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范本.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8590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例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例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例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例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例范本.docx

《课例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范本.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例范本.docx

课例范本

课例范本1

问题引领学出精彩,热点导航升华情感

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牟建芳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从2011年开始推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策略。

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定教——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生活经验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先学后教——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教,解答学生不懂的内容或知之不深的内容。

这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专题讲座,并鼓励一线教师在此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实践、创新,进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是谁在学习?

教师教什么?

教师怎样教?

作为一线教师,我边实践边摸索。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伴我不断成长,烟台开发区地理教研员李向华老师和我校杨青教师多次随堂听课、议课、评课,对本课进行了专门的指导,使该课更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一、教材版本

鲁教版五四制中学地理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一课时。

 二、目标确立。

(一)课标分析

《地理课程标》对“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总体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课标》明确指出“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节为必学区域。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共有两点,一是认识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二是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对于目标一,我认为“台湾问题”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焦点。

所以让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重要任务。

对于目标二,我认为主要是通过学生读图分析,明确以下问题:

台湾在哪里?

自然概况怎样?

有哪些物产?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这是认识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其他区域也应该这样学习。

经过以上分析,我把这两个目标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

台湾省是认识省级区域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既是学习香港澳门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省级区域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加上台湾又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省级行政区域,所以本节在整本书中都显得很重要。

首先明确台湾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其自然条件及其工农业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定的主要思路。

所以,教材第一部分讲述“中国的神圣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及组成,并从地理的角度说明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第二部分讲述“美丽富饶的宝岛”,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介绍台湾的经济发展特点。

教材从台湾概况、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三部分内容认识台湾,不仅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承载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为了更好地突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我适当补充了学生比较关注的钓鱼岛事件的新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已具备了分析我国某一省级行政区域的方法和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对于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没多大问题,再加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欲较强,这些都构成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但对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比较欠缺,还需要引导。

因此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图、台湾的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台湾山脉植被垂直分布图”等地图,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问题中,用问题与学生对话,层层递进,并借助团队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待问题有着自己的观点,但又有片面性。

例如,在学习台湾领土组成时,“钓鱼岛”自然就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在如何对待“中日关系”上,学生的思想容易走入极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往经验,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台湾已有一定的了解,但都是零星的、片面的,为了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台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台湾的资料;课堂上我适当地引入了视频、图片、新闻、诗歌等多种教学元素,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学得精彩,且情感得以升华。

(四)自我背景性经验分析

我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八年了,作为学校地理教研组长,多次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已具有一定的解读教材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喜欢地理、学好地理,在十八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努力,尝试在课堂上使用各种方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让地理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爱上地理。

尤其是学校开始推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策略后,我逐渐明白了,教师的责任不在教会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才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温总理吟诵《春愁》谈台湾问题的视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胞血脉相连……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设计意图】通过温总理视频的播放,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使学生明确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提出本课想了解的问题。

如,台湾在哪里?

离我们远不远?

那里的环境怎么样?

好玩吗?

有什么物产?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读课本和地图,进行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台湾。

3.小组进行合作研讨——研讨自学时没有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这比一上课老师讲、学生听,效果要好得多,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策略。

第三环节:

聚焦问题集体研讨

主题一:

祖国神圣的领土

1.教师展示台湾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气候等地图,学生读图说出台湾省的概况及自然环境特征。

教师点评。

2.学生阅读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地缘、血缘、历史与文化渊源的资料,体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读图活动,以此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体现了“先学后教”的课堂策略。

主题二:

美丽富饶的宝岛

教师出示“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中查找台湾的美景和美称,感受台湾的美丽和富饶。

(详见精彩片段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寻美探宝”,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了解台湾物产的同时,将更加热爱祖国的宝岛台湾。

主题三:

出口导向型经济

1.学生阅读课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对比学习60年代前后台湾的经济的变化。

2.学生读“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图”,分析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有利条件;读“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图”,分析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这种分布的形成,受到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3.学生读“台湾三类产业产值的构成”表格,总结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并绘制台湾三类产业折线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图归纳等不同学习方法,认识台湾是如何因地制发展经济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台湾三类产业折线图,了解台湾的产业结构特点。

