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0812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糖尿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糖尿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糖尿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糖尿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docx

《糖尿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docx

糖尿病

糖尿病

发表时间:

2003/3/2012:

43:

24 来源:

中国心理热线 作者:

郭卜乐  点击1364次

糖尿病是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

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

  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况,是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而引起,病人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率为10%。

  

(一)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况:

  当各种诱因使糖尿病加重时,人体内脂肪分解加速,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大量脂肪酸经肝脏进行β氧化产生酮体,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很少,为2毫克/100毫升血,尿中酮体不能检出。

在酮症酸中毒时,血中酮体升高达50毫克/100毫升血以上称为酮血症;尿中出现酮体,称为酮尿。

酮体以酸性物质占主要部分,大量消耗体内的储备碱,逐渐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发生酮症酸中毒时,病人糖尿病的症状加重,同时伴有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1、糖尿病治疗不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降糖药突然停药或用量不足;未经正规治疗的糖尿病。

  2、感染糖尿病人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坏疽等感染时。

  3、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洁)引起呕吐、腹泻。

  4、其他严重外伤或手术后。

妊娠和分娩。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1、早期糖尿病加重的现象如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全身无力。

  2、病情迅速恶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

腹痛较重,常被误诊为急腹症。

当酮症酸中毒好转时,腹痛很快消失。

  3、精神及呼吸症状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而大,呼气时可有烂苹果味,酮体浓度高则气味重。

  4、脱水症状由于多尿和呕吐腹泻引起。

病人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淡漠,很快进入昏迷。

由于失水而出现脉弱、血压降低、四肢发冷等休克表现。

部分病人有发烧现象,体温38~39℃。

  5、化验橙查尿糖~,尿酮体阳性;血糖显著升高,多数300~600毫克/每100毫升血(16.7毫摩尔~33.3毫摩尔/每升血),少数可达1000毫克/每100毫升血(55.5毫摩尔/每升血);血酮体增高。

其他的化验检查都可以出现不正常,如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钠、氯、钾离子均可降低。

  6、注意与其他情况引起的昏迷进行鉴别糖尿病人在家庭中突然出现昏迷时,大多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酮症酸中毒引起,另一种可能为低血糖昏迷,一般是在血糖低于50毫克/每100毫升血(2.8毫摩尔/每升血)时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神志不清,但呼吸、心跳等一般情况尚好。

注射葡萄糖后病人迅速清醒。

在家庭中无法鉴别这两种昏迷时,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后再做处理。

  (四)救护措施:

  

(1)应用胰岛素。

这是抢救治疗的关键。

必须在医院或医生指导下应用。

根据病情皮下或静脉注射或静滴普通胰岛素。

一般可酌情皮下注射12~20单位,再给予静滴每小时4~8单位量滴入,大多在24小时内控制病情,此时应停用其他降糖药。

  

(2)纠正脱水。

能口服的尽量口服饮水。

昏迷病人要给予静脉补液,24小时内可输液3000~6000毫升,心脏病或肾功不好的病人酌情减量。

  (3)昏迷病人头侧位,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清洁。

有缺氧情况者给予吸氧,已发生感染的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4)详细记录病人的出入量,如饮水量、进食量、呕吐量、尿量、便量,报告给医生,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复杂、严重、发展快,在治疗前后均要进行多种化验检查,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输液量及种类。

最好将病人送至医院急救,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糖尿病患者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的比例在50%以上。

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疾病。

发病特点为血

  糖过多及出现尿糖。

其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疲乏等。

病情严重时可引起重

  度失水、酮症酸中毒、循环衰竭和昏迷,甚至死亡。

  

  --------------------------------------------------------------------------------

  养生指南:

  

  一.控制饮食: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

通过饮食控制,可促进尿糖消失,

  空腹血糖降至正常,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各种并发症。

应根据病人体重、劳动强度测

  出所需主粮的量。

每天主粮不高于250克。

如再感觉饥饿时,可增加些既含有高纤维,

  又能降血糖的蔬菜量,如洋葱、芹菜、海带、菠菜等。

蛋白质类副食品如豆制品、牛

  奶、瘦肉等都可食用,摄入量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孕妇、哺乳期、营养不良及

  合并感染时,每日每公斤体重1.2至1.5克;儿童为每日每公斤体重2至3克。

脂肪摄

  入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0.6至1克,总量约为50至60

  克。

肥胖病人应少吃脂肪多的食物,每日不宜超过40克,消瘦病人可相应提高脂肪量,

  但原则上不能超过糖的一倍。

选用各种植物油作烹调油。

限制摄入脑髓、蛋黄、鱼卵、

  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血液粘稠度,防止并发高血压

  病及冠心病。

因主食减少后,维生素B1摄入量会不足,极易产生手足麻木等症,可

  给予粗粮、豆类、糙米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品食用。

  二.饮食宜忌:

