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名人和他的红枣之家.docx
《清涧名人和他的红枣之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涧名人和他的红枣之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涧名人和他的红枣之家
“清涧名人”和他的“红枣之家”
因为带着全家人栽植红枣,惠国海两年前曾经远赴美国哈佛大学,参加由美国个人与公共、科技与消费者食品委员会举办的农业与食品论坛,并登台介绍了自己以家庭为单位,依靠科技进行规模化栽植红枣的经验。
这一讲,惠国海成了清涧的“名人”。
清涧的枣农提起他都引以为傲。
月27日,记者到清涧县下廿里铺乡师家湾村惠国海的枣园采访。
站在记者面前的惠国海面色黝黑,朴实忠厚。
指着载满枣苗的三轮车,惠国海说:
“这段时间真把我忙坏了,这是我刚从县上东区买回来的2000株优质树苗,都是我一棵一棵挑选的好苗子。
”
惠国海介绍说,今年,他要在师家湾村新建40亩矮化密植枣园,这也是清涧县实施“东枣西移”工程的一个优质示范枣园。
清涧县林业部门还专门请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实地指导。
这个枣园全部采用大棚栽植,平均每亩栽400株枣苗,明年进行嫁接,后年就可以产枣并开始盈利。
采用大棚栽植,彻底解决了红枣害怕雨涝减产的难题。
如果在盛果期,每个大棚最高产值可以达到30万元。
今年62岁的惠国海是清涧县红枣协会副会长、“十里香”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2000年开始“专心务枣”以来,如今,已拥有师家湾、贺家畔、李家川、高柳树、笔架山几个地方的1000多亩枣园,分别由他自己和儿子、女婿管理。
去年,他家枣园出产的红枣一公斤卖到30元,而且供不应求,很多客商提出要预付购枣款,都因为订购者太多无法满足供应而被婉拒。
惠国海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清涧人。
记忆中,红枣是家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粮食代用品,他一直对红枣怀有深厚的感情。
正因为这样,2000年,惠国海在县林业局贷了8万元专项款,又东挪西凑筹借到十几万元,与老伴、儿子和女儿、女婿一起,在李家塔镇高柳树村承包50亩荒地,建起了枣园。
同时,又在双庙乡贺家畔村建起了沙地枣园40亩。
让一家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红枣品种老化和管理技术跟不上,几年过去了,眼瞅着枣树都长了3米多高,但就是产量少、品质差、收益低。
到2005年,他一算账,几年投入了20多万元,收入才7.5万元,亏损十几万元。
“那时候钱比现在值钱得多啊,十几万元钱足够我倾家荡产十几回,借钱的亲戚朋友开始埋怨,老伴劝我不要再做无用之功,以免越赔越多,儿子、女儿和女婿也有点灰心丧气,我真的有点撑不起了。
”回忆起往事,惠国海感慨不已。
“那几年真的太难了,有时候憋着劲儿几天不和家里人说话。
但我心里就是有个不服输,还是硬撑着走到了今天这个光景。
”惠国海说。
就在全家人陷入进退两难的时刻,清涧县出台了“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建设百万亩红枣基地”的决策。
这给惠国海一家栽植红枣带来了转机。
2007年,县上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举办红枣栽培技术培训班,包括惠国海在内的首批100多名枣农接受了免费培训。
同时,县上安排专家们到枣园实地指导。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对枣园进行了整形修剪、合理施肥和虫害防治。
当年,惠国海的枣园收入达到20多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惠国海扳着指头介绍说:
2008年,县上派专家指导为枣园建起防雨棚,全家红枣收入30余万元;2009年,在县上支持下,对防雨棚进行了改造,自家红枣收入40余万元;2010年,县上出资支持自己建成固定防雨设施和红枣智能烘房,枣园收入达50余万元;2011年,县上又大力实施“东枣西移”工程,落实100多万元资金扶持自己在县城跟前笔架山承包500亩土地,建起了清涧县规模最大的红枣科技示范基地。
