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2560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远山长看不足.docx

水远山长看不足

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

  

课前导语

神州大地,江山如画,风物景色,千变万化。

在描写风物景色方面,以纤巧柔媚为特色的词体,作为后起之秀,数量远远比不上诗体。

尽管如此,经过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轼等词人的努力,词体还是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新的开拓,呈现出与诗颇为不同的风貌。

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

诗的语言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操,学习描写自然风貌的方法,进而从自然中获得美的熏陶。

菩萨蛮

一、词人名片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韦应物四世孙。

花间派词人。

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

中和二年(882)春,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

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乾宁四年(897)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

光化三年(900)除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为西蜀王建掌书记。

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靖。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二、诗词故事

秦妇吟秀才

广明二年(881),韦庄在长安应举及第,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

于是,亲眼看到了战乱之惨状,有感而发,写了《秦妇吟》一诗。

该诗借一秦妇之口,揭露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及官军的腐败、残暴。

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成了韦庄的代表作。

人称其“秦妇吟秀才”。

三、文题背景

1.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

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的情形颇有不同。

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2.杨柳《论韦庄词》

江南春水碧于天,江北佳人梦魂牵。

往事悲情词中诉,一字一句泣红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人人/尽说/江南/

,游人/只合/江南

春水/碧/于

,画船/听雨/

 垆边/人/似

,皓腕/凝/双

未老/莫/还

,还乡/须/断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

提示 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一说是思归),宜用赞美的口气读出。

二、悟读,诗情画境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在画船上听着雨声睡去。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答案 “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美。

“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案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

法,令人信服。

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3.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但本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词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

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这一切的美景乐事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

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

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破阵子

一、词人名片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巧,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诗词故事

晏殊偶得佳句

有一次,晏殊途经扬州,在大明寺稍作休息。

他从寺墙上题满的诗词中发现了一首佳作,赶紧把该词作者——江都尉王琪找来一起吃饭,席间两人谈诗论词,非常投机,饭后在湖边散步,晏殊说出他写的一句妙语“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没能对出下句。

结果,王琪应声而对: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很高兴,就把王琪留在自己身边。

他把这对千古名句写进了他那首著名的《浣溪沙》词中。

三、文题背景

新社,指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

社日是祭土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

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些针线活。

每逢社日,就可以放下针线活,从事游玩。

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游玩的日子。

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

日长/飞絮/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

笑从/双脸/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

提示 此词与晚唐五代词主流的华艳风格不同,词风清新俊俏欢快,颇具民歌风味。

二、悟读,诗情画境

清明时节,梨花刚刚凋谢,柳絮却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归来,初闻黄鹂叫声,天气也转暖了。

闺中少女,此时应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节郊游踏青。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脸笑成了一朵花。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的写景之妙。

答案 ①“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②“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色绘声绘形,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致。

2.你认为“叶底黄鹂一两声”与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表达的心境是否相同?

答案 不相同。

晏词的“一两声”突出了环境的寂静,杜诗的“空好音”表达的是一种寂寞感。

3.在下片中,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情。

想一想,有什么好处?

答案 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

4.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中是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这首词则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的。

答案 本词写了清明时节,海棠、梨花刚刚过了花期,柳絮却已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归来,初闻黄鹂叫

声,初现池边碧苔几点,天气也就转暖了。

闺中少女,此时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去郊游踏青。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几句私语竟笑成一朵花。

作者就这样纯用白描,写景写人,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望海潮

一、词人名片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研习经史,喜读兵书。

元丰七年(1084)拜谒苏轼于徐州,苏轼大为赞赏。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秦观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二、诗词故事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一首《满庭芳》(山抹微云)词风传天下,苏轼叫他“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的女婿是黄山谷的学生、史学家范祖禹的儿子范温,他为人沉稳少语,在宴席上常一言不发。

一次,席间,一位歌妓故意问范温是否也懂词,范温笑而作答:

“你可知道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吗?

