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2683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脑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脑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脑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脑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脑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脑研究.docx

《心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脑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脑研究.docx

心脑研究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徐盛桓

1.前言

当代语言学研究迅猛发展。

从古代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语言研究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材料积累和进行描写与分类的探索;这时的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是语言的外在表达形式以及其中的逻辑基础,这样的研究纯粹是人文性的。

上个世纪中叶开始,主要是西方的研究,从描写性的研究转入到解释性的研究。

五六十年代以降,进行的解释有些是以人类的认知能力为依托的,这就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作基础。

这一转换是由以1957年第一代认知研究的计算主义符号主义的学术思想为指导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开始的,并成为以人类的认知能力解释人类的语言的滥觞;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N.Chomsky)出席了1956年在美国举行的首届认知科学大会,成为认知科学的几位奠基者之一。

后来转换生成语言学几经嬗变,发展成了当代以生物语言学为主要特征的生成语言学。

六十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出现在语言研究的舞台,这一语言学以语言的社会功能为指引,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语言的运用。

到了世纪之交,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创者韩礼德(M.A.K.Halliday)与其同事一起出版了《通过意义识解经验:

基于语言研究认知》①;以此书为标志,系统功能语言学展露出同时也将认知纳入到解释框架的倾向。

七八十年代,认知科学开始了从第一代研究范式向第二代研究范式的转向,为建基于认知心理学而展开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推动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认知语言学首先在美国西海岸兴起;欧洲的心理学研究传统给以认知研究语言以强有力的学术支援,很快认知语言学研究就从北美扩展到欧洲;以后认知语言学研究也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开展起来。

九十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成了强势的语言学流派或语言研究范式,在世界范围的语言学研究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以上的简述中可以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语言研究的趋势是:

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语言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是人的大脑功能和认知状态(cognitivestates)对于语言运用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心智与语言关系的解说,以说明意义是如何建基于更具生物学意义的心脑关系之上。

这一趋势促使关注认知的语言学家除了关注认知心理学的进展以外,还开始关注心脑关系的形而上的研究,这就是当代的心智哲学研究。

本文以此为契机,讨论心智哲学如何运用于语言研究。

2.心智哲学的涉身哲学意蕴

“心智哲学”(philosophyofmind)是哲学研究在当代西方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形态。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与认知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认知科学是心智哲学的其中一门重要的支撑学科。

当代的心智哲学在研究中透露出很浓厚的涉身哲学意蕴。

认知科学是20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

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行为主义范式发生危机,导致1956―1965年的认知革命,195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了世界首次的

————————

1Halliday,M.A.K.&Matthiessen,C.:

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

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London:

Cassell(Openlinguisticsseries,editedbyRobinFawcett),1999.

认知科学大会。

在此前后,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发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有很大的缺陷,不足以反映人的大脑活动的本质,开始了认知研究第一代研究范式的探索。

以后,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又形成了心-身-世界交互作用的新主张,逐步从第一代的符号计算主义向着身心交互的第二代发展。

1977年《认知科学期刊》创刊、1978年“斯隆(Sloan)基金”报告提出、1979年认知科学协会成立:

这些都是认知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登上世界科学研究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四大探索任务:

探索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在这些探索中,特别是后两者,认知科学担负了重要的角色,因为认知科学就是要探索作为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的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和物质的大脑是如何处理非物质的大脑信息的,研究人类认知和智力本质及规律。

认知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感知觉、行为动作、注意、记忆、思考、推理、语言、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层面的认知活动。

认知科学是在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理论语言学、比较人类学、哲学、数学、逻辑科学以及其它基础科学交叉而涌现出来的高度跨学科的科学。

认知科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研究、对人脑和智力关系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是过去哲学对人类认识领域思辨性研究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全方位的研究的延伸,说一句绕口的话就是,要研究“人的知道是怎样知道的”。

