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1035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Schiff 碱型 8.docx

新型Schiff碱型8

新型Schiff碱型8-羟基喹啉抗癌药物

的合成与药理研究项目建议书

一、概述

1.项目提出背景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攻克癌症一直是世界瞩目的研究课题.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癌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我国癌症年发病人数在120万左右,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高达90万人以上[1,2],现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杀手。

细胞增殖与凋的非平衡匹配及其转移扩散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基础。

细胞凋亡的干预即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是肿瘤疾病治疗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适时、适度的细胞凋亡调控对生物体清除衰老和具有潜在危险的细胞,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正常个体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在肿瘤存在的情况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

众多金属配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抗癌药物的种类、结构、性质、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现状的调研是抗癌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治疗性细胞凋亡干预)的研究内容。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热化学、光谱学等众多学科对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抗癌药物的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针对肿瘤细胞新靶点的药物设计、研发,近年来已出现不少新型的抗癌药物。

2.项目的目的、意义

药物创新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据统计,我国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寥寥无几。

2006年2月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重大新药创制”列为2006~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国家对其的关注度可窥一斑。

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来看,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5亿人民币。

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2000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

至今,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

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

我国目前这种企业规模小、产品重复、技术含量低的状况导致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恶化,使国内药企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拯救生命的药物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实践和时间才能决定一个创新产品的生命。

虽然频频发生的药物召回事件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点创新都有着巨大的风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死守仿制药的阵地。

欧美日制药大国的崛起离不开创新,这些在医药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无不争先恐后地斥巨资于创新。

全球医药市场历年规模保持了数十年的高速、稳定的发展,2005年全球药品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0%,达到了6020亿美元,原因归于源源不断上市的新药,如1987年洛伐他汀的上市、一代代抗病毒药物的问世(阿昔洛韦、福米韦生、齐多夫定、沙喹那韦)以及生物技术类抗癌药物的推出,均创造了医药市场不断攀登的高峰。

癌症仍然是工业化国家和世界范围第二位的主要死因。

由于平均寿命期的继续增加,癌症也会增加。

人们将继续用有效的治疗药物对付癌症。

而许多可采用的药物系统起作用,所以具有从不舒服到威胁生命的付作用。

最近,专门靶向癌细胞或与人体免疫反应合作起作用与这种疾病作斗争的产品已开始在这个市场中出现。

这标志着,在治疗癌症的路途中的动力的变化。

而这样的创新治疗剂将在这一个十年中改变癌症市场。

本课题着重医药创新研究,将为我省医药行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以及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①我国癌症年发病人数在120万左右,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高达90万人以上,现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杀手。

②全球医药市场历年规模保持了数十年的高速、稳定的发展,2005年全球药品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0%,达到了6020亿美元,原因归于源源不断上市的新药。

③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来看,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5亿人民币。

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2000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

至今,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

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癌症这一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相应的抗癌药物的销售收入也逐年递增。

2003年,全球抗癌药物的销售收入是300亿美元,预测到2008年将逐年增加14.6%,到2008年预计销售收入是593亿美元。

我国1999年中国抗癌药物的总市场增长了17%,达6.03亿美元,其中抗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的产品占88%。

到2006年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增长到近17亿美元,而在以后的几年中整个抗癌药物领域将增长大约17%。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

⑴ 中草药抗癌药物新剂型

① 动脉栓塞剂型

  动脉栓塞剂型是注入能使支配癌组织的微动脉发生机械性栓塞,以阻断癌细胞增殖所需营养来源,并定向释出药物,杀伤癌细胞。

有实验研究表明[3],

中药栓塞乳剂通过局部注射给药,对兔耳血管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导致出血性坏死改变;对鸡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能显著地阻抑荷人

胃癌细胞裸鼠肿瘤的生长。

以川乌、草乌、莪术、虎杖等中药制成的抗癌栓塞剂,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和杀伤作用,并可通过机械性栓塞肿瘤末梢血管,阻断、破坏供血而抗肿瘤[4]。

分散性和高生物利用度。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脂肪乳剂有两种,一种为静脉乳剂,如鸦蛋子油乳、榄香烯乳、薏苡仁油乳、五味子乳等。

陈世 等[5]报道中药抗癌剂鸦胆子油,碘油制成超液化乳剂后治疗肝癌的结果是:

