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范畴.docx
《个人范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范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范畴
個人範疇
(第四學習階段)
1.學習目標
•為自己未來訂下目標和期望,努力向前
•能堅守原則、重誠守諾,達至言行一致
2.學習重點
•認識賭博的禍害。
•學習如何拒絕朋輩賭波的邀請。
生活事件:
輸多贏少
(不參與任何博彩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
堅毅、自制、批判的態度
學習
材料
:
甲學習材料一:
「家明的故事」(附件一)
學習材料二:
「家明的故事」討論問題(附件二)
學習材料三:
「家明的故事」討論指引(附件三)
學習材料四:
「家明沉迷賭波過程圖」(附件四)
學習材料五:
大海報20張及箱頭筆數支(教師預備)
乙教師參考資料一:
世界盃熱潮下的青年現象(附件五)
課時
:
40分鐘(一節)(時間分配只作參考,教師應按實際課時調節)
形式
:
德育及國民教育課
教學步驟:
步驟(時間)
學習重點
活動一:
熱身活動(10分鐘)
Ø教師請學生分享個人、朋友或親友是否有參與賭波活動,並請同學嘗試說出賭波活動的「好處」及「壞處」。
活動二:
「家明的故事」(25分鐘)
1.派發「家明的故事」(甲學習材料一),每7至8位同學為一組,共同細閱家明的個案,並回答討論問題(甲學習材料二)。
Ø老師派發每組數張大海報紙及一盒顏色筆,讓同學將討論結果寫於海報上,方便匯報。
2.各組同學匯報討論結果。
3.老師就着同學的觀點,作出回應(甲學習材料三),然後鼓勵同學回應老師的論點。
Ø帶動討論氣氛。
Ø鼓勵同學思考為何賭波活動會如此受歡迎,「它」的誘因何在?
Ø反省賭波可能帶來的禍害。
Ø透過故事主角第一身剖白,帶出沉迷賭波所帶來的禍害及「輸多贏少」的道理,鼓勵同學不要參與任何博彩活動。
Ø透過分組討論,引發學生對足球博彩作多方面的思考及分析。
教師總結(5分鐘)
參考:
賭波或其他博彩活動如賽馬、六合彩、打麻雀及玩啤牌等,在現今的香港社會,似乎是十分普通的事。
加上賭波、賭馬及賭六合彩合法化、普及化、甚至以慈善來作「包裝」,賭博不知不覺間被「合理化」為一種娛樂方式。
然而,博彩畢竟與娛樂不同,參與博彩時,難免存有僥倖或貪婪的心理,扭曲個人價值觀。
一旦沉迷賭博,更可能影響個人社交生活、生活習慣、與家人的關係,甚至個人前途等(見甲學習材料四「家明沉迷賭波過程圖」)。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不接觸任何形式的賭博,替自己設下底線,並堅定地維持原則,是最有效對抗賭博的方法。
延展活動
搜尋一年內有關賭博禍害的新聞,配合課堂的反思,撰寫一篇500字內的議論文章,題目自定。
甲學習材料一
家明的故事
(球場內,一場足球比賽剛結束)
家明:
國雄,今晚藍魔對車仔那場賽事,你看好哪一隊?
國雄:
還用多說嗎?
一定是藍魔啦,單是迪尼和戴維斯,已經足以衝散車仔吧!
家明:
又不可以太小看車仔,李昂和奧蘭度也不是等閒之輩,加上五萬磅週薪的龍門拜倫,絕對可以斬妖除「魔」!
國雄:
不如我們賭一頓飯,誰輸了誰作東!
家明:
何必要輸了作東呢?
我已經在馬會重鎚出擊,下了四百元一注車仔勝,贏了之後,讓我請你吃一頓好的!
國雄:
家明,你又賭錢嗎?
這樣不太好吧,況且你未滿18歲,如何可以入投注站呢?
家明:
我叫爸爸替我買的,反正他亦有投注賽馬及賭波。
國雄:
甚麼?
他支持你賭博嗎?
家明:
不要左一句賭博,右一句賭博那麼難聽,我只是增加看球的刺激性罷了!
況且,香港何人不賭?
賭馬、六合彩及賭波,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輸了便當作做善事吧!
你也投注一點嘛!
國雄:
我可不會入投注站!
家明:
哈哈,現在有電話及網上投注嘛!
我叫爸爸打一下電話便可以投注了!