认知科学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全方位的研究,就是要运用脑神经科学的技术,在总结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心智计算和表征的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大脑工作机制,即大脑是如何通过感觉知觉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并通过心智的编码,将物理信息转换为一种可以由心智加以处理的信息,以便心智对信息进行记忆、储存、提取、加工、进而形成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的思维,以及进而支配行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对人进行这样的研究是认知科学的根本使命;这是将外界的信息转换为内在的心理状态的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过程。

因此,认知科学现状基金委员会斯隆基金报告认为,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是进行“关于智能实体同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原理的研究”。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认知科学作为对人脑这一宇宙之谜的探索主要是形而下的,那么,心智哲学对大脑功能、对身心关系的探索则主要是形而上的研究。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世界都统一于物质,人的身体是物质的,细胞、神经全都是物质的,大脑就是由物理的微粒构成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全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却包含着一个意识系统,即上文所说的进行由感知开始到建立命题、判断、推理等的意识活动。

对像大至江海山川,小至蚁蝼尘末等这些“物质”的东西的认识或感受,要经由我们身体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和大脑神经,作用于我们的心智,成为我们的“精神”、成为我们的认识或心理感受,这就是意识。

人的意识活动必须依赖于大脑的活动,像我们所感到的疼酸麻等的意识经验,就产生于我们的神经系统的物理和生化反应之中。

那么,为什么这些物质的东西能“产生”出精神或意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就发生了物质同精神、物理世界同心理世界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身同心的关系。

心智哲学所研究的就是人的身和心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脑神经科学研究的背景下,身心关系已经大大地超越了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时代所探讨的身心关系,其实就是“物质”的大脑和“精神”的意识的关系。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实体,二者各有各的特性和存在,是相互独立的。

这是二元论。

当代心智哲学在讨论身心关系时,较之以前要深入得多,先后出现了被称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自然主义、还原论、取消论、同一论、属性二元论、副

————————

①XX百科,“认知科学”条,2010年12月23日。

现象论等等的观点。

这构成了心智哲学的形而上研究。

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的转向:

本体论——关注客体的存在、认识论——关注主体认识能力的获得和发展、语言论——关注主客体的中介:

语言。

从哲学形态来说,现代西方哲学正经历着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的嬗变,心智哲学的发展同语言哲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继承了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

20世纪,英美哲学主要是分析哲学,前期语言哲学主要以人工的形式语言作为哲学分析的基础,后期转向自然语言,尤其是日常语言(dailylanguage),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是语言如何成为主客体的中介。

这就突出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

在语言哲学的分析研究中,除了重视语形(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外,特别重视语用分析,因为语用分析更为关注人的因素和身心关系。

在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语用学把人的言语行为活动纳入到语言分析的框架里去,建立了语用逻辑,使语言哲学的分析更趋日常语言化,也使语言研究对人的因素的分析有可能纳入到逻辑分析的范畴,这就使语言哲学的研究更生动活泼了,更加注意到人的因素。

然而,语言运用中的人的因素最终总要追究到人的身心关系,因为语言运用所表达的就是人的感知所得到的感受和认识,因之语言哲学的研究不可避免要涉及身心问题,语言哲学也就孕育了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论题。

而且,随着认知科学对大脑、心智问题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有关如何看待身心关系的哲学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并要求回答,心智哲学的研究有了更大的推动力和更大的独立发展空间。

这样,心智哲学就一步步从语言哲学的母体独立开来,趋向自我发展。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塞尔(JohnSearle)在20世纪末(1999年12月29日)一本哲学杂志的“千年号”(MillenniumIssue)一篇谈哲学未来的文章上说,“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而现在这一位置已为心智哲学所取代。

”①后来人们据此作出概括:

塞尔认为,20世纪的第一哲学是语言哲学,而21世纪的第一哲学是心灵(智)哲学。

同过去的哲学思考相比,心智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将科学问题、哲学问题处处同人的身体联系起来。

所谓科学问题、哲学问题同人的身体联系起来,是指我们对“物质”的东西的认识要经由我们“身体”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和大脑神经作用于我们的“心理”,成为我们的精神的东西,所以将这样的哲学思想称为“涉身哲学”,③或者把人们获得的经验概括为“涉身经验”(embodiedexperience)。