”一时传为佳话。

从中可见秦观及其词在当时的声名。

三、文题背景

望海潮,双调,一百零七字。

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这首词,宋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无题,汲古阁本《淮海词》题为《洛阳怀古》。

细玩词意,乃是感旧而非怀古;且作词之地也为汴京而非洛阳。

至其作期,则在绍圣元年(1094)春,即朝局大变,旧党下台,新党再起,他因此贬官即将离京之时。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

长忆/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

 西园/夜饮/鸣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提示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客居洛阳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继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丧情绪,虽然风景不殊,却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

倚楼之际,于苍茫暮色中,见昏鸦归巢,归思转切。

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语言字斟句酌、千锤百炼,对比的运用效果显著,明艳的春色与肃杀的暮景对照,昔日“俊游”与今日“重来”感情相比,幽婉而凝重地表现出词人凄苦郁闷的愁情,足见功力之深厚。

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

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二、悟读,诗情画境

梅花稀疏淡雅,冰雪流动融化,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

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

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

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撩乱交加。

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雅集夜饮,吹奏起胡笳。

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

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

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

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

我归心难耐,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如何理解本词的主旨?

请简要赏析。

答案 这首词的主旨是感旧,感时之意寄寓其中;由感旧而思归,则盛衰之意自现,故以今昔对照为其基本表现手段。

它用大量的篇幅写旧游之乐以反衬今日之衰老,所以感染力非常强。

这也就是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说的“两两相形”。

如酒楼和金谷、铜驼、西园、兰苑,“烟暝酒旗斜”和“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倚楼”和“随车”,“栖鸦”和“蝶舞”,“归心”和“芳思”,“暗随”与“乱分”,“天涯”和“人家”,无往而非两两相形,以见今昔之殊,而抒盛衰之感。

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答案 《望海潮》的表现手法主要是:

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3.“乱分春色到人家”这句话精彩在什么地方?

它和“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什么相通之处?

答案 “乱分春色到人家”,春柳仿佛将春色随意分于人家,无情之春柳转为有情,可谓着一“分”字而境界全出。

该句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相通之处在于,都能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乱”和“闹”又都显示了春意的充盈和生机的蓬勃。

扩展阅读·导思助读

一、阅读《调笑令》,思考:

1.请简要赏析本词所描写的马的形象。

答案 本词集中刻画一匹日暮失群的骏马的情态。

它抖鬃引颈而独嘶,大约是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焦灼地踱来踱去,四蹄刨起沙和雪,显得彷徨不安;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路。

这动态的描写极为传神,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仅仅这样说还不足尽此二语之妙,本来马是极具灵性的动物,善跑路亦善识路,不当迷失方向,但作者却将此反常之事通过具体景象写得极为可信:

沙雪无垠,边草连天,空旷而迷茫,即使是马也不免“东望西望路迷”。

从来都说“老马识途”,不道良马也有迷途的时候,这构思既独到而又完全得于无意之中,故尤觉隽永入妙。

2.此词与一般咏马之作有什么不同?

答案 从意境说,此词与一般咏马之作不同,它不拘于对马的描写,而意在草原风光,通过骏马的困惑,写尽了草地风光的奇特,堪称神来之笔。

本词表面只咏物写景,却处处含蕴着饱满的激情。

其语言清新,气象旷大,风格质朴,大有《敕勒歌》的气势与韵味。

3.此词中“远放”有什么精妙之处?

