喜,都很满足。
不知不觉间,方奶奶像是回到了当闺女的时代,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刚刚开始,她的心里可真痛快。
晚上,老二去找方奶奶,上来就让方奶奶说吧,一季子能拾多少麦。
方奶奶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有些紧张,她说拾不多少。
老二把手一挥,说,这样吧,不管到不到一百斤,就按一百斤算吧。
现在的小麦是四毛多钱一斤,我给你五十块钱,可以买一百多斤。
老二说着,从口袋掏出五十块钱,往方奶奶面前一递。
方奶奶往后躲着,说,我不要,我有钱花,你给我的钱我还没花完呢。
老二把钱丢在桌上,走了。
方奶奶没有再去拾麦,两三天了,她连门口都没出。
原来方奶奶生病了。
老二叫来村医给母亲输水,对人说说,看看,我不让她去拾麦,她非要去拾,怎么样?
累病了吧?
方奶奶没说话,眼睛闭着,眼泪从眼角慢慢地流下来了。
13.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14.方奶奶为什么要拾麦?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15.本文的叙事线索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6分)
16.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遗址照的意义与记忆
陈阳
作为历史遗迹的明孝陵既,从修建伊始就是历史与记忆、怀古与认同的场所,并在人们的走访游历和照片再现中成为意义不断丰富的表征空间。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
19世纪末20世纪初踏足明孝陵的国人、西人拍摄了大量明孝陵照片,这些照片凝聚了双重空间和双重记忆:
仪式空间与览胜空间;民族记忆与个人记忆。
作为仪式空间的明孝陵,虽已颓败成废墟,但可触可感的遗迹仍是唤起民族感情的象征物。
康有为游览明孝陵时不禁哀叹:
“夕阳老柳板桥楼,颓尽明宫落瓦秋。
虎踞龙蟠犹有梦,摩桫翁仲立螭头。
”他借依然伫立的石人石兽表达物似人非的怅惘。
明孝陵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在社会变迁中成为各方势力利用的空间。
康熙南巡曾五次亲谒明孝陵,题“治隆唐宋”四字,刻碑立于孝陵殿前门台基上,并下令对明孝陵修缮保护,以此笼络汉人,维护统治。
1684年康熙走访明孝陵时感慨:
“兢兢业业,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敬惕焉,则庶几矣。
”在满清统治者眼中,明遗迹成为重塑政治合法性的工具。
后来,明遗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民国政权加以缅怀、祭奠的仪式空间,成为赋予历史新意、确立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象征物。
孙中山在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后的第三天即1912年2月15日,就率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祭告明太祖,以仪式来重申民国政权的合法性。
对遗址空间的利用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表征意义,览胜的世俗空间一经修饰同样能加注成政治空间,明孝陵就曾被国民党作为政治宣传的空间。
1927年7月30日《伦敦新闻画报》刊载了照片《成为告示牌的明孝陵石像》,画面中石象身躯被贴上了国民党的宣传海报,“驱逐投机分子”、“促进国民会议”、“三民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主义”,该文指出虽然这种方式是对遗迹的亵渎性使用,却是国民党针对游览者的宣传方式。
空间是一个被不断赋予意义的流动之域,空间的意义可以被改写,并容纳和聚合多种意义,因此废墟空间可以同时表达政治意义和世俗意义。
照片中石象背脊上堆积的小石头,就是世俗性话语的明证。
人们相信如果一个女人将一块石头扔到顶部,她就会生男孩,如果石头滑落就会生女孩。
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张贴在石象上的宣传海报可能会被移除,但留在石象背脊上的小石头却成为一种民风民俗保存下来。
摄影是空间表达的渠道和模具,摄影对遗址的选择、摄取、复制和呈现赋予空间以新意。
遗址空间是意义聚合的场所,它所承载的历史、集体认知和个人经历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在时空叠加和转换中重塑记忆。
(选自2017-07-28《文汇报》,有删节)
17.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6分)
18.孙中山和后来的国民党都利用明孝陵作政治宣传,比较三四两段内容,结合文意,说明二者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
(6分)
19.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基地组织的首领本·拉登后,将其抛尸大洋,运用本文的相关内容,分析美国人这样做的原因。
(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风雅,源自《诗经》,似乎只属于文人雅士。
一般人求一点风雅,往往被视为“附庸风雅”。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2017.1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解析:
A.嫉恨jí;B.编纂zuǎn,恫吓dònɡ;C.唠叨láo
2.A解析:
(“南辕北辙”说的不是不同人之间的分歧,而是指行为和目的的背离:
心里想着往南去,却驾车朝北,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流传”与“留传”都表示“传”,但有三点不同:
1.“流传”既指向后世传,也指向四处传,“留传”只指向后世传,如“他的事迹到处流传”,便不能用“留传”。
2.主观上传,用“留传”不用“流传”,如:
将这种精神留传后世。
3.先祖传给家族后世,用“留传”不用“流传”,如:
这幅画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芳邻”是敬称,只能用于指称对方。
)
3.D【解题思路】ABC均有比拟修辞,D是夸张。
4.B(宜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B(②是对第一句话的形象说明,④③应紧连一起,①④是并列。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A解析:
策,方略。
7.B【解题思路】B项,“官员政绩”不属于工部掌管。
8、
(1)现在却(让他们)母子分离,家庭流离散落,皇上难道没有感恩之情和同情之心吗?
