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5373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docx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优秀教案申报材料

 

嘉应学院社会科学部

汪平秀李冬妮张焕新苏世隆

 

2007年7月8日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教学理念:

回归历史,走向现实,服务现实。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历史过程;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的基本理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和《临时约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为什么历史会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意义;如何理解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与妥协;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

四、教学方法与准备:

讲授法与启发式讨论教学法相结合;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图片等。

五、计划课时:

3学时

六、教学过程:

注:

标明[辅助材料]的文字部分和[知识拓展]的内容为简讲、选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

[课程导入]

提问:

你心目中的孙中山先生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对于你们的回答,我不做评价,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课去印证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接近真实地去勾描出孙中山先生的形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主讲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而清政府的腐朽更使国人陷入绝望;与此同时,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了。

为了救国救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加深。

主要表现在:

军事上:

自《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由此造成了俄与日、英、美之间的矛盾,于是在1904年至1905年爆发了一场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

战争结果,规定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日俄相斗之时,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它们还通过使馆驻兵,和在北京附近铁路沿线的驻军,置清政府于军事监督之下,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深渊。

其实《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一定时期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不是战争,而在于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控制和进行扩展。

政治上:

《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从政治上加紧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也甘当“儿皇帝”,成为洋人的朝廷。

如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甚至干预督抚大员的调用。

它们把持清政府的很多重要部门,甚至还进入地方衙门供职;

经济上:

通过对华输出资本、把持中国的铁路、矿山和财政金融,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和借款。

甲午战争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二三亿,而至1911年,清政府的外债累计超过12亿两,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20亿元。

它还通过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

这时期,铁路、矿山等利权更是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因为铁路不仅是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过剩”资本、榨取巨额利润的极好途径,而且是它们伸展势力范围,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的重要杠杆。

帝国主义就是这样把对中国的控制权伸展到各个领域,陷中国于“名存实亡”的绝境,“亡国灭种”的阴霾笼罩在中国人的头上。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提问:

此时期,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1)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早在1900年,还流亡在西安的朝廷就在一道上谕中,表明朝廷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感谢这些武装占领首都的“与国”“保全”了这个朝廷。

(2)清政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和借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又不断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人民群众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3)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

正当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时,一方面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在回到京城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帝国主义面前,表明本政权是一个能够顺应帝国主义需要的政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对清政府已失望的国人燃起对清政府的新希望,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辅助资料]:

“新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官制:

整顿吏治,合并机构——不但丝毫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各种弊端,而且还向帝国主义表明以后要一心一意与它们和好。

“现当重定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

改革兵制:

编练新军(袁世凯——编成“北洋陆军”六镇),没想到成为反清的主力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1905)、设学堂、奖游学,培养了一批新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部分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奖励工商:

虽是对资产阶级的一种让步,但实际上保护私人资本的措施是一点也没有。

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评价: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新政”的内容大部分只是延续了洋务派和维新运动时的做法和主张,很多人认为“新政不新”。

陈天华在1903年说道:

清政府“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

其实何曾行过?

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这样一个从头到脚都体现封建专制的“新政”,使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于是日益强烈。

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不得不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教师点评: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其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正如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这正是清政府立宪的指导准则。

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不但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而且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又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这样一来,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这一点,连有的在华外国人也已经觉察。

1911年5月,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写道:

“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新政”、预备立宪的骗局,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3、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继续发展。

拿全国各地逐年创设的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来说,1895—1900年共有104家,资本总额2300多万元;1901—1910年,共有370家,资本总额8620万元。

特别是1906、1907、1908这三年可以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的高潮。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的出现: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

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

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

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很快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到了1900年后的几年间,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商人、学生成群地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如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而且这种爱国运动开始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发生了联系。

上述情况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掠夺和控制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已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中国进一步堕入半殖民地深渊,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因此,在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中国社会日益逼近革命的前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步入中国政治舞台,并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辅助材料]:

(播放视频: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5分钟)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名文,号日新。

1875年5月,离家奔赴檀香山,依靠哥哥的资助到教会学校读书。

这使他逐渐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

后在哥哥的建议下,又到香港学医,毕业后开始在香港等地行医。

但随着接触病人的增多,他觉得这种生活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

因为孙中山小时曾非常崇拜洪秀全,认为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己要当“洪秀全第二”,推翻清王朝。

在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教育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就是由于清政府(满清)反动统治的腐朽无能。

