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0506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教案

《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初中化学作为面向未来公民的基础教育,在学完了课本知识之后,通过本专题的复习,要使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系列知识,在实验探究中选出身边的化学物质,在分组讨论中提炼新知识。

本堂课教学的这种价值定位,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以单纯复习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2.以身边的三种物质为线索组织教学的策略。

看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课题学生一定有着好多的困惑,通过维生素C泡腾片加入水里时有气泡冒出,提出气体是什么的猜想,并指出这个实验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切入课题并展开复习。

改变过去复习课只是机械性就事论事的复习,而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化学物质原来就在身边,以维系生命活动“呼吸”的有关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推动课堂。

3.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原则。

怎样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自主复习知识、锻炼能力、产生求知欲望正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为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贯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换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教学内容分析】

二氧化碳、氧气和水是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也是贯穿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两册课本的重要物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刚刚结束新课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很多,这时提出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的系统复习很有必要。

(1)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本身是重要的内容,配以”氧气的功与过”、“你对二氧化碳知多少”等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复习更有新意,对知识的探求更上一个台阶。

(2)改变水的复习局限于第三单元的思路,把九年级化学上、下两册课本与水有关的实验、现象有机地串联起来,在枯燥的复习阶段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水”整理出一条知识脉络,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的条件、溶液的形成等重要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阶段耳目一新,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复习二氧化碳、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掌握一般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

2.通过复习有关“水”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水相关的知识以及水的用途。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并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实验准备:

维生素C泡腾片、澄清石灰水、水、试管、导管(带橡皮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实验)向烧杯的水中加入一粒“糖”(预先准备好的维C泡滕片)。

(现象)杯中嘶嘶冒出大量气泡,最后变成了一杯鲜甜的橙汁。

(设问)冒出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呢?

学生七嘴八舌,最后达成共识——“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设计问题)

下图是“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名称:

维生素C泡腾片

成分:

维生素C、橘味香精、碳酸氢钠、氯化钠、蔗糖、酒石酸晶体。

贮藏条件:

密封保存,避免受热及潮湿。

我们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一杯水中,发现维生素C泡腾片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片刻后变成了一杯鲜甜的橙味饮品。

我们感到很好奇,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呢?

一起来探究:

我的猜想

我的实验方案

气泡的成分是

理由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我的结论

根据维生素C泡腾片贮藏条件,请说明保存时要低温和防潮的原因是。

(引入主题)在上面我们所探究的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化学物质?

(学生)二氧化碳和水。

(提问)这两种物质中含有哪一种相同的元素?

(学生)氧元素。

(提问)这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什么?

(学生)氧气。

(脑筋急转弯)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这三种物质维系在我们每时每刻进行着的哪一活动中?

(学生)呼吸。

呼吸的过程:

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水蒸气的含量增多。

(小结)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中泡滕片溶解时嘶嘶冒泡的现象设计成实验导入课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只要细心观察,化学物质在身边处处可见。

在学生猜想气体是什么的同时,把实验融入探究题,把生活中的物质、现象与实际题目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展开

(复习)今天我们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水两块内容进行复习。

(一)O2和CO2

1.O2和CO2的性质和用途。

O2

C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功与过

(设问)铝、铁是“同门”两兄弟,为何“性格”却截然不同呢?

到底谁惹的祸呢?

(学生)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覆盖在铝表面,从而保护里层的铝不再与氧气反应,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化学方程式:

4Al+3O2===2Al2O3

而根据铁钉生锈的条件可知:

铁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生成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xH2O)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氧气的功与过,铝与铁在空气中的变化对比,凸现了化学学习中很多种物质利与弊的关系,教会学生看待任何一种物质都应辨证地进行分析。

2.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

O2

CO2

原料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小结)氧气、二氧化碳是两种重要的化学物质。

通过我们对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复习之后,我们记忆起了很多相关知识。

(设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学生讨论后小结)

①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CO2;

②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CO2+H2O==H2CO3)

③小苏打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NaHCO3+HCl==NaCl+H2O+CO2↑);

④泡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⑤自制汽水:

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⑥蒸馒头、做面包蛋糕:

小苏打与有机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⑦食醋除水垢时产生的气体:

水垢中的碳酸钙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⑧NaOH、Ca(OH)2在空气中的变质(CO2+2NaOH==Na2CO3+H2OCO2+Ca(OH)2==CaCO3↓+H2O)

设计意图:

突破传统的就事论事的复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搜索学过的知识里哪些与二氧化碳有关,可以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整合,让课堂活跃起来,让知识丰富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开放起来。

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过渡)上述小结内容中,我们看到了“雨水”、“汽水”中有水。

那么水的奥妙有多少呢?