烟酒属辛温之品,会加重病人口渴、饮水症状,应戒烟忌酒。

忌食糖,

  包括各种糖果、果酱、蜜饯、各种甜点心、冰淇淋、粉丝、藕粉、土豆、胡萝卜等含

  糖量高的食品,可有效地防止血糖增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忌食葱、姜、蒜等辛辣

  刺激之品。

饮食宜少盐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如冬瓜、绿豆、枸杞头、马兰头等。

  糖奶粉有降低血糖作用,平时可服用,每次25克,温开水冲服。

  三.劳逸结合:

一般病人可参加正常工作,但不宜过度劳累。

要节制房事。

保持精神

  乐观,避免精神创伤。

运动可增强对糖的耐受性和降低对胰岛素的依赖性,减少胰岛

  素需要量,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的代谢异常。

适当的运动可控制肥胖。

选择慢跑、散

  步、练功十八法、健身操、太极拳等项目,从短时间,小运动量开始,持之以恒。

  空腹时及重症糖尿病人不宜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休克等疾病。

  四.尿糖自测:

应掌握尿糖的自测方法。

设备只需添置酒精灯一架,玻璃试管、滴管、

  长柄木夹子及试管刷各一只,一瓶复方硫酸铜溶液(又称斑氏试剂),95%酒精若干。

  操作时先用滴管取试剂20滴放在试管内,再加2滴病人的小便摇匀,木夹子夹住试管,

  试管倾斜45度,将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1分钟,冷却后观察试管内液体颜

  色变化。

如仍为蓝色则尿糖阴性,提示尿中无糖分。

若绿色则为“+”,尿中有微量

  糖;黄绿色为“++”;土黄色为“+++”;红棕色为“++++”。

从绿色到红

  棕色,提示尿糖量从少到多的变化。

通过自测,病人可自我调节饮食量,知晓疗效,

  调整药物剂量。

  五.优生优育:

据统计约有25~30%的糖尿病人有家族史。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青年男

  女,应避免相互婚配。

糖尿病妇女的胎儿患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妇女的胎儿

  的三倍。

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女性患者必须在病情已基本控制后才能怀孕和分娩。

  治疗糖尿病二法

  茶叶中含有糖类,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只要将茶叶浸泡在冷水中,就能吸取到茶叶中的多糖类。

因此,用冷水泡茶喝能控制糖尿病。

  生猪胰子1条,先用冷开水反复洗,然后切成小块,再用冷水洗净,每日空腹吞服10小块(约6克),陈酒送下,连服1个月,可治糖尿病。

  

  糖尿病(糖尿病英文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习惯称之为“三多一少”,同时伴有疲乏、无力、及精神不振,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

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

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

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

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

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控索,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五、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六、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

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

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

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导致糖尿病的基因黑名单,已经被写进医学院的《都科书内科学》1996年第四版。

糖尿病在临床所分的两种类型: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多发病在30岁以下,但也可以在成年甚至老年发病,此型患者起病较晚,病情较重,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重者昏迷有些病人通过胰岛素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个别病人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不用胰岛素治疗。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Ⅱ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患者起病较慢,病情较轻,体型多肥胖,血桨胰岛素水平可稍低、正常或偏高,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很高,约占糖尿发病人数的90%左右。

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除三多一少外,有下列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和确诊:

  1、餐后2—3小时或午饭前及晚饭前常出现心慌、乏力、多汗、头晕、饥饿等症状2、经常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3、生育年龄妇女有多次流产,胎儿畸形、,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病史者4、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外阴经常瘙痒者5、男性出现阳萎者6、原因不明的四肢沉重、麻木、小腿痛或痛性痉挛7、突然视力减退而原因不明者8、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昏迷、高血压、冠心病等9、原因不明的肢端坏死者10、过早出现动脉硬化及高血压者11、体力虚弱、消瘦、原因不明的生长迟缓等为什么城市糖尿病发病率比农村高?