(結果比賽是車仔險勝2:
1)
家明:
(歡天喜地)國雄,一起去吃宵夜,反正只是馬會請客!
哈哈!
這陣子,我的眼光還真不錯,每次都可以貼中賽果,收穫可不少呢!
(一年後)
家明:
國雄,可否借一百元給我!
國雄:
又將吃飯錢輸光了?
家明:
唉,近來不知行甚麼衰運,運氣十分差,車仔臨完埸亦可以被藍魔追和一比一,害我輸了不知多少錢!
國雄:
你不是說你想出了一條「必勝方程式」嗎?
為何會輸?
家明:
不要再提那條方程式。
理論歸理論,我原以為第一場買一百元,若輸了到第二場便買二百元,再輸第三場買四百,如此一來,只要三場之中,勝出一場,我便可以贏錢,勝算是否較高?
但即使我事前做足功課,了解過各球隊的出場陣容、過往賽績、對陣紀錄及球員狀態,以為穩操勝券,最終都可以連輸三場。
一百、二百、四百地輸,之後根本沒有本再下注……唉……
國雄:
家明,算了罷,輸了便輸了,不要再想了!
這一年間,我見你愈來愈沉迷賭波,很替你擔心。
平常星期六、日找你踢波,你總是興高采烈,現在你到球埸,便帶著一份波經,經不離手,中場休息又好,完埸又好,甚至吃午餐的時候,便只見你在「煲經」。
以往你跟我們總是有說有笑,談天說地,檢討球賽的得失,現在大家都說你在扮cool,玩自閉。
家明:
啊!
他們是這樣說我嗎?
你不說,我還不知呢。
不過你的提醒,倒令我反省了很多事情。
過往看足球的時候,我很享受整個過程,亦會看得咬牙切齒,口沬橫飛。
現在看球則只看着時鐘,常問「為何七十分鐘,仍未進球?
」、「你是否懂得踢球,這樣容易的球,亦不能射進龍門,你不要害我輸錢呀!
」然後破口大罵,久而久之,看球賽依然很緊張,但已經不是先前一種享受「過程」的感覺,而只是著重球賽的結果——輸或贏。
國雄:
你知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由「睹波」變「賭波」?
家明:
我不知道……最初看足球,只捧自己喜歡的球隊,其他球隊,我不會留意。
但自從可以賭波後,便更加留意其他球隊。
你知道現在的博彩活動五花八門,可以「三穿一」、「六穿一」、甚至「八穿一」,「刀仔鋸大樹」。
我記得有一次用二十元買了一條「六穿一」,居然讓我贏得千多元,但我第一個念頭並不是開心,而是怪責自己:
「為何我只買二十元,而不是一百元、二百元,那麼我不就有幾千元或萬多元嗎?
」之後,賭注開始愈來愈大,花在「煲經」的時間亦愈來愈長,你只要看一看星期六、日的波經,可投注的場次以百計,英超、意甲、西甲、德甲、歐聯……應有盡有。
我亦記得有一次星期天與你們一起看戲,戲是很棒的,但我心中便老是惦記著「藍魔對車仔」的賽果,好不容易看完戲,便在街中四圍看,看看是否有賽果的報道,心不在焉。
因為賭波的關係,以往我只挑選特別的賽事來看,現在是只要有下注的,我亦絕不放過,每個星期六、日,便由晚上看至深夜,經常都睡眠不足,功課做不好,考試亦沒精神溫習。
國雄:
聽你如此說,我想起了志強。
他曾經是我們球隊的最佳中鋒。
但自從沉迷賭波後,便變了許多,輸了錢便向我們借錢,最終現在連我們亦不敢再見。
家明:
我記得他,他的金句是:
「搏一搏,唔駛咁『頻撲』!
」、「賭一賭,舒活筋絡」、「小富由儉,大富由賭」。
國雄:
其實只要細心一想,便知道賭博是「輸多贏少」。
我最近進行的專題研習,便以賭博為題,搜尋了許多關於博彩業的資料。
香港政府每年在博彩稅之收益以百億計,澳門更誇張,大概八成稅收從博彩稅得來,單是08年首半年,便有206億博彩稅之多。
這些錢,從何而來?
當大家覺得自己是專家的時候,我們亦知道博彩機構亦會聘請很多專家作為「操盤手」,在賠率方面作出很多的分析,若是一些強弱懸殊的球賽,賠率只是10賠1或2,即贏只有2元,輸或和則輸了10元。
只要十場中有一、二場「爆冷」,強隊和或輸,博彩公司已封了蝕本門。
誰又願意做賠本的生意呢?