治疗组10例大肝癌治疗后肿块缩小率达到50%以上,二期切除病理显示肿瘤区域细胞全部凝固性坏死,边缘有淋巴细胞浸润;286例患者治疗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55.2%和34.5%;8例生存3年,3例生存5年,其中1例已生存10年,目前仍在随访中。

邹丽娟等[6]观察榄香烯乳剂的抗癌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它均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生长,作用机制主要是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1期细胞升高,S期细胞下降)。

脂肪乳剂的另一种是非静脉乳剂。

刘都户等[4]报道,采用皮下或肿瘤周围组织局部注射途径,将中药乳剂应用于针对肿瘤血管的抗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乳剂可以破坏血管壁,使红细胞外渗,血栓形成,可作为血管生长抑制因子,抑瘤效果达95.47%。

同时文献[4]还根据中西医结合的原则,针对肿瘤血供进行抗癌治疗,对中药消痔灵进行剂型改制,拟以消痔灵、国产碘化油为主药制成乳剂型药物,通过局部注射给药,减少药物副作用,尽可能使药物长久地留置于癌肿周围,破坏肿瘤血供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乳剂型抗癌药在肿瘤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但还有一些技术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碘油和抗癌药直接混合油水很快分离,很难混合均匀,不能充分发挥碘油的载体作用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改进该剂型的研究十分活跃。

②前体剂型

  靶向型前体制剂是将与癌细胞或癌组织有亲和力的物质与抗癌药结合,药后能将药物选择性地运载到癌靶区,释放出活性药物的制剂[7]。

由于癌组织处血管增生,血管壁疏松,通透性增强,导致癌组织对大分子物质摄取量增加。

因此将抗癌药物与某些大分子物质结合成前体制剂后,能显著提高药物的癌靶区分布量。

胡成久等[9]将喜树碱与保肝药物结合成前体制剂,使喜树碱毒性下降4.17倍,抑瘤活性略有提高,具有明显的体内分布靶向性,将其包封脂质体内,测定药物的体内分布证明,该前体制剂在肝脏分布量比喜树碱提高10倍,在肺部的分布量提高100倍,因此适用于治疗肝癌和肺癌。

近几年来,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较大的

③ 脂肪乳剂型

  脂肪乳剂是一种能通过静脉输注的营养要素,被许多研究证实,是创伤、败血症及其他危重症患者有效的能量来源。

但脂肪乳剂除了提供高能营养

外,还可做为许多油性或脂溶性药物的载体,获得高进展,靶向治疗新药不断涌现,在临床试验或正式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④ 脂质体剂型

  脂质体制剂是由磷脂双层定向排列成洋葱状小球体,双分子层内外分别包封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

脂质体制剂的靶向性主要在网关内皮系统,目前已被包封成脂质体的抗癌中草药有喜树碱、高三尖杉酯碱、唐松草新碱、鹤草酚等。

Sharma等[10,11]用卵磷酯和磷脂酰甘油等脂质体作为载体进行了一系列紫杉醇脂质体的研究,与Taxol相比,紫杉醇脂质体的毒性显著降低;紫杉醇脂质体的缺点之一是载药量低,只有3%(摩尔分数)左右,在更高载药量时,紫杉醇不能稳定包封而会从双层膜中析出并结晶;其二是胶囊的稳定性差。

Needham等[12]虽制备出载药量为12%的微脂粒,提高了载药量,但所使用的脂质体的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为了提高紫杉醇脂质体的载药量,人们研制出立体稳定的紫杉醇脂质体[13,14],其制法是先在脂质体上连接水溶性聚乙二醇,然后采用自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出载药量高脂质体;体内、外实验发现,这种脂质体的毒性远低于Taxol。

此外,用脂质体还可包裹不同的水溶性紫杉醇前药,通过在稳定性、包封率、载药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含有22聚乙二醇单醚(mPEG)2紫杉醇脂质体的性能最好,延长了紫杉醇的生物半衰期[15]。

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的研究,因其制作简单、对机体无毒、能显著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及容易实现肿瘤靶向等优点而倍受关注。

但是,脂质体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还有较高的药物泄漏率、稳定性差、长期保存困难等缺点。