城市居民收入较多,可能摄取脂肪与糖类的量比农村要多。

体力劳动少,肥胖者增多,各方面应激广,造成糖尿病发病的机会就相应增多。

另一方面,城市糖尿病患者,由于医疗、环境、自我保养等因素优越,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延长,携带某些隐性遗传病的机会也增多,因此,城市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农村高。

糖尿病六大并发症在人类的疾病中,由一种慢性病而引发出多种疾病的,糖尿病当属前首。

据我国有关资料统计,因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肝、肺、肾、眼、肢体、皮肤、神经等急性或慢性并发症达80多种。

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并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的慢性并发症,就有以下几种:

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糖尿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2、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病症。

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

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上通常称其为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的有7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变。

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常见的合并症。

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

它函盖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

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

周围神经病变又分为多发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

病变可单侧,可双侧,可对称,可不对称。

突出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很难忍受。

有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闪电样痛或刀割样痛。

5、糖尿病性性的功能障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有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月经紊乱等等性功能障碍,可与糖尿病症状同时出现,但大多数在糖尿病症状之后出现。

医学认为糖尿病对性功能的影响可能与血管病变、骨盆植物神经病变有关。

6、糖尿病下肢坏疽病变糖尿病下肢坏疽,是由于糖尿病长期得不到很好控制,发生动脉硬化,出现了下肢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改变。

他的发生机理是:

当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以致血管阻塞,造成下肢或中部缺血、缺氧以到坏疽发生。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有何特点?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孕前已有糖尿病的孕妇不包括在内,其发病率约为孕妇的1%--2%,妊娠期发现糖尿量减低者也应按糖尿病处理。

妊娠其糖尿病有以下特点:

1、孕前未发现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

2、妊娠期粮尿病对胎儿的影响以自然流产,胎死宫内,早产及围产期死亡为多见,分娩巨大儿较多。

  

  继发性糖尿病?

  根据糖尿病不同的发病原因、临床原因,临床上将其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可分为:

  ①胰原性糖尿病

  ②内分泌性糖尿病

  ③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

  ④血液真性红细胞增生性糖尿病

  

  糖尿病分哪些类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

  1、胰岛素依赖型(Ⅰ型)

  2、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

  3、营养不良相关型

  4、继发型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供应不足或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就发生了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得病时间的延长,身体内的代谢紊乱如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10%,我国的患病率已达3%。

  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BMI):

根据体重和身高而定的衡量人的体重高低的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

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正常值:

为20~24;如果体重指数男性大于或等于27、女性大于或等于25则考虑为肥胖。

  葡萄糖耐量异常(IGT)

  葡萄糖耐量异常(IGT):

是指某些人空腹血糖虽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所需浓度,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糖浓度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

  这些病人尚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一般人群为高,在糖尿病防治研究上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

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1.胰岛B细胞水平

  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而如果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型糖尿病。

  2.血液运送水平

  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

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

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

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3.靶细胞水平

  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以及受体的缺陷,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高于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查空腹血糖时,两次或两次以上高于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

  .空腹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怀疑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

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

  上述血糖值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中国糖尿病网

  

  

  糖尿病各常见分型特征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

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B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

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

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峰后移。

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

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

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

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1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HLA抗原频率无关联。

与自身免疫反应无关联,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自身抗体。

  妊娠糖尿病

  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

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是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称为糖尿病妊娠。

在妊娠中期以后,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

糖尿病易出现在妊娠后期。

若对100名孕妇进行血糖检查,大约可以发现3名妊娠糖尿病患者。

为及早检出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妊娠24~28周时,口服葡萄糖50克,服糖后半小时取血糖测血糖,若血糖值小于7.8毫摩尔/升,则有可能是妊娠糖尿病,需再做100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

对于妊娠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分娩3个月以后,根据其血糖水平再做糖尿病临床分型,50%~70%的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表现为2型糖尿病,一部分病人糖耐量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人转变为1型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网

  国际糖尿病联盟1997年分型方案

  1997年7月,第16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会议)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对糖尿病分型方案(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分型方案)提出了建议。

  一.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一)自身免疫性

  急性发病

  缓慢发病

  

(二)特发性

  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性缺乏或胰岛素分泌受损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三.其它特异型

  

(一)B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1.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HNF1alpha(MODY3);

  2.第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MODY2);

  3.第20号染色体,肝细胞HNF4alpha(MODY1);

  4.线粒体DNA;

  5.其它。

  

(二)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

  1.A型胰岛素抵抗;

  2.Leprechaunism;

  3.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

  4.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5.其它

  (三)胰腺外分泌疫病

  1.胰腺炎

  2.外伤或胰腺切除

  3.肿瘤

  4.囊性纤维化

  5.血色病

  6.纤维钙化性胰腺病

  7.其它

  (四)内分泌疫病

  1.肢端肥大症

  2.库欣综合怔

  3.胰高血糖素瘤

  4.嗜铬细胞瘤

  5.甲状腺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