2012年,自己又建起了两个红枣冷鲜库,基本解决了贮藏问题,使出产的红枣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今年要做的就是建好师家湾40亩优质矮化密植红枣示范基地。
因為帶著全傢人栽植紅棗,惠國海兩年前曾經遠赴美國哈佛大學,參加由美國個人與公共、科技與消費者食品委員會舉辦的農業與食品論壇,並登臺介紹瞭自己以傢庭為單位,依靠科技進行規模化栽植紅棗的經驗。
這一講,惠國海成瞭清澗的“名人”。
清澗的棗農提起他都引以為傲。
月27日,記者到清澗縣下廿裡鋪鄉師傢灣村惠國海的棗園采訪。
站在記者面前的惠國海面色黝黑,樸實忠厚。
指著載滿棗苗的三輪車,惠國海說:
“這段時間真把我忙壞瞭,這是我剛從縣上東區買回來的2000株優質樹苗,都是我一棵一棵挑選的好苗子。
”
惠國海介紹說,今年,他要在師傢灣村新建40畝矮化密植棗園,這也是清澗縣實施“東棗西移”工程的一個優質示范棗園。
清澗縣林業部門還專門請來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傢實地指導。
這個棗園全部采用大棚栽植,平均每畝栽400株棗苗,明年進行嫁接,後年就可以產棗並開始盈利。
采用大棚栽植,徹底解決瞭紅棗害怕雨澇減產的難題。
如果在盛果期,每個大棚最高產值可以達到30萬元。
今年62歲的惠國海是清澗縣紅棗協會副會長、“十裡香”紅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從2000年開始“專心務棗”以來,如今,已擁有師傢灣、賀傢畔、李傢川、高柳樹、筆架山幾個地方的1000多畝棗園,分別由他自己和兒子、女婿管理。
去年,他傢棗園出產的紅棗一公斤賣到30元,而且供不應求,很多客商提出要預付購棗款,都因為訂購者太多無法滿足供應而被婉拒。
惠國海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清澗人。
記憶中,紅棗是傢中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和糧食代用品,他一直對紅棗懷有深厚的感情。
正因為這樣,2000年,惠國海在縣林業局貸瞭8萬元專項款,又東挪西湊籌借到十幾萬元,與老伴、兒子和女兒、女婿一起,在李傢塔鎮高柳樹村承包50畝荒地,建起瞭棗園。
同時,又在雙廟鄉賀傢畔村建起瞭沙地棗園40畝。
讓一傢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紅棗品種老化和管理技術跟不上,幾年過去瞭,眼瞅著棗樹都長瞭3米多高,但就是產量少、品質差、收益低。
到2005年,他一算賬,幾年投入瞭20多萬元,收入才7.5萬元,虧損十幾萬元。
“那時候錢比現在值錢得多啊,十幾萬元錢足夠我傾傢蕩產十幾回,借錢的親戚朋友開始埋怨,老伴勸我不要再做無用之功,以免越賠越多,兒子、女兒和女婿也有點灰心喪氣,我真的有點撐不起瞭。
”回憶起往事,惠國海感慨不已。
“那幾年真的太難瞭,有時候憋著勁兒幾天不和傢裡人說話。
但我心裡就是有個不服輸,還是硬撐著走到瞭今天這個光景。
”惠國海說。
就在全傢人陷入進退兩難的時刻,清澗縣出臺瞭“大力發展紅棗產業,建設百萬畝紅棗基地”的決策。
這給惠國海一傢栽植紅棗帶來瞭轉機。
2007年,縣上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傢舉辦紅棗栽培技術培訓班,包括惠國海在內的首批100多名棗農接受瞭免費培訓。
同時,縣上安排專傢們到棗園實地指導。
在專傢們的指導下,對棗園進行瞭整形修剪、合理施肥和蟲害防治。
當年,惠國海的棗園收入達到20多萬元,一舉扭虧為盈。
惠國海扳著指頭介紹說:
2008年,縣上派專傢指導為棗園建起防雨棚,全傢紅棗收入30餘萬元;2009年,在縣上支持下,對防雨棚進行瞭改造,自傢紅棗收入40餘萬元;2010年,縣上出資支持自己建成固定防雨設施和紅棗智能烘房,棗園收入達50餘萬元;2011年,縣上又大力實施“東棗西移”工程,落實100多萬元資金扶持自己在縣城跟前筆架山承包500畝土地,建起瞭清澗縣規模最大的紅棗科技示范基地。
2012年,自己又建起瞭兩個紅棗冷鮮庫,基本解決瞭貯藏問題,使出產的紅棗更能適應市場需求。
今年要做的就是建好師傢灣40畝優質矮化密植紅棗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