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43863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地铁车站主体施工方案.doc

施工组织设计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车站主体部分(包括围护结构)总长度204.1m,总宽度25.4m,总高度20.28m,局部(断裂带处)总高度22.28m。

车站地面标高18.1m,结构覆土厚度0.5~1.1m。

车站土方开挖、围护结构、钢管灌注桩、主体梁板墙结构、防水等施工工艺流程见车站主体结构总体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9.测量控制及施工过程监测

9.1施工前平面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复测

施工前邀请设计院和南京地铁公司技术部门进行现场交接测量控制桩点,办理交接手续。

开工前组织测量人员对设计院或地铁公司交的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测量,复测导线点的坐标和水准点的高程的准确性,复测后将测量结果上报监理工程师,并与所交控制点原结果进行对比,如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所交的控制点可作为施工放样的基准点,如超出误差范围,则由设计院或监理工程师进行修正,在控制点完全无误的情况下方可作为施工控制点。

9.2加密复合导线布设

本工程结构主体成矩形,本着以主体结构为主的原则,应在矩形周围布设“井”字形加密控制桩,但因本工程地处交通枢纽路段,不能断流,结构分区施工,不可能与普通独立结构一样用“井”字网控制,因此拟在主体周围布设一圈附合导线点,加强点位钉测的灵活性,不通视处直接根据现场条件钉测临时支导线点,以极坐标形式放样,仪器选用I级光电全站仪,点位放样后现场二次拉距校核,并形成书面资料备查。

导线平面布置见图9-1:

测量导线平面布置图。

导线点埋设混凝土标石,先做100mm×100mm×10mm大小的钢板块,镶直径1-2mm深为6mm的铜芯标志,导线点应埋设于基坑及竖井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所做的导线点应不易破坏,点位安置完毕且稳固后,依据设计院所交桩点用全站仪引测,经平差计算后得出点位精确坐标值,上报监理单位。

测量导线精度标准见下表。

测量导线精度标准

表9-1

导线平均边长

测角中误差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导线全长闭合差

测角

精度

测距

精度

测回数

测边

形式

350m

2.5”

≤8mm

≤15mm

≤1/14000

2”

2+2ppm

2

对边

观测

9.3高程控制点加密

加密水准点在原交高程桩点基础上进行,水准点应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8 L(L为复合水准路线长度,以公里计),使用的仪器、标尺及操作方法精度指标均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加密水准点应埋设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

9.4主体结构盖挖施工测量

主体结构测量采用两井定向定位,在顶板两个出土口用激光铅直仪投点,一次投点最大不大于5×10-5H,H为深度。

每次投点独立进行,共投三次,三点互差≤2mm,取中后为所投标准点。

然后依据图纸尺寸、点位坐标及轴的相对关系进行地下测设。

9.5水准点的引测

水准点引测之前,必须对地面起始点进行复核,以防地面水准点的沉降,从地面通过出土口用50m钢尺悬挂向下导引高程,钢尺必须通过鉴定,井口上下两台水准仪同时读数,每次错动钢尺3-5cm共测三次,引测高程的高差差不大于3mm,取平均值。

地下与地上水准点要定期联测,地上水准点要定期与原始水准点联测,保证施测精度。

9.6施工过程监测内容

本工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周围建筑物沉降、围护和支撑体系安全、地层和地下水位变化、爆破效应、本工程主体结构状况。

监测的项目、方法和测点布置见下表9-2,图9-2:

施工监测点位布置图。

车站结构施工监测情况表

表9-2

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

测点布置

1、周围构筑物

鼓楼隧道裂缝观测

裂缝观测仪

每10m设一观测点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基坑60m范围,测点间距5~15m

基坑周围建筑物的

沉降及倾斜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基坑周围地下管线沉降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2、围护和支撑体系安全

桩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

经纬仪、水准仪、铟钢尺

沿围护结构布置,测点间距5~15m

桩体水平位移

测斜管、测斜仪

1、2号风井内支撑应力

应力测量仪器

在内支撑上贴电阻片

3、地层和地下水位变化

围护结构裂缝及

渗漏水观察

目测

开挖后及支护后进行

围护结构外侧2~5测孔

地下水位量测

水位管及地下水位仪

孔隙水压力

孔隙水压力计、频率接收仪

地层土体水平位移

测斜管、测斜仪

每20~30m测一个断面,

每个断面2个孔

地层土体垂直位移

沉降管、分层沉降仪

4、爆破效应

破振动效应测试

采集仪及速度、加速度、位移传感器

鼓楼隧道布置及周围建筑物各布置3组

5、本工程主体结构状况

主体结构的沉降、挠曲

精密水准仪、钢尺、裂缝观测仪

每10~15m测一个断面,每个断面9点

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精度要求为: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0.1mm,水平位移变形点中误差±0.1mm。

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视线长度≤0.3m,视距累计差≤1.5m。

地下水位测试精度为±10mm。

9.7各分项工程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9.7.1围护结构裂缝及渗漏水观察

目测,并对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照片,并素描。

9.7.2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量测

(1).监测要点:

监测时应严格按照GB12987-91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

沉降点间距和复测周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测量规范》及南京市地方测量规范执行。

(2).监测频率:

围护结构及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外10米内1~2次/2天,基坑外10~20米内1次/2天,基坑外20~30米内1次/3天,基坑外30米外1次/周。

(3).数据处理:

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汇总成沉降变化曲线。

9.7.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及倾斜观测

(1).监测要点:

监测时应严格按照GB12987-91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

沉降点间距和复测周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测量规范》及南京市地方测量规范执行。

(2).沉降点布设:

沿基坑外两侧60米范围,测点间距5~15米。

(3).监测频率:

围护结构及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外10米内1~2次/2天,基坑外10~20米内1次/2天,基坑外20~30米内1次/3天,基坑外30米外1次/周。

(4).数据处理:

每次监测完成后,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沉降曲线。

9.7.4基坑周围地下管线沉降观测

(1).监测要点:

监测时应严格按照GB12987-91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

沉降点间距和复测周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测量规范》及南京市地方测量规范执行。

管线保护按照业主、管理单位的要求或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2).沉降点布设:

将沉降测点布置于管线的顶部。

每5~15米布设一个。

管线保护测点在开挖处管线外露的部分视现场情况用抱箍式或套筒式安装。

(3).监测频率:

围护结构及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外10米内1~2次/2天,基坑外10~20米内1次/2天,基坑外20~30米内1次/3天,基坑外30米外1次/周,或按业主、管线管理方的要求的频率监测。

(4).数据处理:

将各沉降点沉降值汇总成沉降变化曲线。

9.7.5桩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

(1).设置要点:

用全站仪测出各测点对基线的偏离值,两次偏离之差,就是测点垂直于视准线的水平位移值,

(2).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时,每天测2次,若有异常情况,增加到每天3~4次。

基本稳定后,每两天测一次。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数据可以得到桩顶的位移变形曲线。

9.7.6主体结构的沉降、挠曲量测

(1).监测要点:

监测时应严格按照GB12987-91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

沉降点间距和复测周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测量规范》及南京市地方测量规范执行。

(2).沉降点布设:

将沉降测点布置于结构顶部。

每10~15米布设一个断面,每个断面9个点。

(3).监测频率:

顶板施工完后,1次/1~2天。

(4).数据处理:

将各沉降点沉降值汇总成沉降变化曲线并计算得到挠度。

9.7.7地下水位量测

(1).测定要点:

将电测水位计下入导管,利用测头与水形成的通路确定水位位置,根据电缆的长度确定水位标高。

基坑开挖前读取初数,开工后根据施工进度,读取相应水位标高。

(2).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过程中测量频率2次/天,主体结构施工期间1次/2天,土方开挖后结构施工前测量频率为1次/周。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可以得到水位标高。

并汇总成水位标高变化曲线。

9.7.8孔隙水压力量测

(1).测试要求:

在安装后,立即采集各点的孔隙水压力初始值。

开工后根据施工进度,对孔隙水压力数值进行采集。

(2).监测频率:

沿结构外侧50米一个,监测结构施工期间1次/2天。

如出现严重渗水现象,测量频率为1次/天。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可以得到孔隙水压力数值。

并汇总成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

9.7.9桩体水平位移监测

使用测斜技术对护坡桩土体变形进行监测。

(1).测定方法:

基坑开挖前,将测斜探头放入导管,采集导管各点的初始数据。

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各点的数值进行采集。

(2).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纵向20~30米一个量测断面,开挖过程中1次/天,主体结构施工期间1次/2天,如出现位移值明显增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数据可以得到桩体的水平位移变形曲线。

9.7.10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使用测斜技术对护坡桩土体变形进行监测。

(1).测定方法:

基坑开挖前,将测斜探头放入导管,采集导管各点的初始数据。

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各点的数值进行采集。

(2).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纵向20~30米一个量测断面,开挖过程中1次/天,主体结构施工期间1次/2天,如出现位移值明显增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数据可以得到深层土体体的水平位移变形曲线。

9.7.11深层土体垂直位移监测

使用分层沉降技术对土体进行监测。

(1).测定方法:

基坑开挖前,将测试探头放入导管,采集导管各点的初始数据。

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各点的数值进行采集。

(2).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深层土体垂直位移沿基坑纵向20至30米设一个量测断面,埋设一周内1次/1~2天,埋设一周后1次/周,如出现位移值明显增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数据可以得到土体的时间-深度-沉降曲线。

9.7.12鼓楼隧道裂缝监测

使用裂缝观测仪进行监测。

(1).测定方法:

基坑开挖前,采集各点的初始数据。

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各点的数值进行采集。

(2).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沿隧道每10米设一个观测点,埋设后1~2次/周,如出现数值明显增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数据可以得到裂缝变化曲线。

9.7.13爆破振动效应测试

采用脉动测试法量测,以爆破作为激振源。

(1).测定方法:

爆破前,在测点安装传感器。

通过采集仪对各点的数值进行采集。

(2).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沿隧道和地面建筑物每10米设一个观测点,各布置3组。

振源距测点<10m,1次/爆1次;

振源距测点<25m,1次/爆2次;

振源距测点>25m,1次/爆3次;

(3).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数据振动波形图及振动强度的三个参数:

位移、速度、加速度。

根据三个参数结合评价标准综合评判爆破对结构物和建筑物的危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