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3551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单元 单元写作 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单元单元写作体验情感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

训练目标

 掌握、运用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

本单元主要学习回忆性散文。

老舍先生以其质朴的文笔,塑造了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世纪老人”冰心和巴金的坦荡、真诚的纯真友谊,成为文坛流传的佳话,影响深远。

回忆性文章主要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写情感。

自古以来,文因情而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情是流动于文章中的一股清泉,是文章富于生命鲜活感的血脉。

字字句句总关情,没有真挚的感情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文本借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父亲的手

(1)

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以孩子温暖。

(2)

——题记

自我有了记忆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

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

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

(3)

尤其(4)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力却很惊人。

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一块砖一样厚重。

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

(5)

  记得我八岁那年,(6)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铤而走险——偷,大概偷了三十块钱,当然,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

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有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脸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

当天,当父亲的“砖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

(7)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

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6)父亲第二次打了我,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势,十七岁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

(8)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

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

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时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了他的食指之中。

父亲宽大的手掌,最终还是落下了,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眼神复杂,不知那里包含了多少情感,有期待,有愤怒,也许还有失望。

(9)

我愕然了,我没有想到父亲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想过,当我有力气抓住他挥向我的手时,我会得意地笑,会张狂地笑,会毫不畏惧地和他对视。

(10)但我没想到父亲只是用手抚了抚我的头,还留给我那样一个复杂的眼神。

父亲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背影。

父亲有些驼背了,身子却更胖了,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到父亲的手,那不仅仅是惩罚我的利器,更是温暖我的太阳。

(11)

回想起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想到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准备早餐的父亲的手;想到每天晚上十一点要去学校自习室接我的开着车的父亲的手;想到帮我涂药的那双手;想到抚摸我的头的那双手——我父亲的手。

(12)

我忽然对着父亲的背影大声喊:

“爸,我会努力的!

”父亲的身影猛然一顿。

终于,他缓缓扬起了手!

像太阳一样!

(13)

(1)题目即是本文的线索,作者以手写人,通过对手的描写写出了父亲的严厉与慈爱。

(2)“题记”为文章奠定了基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第一段既有描写,又有议论。

(4)第二段中的“尤其”一词突出了主题。

 

(5)总起句,也是回忆的开始。

(6)从八岁到下文的十五岁、十六七岁,作者在按时间顺序记叙。

“我”在长大,同时也意识到了父亲对自己不仅是严厉。

(7)手有多重呢?

用自己“哭了”做了侧面描写。

 

(8)比较典型的语言,既有恰当的比喻,又有古诗词的引用,还有口语化语言的运用。

 

(9)“最终”写出了既在意料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

 

(10)出色生动的心理描写。

 

(11)点题的句子。

 

(12)四个“想到”强化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情。

 

(13)结句既回扣了题目,又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总评

 题目“父亲的手”从表面来看似乎与图文关联不大,但是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是取“伸出是温暖的服务”这个角度立意的,因此切合题意。

同时这是一篇情感真挚的回忆性散文,通过写父亲的手,先写父亲的严厉,次写父亲的慈爱,字字句句打动人心,如“父亲有些驼背了,身子却更胖了,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到父亲的手,那不仅仅是惩罚我的利器,更是温暖我的太阳”,这样的句子让读者感同身受。

此外,本文刻画的父亲形象极为丰满,那布满老茧的手,那铁着一张脸的黑脸大汉,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食指之中的父亲,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严厉与慈爱的倾向,是温暖的象征。

技法总结

(1)安排好文章的结构,从基本顺序写起。

(2)设置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情节。

(3)叙述、描写和抒情巧妙融合。

(4)以口语为主,语言要朴实感人。

作文命题: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病文展台

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①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常常想起家中的母亲。

一想到母亲,我就伸手摸摸枕下的那根稻草绳,胸中的热血便流遍全身……

②在期中考试中,我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我很后悔。

虽然老师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但我心里仍然有着解不开的疙瘩。

周末请假回家,一路上我无心欣赏两旁的风景,只想往家里赶。

(2)回到家里一看,您生病正躺在床上休息。

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

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然间,抬头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

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熟悉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

迷茫中,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搓成绳子的情景。

③还记得那个夜晚吗?