【评分标准】
(1)得分点:
乃,却,竟然;离析,分离;独,难道;语句通顺。
(2)略
9、劝皇上严格要求兖国公主;批评皇上责降李玮不责降公主做法不公。
【解题思路】作答是,要抓住两次进言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组织答案。
根据第一次进言中“愿陛下教子以太宗为法,公主事夫以献穆为法”,可归纳出答案的第一点;根据第二次进言中“玮既责降,公主亦不得无罪”,可归纳出答案的第二点。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答案:
(1)①面积小、②环境清幽(景色怡人)、③设施简朴(简陋)。
(2)隐士(隐者)。
评分建议:
特点,3分,一点1分;身份,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①“胸中无事”:
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意;②“风景争来趁游戏”:
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
③“称心如意”:
对晚年美好时光的珍爱;
④“剩活人间几岁”:
对去日无多的感伤;
⑤“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退隐嘉禾、忘却尘世、超然物外的陶然。
评分建议:
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没有结合词句分析,如情感表达正确,每点得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略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①塑造老二孝顺儿子的形象,为下文方奶奶自责和心疼老二做铺垫。
(2分)
②介绍老二新宅子的由来,讲述他拾破烂致富的经历,为下文老二劝母亲不要拾麦提供情节依据。
(2分)
14.①她从事农业劳动几十年,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土地和土地生长的一切。
(2分)
②拾麦是她的精神寄托,她从中可以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2分)
15.线索:
拾麦(1分)
①以拾麦为线索,将老二劝阻方奶奶拾麦,方奶奶因不能拾麦坐卧不安,方奶奶偷拾,老二给钱,方奶奶生病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故事叙述更加流畅。
(2分)
②拾麦使方奶奶与老二产生矛盾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1分)
③通过拾麦这件事,引发读者思考,如何对待老人才是真正的孝顺,要尊重老人的精神需求。
(2分)
16.①老二的话一是说给别人听,让别人知道自己不赞同母亲拾麦,以证明自己孝顺。
二是说给母亲听,以证明自己不让她拾麦是明智的。
(2分)
②方奶奶的眼泪是不被理解的眼泪,自己生病是儿子不让拾麦所致,儿子却做出相反的解释,不被儿子理解,又不能说,内心痛苦矛盾。
(2分)
③两个人语言与行为相悖,表现了母子之间的隔阂。
(2分)
④儿子的“孝顺”,反而引起母亲的痛苦,变现了孩子们并不知道也不尊重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2分)
答到任三点满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7.先说明明孝陵照片的产生,概括阐述这些照片的意义;接着以康有为诗句为材料,说明明孝陵曾是唤起民族感情的象征物;再以康熙题字、感叹为材料,说明明孝陵在社会变迁中曾是各方势力利用的空间。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首先对第二段进行层次划分,抓住“作为仪式空间的明孝陵,……仍是唤起民族感情的象征物”“明孝陵因……在社会变迁中成为各方势力利用的空间”两个关键句,分出三个层次,然后对其进行归纳。
