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补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1127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补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知识补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知识补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知识补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知识补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补漏.docx

《知识补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补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补漏.docx

知识补漏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

概念

举例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心肌细胞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心肌组织

器官

 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心脏

系统

 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循环系统

个体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生物

种群

 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该区域同种龟的所有个体

群落

 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生物

该区域的龟和其它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龟生活的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注意问题】

(1)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最低层次是细胞,原子、分子、病毒等不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

(3)注意区分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包括各个年龄段的;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显微镜的使用

(一)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使镜体保持直立。

桌面要清洁、平稳,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

单筒的一般放在左侧,距离桌边3~4厘米处。

(二)对光:

镜筒升至距载物台0.5厘米处,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反光镜要用双手转动。

(三)安装标本:

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注意有盖玻片的一面一定朝上。

用弹簧夹将玻片固定,转动平台移动器的旋钮,使要观察的材料对准通光孔中央。

(四)调焦:

调焦时,先旋转粗调焦旋钮慢慢降低镜筒,并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贴近玻片标本,然后左眼自目镜观察,左手旋转粗调焦旋钮抬升镜筒,直到看清标本物像时停止,再用细调焦旋钮回调清晰。

(五)观察:

若使用单筒显微镜,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

右手记录、绘图。

【注意问题】

1.换用高倍镜流程:

找(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并调节至清晰),移(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调节光圈及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注:

(1)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

(2)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与标本距离成反比;(3)放大的是细胞的长度或者宽度(注意放大倍数改变时,充满整个视野的细胞数目的计算和单行单列细胞数目的计算)

3.污物存在位置的判断:

(1)可能存在物镜、目镜或装片中;

(2)判断方法:

转换物镜、转动目镜、移动载玻片。

4.成像特点:

上下相反、左右颠倒。

(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方法:

目标位于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移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一)糖类的检测:

1.还原糖(果糖、麦芽糖、葡萄糖、半乳糖、乳糖)的鉴定

(1)原理: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甲液:

0.1g/ml的NaOH,乙液:

0.05g/ml的CuSO4,现配现用、混合使用)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材料:

苹果或梨的匀浆(含还原糖丰富且不影响观察效果)

(3)步骤: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苹果或梨的匀浆)。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淀粉的鉴定

(1)原理:

淀粉遇碘呈现蓝色。

(2)材料:

马铃薯匀浆。

(3)步骤: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二)脂肪的检测

1.原理:

脂肪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2.材料:

花生切片

3.步骤:

染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蛋白质的检测

1.原理:

双缩脲试剂(A液:

0.1g/ml的NaOH,B液:

0.01g/ml的CuSO4,A、B液现配现用,分开使用)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

2.材料:

鲜肝、豆浆或鸡蛋清。

3.步骤: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易错提示】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时,选择材料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待测成分的含量要丰富,如检测蛋白质时,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材料;二是材料的颜色的不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判断,因此最好选择近乎白色或无色的材料。

2.注意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

现配现用,混合使用,水浴加热。

注意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

现配现用,分开使用(选加NaOH,再加CuSO4),无需水浴加热。

3.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含有NaOH和CuSO4溶液,但两者的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

4.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时,如果选用鸡蛋清,一般要先稀释10倍以后,以免实验后粘附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1.一条多肽链中的氨基数等于首位的一个氨基加上R基上的氨基数,羧基数等于末位的一个羧基加上R基上的羧基数,所以一条多肽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R基上不一定有氨基和羧基)。

2.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

3.蛋白质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量—脱去的水分子数×18。

4.有关氨基酸的排列:

如果由足量的n种氨基酸合成一条n肽,这样的肽链种类有nn种,如果这条多肽需含有n种氨基酸,则有n×(n-1)×(n-2)×…×3×2×1种。

5.多肽链的N原子数=R基上的N原子数+肽键数+1(左端);多肽链的O原子数=R基上的O原子数+肽键数+2(右端)