 第四环节:

链接生活升华情感

1.关注热点,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钓鱼岛新闻。

(详见精彩片段二)

2.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收集到的关于台湾回归遇到的障碍。

(详见精彩片段三)

3.诗歌赏析——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通过链接生活,引领学生走进台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通过朗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台胞热切盼望祖国统一得心情,促进学生感情进一步升华。

四、精彩片段

片段一:

问题引领,学出精彩

在帮助学生认识台湾是美丽富饶的宝岛时,我出示了“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并设计了“寻美探宝”活动。

“台湾不仅美丽,而且富饶,让我们一起在台湾地图上‘寻美探宝’,看看哪一个组,用最少的时间,找到的美景和美称最多。

寻美探宝,计时开始!

”我的话音刚落,马超小组就有人站起来:

“我们小组找到了一个——台湾有美景日月潭。

”我及时肯定了马超的答案“是的,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风景名胜,那里的自然风光很美。

”王力小组有人抢答:

“台湾有‘海上米仓’、‘东南盐库’的美称。

”“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在地图上查找信息又快又准确。

”林洋洋同学着急地喊道:

“老师!

老师!

台湾盛产甘蔗,被称为‘东方甜岛’。

”“台湾森林面积大,有‘森林之海’的称号。

”“第二小组比我们多找了一个,加油啊!

”……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具备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

那这些物产具体分布在哪呢?

”张惠第一个站起来:

“老师,我从‘台湾主要农产品分布图’中看到农产品主要分布在西部,西部有很多的水稻、甘蔗、香蕉、茶叶等图例符号;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东部有很多森林图例符号。

”对于张慧的回答,我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惠同学回答的很好,读图一定要看图例,这是阅读地图的方法。

”我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呢?

与哪些自然要素有关呢?

”刘强不假思索的答道:

“与台湾的地形、气候有关。

”孙艳艳补充:

“与地理位置也有关系。

”宋祥瑞抢答到:

“森林在东部,因为东部是山脉;农产品在西部,因为那里是平原。

”“宋祥瑞同学已经能从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太棒了!

”我继续追问道:

“台湾树种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称号,谁知道原因?

”王力马上站了起来“老师,台湾树种丰富与山脉海拔高有关,从山脚到山顶,海拔高度的变化使树种不同。

”“同学们,你们赞成王力的观点吗?

”“赞成。

”显然,学生的思维目前仅局限于地形,我及时引导:

“树种丰富仅与地形有关吗?

如果烟台有一座与台湾海拔一样的山峰,树木种类会一样吗?

”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开始交流……崔迪同学发表观点:

“不一样,台湾纬度低,山脚下有热带植被,我们烟台的山脉不可能有热带植被,树木种类肯定比台湾要少。

”刘心补充说明:

“也就是说,台湾树种丰富还与纬度位置有关系,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台湾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树种会更丰富。

”“对啦!

所以台湾盛产水稻、甘蔗、香蕉这些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不难看出,我在用问题与学生对话,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因素对台湾森林、农产品分布的影响。

本堂课因为有了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精彩。

片段二:

热点导航,升华情感

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新闻资料时,对钓鱼岛问题非常关注。

我顺势展示了这样的资料:

我国一艘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一艘日本巡逻船对中国渔船进行跟踪、冲撞,并逮捕了渔船船长和船员。

面对这样的事件,学生义愤填膺,言词激烈。

马明很气愤:

“钓鱼岛那么小,日本还和我们争。

”我及时补充:

“钓鱼岛虽小,但涉及到领土主权问题。

”刘洋洋质问:

“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有什么权利逮捕我国渔民?

”孙涛回应:

“日本是在向中国挑战,我们应该马上还击,消灭‘小日本’!

”崔迪马上支持:

“说的对,侵华战争的耻辱,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现在我们国家这么强大,不应该把日本放在眼里,应该给日本点颜色看看。

”孙涛举起拳头喊道:

“打倒小日本!

