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区编汉语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20页.docx
《西藏区编汉语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区编汉语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20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区编汉语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20页
第九课让火车上山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
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介词“由”的用法,能够说出句子。
掌握动词“提前”的用法,并能熟练运用。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事迹。
教学重难点:
掌握介词“由”的用法,掌握动词“提前”的用法;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以及复习
三、讲授新课
讲解课题:
让火车上山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詹天佑的事迹。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1)生字
佑:
yòu左右结构。
注意与“估”的区别。
设:
shè左右结构。
注意与“没”的区别。
艰:
jiān左右结构。
注意与“限、恨”等字的区别。
陡:
dǒu左右结构。
形容词,这里指坡度很大。
岔:
chà书写时注意与“峦”的区别。
铜:
tònɡ左右结构,形声字。
2)生词
参与:
参加。
担任:
只负责某种具体工作或职务。
例如:
扎西担任的是体育委员。
艰巨:
苦难而繁重。
例如:
老师把这项艰巨的任务给了扎西。
岔道口:
道路分叉的地方。
线路:
车辆等经过的路线;电流的通路。
进度:
工作等进行的速度。
四、巩固
造句:
……担任……
……艰巨……
……陡……
五、布置作业p70(1、2)
课时: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朗读及分析课文
1)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读好课文《让火车上山》,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课文内容。
2)京张铁路当时在好多国外专家认为是不可修建的,但是詹天佑不仅让京张铁路有图纸变成了现实,还发明了很多铁路的新方法,“让火车上山”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詹天佑是怎样让火车上山的呢?
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根据课文的全文共分三大段:
第一段(1自然段):
主要讲了,詹天佑接受了外国著名工程师都不敢承担的任务,修成成了有中国人自己的线路。
“由”介词,表示某件事归某人做。
例如:
下周的板报由第一组来办。
“承担”,担负,担当。
承担的对象多是工作、义务、职务等,含有勇于接受任务或负起责任的意思。
例如:
他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第二段:
(2、3自然段):
主要讲了詹天佑在修建铁路采用了的方法,让火车上山是最突出的的成就,展示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提前”动词,只把预定的时间往前移。
例如:
“假期的作业已经提前完成了。
”
“扎西和尼玛提前来到学校。
”
第二段:
(4自然段)主要讲了许多到中国来的外国游览者,看到詹天佑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四、巩固:
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詹天佑是怎样让火车上山的?
”
五、布置作业p71(3、5)
第十课向命运挑战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
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动词“面临”的用法,并能熟练使用掌握副词“相当”的用法,能够说出正确的字。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并能按照线索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霍金的成长奋斗史,学习其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生字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霍金的成长奋斗史,学习其顽强拼搏的精神。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生字词教学
残:
cán左右结构。
注意与“线”的区别。
酷:
kù左右结构。
可以组成“残酷”“酷刑”
患:
huàn上下结构。
注意与“忠”的区别。
凡:
fán独体字,几部。
辉:
huī左右结构注意不要读成jūn
煌:
huánɡ左右结构形声字。
注意不要把“火”旁错写成“光”。
莫:
mò上中下结构。
注意与“英”的区别。
不治之症:
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去处不掉的祸患。
平凡:
平常,不稀奇。
辉煌:
光辉灿烂。
千克:
重量单位,也叫做公斤。
助手:
不独立承担任务,致谢住别人进行工作的人。
神秘莫测:
使人无法猜透。
例如:
他看上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风行:
流行或盛行。
例如:
这首歌已经风行一时了。
征服:
使人信服或折服。
四:
巩固
读拼音写汉字
cánkùhuànbìnɡpíngfánhuīhuánɡ
()()()()
miànlínsīwéishénmìmòcè
()()()
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课时: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生字词
三、讲授新课
——朗读及分析课文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注意听,并给自己不认识的汉字注音。
教师领读几遍课文,再让学生齐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感情,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段,本文共分3段:
第一段(1自然段):
当死神降临到霍金面前时,他表现出的不是痛苦和悲观,而是以毫不畏惧的精神去面对,显示了他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面临”,动词,指面前遇到(问题、形式等)或“面对”的意思。
后面带有宾语。
例如: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必须克服。
”
第二段(2、3、4自然段):
霍金成功了,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命运的挑战,创造了奇迹。
“相当”,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高,但比“很”略低。
例如:
1、这条街道相当拥挤。
2、参加竞赛的人相当多、
提问:
这一段有两处用到对比,找出来,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三段(5自然段):
通过结尾的点题,说明了人类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四、巩固
让学生对课后练习第五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知道:
在人生面临困难时,只要你敢拼搏,中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p762、3
第十一课两弹元勋邓稼先
重点:
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讲解:
“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元勋”,立大功的人。
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
1.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词的落实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引子:
(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第一部分:
“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第二部分:
“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4.第三部分:
“这里就是战场”。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提问:
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回答: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提问:
能不能具体说说?