因此,雖非「十賭九騙」,但「十賭九輸」應該離事實不遠。
家明,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何喜歡博彩?
家明:
我不肯定……我最初純粹是因為增加觀看球賽的趣味性,但偶一投注,又贏了錢,便開始每次看球賽都會估計賽果,猜中時便總覺自己眼光獨到,不自覺地多了投注。
贏錢時意氣風發,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輸錢時又很不甘心,總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加上五花八門的博彩方式,實在像是一種挑戰,只要你中了一次「六穿一」,你便認為一定有第二次、第三次,自信心便不自覺地膨脹起來,很興奮,甚至得意忘形。
我想就像吸毒一樣,第一、二次或許是「你玩藥」,但一上癮後,便是「藥玩你」。
因此,博彩跟吸毒一樣不能有「第一次的興奮」,否則便會上癮,欲罷不能。
國雄:
你說得對!
甲學習材料二
討論工作紙
1.從個案中,你認為家明是如何慢慢地由享受觀賞足球活動,變成沉迷賭波?
2.除了個人因素,你認為有哪些社會因素助長此行為?
3.若長期沉迷賭博,會衍生哪些問題?
4.
若同學皆喜歡賭波,自己不參與,可能被認為不合群及減少共同話題。
被「朋輩接納」及「朋輩壓力」的問題可以如何處理?
如何拒絕同學的邀請,又不致影響大家的關係?
甲學習材料三
討論問題指引:
1.從個案中,你認為家明是如何慢慢地由享受觀看球賽,變成沉迷賭波?
Ø最初是為增加看球賽的刺激性,小注怡情,並曾贏過錢;
其後覺得自己的眼光獨到,更加肯定自己,提升對賭博的信心。
Ø以小博大(六穿一)後,引發更大的貪心,想贏取更多的金錢,不勞而獲
Ø及至輸錢,又想贏回金錢、自信心和自尊。
Ø陷入困局:
無論贏錢或輸錢皆給自己「合理」的理由繼續賭博行為。
(教師可將同學的論據綜合成以上流程。
)
3.若長期沉迷賭博,會衍生哪些問題?
Ø金錢損失
Ø養成僥倖的心態,常希望可以一天致富
Ø虛耗很多時間在閱讀博彩資訊上
Ø影響日常的社交、生活習慣(如看球賽而日夜顛倒)
Ø影響與家人及朋友的關係
Ø影響學業及前途
Ø影響情緒,心情大上大落(為贏錢而興奮、輸錢而失落)
Ø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不能自拔
2.除了個人因素,你認為有哪些社會因素助長此行為?
Ø賭波合法化、普及化:
若非賭波合法化,年青人根本沒有如現在般多「途徑」去合法賭博。
Ø家明父親亦有博彩習慣,甚至替他下注。
Ø大量博彩資訊流通:
很多報章,網頁皆有大量博彩賠率、分析等資訊,令
青年人很容易接觸,耳濡目染下,增加賭博行為的可能性。
Ø將博彩娛樂化及慈善化:
很多電子媒介在介紹足球節目或評述時,亦有提
及賠率;且將博彩行為「慈善化」,強調一定比例的博彩收益捐作慈善用
途,淡化了博彩背後衍生的種種問題及對人心態的影響(如一朝發達、不
勞而獲、僥倖及貪心的心態等)。
4.若同學皆喜歡賭波,自己不參與,可能被認為不合群及減少共同話題。
「朋輩接納」及「朋輩壓力」的問題可以如何處理?
如何拒絕同學的邀請,又不致影響大家的關係?
Ø很多時同學在「群眾」的壓力下,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從眾」行為,以求得到朋輩的認同。
但同學若想深一層,了解「和而不同」這道理,便不會感到那麼難拒絕朋友的不同需求。
試考慮一下以下的情況:
(i)兩夫婦結婚,恩愛異常,是否等同從來不吵架、所有興趣皆一致?
若丈夫喜歡賭波、打壁球,太太喜歡逛街購物、打羽毛球,另一方是否都要「互相配合」,才不致影響感情及關係?
(ii)面對中四選科,自己對中史和歷史科感興趣,但大部分同學選物理和化學科。
若不與同學選擇同一科目,是否便等於不合群,及會影響大家的感情及關係?
