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0388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docx

七年级语文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必背与拓展】《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文学常识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均收录于《李太白全集》。

名字由来的传说

春国送暖百花开,

迎春绽金它先来。

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花怒放一树白。

 

身世之谜

“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曹学全《蜀中名胜记》

《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

李白乃李建成之后;

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

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

这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向三峡进发的路程中所写的作品。

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斟句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⑴峨眉山:

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赏析: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光皎洁。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字斟句酌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⑴影:

月光的影子。

⑵平羌:

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译: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赏析: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这一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⑴夜:

今夜。

发:

出发。

⑵清溪:

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

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译: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赏析: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⑴君:

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⑵下:

顺流而下。

渝州:

指如今的重庆一带。

译: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扬州。

赏析: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总体赏析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着痕迹。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凡咏月处,皆抒发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熟读成诵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字斟句酌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⑴洛城:

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

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

指玉石。

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赏析:

首句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因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一致。

此外,“谁”又与“暗”相照应。

字斟句酌

散入春风满洛城。

满:

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译: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赏析: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前提;“满”字从“散”字引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字斟句酌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⑴闻:

听;听见。

⑵折柳:

即《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译: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赏析:

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柳”谐“留”音,表达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诗人听到这首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字斟句酌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

指故乡,家乡。

译: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最后一句本来是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总体赏析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短短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这首诗写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诗歌的意象

意象:

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象:

景、物

意:

志、情

柳:

“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杜少陵《吹笛》诗: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