(二)水

(多媒体展示)与水有关的实验、图片。

1.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中含氢元素。

2.利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3.利用水洗涤试管等化学仪器。

4.借助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复习)①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插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占多少?

③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定的氧气体积含量明显少于1/5,请说出三种可能?

5.做硫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到了水。

(设问)在这两个实验中,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6.借助水完成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

(设问)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学生)按要求组装好仪器后,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7.水的电解实验。

(设问)如上图所示,通直流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仪器1和仪器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仪器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说明是;仪器2中的气体能够,火焰呈色,说明是;该实验说明水是由组成。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设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9.过滤。

(设问)过滤操作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过滤后的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一帖、二低、三靠,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原因有滤纸破损、液面高出滤纸的边缘等。

10.鉴别硬水和软水。

(设问)如何鉴别硬水和软水。

(学生)取样,分别加入少量肥皂水并搅拌,泡沫较多的软水,泡沫较少且有浮渣的是硬水。

11.喷灌(用于农业)。

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分别可节水40%和70%以上。

1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设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过一段时间打开瓶塞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又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13.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问)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14.利用水扑灭火灾(用于消防)。

15.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设问)通过该实验可得出铁钉生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16.溶液的配制。

(设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一半步骤有哪些?

(学生)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并贴标签。

17.水和油的小实验(运用于生活)。

(设问)通过回忆该实验回答:

洗涤剂和汽油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渍的原理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洗涤剂乳化油渍形成乳浊液,汽油溶解油渍形成溶液。

18.稀释浓硫酸。

(设问)如何稀释浓硫酸?

(学生)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学以致用)小红在家里做作业,突然墙上掉下来一块白色固体,她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很想探究这白色固体的成分,如果你是小红,该怎样设计实验来完成对该物质的探究呢?

我的猜想

我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我的结论

设计意图:

把两册课本与水有关的实验、现象有机地串联起来,在枯燥的复习阶段让学生眼前刷地一亮,学习化学又出新花样,“水”一个字,“H2O”一个简简单单的化学式,我们通过“水”整理出一小条知识脉络就可以如此精彩,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调整到最好状态,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学生意犹未尽,等待着下一堂化学课探索更新的知识。

三、小结

同学们,简单的内容复习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整理旧知识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领域里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挖掘的秘密。

其实,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我们发现化学物质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全体同学能学好化学、在生活中用好化学,长大了还要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设计意图:

适当的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结束本节课恰到好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收获颇多,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一、满意之处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

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身边的化学物质做了深入的分析,最后理出众多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一部分---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以实验探究---维生素C泡腾片加入水中嘶嘶冒泡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配以实验探究题,及时巩固知识,收到很好的效果。

初三化学是一门学生刚接触的且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学生学习新课时兴趣普遍很高,往往复习时显得比较枯燥,而且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少去看课本,我针对这样的特点在备课时挖掘了两点:

一是以氧气为中心点结合铝和铁在空气中的不同变化设计氧气的“功与过”;二是以水为主题将两册课本与水有关的实验、现象有机地串联起来,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接受新知识。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较好。

二、不足之处

这堂课虽然复习的的知识点落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三个简单的内容上,但我设计的课堂容量还是很大的,覆盖的知识面较广。

基于学生的基础有限,所以课堂上的练习还不够。

跟兄弟学校的老师讨论后觉得只复习“水”一块内容,然后精选一部分题目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

主题一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记住并能运用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物质三态及其转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2)通过调查体会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命活动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密切关系。

(3)通过必要的习题训练,能看懂并理解某些商品标签的数据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2)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3)通过复习,进一步树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

[内容标准分析]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通过本主题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因此本主题内容,尽管涉及面很广,但要求不是很高,对初中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标准中的一级、二级主题在教材中的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内容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穿插在第二、三、六、八、十、十一单元和第十二单元的课题3微粒构成物质第三单元的课题1、课题2;第四单元的课题1、课题4认识化学元素第四单元的课题2;第十二单元的课题1、课题2物质组成的表示第四单元的课题4[知识结构透视]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物质的构成微粒及组成元素

3、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学策略分析]