无论是flesh还是body,都是“身体”;这就是说,,心智是涉身的。

④心智哲学这样的哲学研究就不再是脱离开人的身体和生存的抽象的理论概念系统,而是与人的先后天的因素紧密相连,与人的身体构造、生理特征从而与人的身体活动心理活动紧密相连。

因而,心智哲学也就同认知科学的研究有着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紧密联系。

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是在认知科学深入探索大脑秘密的背景下出现的哲学思考和哲学概括。

心智哲学对认知科学探索的成果做出理论概括;反过来,认知科学又可以在心智哲学的研究启示下明确自己探索的方向。

认知科学当前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在当代的科技条件下,主要是将人脑同电脑作比较。

第一代的认知科学家的基本认识是:

心智不是大脑的状态,而只是大脑的功能,体现的是输入-输出的因果关系:

心智是程序、大脑是硬件,心智之于大

————————

①Searle,J.R.:

TheFutureofphilosophy,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

BiologicalScience,1999,Vol.354,No.1392:

2075.

②于爽:

《当前国内分析哲学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哲学研究》,2009年第6期,第126页。

③Lakoff,G.&Johnson,M.:

PhilosophyintheFlesh,AMemberofthePerseusBooksGroup,1999.

④Lakoff,G.&Johnson,M.:

PhilosophyintheFlesh,AMemberofthePerseusBooksGroup,1999,3.

脑如同程序之于计算机,计算机获得适当的程序就像是具有理解能力的心理状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成果揭示了思维运作和语言运用光有符号和计算程式的输入是不够的,程序的运行不能理解为心智过程,因为心智过程不仅仅是形式运算过程,纯符号处理不足以产生心智,在涉身经验中生成的意义才起着关键的作用。

①这导致心智哲学从主要关注语形的对心智的影响转向更关注意义对心智的影响;这同认知科学研究范式从第一代的物理主义符号主义向关注涉身经验、重视意义的生成的第二代范式转换是互为因果的。

心智哲学既是对认知科学身心关系技术探索的哲学指导,又是对在探索中的所得作出哲学升华。

人们对心理状态研究并不始于心智哲学。

近百年来,心理学就已经开展了对感知、信念、希望、要求、意向等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并且得到不少认识。

但有些心智哲学家认为,这些认识只能归于对心理活动常识的认识,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因此他们把这些认识称为“民众心理学”或“常识心理学”(folkpsychology、commonsensepsychology)的常识。

②我们现在讨论心智哲学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并不刻意回避这些大众心理学的概念,我们认为大脑的运作离不开感觉、知觉、意识、意志、感情、记忆、推理等。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进行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探索,就是要打通被称为“民众心理学”里的心理学常识或曰人的主观意识体验与客观性的语言科学知识的关系。

3.“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方法论问题

“至今认知科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学科边界,还处在统一范式形成的前夜:

研究的基本观念、维度、问题域和方法都复杂多样”③这就遑论比认知科学研究更显争论的理论形态研究的当代心智哲学了。

心智哲学研究的身心关系的大方向虽然比较清楚,但自笛卡尔以来“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④近来的研究又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在许多基本问题上仍然见解纷纭甚至对立。

⑤对这些问题有很详细的梳理和讨论);而且,心智哲学作为形而上层面的探索,如何将它的理论资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于语言研究,也尚待开拓。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学术史上,复杂的研究对象所面对的复杂的研究局面,能进行统一的,主要不是其统一于得到陈述的理论观点,而是其立论的基础。

当代心智哲学比较公认的立场是:

人的心智是同身体息息相关的,这也是当前“涉身心智”(embodiedmind)、“涉身经验”(embodiedexperience)、“涉身哲学”(philosophyintheflesh)的基本观点。

我们在这样的观点统摄下研究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我们研究方法的基本取向是:

在心智哲学的成果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易者而用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对照脑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已有的成果,认定有关的说法是在进行心智哲学研究中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自己是可以认同的;择其易者而用之,主要指,就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来说,所选用有关学术资源用来说明语言问题,是较为方便、直接、可行,并多少有别于前人之说,因此能引起新的反思的。

因此,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心智哲学的理论不一定是最正统的、甚至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其它的方法论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考虑:

————————

1Searle,J.R.:

Minds,Brains,andPrograms,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1980,Vol.3(3):

417-457.