回答:
本文先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的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提问:
三个部分的标题设置是以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作者在写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时,是否仅仅叙写了过程?
回答:
不是仅仅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老师点拨:
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来写,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提问: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
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
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提问:
邓稼先告诉妻子他要调动工作,并没有提到关于参加原子弹研制的消息,这写出了他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
回答:
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
原则性强。
提问:
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回答: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
老师点拨:
这一部分重点写他接受任务那一天的激动心情:
听到消息时的惊恐、胆怯,想到不能与妻、子一起生活的惆怅,想到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时的激动与喜悦,作者把人物复杂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他与妻子说的一句话中,质朴无华,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突出了他为祖国利益而义无反顾和无私无畏!
他的举动源于他对祖国的挚爱,文中写到他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和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往事,就揭示了他思想感情的基础
提问: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品质?
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
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提问:
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回答:
物质条件极差,前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外资料的严密封锁。
提问:
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回答:
突出当时条件的艰苦、创业的艰难,为更好地刻画人物服务。
老师点拨:
这一部分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邓稼先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精心勾画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认真计算种种数据,自1959年秋接受任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高效高质完成了理论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原子弹一声爆响!
提问:
作者在第三部分中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品质?
是怎样表现的?
回答要点:
写他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通过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工作来表现的。
老师点拨: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
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四) 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 结构与内容
引子:
(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
重点写激动心情。
(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
重点写敬业精神。
(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
重点写献身精神。
(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本文以邓稼先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
文章不仅仅写了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精神。
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面貌。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突出重点。
本文既有面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如在写邓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细腻动人。
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
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板书设计
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2.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 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4.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四、作业:
(可根据学生及相应条件的实际,灵活安排)
第十二课请风儿帮个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
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及用法。
掌握副词“单”的用法,说出正确的句子。
掌握方位词“以后”的用法,并能熟练运用。
朗读课文,分角色会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课文中分离器的制作过程和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生字教学
喷:
pēn左右结构。
注意与“愤”读(fèn)
弓:
ɡōnɡ独体字。
这里指可组成“弓箭”。
恼:
nǎo左右结构。
注意与“脑”的区别。
筒:
tǒnɡ注意与“简”的区别。
可组成“笔筒、烟筒”读轻声。
废:
fèi外面是“广”,里面是“发”。
导:
dǎo上下结构。
可组成“领导”“指导”
2)生词解释
心疼:
指疼爱。
分离:
指分开。
印象:
指留在脑海里的迹象。
费劲儿:
指花力气。
苦恼:
痛苦烦恼。
简易:
简单而容易或设施不完备。
四、巩固
连线
功xié废fèi
协ɡōnɡ度dù
简tǒnɡ愤pēn
筒jiǎn喷fèn
五、布置作业p83(1、2)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及检查作业
三、讲授新课----朗读课文
1)教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放速度,让学生给自己不认识的汉字注音。
2)教师领读课文,让学生跟着念。
3)让学生齐读课文,若有读音不准确或有误读现象及时纠正。
4)学生读错的地方,领读几遍再让个别学生读课文。
四、巩固
分角色读课文
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
预习课文内容。
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分角色读课文
三、讲解课文内容
这篇会话课是有爸爸带我去省城参观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展览上引起课文主题思想。
扎西和卓玛谈话中打酥油,以前是人工来完成打酥油,十分辛苦。
大草原大部分没有电,小发明家通过屋顶上的转经筒被风吹得转个不停,从而产生了风的力量打酥油。
人工打酥油:
十分辛苦。
打酥油
创造风力打酥油:
为大家提供更多方便。
“香喷喷”,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形容香气扑鼻。
“单”,副词,限定范围。
只;光。
例如:
这件事单是你们几个去做还不行。
“以后”,表示时间。
四、巩固
1、风力酥油分离器的来历
2、小发明叫什么?
五、布置作业
P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