6.对于环状肽来说,氨基酸数=脱水数=肽键数

★观察DNA与RNA实验

(一)原理: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DNA与蛋白质分离

(二)材料和试剂: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三)步骤

1.取口腔上皮细胞的制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

(2)用消毒的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3)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2.水解:

①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

③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3.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4.染色:

①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②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min。

③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镜调节清晰。

②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四)实验结果:

细胞核主要呈绿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主要呈红色(说明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注意问题】

1.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也叫生理盐水,具有保持动物细胞正常形态的作用。

2.烘干时要注意受热均匀,烘干至细胞吸附住即可。

3.利用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吡罗红和甲基绿染色剂要混合后制成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再使用。

★实验: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原理:

1.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用高倍镜可以观察到染色的线粒体。

(二)目的: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三)材料用具:

新鲜的藓类的叶,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显微镜,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四)方法步骤

1.制作藓类叶片临时装片: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用摄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者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片。

2.观察叶绿体:

将制作好的叶片临时装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叶片细胞后,换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3.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洁净的载玻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染液中涂抹几下,盖上盖玻片。

4.观察线粒体: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经过染色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以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五)结果:

1.椭球形的叶绿体呈绿色,在细胞质中向顺时针方向移动;2.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分散于细胞质中。

【注意问题】

1.之所以选用藓类叶、菠菜叶近下表皮部分、黑藻叶是因为藓类叶、黑藻叶由单层细胞构成,菠菜叶的下表皮是菠菜叶的背阳面,这样的细胞中的叶绿体大且数目少,便于观察。

2.观察叶绿体须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以免细胞失水而造成叶绿体缩成一团。

3.观察线粒体不选择叶片细胞的原因是经健那绿染色的线粒体与叶绿体颜色相近,观察时造成颜色的干扰。

4.高倍镜下只能看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不能看到其内部的结构,要看清内部结构需借助电子显微镜。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1.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渗透失水或吸水。

(2)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但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2.材料用具: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3.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收。

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6)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ATP的结构:

1分子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加上3个磷酸基团(3个磷酸基团之间通过2个高能磷酸键连接)。

★ATP中文名称:

三磷酸腺苷

ATP结构简式:

A—P~P~P

【注意问题】ATP中的A表示腺苷,而不表示腺嘌呤,所以如果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一)ATP的水解:

ATP的水解一般是指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的断裂,生成含两个磷酸基团的ADP(二磷酸腺苷)和Pi(磷酸)并放出能量的过程,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水解产生的能量用于生物体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如大脑的思考、生物发电或发光、主动运输、肌肉的收缩等。

(二)ATP与ADP的转化

【注意问题】

1.ATP在生物体中不断合成不断分解,所以ATP在生物体内不会储存太多。

2.ATP生成中需要的能量可来自人和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的呼吸作用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

所以,转化关系式中的能量是不可逆的。

3.物质是可逆的,ATP水解后的产物ADP与Pi,供给能量后可以重新形成ATP。

4.在生物体内时刻都要消耗大量的ATP,正因为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从而使ATP的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保证ATP的充足供应。

有关夏季一天中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见下图,设呼吸作用强度不变)

 

分析:

(1)a点后,有了一定强度的光照,叶绿体需要一定是的CO2,因此释放到外界的CO2逐渐减少,6h后,叶绿体需要更多的CO2,这时开始逐渐向外界吸收CO2。

(2)b点后,由于中午的强光照、高温导致气孔逐渐关闭,外界CO2进入叶肉细胞受阻,吸收的CO2逐渐减少,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称为植物的“午休”现象)

(3)c点后,午后气温有所下降,气孔打开,吸收的CO2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下升。

(4)d点后,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因此吸收的CO2也下降。

(5)18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植物体向外界释放CO2。

(6)e点后,光合作用强度降至0,只剩下呼吸作用。

(7)由虚线X、Y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可以表示植物在一天中消耗的有机物量;由曲线和横轴围成的面积可以表示6h~12h有机物的积累量;由曲线和虚线X围成的面积可以表示植物一天中合成有机物的总量。