2http:

//en.wikipedia.org/wiki/Folkpsychology,2010,12,24.

3黄华新、盛晓明:

《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语言与认知译丛”总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vi页。

4Searle,J.R.:

Mind:

ABriefIntroduc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9-32.

5Bennett,M.R.&Hacker,P.M.S.:

PhilosophicalFoundationsofNeuroscience,Oxford:

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3.

(1)开展“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要依据心智哲学的研究成果,参照认知科学、脑神

经科学、心理学等的陈述,来进行同语言有关的理论思辨。

它是继承和发扬过往的语言研究的长处,要避免只是“换一个说法”的解释。

(2)我们是语言学科的学生,不是哲学工作者。

我们是根据“择其善者而从之”,就不参与心智哲学本身的讨论了。

我们的研究公式是:

从语言研究开始,中间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还要回到语言中去,即“语言——心智哲学理论——语言”,始终不脱离语言研究。

我们所得到的理论认识不是心智哲学的理论,而是语言理论。

(3)当代语言科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已经不再只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因此,正如上面第二点所说,是通过“语言——理论——语言”研究语言的具体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目的不是只关注某个语言事实;所以,头一个“语言”是语言实例,第二个“语言”不再是实例,而是对这一类语言现象的理论概观性的说明;我们要得到的认识,不是满足于能解释个别实例,而是对语言概观性的理论。

(4)我们对好的理论的看法是:

“那种哲学方法能够为人类的整体生活做出一种概观性更高的反思性说明,它就是一种更好的哲学方法。

”①所谓概观性更高的反思性说明,就是它能基于更多的经验事实,融贯更多的经验内容,并能给人以大的反思的空间,因而有更大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语言学理论也与此相仿。

4.基于心智哲学的语言研究三项假设

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研究语言。

从心智哲学看,语言是心智的镜子,是心智的重要外在表征,因此理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作为心智哲学研究的工具,有助于揭示心智的秘密。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作为语言研究者,还有更重要的语言研究的任务,这就是以心智活动作为新的契入点,揭示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设定在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探索中有如下的假设:

(1)语言最基本的性质是:

语言是基于心智的。

(2)感觉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3)语言表征的是心理表征。

第一个假设是从语言同心智的关系作出的,也是我们研究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立论基础。

这个假设是说,语言是从心智产生的,语言的塑造、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心智,因此我们把语言的最基本的性质看作它是基于心智的。

这就蕴含着,对语言进行研究,需要追溯它是如何基于心智的、心智如何塑造了语言;要对语言进行解说,就要说明语言,特别是语言的意义,是如何确立在心智状态之上的。

一方面,这可以把对语言的揭示放到更为基本的位置,从而获得根本性的解释;另方面,又能从语言反观心智的秘密。

同可以从多视角来研究语言一样,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审视语言的性质。

说基于心智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并不等于说语言就没有别的值得注意的性质。

从语言自身来说,它经过自组织,自身已形成了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一经形成,系统自身就会发生系统的整体作用,对系统各组分产生制约,而各组分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影响,造成语言具有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成性、冗余性、经济性等这些带有系统性的特点;而语言表达的特定式样也会规定一定的结构和程式,这些结构和程式也会有自身的特点、自身特殊要求,例如,不同的修辞格就有不同的要求:

转喻隐喻分别要求本体喻体有相邻相似的关系,反语的字面表述必须同本意相反,夸张是字面表述同本意相比极其夸大或缩小,婉曲必须体现包容性,押韵有声音的要求,对仗有字数和词性的要求,等等;不同的构式会有自己的结构和程式的