(iii)你十分喜歡吃榴槤,很想推介它給你的朋友,讓他/她們分享你的喜好。
但他/她們不接受,會否因此影響大家的感情?
在與朋友相處時,同學要謹記不要陷落於「非黑即白」的思想,即「不『埋堆』,便等於不重視朋友」,就算再好的夫妻、朋友、親人或同學,亦有意見或嗜好不一樣的時候,不從眾並不等於否定同學的意見或嗜好,反而應明白這是個人的喜好、選擇問題而已。
以賭波為例,若有同學喜歡賭波,而嘗試游說你時,若你自己是不喜歡的話,只要:
(i)以一種平和但堅定的語氣,平靜而尊重的心態來表示「理解對方
的想法」;
(ii)然後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立場」,不要令對方認為你在指責他,
而只是你個人的喜好的話,相信你的選擇是會被接納及尊重的;
就正如你不會強迫你的朋友,做他/她們不喜歡的事一樣,
例如:
‧「雖然對你來說,小注可以增加看球賽的刺激性,但我擔心自己「太緊張」勝負,反而享受不到球賽的樂趣。
」
‧「雖然投注20元只是很小的數目,贏了有數十倍的回報,輸了或亦有助慈善事業,但我寧願拿20元去吃一碗麵,對我來說更為實際。
」
‧「我不喜歡博彩這玩意,但我很樂意與你分析我喜歡的那場球賽的形勢。
」(而不是所有下注賽事)
甲學習材料四
家明沉迷賭波過程圖
賭波合法化
乙教師參考資料一
青少年意見調查系列 <一五二>
「世界盃熱潮下的青年現象」
(新聞稿)
二○ ○六年六 月八日
世界盃即將開鑼,香港青年協會剛完成的全港性青年意見調查發現,在546名年齡介乎15-34歲的受訪青年中,分別有超過四分一青年計劃通宵睇波(27.0%),或一邊睇波一邊飲酒(26.2%)。
不過,計劃請假睇波者只佔極少數(4.2%)。
調查亦顯示,在世界盃熱潮下,青年面對不少有關參與賭波的試探:
一成二(11.9%)青年計劃在世界盃賽事中投注,即佔65人;當中男性、在職或年齡組別於25-29歲者有較高比率表示會參與投注。
在該65名青年中,較多人預計投注五百元,而個別情況由低至廿元或高達五萬元不等。
與此同時,逾兩成(22.5%)青年更透露,他們會與朋友就世界盃賽事作輸賭;青年在這方面的態度,與他們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或職業,統計上均沒有顯著的差異。
至於朋友之間的「賭本」,主要是「請飲茶食飯」或「考眼光/贏牙骹」等。
雖然世界盃未正式開鑼,逾兩成(21.2%)受訪青年認為世界盃帶給他們的正面影響是心情轉得更好或更開心,但亦有不少青年認為世界盃帶來負面影響,其中較多人表示是增加賭波意欲(12.6%),以及認為會引致睡眠或精神不足情況(9.4%)。
而當被問及如知道有朋友或家人參與賭波活動時會怎樣處理,較多青年表示會採取「任由對方」的態度,分別佔五成八(58.1%)及四成七(47.4%);另外,只有一成(10.4%)青年表示會參與反賭波活動。
香港青年協會呼籲青少年應響應「睇波不賭波」,並在觀賞球賽時,要提高警惕,切勿參與和沉迷賭波活動。
該會亦呼籲青少年在世界盃期間多加注重身體健康,家長更應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
該項名為「世界盃熱潮下的青年現象」調查,於二零零六年六月四日至七日進行,以隨機抽樣方式,用電話成功訪問全港546名15-34歲的青年。
結果顯示,在世界盃熱潮下,接近四成七(46.6%)青年表示會與朋友一起睇波;另有接近一成九(18.9%)表示於世界盃期間會增加消費;一成一(10.9%)則表示會減少參與社交活動。
調查發現,青年主要是透過新聞報道、電視電台節目、以及報章雜誌等途徑得知有關世界盃的消息;而球賽結果(30.6%)或賽事的經過(28.6%)是他們最感興趣的部份。
面對世界盃種種的宣傳活動,接近三成七(36.8%)青年認為情況非常熱鬧,亦很有氣氛;然而,分別有一成多認為宣傳活動過於商業化(14.7%)或娛樂化(11.3%)。
來源: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