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3187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11李洁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录

一、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变化………………………………………1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1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2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2

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3

(一)农民收入问题……………………………………………3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4

(三)城乡金融体系不健全……………………………………4

三、进一步推动城乡消费的措施和建议……………………………5

(一)增加农民收入……………………………………………5

(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7

(三)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7

参考文献……………………………………………………………9

正文第二、三各补多一个观点论述就行了.

正文字数要5000字以上

 

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消费是一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

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

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关键词】城乡,消费,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与持续较快增长的城市消费相比,城乡消费呈现出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其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继而导致其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因此,加快城乡消费市场的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城乡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变化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

我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2005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城乡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

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是2006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

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

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

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城乡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

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

由2008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

三是交通通讯支出平稳增长。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XX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

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

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

2008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

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

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

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

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

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补多一个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

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

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加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减免农业税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其消费水平并未因此而大幅度提高。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受其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影响,与他们的物质消费饱和还存在一段距离,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农民收入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市场上销售其农副产品获得收入;二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的收入;三是非农产业的收入,主要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四是劳务输出收入。

 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价格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农产品价格较低,制约着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使其价值实现较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进城的门槛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困难日益加大,加之家庭生活等压力和农民自身文化素质问题,非农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大。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

近几年,我市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

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虽然一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是每人每年50元,但大多数人认为:

“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大部分的费用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

”因此,农村居民不得不为“生、老、病”作大量的储蓄。

我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严重落后于城镇,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脱节现象严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窄小,保障标准偏低,民政部门经费不足,救济缺少科学性和连贯性。

医疗保障落实的现实性差,国家财政资助不到位,居民参保意识低,参保人数少。

养老保险制度系统风险相对高,地方资金不集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资金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城乡金融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城乡的延伸,而目前城乡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城乡消费的措施和建议(补多一个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

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

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城乡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

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

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

必须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

适应市场要求,发展经济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

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进一步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另外,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忽略,要加快并保质保量的建设农村文教娱乐设施。

加强对“农家乐”等副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此副业为龙头,带动农民步入市场,创收增收。

此外。

必须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

适应市场要求,发展经济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

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

进一步理顺城乡信贷关系,落实城乡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

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虽然我国广大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其参合率达到90%以上。

但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50元给予补助,而且地方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50元给予补助。

参保农民个人每年交50元,这相当于每个参合的农民年人均大病统筹资金为150元,这仅为城市的1132。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力度。

另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将减少768亿元,然而,可以得到2688亿元的养老保障。

与农民自己储蓄养老相比。

可以减少储蓄1880亿元。

因此。

应尽早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消除农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

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

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

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和配合中央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农户的收入来源、未来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贷风险。

采用贷款证、农户联保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教育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消费信贷。

同时,针对农村特殊的金融环境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使农村金融活动更为合理健康的运行。

另外,建立信用风险测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事业,使之稳定快速发展。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

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参考文献

1、许进杰, 制约我国城乡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对策[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王红娜 ,我国城乡消费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鲁  艺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

4、刘宇虹, 重视扩大城乡消费需求[J],宏观经济管理,2006 。

 

5、 周宗社 ,促进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D],西南大学,2007 。

6、丁凌云, 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问题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