————————

①[美]约翰·塞尔著,徐英瑾译:

《心灵导论》,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译者前言第11页。

特点和要求;就是不同的语篇也有专门的性质和特点。

语言的系统性的性质或特点以及这些语言现象在运用中的特点和要求,都有可能从心理感受加以说明和解释。

所以,归根结蒂,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是基于心智的。

第二个假设来自对语言运用的观察。

语言表达的东西,究其来源,是人们身体感知的东西以及感知后的心理感受,涉及信念、怀疑、愿望等。

“语言是人类身体的一种模态,它生成于运动。

”①“身体把某些动感转换为语音形式。

”②身体感知事物,实际上是眼耳鼻舌四肢等感官对事物的感知后反映到大脑来,通常我们说是大脑的感知。

“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语言学中谈到的表征只不过是更加基本的,诸如信念、愿望、和意向等心智表征的延伸。

对语言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心智能力的研究”。

③例如,表达一个陈述句“对面有一栋房子”,其实是说“我看到进而我知道/我相信对面有一栋房子”,“有人在我的背上打了一拳”是“我感到/知道有人在我的背上打了一拳”;提出一个疑问句“张三在家吗?

”其实就是我没有看见张三在家这回事,因而在我的感知里/信念里,“张三在家”这件事并不确定,但我想加以确定,疑问句就是作为这样不确定的心理状态的语言表征;说出一个感叹句“这房子真大!

”,除了表征所看到或所听说这房子的大以外,还表征了对这“大”感到满足、意外、欣喜、惊讶或难以想象等等的高兴或妒忌等的感觉;给出一个祈使句“站起来!

”首先是已感知受话人是处于“站起来”以外的状态,并且感到受话人应该或必须处于这种状态。

这一假设对语言研究有程序意义的启发。

根据语言表达的东西就是身体感知的东西、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这样的命题,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推论:

感知觉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对语言表达的研究,为了使客观的语言知识的抽象和总结可以由经验走向科学,我们要研究人类语言知识的认知结构及其形成的过程。

认知科学认为,一切认知系统都是符号系统,认知系统是通过处理符号获得的,这就是认知信息加工,这个处理过程被称为“计算”(calculation)。

参照这种观念,语言研究可以设想出以语言材料的“计算”为核心的基本研究程序。

计算要有初始条件、各种变量、变量的组合与相互影响、各种计算模型;计算的过程是按计算模型进行的,计算的实施是由人的大脑实施的。

人类的大脑皮层的结构具备了复杂精确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并适应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需要。

深入研究基于感知的认知信息处理及其计算过程,从而获得语言的内在表征(representation),这可能是对语言研究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据此,可以设想如下几个开展研究的步骤:

(1)在语言运用中,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从什么开始的?

(2)在这过程中哪些主要的变量在语言表达中起作用?

(3)这些变量如何组合成为计算模型?

(4)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如何在大脑表征的?

(5)大脑的表征又是如何被语言表征的?

在“计算”方面,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给我们以很有益的启示。

例如,在Croft&Cruse撰写的CognitiveLinguistics④的第二第三章就详细讨论了语言运用中感觉知觉的过程是怎样开始的、哪些主要的变量在语言表达中会起作用、又是如何影响语言表达的;Langacker

————————

1Gallagher,S.:

HowtheBodyShapestheMind,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107.

2Merleau-Ponty,trans.ByC.Smith,:

PhenomenologyofPerception,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

3邱惠丽: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hppt:

//

aspx,2010年4月22日。

4Croft,W.&Cruse,D.A.:

CognitiveLinguistics,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的认知语法的奠基之作成功地把这些变量组合成为语言内在表征的计算模型。

①对这些成功范例,我们将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另文再做阐释。

在心智哲学的视域下,对于上述的各点我们准备在下一节“几点值得注意的理论”再行展开。

第三个假设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