3.有关阳生植物(喜光植物)与阴生植物(喜阴植物)光

合作用的比较

(1)常见的阳生植物有甘蔗、玉米、松树、杉树、杨树等,

常见的阴生植物有人参、兰花、辣椒等。

(2)阳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光的补偿点、光的饱和点

均大于阴生植物。

4.有关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共同影响光合作用的曲线图

分析:

(1)a点前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2)a点之后到饱和点之前(即b点前)影响光合作用的

主要因素是CO2浓度,如果外界CO2浓度较高,光合作用

强度也较大,如果CO2浓度较低,光合作用强度也较小。

(2)饱和点之后(即b点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内部因素,如光合色素量、酶的活性和量等。

 

5.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对生物影响的影响

分析:

(1)0~a时间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强度,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0,植物能够生长。

(2)a时间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

强度,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0,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实验: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原理:

(1)高等植物的根尖,芽尖的分生区细胞在适宜条件下有丝分裂旺盛;

(2)细胞分裂具有独立性,某一时刻,同一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分裂时期;(3)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将细胞固定于分裂的某一时期;(4)0.01g/mL龙胆紫溶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便于观察。

2.方法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2)制作装片: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观察;(4)绘图。

3.注意问题:

(1)培养时保证洋葱底部与水接触,注意每天换水,防止根尖缺氧发生烂根。

(2)剪取生长旺盛带有分生区的根尖,剪取时间为10时~14时,尤其以11时30分分裂最为旺盛。

(3)解离时严格使用规定浓度的解离液,控制解离时间为3~5min。

解离时要待根尖酥软时进行漂洗,否则时间过短,根尖未充分解离;或时间过长,根尖过分酥软而使染色体成分破坏。

(4)解离后一定要漂洗,目的是洗去多余的盐酸,防止解离过度和影响染色。

(5)染色时染色液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一般3~5min,否则染色过深,过浅都不易观察到染色体。

(6)加盖玻片时,注意防止产生气泡;压片时用力必须恰当,当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未分散,二者都将影响观察。

【易错提示】

(1)经解离后的组织细胞为死细胞,所以不可能看到一个细胞完成有丝分裂全过程。

各死细胞停留在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可以从不同的细胞中找齐各个时期。

(2)由于间期所占的时间最长,位于间期的细胞数最多。

★有关几个遗传问题的计算方法

(一)配子种类数的计算

某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数等于各对基因单独形成的配子种数的乘积。

例如某基因型为AaBBCcDd的生物个体产生配子类型的计算方法如下:

每对基因单独产生配子种类数是:

Aa→2种,BB→l种,Cc→2种,Dd→2种,则此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2×1×2×2=8种。

(二)两亲本交配,产生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的计算

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相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型单独相交所产生基因型种类数的积。

如Aabb×AaBb所产子代的基因型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因Aa×Aa所产子代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是1AA、2Aa、1aa,bb×Bb所产子代的基因型有2种,分别是1Bb、1bb,所以Aabb×AaBb所产子代基因型种数为3×2=6种。

其比例是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1:

2:

1)×(1:

1)=1:

1:

2:

2:

1:

1

(三)两亲本交配,产生子代的表现型种类数及其比例的计算

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相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相交所产子代表现型种类数的积。

例如Aabb×AaBb所产子代的表现型种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因Aa×Aa所产子代表现型是2种(3A_、1aa),bb×Bb所产子代表现型是2种(1B_、1bb),所以:

Aabb×AaBb所产表现型共有2×2=4种。

其比例是(3:

1)×(1:

1)=3:

3:

1:

1

(四)两亲本交配产生的子代中某种基因型所占比例的计算

子代个别基因型所占比例等于该个别基因型中各对基因型出现概率的乘积。

例如AaBb×AaBB相交产生的子代中基因型aaBB所占比例的计算方法如下:

因为Aa×Aa相交子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1/4,Bb×BB相交子代中BB基因型个体占1/2,所以aaBB基因型个体占所有子代的1/4×1/2=1/8。

★类型:

伴X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

(一)伴X隐性遗传(以红绿色盲为例)

1.基因及基因型的表示方法(用B、b表示)

XB:

带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Xb:

带色盲隐性基因的X染色体;Y:

男性Y染色体(无等位基因)

性别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注意问题】携带者是指表现型正常,但又携带了致病基因的个体。

2.遗传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2)女患父必患,母患子必患(交叉遗传)。

 

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遗传给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称为交叉遗传。

(二)伴X显性遗传(以抗生素D佝偻病为例)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为X型(或0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症状。

1.基因及基因型的表示方法

女性患者:

XDXD,XDXd(后者的症状比前者轻);男性患者:

XDY

2.遗传特点:

(1)代代相传,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

(2)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三)伴Y遗传(以外耳道多毛症为例)

 

遗传特点:

(1)患者全部为男性;

(2)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也。

(四)细胞质遗传:

控制性状的相关基因位于细胞质基因上(如线粒体、叶绿体上)的遗传方式。

其特点如下:

1.表现出母系遗传(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F1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原因: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2.F1的性状不一定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原因:

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

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性别决定型:

(1)XY型,如人,XX为女性;XY为男性。

(2)ZW型,如鸡,ZZ为雄性;ZW为雌性。

2.举例:

非芦花母鸡的筛选

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是由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控制的,而W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如上图所示,杂交得到的F1中,表现芦花的都为雄性,表现非芦花的都为雌性,因此在雏鸡时,根据表现型即可确定其性别。

★有关“人类遗传病概率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一)确定遗传方式

1.首先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1)无中生有为隐性

(2)有中生无为显性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如果是性染色体上的,还要判断是X性染色体还是Y性染色体遗传病。

(1)伴Y遗传:

“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即患者全为男性,且“父→子→孙”。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4)伴X隐性遗传: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5)伴X显性遗传: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3.不能确定判断类型的,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向推测。

(二)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三)根据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概率计算

★正交与反交在遗传学的应用

(一)判断某对性状的遗传方式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根据双亲正交与反交来判断,如果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同,且子一代均表现母本性状,即该性状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

如果正交与反交的结果相同,或者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相同,且后代性状表现与母本无关,则该性状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例如,有人发现某种花卉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可以通过这样设计实验来判断花色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正交亲本组合为白花(雌)×红花(雄),反交亲本组合为白花(雄)×红花(雌),如果正交得到的子代全为白花,而反交得到的子代全为红花,则可以判断花色遗传为细胞质遗传。

如果正交与反交的结果相同,且与母本表现型为无关,则可以判断花色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如果正交与反交得到F1的花色表现相同,或者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同,且后代性状表现与母本无关,则该性状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二)判断某对性状的遗传方式是伴X遗传、伴Y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

如果正交与反交的结果相同,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如果结果不同,则为伴X遗传或伴Y遗传。

★实验: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也称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简介

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常成双排列的球菌(细菌),属原核生物(由于拟核中的DNA分子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用它作实验材料易于单独观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根据其外围有无包裹的荚膜(一种多糖类物质,其合成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分为无荚膜的R型菌(无毒性)和有荚膜的S型菌(有毒性)。

R型菌形成的菌落的表面是粗糙的,而S型菌的是光滑的。

R型菌进入生物体后,由于没有荚膜的保护,被免疫系统清除,不会使生物体患败血症,而S型菌进入生物体后,有荚膜的保护下,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并能抑制体内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使细菌易在体内大量繁殖致病,最终使生物体患败血症。

(二)过程: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将无毒性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且在体内分离出了活的S型菌。

(三)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促成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易错提示】

1.本实验的1、2、3、4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

2.通过本实验仅能证明存在“转化因子”使R型菌转化成S型,但并不清楚“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

3.对本实验现象的现代解释:

由于DNA的热稳定性比蛋白质高,在本实验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其蛋白质已变性,但DNA未发生变性(仍具有活性),当把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后,对于R型菌来说,外源的DNA(S型菌的DNA)进入细胞内,实现了基因重组,使R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