天黑黑的,父亲在屋里一言不发,默默地抽着闷烟,烟雾缭绕,熏得您咳嗽不断,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

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3)

④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

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在沉默了很久之后,父亲猛地掐灭了烟头,起身去了邻居家,我的心依旧沉沉的……

⑤“姑娘,你买啥?

”老伯的问话打断了我的回忆。

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

⑥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

(4)

病因分析

本文以“稻草绳”作为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在回忆中穿插去市场给母亲买菜和父母为“我”筹集学费的事情,表达了“我”和母亲之间的深情。

但文中叙述成分过详,抒情成分不足,淡化了“我”心中因母亲而触发的情感,从而削弱了“我”对母亲的浓浓的爱及感激之情。

为此可以做以下升格调整:

(1)在第①②段之间加入一个抒情段落,抒写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和第①段相照应。

(2)去掉第②段中“我”考试后的情况及回家路上的感受描写。

(3)第③段中应重点描写母亲搓草绳的情态,点明最后母亲用一个假期搓的草绳,换来了“我”的学费,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及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德。

赋予“草绳”不寻常的意义,为下文收藏“草绳”做铺垫。

(4)结尾平淡无奇,应重点写出母亲的“草绳”对“我”产生的重大影响,借“草绳”歌颂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深化文章的主题,升华作者的感情。

佳作再续

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常常想起家中的母亲。

一想到母亲,我就伸手摸摸枕下的那根稻草绳,胸中的热血便流遍全身……

母亲啊,您可知您坐在门前编制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伴我一年又一年……

还记得您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

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然间,抬头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

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熟悉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

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子……

还记得那个夜晚吗?

天黑黑的,父亲在屋里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手一颠一颠的,稻草就

编成了草绳。

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

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

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居家,我的心依旧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

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

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

命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回忆是什么?

回忆是奶奶舍不得吃的红枣,是妈妈灯下缝衣的纤纤银针,是爸爸恨铁不成钢的巴掌,是友人鼓励的肩膀。

回忆是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劝勉的话。

回忆是一首忧伤的歌曲,是一枚青涩的苹果,是一张泛黄的照片,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回忆是悲伤,是欢乐;是酸,是甜。

回忆是那百味瓶,但尝到尽来,舌尖还绕有清甜。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和感受?

请以“回忆”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答案精析

实战演练 巩固反馈

审题导引

“回忆”这个话题适合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等。

题材很宽泛,但一定是往事。

可供回忆的东西很多,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

回忆是对过去的缅怀,是对过去的反思,是对现在的规谏,是对未来的展望。

回忆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回忆就没有现在与未来。

所有的现在都会成为往事,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很多美好的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物,我们可以从回忆中汲取力量,矫正步伐,获得慰藉,感受美好。

观察中外名篇佳作,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对人、事的感情寄托在具体的某个物上,托物言志,把物(景)、人、事、理融为一体,都非常感人。

因此首先要选好一个思想感情的载体(可以是上面材料里提到的那些事物,也可以自己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缺少对这个物(景)的必要描绘。

其次要想文章生动感人,就要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事写。

最后文以情动人,无论叙事还是议论,都要有真实饱满的感情。

佳作展台

妈妈的糖饼

一看见芝麻糖饼这种古老的食品,我就想起了过去。

有多久没有吃过妈妈包的芝麻糖饼了?