18.在清人入主中原的政治背景下,明孝陵可以成为民族感情的象征物,孙中山借此重申民国政权的合法性,这是对集体认知的重塑。
国民党在明孝陵张贴宣传诸如“驱逐投机分子”之类的海报,抛开民族记忆与个人记忆,是用“贴标签”的方式表征意义。
【解题思路】后来的国民党利用明孝陵作宣传的本质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表征意义”来概括,但要揭示出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孙中山利用孝陵作宣传的本质,都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特别要抓住“意义不断丰富”“唤起民族感情的象征物”“集体认知”“重塑记忆”等词语,进行融会贯通的分析。
19.抛尸大洋,不给基地组织留下缅怀、祭奠本·拉登的仪式空间;防止恐怖势力借本·拉登的墓葬地唤起更大的反美感情;彻底消灭本·拉登的遗址空间,防止各种损害美国形象的意义的容纳和聚合。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本中关于明孝陵遗址有哪些“意义与记忆”,然后以此为依据,分析美国人的目的。
根据“明遗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民国政权加以缅怀、祭奠的仪式空间”,可以归纳出答案的第一点;根据“可触可感的遗迹仍是唤起民族感情的象征物”,可以归纳出答案的第二点;根据“空间是一个被不断赋予意义的流动之域,……并容纳和聚合多种意义”,可以有答案的第三点。
【参考译文】
公名光,字君实,他的祖先是河内人,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
安平献王的裔孙征东大将军司马阳,最初葬在现在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此在这里居住。
从高祖、曾祖开始连续五代因社会衰败动乱都没有做官。
司马光公升任为起居舍人,同掌谏院。
苏辙提出直言的方略,纳入第四等,但考官认为不应当收纳。
司马光公说:
“苏辙在同科四人中,言词最恳切耿直,有爱君忧国之心,不能不收。
”当时宰相也认为应当罢黜,仁宗没有批准。
说:
“求求直言,却因直而放弃,天下人怎样说我呢!
”司马光就与谏官王陶一起上疏:
“希望(皇上)为了国家自我保重,不放弃众燕饮,保养精神元气。
对后宫的嫔妃,进见要有限度,对身边的臣子,赏赐要有节制。
味美者毒烈,对奉养没有益处的,都不应该过多地进献。
”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们的进言。
兖国公主下嫁李玮,因骄恣而闻名。
司马光公上疏说:
“太宗时,姚坦任兖王(即公主)的翊善,公主有过必定进谏,公主身边的人教兖王假装生病。
过了一个月,太宗召兖王的乳母,入朝问兖王的起居情况。
乳母说:
‘兖王没有病,因为姚坦的缘故,心情不好才生病的。
。
’太宗发怒,说:
‘兖王年少,不知道这样做,是你们教她的。
’杖打乳母几十下,召来姚坦当面安慰勉励他。
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是太宗的女儿,真宗的妹妹,陛下的姑母,谦逊恭敬,遵循礼法,天下称她贤惠。
希望皇上教育女儿子以太宗为榜样,公主对待夫家以献穆为榜样。
”不久公主不能安心在李家为妇,皇上下诏书让公主丈夫李玮出任卫州,公主会后宫居住,而李玮的母亲杨氏随李玮的哥哥李璋生活,散遣李玮的家人。
司马光公进言说:
“陛下追念章懿皇后,因此才让李使玮娶公主。
现在却让他们母子分离,家庭流离散落,皇上难道没有感恩之情和同情之心吗?
李玮已经收到责降,公主也不能无罪。
”皇上感动醒悟了,下诏降公主降封为沂国,对待李家的待遇没有减少。
司马光公共效力四朝,都受到皇上的敬重。
但神宗对司马光公了解最深。
他想到对皇上应有所报答,曾摘引孟子的话,说:
“责难人君是恭谨,陈说善行驱除邪祟是敬重,说我君主没有能力是仇敌。
”因此虽然议论违忤常情,但神宗理解他的用意,待他越发敬重。
及至授予他资政殿学士,这是有意再次起用司马公也。
再次起用司马光,哪里会是无缘无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