研制更稳定、肿瘤靶向性更好的脂质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⑤聚酯微粒剂型

  聚酯微粒剂型是可生物降解的油ö水型乳液,广泛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给药系统,以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以聚乳酸、聚己内酯为代表[16]。

采用溶剂

蒸发法制备的紫杉醇聚L2乳酸微粒,粒径一般在50~90Lm之间,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7]。

采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制

备的自微乳化药物输送系统(SMEDDS),颗粒表面光滑,粒径为45~270nm,药物释放呈双相,最初48h为快相,其后的144h为慢相,体内实验显示,SMED2

DS对荷SKOV23人卵巢癌裸鼠的抑瘤效果强大[18]。

 

 ⑥ 聚合物胶束剂型

  聚合物胶束剂型是由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成球形胶束,胶束由数百个共聚分子组成,粒径大约20~50nm,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能有效地提高疏水性

药物的水溶性[19]。

LeGarrec等[20]报道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能有效地提高紫杉醇的水溶性,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胶束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00mgökg,而普通紫杉醇制剂的最大耐受剂量为20mgökg,在60mgökg时,胶束就显示出明显的抑瘤效果。

Burt等[21~22]对聚合物胶束紫杉醇(PMT)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体外,PMT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与Taxol类似,但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比Taxol好,动物的生命明显延长。

Kim等[23]也研究发现,注射PMT50mgökg和Taxol20mgökg后,受试动物血液中紫杉醇的浓度相似,但使用PMT的动物在肝、肾、脾、肺、心脏和肿瘤等处的紫杉醇浓度比使用Taxol提高了2~3倍。

⑦埋植剂型

  埋植剂是由药物和赋型剂采用熔融、热压、辐射等方法制备,与其他常规给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相比,其具有独特的优点[24]。

在治疗脑部肿瘤时,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紫杉醇很少能到达脑部肿瘤组织[25],而紫杉醇埋植剂则解决了此难题。

Fung等[26]将紫杉醇埋植剂埋植于猴子的脑内,局部稳定的紫杉醇浓度维持了30d,用药100d时紫杉醇仅释放7%。

Walter等[27]则研究发现紫杉醇释放速度与聚合物的亲水性有关,可通过改变聚合物亲水性来调节释药速度,以P(CPP2SA,20%~40%)为骨架的紫杉醇埋植剂于用药30d时紫杉醇释45%~65%。

埋植剂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剂型,其开发和合理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⑧ 纳米粒剂型

  纳米粒是指大小为0.1~100nm的粒子,其具有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等优良特性。

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缓释载体,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效[28]。

Feng等[29]制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紫杉醇纳米粒与HT229癌细胞系共培养24h,癌细胞死亡率比紫杉醇普通注射剂高13倍。

孙铭等[30]制备的去甲斑蝥纳米粒,体内抑瘤实验表明:

其间隔给药疗效已优于未包载药物每日给药的疗效,量-效关系明显,且毒性低,经静脉途径试用无任何不良反应。

纳米粒剂型的研发是当今新药研究的前沿课题。

由于尺寸和表面效应,使其产生新的生物活性并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使其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从而减轻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纳米粒制剂独特的优越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尤其是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价值更大。

⑵ 金属抗癌药物

①铂类抗癌药物

自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nberg[31~33]在研究直流电场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时发现顺铂有抗癌活性,并通过临床验证,顺铂对多种肿瘤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开辟了金属铂络合物抗癌作用研究的新领域.在目前具有的铂类药物中顺铂(CDDP)和卡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在改良铂(Ê)类抗癌药物或转向其它铂类抗癌药物的研发.

② 第一代铂类抗癌药物2顺铂.

顺铂治疗睾丸癌和卵巢癌的效果很好,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头颈部,食管的癌症以及小细胞肺癌[34].此外,它还可以和紫杉醇,阿霉素,52Fu等联合用药来治疗头部、颈部的癌症以及胃癌,其抗癌谱及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顺铂抗癌药物的特点[35]是:

(1)抗癌作用强,抗癌活性高;

(2)毒性谱与其他药物有所不同,因此易与其他抗癌药配伍;(3)与其他抗癌药物少有交叉耐药性,有利于临床的联合用药;(4)具有较广的抗癌谱.顺铂抗癌药物的缺点是:

(1)严重的毒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

(2)对某些瘤细胞活性较低,如乳腺癌、结肠癌等;(3)易产生耐药性;(4)水溶性小,在体内不易代谢;(5)须注射给药.