答案 “远放”二字似乎有一种召唤的力量,是对自由的向往,更是对尽情驰骋的渴求,写出了天高海阔的自由精神。

孤独与自由相连,失群的马在茫茫草原是孤独的、困惑的,同时也是自由的。

二、阅读《忆江南词三首》,思考:

4.结合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分析一下诗人高超的着色技巧。

答案 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

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5.这三首词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描写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 这三首词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先总起后具体描写。

三首词开篇都紧扣“好”字或“忆”字,总提一笔,然后具体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杭州的桂子、潮水,美酒佳酿“竹叶青”,美丽多姿、能歌善舞的江南女子。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直接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6.三首词都以反问句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 通过反问,既衬托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

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也令读者沉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三、阅读《忆江南》,思考:

7.“共惜艳阳年”这句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赏析。

答案 “共惜艳阳年”句,一“共”字殊堪玩味。

盖伤春者,不独作者,亦当涵盖友人暨一切多情如词人者。

但凡热爱生活、能保有内心激情与敏感之人,目睹周遭万物变化,自然情随事迁,所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也。

当此春日离去之时,人们自然共同叹息往日美好的年华。

青春之奔放、往昔之欢景,如在目前,但韶光再美好,也终究像这春日一样“去也”,无限往事一时全都涌上词人心头。

8.该词中哪个字是统贯全词的“词眼”?

答案 该词第二句中的一个“惜”字是统贯全词之“词眼”。

首句的感喟是惋惜,次句的劝告是希望大家珍惜,三、四句写自己“惜春”的行为打算,最后一句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

作品的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

这首小令虽然仅二十七字,在章法上却也有一波三折之致。

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

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9.该词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该词最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

词中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四、阅读《采桑子》,思考:

10.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什么?

答案 此词上片先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词人才顿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好与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与不在。

游人走后,又有燕子归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故而词人仍觉“西湖好”。

11.《采桑子》中有“狼籍残红”一句,本词是否表达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答案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籍。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可诗人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作者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整合与检测

即景抒情诗词

即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词在古代诗歌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题材也相当广泛。

写景抒情的方式一般来说分为两种:

①即景抒怀,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因眼中所见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感慨,触“景”而生“情”,兴之所至,情感自然深挚,如高考试题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

②借景抒情,先有“情”,后有“景”,诗人不能直抒胸臆,缘“情”而找“景”,借相关的“景”来抒发情怀,往往融情于景。

即景抒情诗词鉴赏指南

一、理解讲解

鉴赏即景抒情诗词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正确理解一首即景抒情诗词,关键是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分析。

①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②表现作者对农村风光的热爱: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和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

③表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首诗歌的境界开阔,表达的同是思乡之情。

2.因为即景抒情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后听,写出了山间自然界景物的幽静。

明月的清辉,

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

诗人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亮写暗,以亮衬暗;以有声写无声,以有声衬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诗人虽在写景,却以景美而明志洁。

松、泉可以理解为是对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

又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的上阕写的景色是“月如钩”和“梧桐深院”登斯楼所见的秋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与前面的“无言”的悲凉、“独上”的孤寂相映衬。

环境的凄冷与心境的悲凉完全融合在一起。

但最后“锁清秋”结束上阕,把西楼残月、衰桐等意象连同登楼望月之人全部紧锁在这深院之中,形象地把囚徒的幽居生活、孤寂心态都确切地描绘出来,为下文直抒亡国之愁作铺垫。

这首词写景含情,一方面诗人移情于景,故所见之情均为幽寂静冷色调;另一方面又以情寓景,如以“钩”喻月,以“寂寞”状梧桐深院,景中寄寓孤寂的哀愁之情。

词的上阕虽没有直接写哀愁之情,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浓的离愁情意,因为词人完全将这浓浓的哀愁之情寄寓在作者的写景之中。

3.抓住即景抒情诗词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词意思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的感受。

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可以算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视了。

读者只注意这首词中的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称赞这名句所抒发的主人公因过囚徒生活和失国的哀愁之情。

却不知“无言”却写出主人公李煜从九五之尊沦为阶下囚的愁绪之重,重到无法言语。

“独”写出主人公此时的孤寂之感。

这“无言”的悲哀与“独上”的孤寂浓缩了幽居囚徒的全部辛酸。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4.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即景抒情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

秋尽之后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