本主题的内容较多的涉及到物质构成的概念,即抽象繁杂又枯燥无味。

如果过分偏重于对概念定义的解析,将某些概念(如分子和原子)作机械的比较,不仅脱离了《标准》的要求,而且学生很容易疲劳,产生思维迟钝,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因此而减弱。

因此教学中重在启蒙,贵在引导,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课堂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愿望。

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配以多媒体的辅助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简单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2、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联系生产、生活的化学问题。

3、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要求和难度,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减少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咬文嚼字,配以分组比赛的方式来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防止学生出现学习的分化。

由于“赛一赛”的题目较多,可以设置必答题和抢答题,使形式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以及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化合价的运用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

1、分子特征的探究,认识元素周期表。

2、化合价的灵活运用和商品标签的认识与理解。

[课时建议]

3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知识整理(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为辅)。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投影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教材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的100多种元素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通过分类加深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物质世界已有了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

那么,你能对人类目前已知的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3000多万种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吗?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物质的分类。

边听讲解边开动脑筋,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始对元素进行分类。

听讲解并思考相关问题。

把现实世界带入教室,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过渡到物质的分类和小组分工。

研究交流请大家试着画出物质分类的草图。

通过视频展示台进行交流。

动手探究。

师生交流。

整理知识。

过渡

播放课件中物质的分类图。

(附后)

通过大家的尝试,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世界复杂多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观看课件。

利用媒体将知识网络展示给学生。

分组练习

为了便于交流,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大组命名为“混合物组”,另一大组命名为“纯净物组”;每一大组又由组长根据分类情况继续分小组;每小组将本组的分类依据、典型代表物及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进行租间及全班交流。

组长进行分组,组内组间进行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巩固提高

运用知识

利用媒体进行物质分类的专项练习。

解题比赛。

通过专项练习巩固知识。

提高品位

产生共鸣

以美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文字描述结束本课。

欣赏画面上内容的同时增强美化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合理运用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品位。

设计意图:

从物质的分类对本主题的内容进行整理,对其有个全面的认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条理化,为接下来的实际应用作好准备。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答的准!

从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最外层电子等粒子种选择恰当的粒子填入下列空格处: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3)“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是的本质区别;

(4)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三]赛一赛,看谁答的快!

1、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一种由氢元素组成的新物质,其化学式为H3,在每个H3分子中有个氢,H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据报道,某地发现一温泉,水温高达58℃。

经分析,该温泉属硅酸盐矿泉,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已知硅酸盐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硅酸的化学式为()

A、H2SiO4B、H4SiO3C、H2SiO3D、Na2SiO3

3、酒后驾车易出事故,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可帮助交警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因为橙红色的重铬酸钾遇到酒精分子就会变为绿色的硫酸铬[Cr2(SO4)3]。

则重铬酸钾和硫酸铬中铬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A、+5、+3B、+3、+5

二、物质的构成微粒及组成元素

1、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组成、分子构成、物质变化的角度各说出一种观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

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

主题四《化学与社会发展》复习建议

孙家中学刘兴宝

【知识构建】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2.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并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4.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是石油加工的产品。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紧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5.了解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6.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7.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8.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危害和来源,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初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要点】

能源、健康、材料、环境等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他们与化学有密切联系。

通过复习,要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部分包括的考点可以分为:

◆化学与能源、资源的利用

◆化学物质与健康

◆常见合成材料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考点扫描】

1.燃烧、缓慢氧化、爆炸和灭火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消除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即可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应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安全警示标志,遵守有关安全规章制度,了解各种火灾事故的处置方法和逃生措施。

缓慢氧化:

指可燃物的反应进行缓慢,甚至不容易觉察。

缓慢氧化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的燃烧,会瞬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但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燃烧引起的。

2.燃料的分类及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燃料是指人类利用其燃烧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热能的物质。

目前在生活、生产中最经常最大量使用的是化石燃料,而其他燃料则处于研究开发或推广阶段。

⑴化石燃料

煤、石油都是由碳、氢、氮、硫、氧等元素经历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有机物及无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属于化石燃料。

利用石油中各种成分沸点不同,加热炼制可得到石油液化气、汽油、柴油、煤油和润滑油等石油产品。

煤通过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得到冶金焦碳、煤焦油、煤气的炼焦产品。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发的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⑵其他燃料

乙醇(化学式为C2H5OH,俗称为酒精)既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又可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的发酵得到。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有特殊气味的可燃性液体,能与水以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