③第二代铂类抗癌药物2卡铂.

卡铂是由美国Squibb-BristolMyer、英国癌症研究所以及JohnsonMatthey公司于80年代合作开发的,第二代铂类抗癌药物.卡铂与紫杉酵联用在治疗晚期头颈部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等方面的应用价值[36].卡铂具有:

(1)化学稳定性好,溶解度比顺铂高16倍;

(2)毒副作用低于顺铂,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通过自身骨髓移植和采用克隆刺激因子可防止对骨髓的毒副作用;(3)作用机制与顺铂相同;(4)与非铂类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可以与多种抗癌药物联合使用.

④ 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

2-奈达铂[37]、草酸铂[38].由于一些肿瘤如结肠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对顺铂有天生的耐药性[39,40],而其他癌症如卵巢癌或小细胞肺癌在初期治疗后也对顺铂产生后天耐药性[41],因此研制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的关键是要克服顺铂和卡铂的交叉耐药性,提高其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奈达铂可用于治疗头颈部肿瘤,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宫颈癌等.其毒性谱与顺铂不同,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80%,血液学毒性较顺铂高,肾毒性和胃肠道副反应有所降低.草酸铂是第一个明显对结肠癌有效以及在体内外均有广谱抗肿瘤活性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对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有很好的疗效.其水溶性高、毒性低、抗癌谱广,与顺铂卡铂无交叉耐药性或交叉度低.

⑤正在开发的铂类抗癌药物.

正在研制阶段的铂类抗癌药物有:

乐铂[42]其中乐铂是由德国AstaMedicaAG2Frankfurt开发研制的又一个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它的抗肿瘤效果与顺铂、卡铂的作用相当或者更好,毒性作用与卡铂相同,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JM216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口服铂(Ì)药物.近年来,具有生物活性非离去基团的铂类抗癌配合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Denny小组[43]、Lippard[44,45]和Gust等人[46,47]在这方面有着广泛的研究.

⑥ 镓盐.

1975年Adamson,R.H.等首次发现镓盐对沃科尔肉瘤、实验性肉瘤具有抗细胞增殖活性[48],接着对人体肿瘤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它仅显示对霍德金氏淋巴瘤的有限作用,而对肾和胃肠有毒副作用.近年来报道了硝酸镓、氯化镓在治疗肺癌中与顺铂有协同作用[49].镓(Ë)mahdate已进入骨病及与骨病有关情况的临床实验,三(8-羟基喹啉)镓(KP46)有很强的抗癌性能,该物虽经口服药物使用后,比氯化镓的生物有效特性好,但毒副作用也比较高.研究表明镓(Ë)盐抗癌作用的主导机理是在较宽的系统范围内镓盐具有充当化学上不能复位的铁(Ë)的类似物的特性.

⑦ 有机锗化合物.

自1971年日本学者[50]合成了(β-羟基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即锗-132)并证实其具有广谱药理活性以来,人们研究发现,饱和烃基锗类化合物的毒性很小.根据国内外资料报导,有机锗络合物:

Ge-132的酰胺衍生物、二甲基锗卟啉络合物、螺锗、锗酰胺倍半氧化物、有机酸锗铬合物等对于胃癌、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等都具有一定的疗效.有机锗化合物的抗癌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人认为由于O,S,N的电负性较大,形成Ge-O,Ge-S,Ge-N键的极性较大,有可能使锗原子产生正电中心,遇到不正常细胞时,增加不正常细胞的电势能,阻碍不正常细胞活动,起到抗癌的作用.也有人为有机锗化合物能降低癌细胞的生物电位,组织高电位的癌细胞分裂增生[51].

⑧有机锡配合物.

