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428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0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docx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1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真题精选

一、[2017·温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致虚妹丈

[明]高尔俨

昨宵乐甚!

碧天一色,澄彻如昼。

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

出户一望,空旷无际。

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

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

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

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①被:

遮盖。

②骀(dài)荡:

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

③已:

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6分)

(1)[数]A.吹洞箫数阕(      )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2)[及]A.不能及已(      )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

(3)[就]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

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

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

(3分)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

“绝”和“绕”是“纟”旁,和丝线有关。

“绝”意为“断绝”,“绕”意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

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

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衢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水素女

[东晋]陶渊明

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

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

始出居①,未有妻,邻人共愍②念之,规为娶妇,未得。

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

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

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

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

端谓邻人为之惠也。

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

邻人曰:

“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

”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

乃到灶下问之曰:

“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

”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

“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

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③为守舍炊烹。

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

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

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

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

”端请留,终不肯。

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出居:

单独居住。

②愍(mǐn):

同情、可怜。

③权:

暂且、姑且。

1.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

(限断三处)(3分)

(端)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侯官县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被好心的邻居收养,一直到了十七八岁。

后来因为触犯了法律,他就搬出来独立生活了。

B.邻居们都很关心谢端,按照乡里的规矩,给他娶了一个妻子,但是谢端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没有能够留住这个妻子。

C.白水素女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自愿下凡来帮助他。

D.白水素女的身份暴露后,必须回到天庭,不能再帮助谢端致富了,临走前她留下了田螺壳,让谢端有取之不尽的米谷。

3.下面是这个故事的尾声,顺序被打乱了,请排出正确的顺序________(只填写序号)。

(2分)

①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

②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

③后任至令长云。

④于是乡人以女妻之。

4.这个故事与“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灰姑娘”等故事,有相似的情节结构模式。

请从人物身份、品质、境遇、结局等方面进行探究,写出此类故事的模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

是甚可怪!

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

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

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

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

知道。

③兹:

现在。

④汝:

你。

⑤业:

已经。

⑥资:

钱财,费用。

⑦即:

就,便。

⑧告罄:

财物用尽。

⑨苟:

假如。

⑩特:

不过。

⑪恃:

倚仗,依赖。

⑫庇荫:

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

本来。

⑭稼穑:

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

给予。

⑯函:

信件。

⑰毋:

不要,不可。

⑱负:

辜负。

⑲训:

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

(1)儿自去国至今(      )

(2)求学宜先刻苦(      )

(3)特汝不应若是耳(      )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2分)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7·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

“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

“大变可得闻乎?

”曰:

“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

“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

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

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闻之(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答应)

D.王且何利(好处)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清官周忱

[明]焦 竑

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

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

至一处,忽点首喜曰:

“幸有此可生。

”遂出其人。

己巳之难②,英宗既北狩③,达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⑤,举朝仓皇无措。

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因粮于我⑥也。

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⑦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踵接于道。

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仓为之一空。

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⑧。

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

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

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①周文襄公:

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

②己巳之难:

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虏,史称“己巳之难”。

③狩:

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

④达虏:

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