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3085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docx

组织胚胎学第四章血液

组织胚胎学第四章血液

第四章血液血液(blood)是流动于心血管内的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cell)组成。

成人的循环血容量约5L,占体重的7%。

从血管取少量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有形成分经自然或离心沉淀后,可分出3层:

上层为淡黄色的液体,称血浆(plasma);下层为红细胞,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图4-1)。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外基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蛋白、无机盐、酶、激素和各种代谢产物。

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凝固成血块。

血块静置后即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serum)。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

光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通常使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标本(图4-2)。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血象(表2-1)。

患病时,血象常有显著变化,故检查血象对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表2-1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血细胞正常值血细胞正常值红细胞男:

(4.0~5.5)1012/L女:

(3.5~5.0)1012/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白细胞(4.0~1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3%~8%血小板(100~300)109/L淋巴细胞25%~30%图4-1血浆与细胞比积图4-2血细胞仿真图一、血细胞

(一)红细胞红细胞(redbloodcell,RBC)直径7~8.5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故在血涂片标本上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图4-3)。

红细胞的形态使它有较大的表面积,最大限度地适应其携带O2和CO2的功能。

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

图4-3人红细胞扫描电镜像成熟红细胞无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使红细胞呈红色。

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男性为120~150g/L,女性110~140g/L。

血红蛋白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

红细胞的质膜固定在红细胞质膜骨架上,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等。

红细胞的形态具有可塑性,当红细胞遇到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通过毛细血管后再恢复为双凹圆盘状。

红细胞质膜上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是一种糖蛋白,构成人类的ABO血型抗原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与此同时,每天有等量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

有些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后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经过1~3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成人血液内的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高达3%~6%。

在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若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后计数增加,说明治疗有效。

(二)白细胞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做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10)109/L。

男女无明显差别。

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受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等。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图4-2)。

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图4-2)。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数量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核形态多样,有的呈弯曲杆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

核以2~3叶者居多。

核分叶数与细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老化。

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大量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碍。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

颗粒有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图4-4);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

特殊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80%,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又称防御素具有杀菌作用。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图4-4三种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中性粒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吞噬功能,并有很强的趋化性(chemotaxis)。

中性粒细胞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感染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后,在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吞噬体被各种水解酶、溶菌酶和其它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以及经呼吸爆发过程杀死并分解消化。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图4-4)。

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

胞核分叶。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图4-4)。

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胞质内含白三烯。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分泌成分相同,也参与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3%~8%,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直径14~20m,呈圆形或椭圆形。

核呈卵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等。

染色质着色较浅。

胞质较多,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颗粒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颗粒有溶酶体样结构(图4-5)。

单核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单核细胞在血流中停留12~48小时后,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进一步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分为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核圆形,染色质着色深,胞质很少,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中淋巴细胞胞质较多,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

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大嗜天青颗粒的,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arlymphocyte,LGL)。

电镜下,淋巴细胞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图4-5)。

图4-5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三)血小板血小板(bloodplatelet)又称血栓细胞(thrombocyte),正常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碎片,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质膜。

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

在血涂片中,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中央部有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特殊颗粒内含血小板因子IV、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致密颗粒较小,内含5-羟色胺、钙离子等。

透明区含微管和微丝,参与血小板形状的维持和变形。

血小板内还有开放小管系统和致密小管系统;开放小管系统的管道与血小板质膜相连续,借此可增加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利于摄取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致密小管系统是封闭的小管,能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图4-6)。

图4-6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血小板寿命为7~14天。

二、造血组织

(一)造血组织的发生人最早的血细胞发生于胚胎卵黄囊的血岛。

胚胎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第4~5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从胚胎后期至生后,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并保持终生。

(二)骨髓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占体重的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图4-7)。

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图4-7骨髓组织结构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位于血窦之间。

1.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

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microenvironment,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由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纤维、基质以及各类基质细胞等组成。

基质细胞(stromalcell)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等。

基质细胞不仅起支持作用,且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血窦骨髓血窦腔大、形状不规则,内皮基膜不完整。

血窦壁是骨髓造血组织与血循环间的一道屏障,称骨髓-血屏障(bonemarrow-bloodbarrier,MBB)。

三、血细胞发生

(一)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hemopieticstemcell)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stemcell),起源于卵黄囊血岛,其基本特性是:

①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②有多向分化能力,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③有自我复制能力,形成一个数量稳定的造血干细胞库。

(二)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定向干细胞,主要有:

①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生成红细胞;②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同的祖细胞;③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血小板生成素作用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最终产生血小板。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图4-8),各种血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

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图4-8血细胞发生示意图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则由小变大。

②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逐渐变成杆状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