1972年Brown[52]首先发现Ph3SnOOCCH3对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后,相继有两千多种有机锡化合物被合成出来,二十多种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已进行临床研究.经过筛选和研究,人们发现不仅二烃基类四配位(R2SnX2(NN))有机锡有抗肿瘤活性,其中有些锡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比顺铂高出很多,但其缺点是副作用大、抗瘤谱狭窄.目前对其抗肿瘤机理不甚明确,正在进一步研究.此外,钌,铑,钯等过渡金属配合物,金属茂类化合物以及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等金属类抗癌药物的研究也十分活跃.金属配合物具有抗癌性强,抗瘤谱广等特点,但也存在毒副作用大,造价高,水溶性差等不足。

如何有效地克服上述难题,将成为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关键所在。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药物新剂型研究是新药研发的活跃领域。

为了提高疗效,控制药物毒性反应,各类新剂型正在不断地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方面。

这些新剂型不仅增加了给药途径,且有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提高,给药剂量及不良反应减少等诸多优点,使用药更加科学合理。

中草药抗癌的生物效应独具特色,即有抗癌,又有扶正、增效减毒及抗转移等特殊作用,这种多层次的效应是西药所不具备的,但中草药也存在剂量大,起效慢等问题。

这可以通过利用新剂型加以克服,所以新剂型在中草药抗癌药物研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且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

目前随着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研究日益增多,及对中草药抗癌剂型的不断改革,使中草药逐渐向着高效、低毒抗瘤药物方面发展。

今后的研

发重点应该是:

开发靶向性及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无不良反应的中草药抗癌药物和导向化疗结合,开发更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新剂型。

相信随着医药学科学的发展,同时借鉴和利用国外现有的新制剂、新技术,人们会研制开发出更多高效、低毒的新剂型的中草药抗瘤药物。

3、现有的工作基础

本课题研究组有先进的结构鉴定检测仪器如红外仪、核磁共振仪以及160平米合成研究室和相关的研究设备。

现已合成出了四个具有进行药理研究价值的新化合物。

并在《合成化学》上发表了一篇前期研究成果的论文。

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具有相当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

四、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1)5-甲酰基-8-羟基喹啉和7-甲酰基-8-羟基喹啉合成,由8-羟基喹啉为起始原料,经Reimer-Tiemann反应得到5-甲酰基-8-羟基喹啉和7-甲酰基-8-羟基喹啉(Fig1中化合物1和2);

(2)化合物1和2分别于含氨基的抗癌药物反应合成新的席夫碱(Fig1中化合物3)。

2、研究与开发内容

⑴.合成4-6个新的Schiff碱型8-羟基喹啉药物。

⑵.研究它们的药理效果。

⑶.对药效好的进行产业化研究与开发。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⑴本研究项目的技术难点:

本研究主要解决Schiff碱型8-羟基喹啉的合成,由于8-羟基喹啉甲酰化反应产率很低,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都只有16%左右,如何提高甲酰化产率,降低合成成本,是本课题的第一个着重点。

而一般而言Schiff碱也不稳定,很容易分解合成其的原料,特别是在柱色谱分离中易于分解,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寻找更优越的合成反应条件得到目标产物,与此同时能更巧妙的方便合成后的分离。

⑵.创新点:

由于某些席夫碱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报道,氨基酸类、缩氨腺类、缩胺类、踪类、肌类席夫碱及其相应的配合物具有

抑菌、杀菌、抗肿瘤、抗病毒等独特药用效果。

医学研究发现,在生物体内,氧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受阻,就会引发多种疾病,如炎症、衰老以及肿瘤等。

某些氨基酸类席夫碱对超氧离子具有清除作用,因而起到了抗病毒的作用。

由于以Schiff碱作配体的某些配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催化活性和一定的抑癌活性,近年来报道了许多对此类配合物的研究工作。

Schiff碱及其配合物有很好的杀菌活性,特别是当配体中有羟基或芳杂环存在时杀菌活性提高,因此合成有羟基取代的杂环Schiff碱及其配合物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本课题合成工作主要是甲酰基-8-羟基喹啉与临床上应用的含氨基抗癌药物缩合得到新的化合物,再研究其药理活性。

五、技术、经济效益、市场风险分析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全球医药市场历年规模保持了数十年的高速、稳定的发展,2005年全球药品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0%,达到了6020亿美元,原因归于源源不断上市的新药,如1987年洛伐他汀的上市、一代代抗病毒药物的问世(阿昔洛韦、福米韦生、齐多夫定、沙喹那韦)以及生物技术类抗癌药物的推出,均创造了医药市场不断攀登的高峰。

癌症这一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