这种家常食物再普通不过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不能忘怀。

这是一种发面的芝麻白糖馅儿的烙饼,圆圆如月,粘满了细细的面白,两面烤得发黄,都有星星点点、深深浅浅的焦黄的烙印;芝麻末儿和着糖的甜香味,伴随着麦香味,涌入鼻孔,令人舌底生津,拿起一个,外焦里嫩,忍不住咬一口,嗯……看到如琥珀般温润的芝麻糖馅儿均匀夹在中间,还没细嚼呢,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慢慢品尝,那种说不出的香甜味儿渗透到我的五脏六腑,渗透到了我的每一根神经……但请你相信,妈妈包的芝麻糖饼绝不会让人感到香甜得发腻。

这香甜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在我的记忆里,一年中至少有两个节日,妈妈要给我们烙糖饼。

一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即“祭灶”的那天,妈妈总要发一大盆面,给我们烙糖饼。

在等面发的过程中,妈妈先把自家种的白芝麻过水淘干净,放到锅里炒,炒得芝麻在锅里劈啪响,炒出香味,就立即出锅。

再把芝麻倒在一张大面板上,用小擀面杖碾压成碎末,装在一个大搪瓷碗里,拌上白砂糖,馅子就弄好了。

面发好后,妈妈把面揉好做成一个个比鸡蛋大点儿的记子,用小擀杖擀成圆形的比铜钱厚点儿的皮儿,填上馅儿,像包包子一样,一点一点把边往中间收起来,在面中间拧成一个小疙瘩,按下去,放在面板上用手掌按压几下,翻过再按压几下,这一个圆圆的糖饼就包好了。

那时候,家里人口多,我家的锅,锅口像水缸口那么大,有一尺深,一锅可以烙四到五个饼子。

烙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火候,那时候都是烧麦草或棉花秆儿,火大了会烤糊了;火小了容易夹生,外壳不黄。

那时候烧火的总是我,因为我和妈妈配合得最默契。

等烙出一大盆芝麻糖饼的时候,我们就开吃了。

暖融融的屋子里,看到我们姐妹弟兄几个围着油漆斑驳的圆桌,吃得嘴角流糖满嘴白乎乎的样子,在灶台边忙碌的妈妈嘴角洋溢着笑意,是柔柔的满足的笑。

在那个生活刚达到温饱的年代,这样的快乐很简单,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回味不已。

我还记得弟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吃糖饼。

妈妈说,灶王爷每年的今天都要上天庭给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百姓的家庭生活情况,要给他的嘴巴抹上糖,他上天去才会给我们家说好话,我们家一年里才会五谷丰登、和和美美。

妈妈说完,我心里就开始勾画灶王爷的形象:

他应该是一个白头白须的慈祥的小老头,应该是从我家的烟囱里架着麦秸秆的炊烟慢悠悠地升上天空的吧?

想象他在庄严神圣的玉帝面前,满嘴糊得都是糖,就只会说甜,甜,甜!

是多么有趣啊!

这时候弟弟说:

“看样子,我们能吃到糖饼,是沾了灶王爷的光了?

感谢灶王爷!

”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大家都笑了。

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不是在享受美味,而是在享受一种文化啊!

二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叫“七月半”或“鬼节”,妈妈也是要包糖饼的。

按照礼俗,这一天要祭祖,包糖饼是为了款待回家的先辈的亡灵的。

在我家里,祭祖的礼仪我们从没见过,但糖饼是要吃的。

爸爸妈妈还会谈起我们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和姥爷的一些遥远的往事。

我知道他们永远住在父母的心里。

那时候的我不禁由衷地感谢这残留的风俗和这小小的芝麻糖饼,是它们让我们铭记了自己的血脉和根本;更感谢妈妈,是她让我们又一次歆享了香甜和亲情!