要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够享受民主,必须首先推翻清王朝。

而每天与病人打交道,顶多只能治好病人的躯体,却治不好国家的残破。

于是弃医从政。

1892年,在广州行医之余,他曾与陆皓东等集会,提议创设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宗旨。

但到这时,他的基本思想其实并不是革命,这可以他1894年《上李鸿章书》为证。

1894年夏,一直思考要推翻清王朝的孙中山,觉得要建立中华民国的前提,首先是要汉人掌权。

认为在当时政府官员中,汉人李鸿章不仅能干,又能够得到西太后的信任,如果能够说服李鸿章通过进行变革夺得政权,也是一大好事。

因此,他不辞辛苦,赶到天津,向李鸿章送交了一份后人流传甚广的《上李鸿章书》,建议李鸿章在中国“建华盛顿之功勋”。

并具体提出了四项改革纲领,即“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

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希望李鸿章能接受他的上书,厉行变法,以筹自强。

但孙中山的满腔热情却受到了李鸿章的冷遇。

李鸿章认为这是“书生之见”,根本不预理睬。

这使孙中山认识到,无论是满族专政还是汉人掌权,只要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就不可能给资产阶级以民主。

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靠和平手段是不行的,只有通过革命道路,靠暴力夺权。

由此,孙中山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它的标志是兴中会的成立。

组织准备——兴中会的建立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在香港成立总部。

兴中会总部在会章中沉痛地指出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揭露了清朝统治的黑暗和腐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开始,随后各地的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

2、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辅助资料]:

相关论文和资料\相关资料

教师点讲: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及其觉悟的提高,各种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尤其突出的有: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热情讴歌革命,指出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这些宣传革命的读物,对于启发人民的民主觉悟,组织和壮大革命队伍,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辅助材料]:

(播放视频:

同盟会的成立,1分钟)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各个革命小团体分散活动,显然已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的形势要求汇集各革命团体的力量,在政治上、思想上提出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

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同华兴会的成员黄兴等人商议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便全国的革命运动。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

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总部设在东京,还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教师点评: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2、三民主义

提问:

三民主义是指哪三民主义?

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知识拓展]: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相关论文和资料\相关论文

(1)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是同盟会的基本主张。

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要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这正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

“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应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

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媚外政策和专制统治。

);二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缺陷:

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

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因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

孙中山提出了建国三序:

军法之制、约法之制、宪法之制。

还提出五权宪法:

在立法、行政、司法之外再增添考选、监察权。

孙中山强调,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他还认为“政治革命”要与“民族革命”同时进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

”他又特别强调,要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缺陷:

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

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

显然他想通过平均地权,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

“只要及早实行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就可以预防资本主义发展的祸害,也就可以避免下一次的革命。

关于资本,孙中山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

缺陷:

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

列宁说:

“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

”但他又指出,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是小资产阶级空想。

他说:

孙中山的这个纲领实际上是反对压迫群众和剥削群众的封建制度的纲领,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

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它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讨论:

你是怎么看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

教师点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是的要求,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

它带来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末有的新鲜气息。

在思想上战胜了不久前还居于先进地位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这个胜利对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它没有提出明确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但是同盟会的成员对纲领态度并不一致,而且在组织方面,本部和地方分会之间始终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斗争,为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当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惊怕于思想界权威地位的动摇和丧失,企图驳倒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阻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而革命派清楚认识到,对于改良派的进攻,必须给予有力的回击,才能进一步推动革命的发展。

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达到高潮。

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主要舆论阵地。

[知识拓展]:

相关论文和资料\相关资料

论战主要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展开的:

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论战的中心。

改良派:

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

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革命派还进一步驳斥了改良派认为革命要“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不可革命的说法:

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

但是,不革命而容忍清王朝的统治,只会让中国人民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

”“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

”由于害怕流血牺牲就否定革命,“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戒毋施刀圭?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第二,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牺牲,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

孙中山说: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

”这就是说,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良派认为:

中国“国民恶劣”、“民智未开”、“程度未逮”,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

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

革命派:

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C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

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

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

他们还攻击主张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危害国本”,最终将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宁死不让”。

革命派:

认为中国经济组织的最大弊病就是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提问:

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我们知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区别很大,但二者有没有相通之处?

教师总结:

论战中,革命派和改良派虽存在着原则上的分歧,但也有共通之处。

一是两者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

”两者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