我记得前些年,已到古稀之年的妈妈,快过年时仍然要烙很多糖饼。

有一次我们回家过年,老公和女儿一下子就爱上了妈妈烙的糖饼,他俩竟然吃不够,也吃不腻。

妈妈很高兴,就天天给他们馏糖饼,临走时还特意包了一大包硬要给我们带上。

我抱着这包糖饼,心里暖暖的,望着妈妈的苍苍白发,眼泪差点掉下来。

以后每逢快过年,妈妈总是会烙一些糖饼等我们回去吃。

有一年过年我们回不去,她竟让弟弟给我们送到家里来,这让我心潮涌动,说不出话。

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总被香甜充满,被幸福包裹。

现如今,妈妈永远离开了我们,我跟谁一起碾芝麻,跟谁一起包糖饼,又跟谁一起吃糖饼呢?

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包的糖饼了,再也看不到妈妈嘴角漾起的暖暖的、柔柔的笑了。

去年七月半,我回乡下为父母扫墓,来我家不久的小弟媳做了一桌菜,可我食之无味,没有了妈妈的糖饼,就像天空没有了阳光,我的心像缺了一块。

我情不自禁地向弟媳提起妈妈包糖饼的事。

她淡淡一笑,说:

“现在谁还吃它!

”我小弟媳是四川人,喜欢吃米饭,不喜欢吃面食。

她这样一说,反倒使我感到不好意思起来,我不再言语。

她并不知道我心中的糖饼情结。

她不知道,这小小的糖饼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她也不知道这小小的芝麻糖饼里蕴含着多少香甜的回忆、多少绵长深情的怀念!

以后每逢祭灶和七月半,我也要给我的家人烙糖饼吃,不仅是因为他们爱吃,还因为这小小的糖饼寄托着我的情怀,包含着我的用心。

点评

 文章以小见大,借物传情,使得作者的情怀具体可感。

用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糖饼,把母爱和传统礼俗文化联系起来,可唤起读者相似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激发读者对母爱的感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这是文章最成功的地方。

再者,紧紧围绕“妈妈的芝麻糖饼”,按照时间的顺序叙事、抒情,文章脉络清晰,内容虽多,写了四件事,但都统一在一个主题下,即对伟大的母爱的感恩和怀念,一代又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而且每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句,使得文章不枝不蔓。

结尾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作者叙述往事语言平实,娓娓道来,朴实自然。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丰子恺(  )     ②刑笞(  )

③拥衾(  )④潜移(  )

⑤纨绔(  )⑥痴态(  )

⑦芥子(  )

(2)多音字

①渐

②佣

③轧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纨绔子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真烂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秋代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思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  )

(2)整天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他的心也年轻了许多。

(  )

(3)以前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  )

辨词填空

流连·留恋

流连:

也作“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多用于对某地某景)。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多用于人与人之间)。

(1)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非常________。

(2)这次爬山,我十分________山间的野花、小溪。

三、名言警句

与“积累”相关的名句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偶成》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现代作家、画家、艺术教育家。

早年曾跟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

“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

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意味;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儿童题材。

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子恺漫画》、《子恺画集》等。

二、背景展示

《渐》出自丰子恺《静观人生》的“人生咏叹”专题。

通过《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先生对于人生的态度:

静观。

他哀叹人生的短暂,哀叹有的人不懂得珍惜时间,虚度人生。

静观也好,哀叹也好,我们从其中的一个词眼中,就可以看出丰老对于人生的严谨态度。

他希望人们要珍惜时间,好好把握住人生的每个阶段。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时间一分一秒的推移中,人们逐渐成长。

人们从孩子到老年的变化都是在“渐”中进行的,不易被察觉。

B.人们察觉不到自己的成长变化,是因为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好比人从斜坡上缓缓走下来,就不会觉察到斜坡递降的痕迹。

C.巨富的纨绔子弟倾家荡产都是在“渐”中发生的,忽然变成乞丐或小偷这样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小说中的。

D.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虽然是作者虚构的,但它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形象,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E.作者认为乘车者可以牺牲暂时的空间安乐而让位于人,而乘“社会”或“世界”大车的人,却少有明达之士。

1.课文1~3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渐”的外在表现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渐”是什么意思?

它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

都有哪些事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