”……学生的爱国之情不觉溢于言表,言词越来越激烈,课堂有些失控。

我及时进行了引导:

“同学们,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的强烈热爱,此时,老师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不能平静,日本的行为属于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我们决不能就此罢休。

可是你们真的希望中日发生战争吗?

”教室突然静了下来,一会儿又议论起来……林志强:

“一旦发生战争,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可不打怎么办,就这样受气?

”马明:

“不打仗也可以爱国,我们可以抵制日货。

”学生兴奋地谈论着……我适时展示了另一段资料:

在钓鱼岛的礁石上,日本人用白色油漆写着“日本”两个大字,中

国官兵在礁石上画了一面中国国旗遮盖了日本两个字。

面对这张图片,学生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孙清:

“好!

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马明:

“网上有人说‘日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如果中国人一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千家企业破产;如果半年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如果一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结构将瓦解’。

”温子琪:

“那我们就拒绝购买日货,让日本经济瓦解,让日本尝尝我们中国人的利害。

”此时,有很多学生配合着叫好。

在大家兴奋地交流时,我注意到刘琳同学一直沉默不语,表情有些不自在,于是我问刘琳: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琳:

“我认为抵制日货并不是明智之举。

我爸爸在中日合资企业上班,爸爸说日本是发达国家,我国可以引进日本的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又是日本最大的市场,双方合作是互惠互利的。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刘琳同学的想法,我继续追问:

“林志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也认为这样做不太好,抵制日货易造成两败俱伤,再说日本人也不都是坏人,而且我们还是邻居,要搞好关系,要经常合作的。

”看到同学们从错误的认识转变过来,我及时进行了肯定:

“说得很对!

中日两国是邻邦,我国提倡中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掌声雷动……

片段三:

巧借诗歌,回归情感

学习台湾不能不提及台湾的统一问题,所以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面对部分‘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的统一,我们应持何种态度?

”马明:

“台独是分裂国家的行为,我们坚决不允许。

”孙淼:

我爸爸说“台独分子毕竟是少数,成不了大气候。

”王晨:

“台湾回归不仅大陆人关注,台湾人更关注。

”我及时提议:

“咱班的刘芷佑是来自台湾的。

咱们听听刘芷佑的感受吧。

”刘芷佑:

“我是台湾人,但我和大家一样,黑眼睛,黄皮肤,我们同样是龙的传人。

我们就像漂泊在外的游子,渴望回家。

”听着同学们的回答,我很欣慰,此时任何的解释都会显得多余,我没有做任何的补充,而是适时的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

在伴奏音乐下,同学们一起朗诵: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伴随着诗歌朗诵,学生爱国热情再一次得到升华,而学生动情地朗读也将课堂推向高潮。

五、自我反思

在李向华老师和杨青老师的指导下,“台湾”一课我执教了好多遍,本次是让我最难忘的一课,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学生的表现历历在目,学生激烈的言辞、热烈的讨论,始终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本堂课的成功我主要抓住了两点:

(一)问题引领,学出精彩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能力。

所以《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一课的学习,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同时,教师用问题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探究,主动去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种以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更精彩。

(二)热点导航,升华情感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非常注重情感教育,顺情导学,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入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得到拓展,情感得以升华。

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关于台湾的新闻,“钓鱼岛问题”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引导,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激发,情感教育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催化剂。

此外,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大胆放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效果。

当然,任何一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瑕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在本课的学习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问题探讨中,学生特别活跃,尤其是讨论政治热点话题时,教师有些无法驾驭课堂。

另外,也有少数同学没有参与小组讨论,只是做了听众等。

这都需要我继续深刻反思和深入研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本节课的经验,对教材内容科学加工,合理组织,使教学效果更佳。

六、专业点评

区域地理主要是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教材中提供的区域从大洲、大区、国家、跨省区域、省级区域到省内区域共有十几个。

区域地理究竟应该教什么?

怎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

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

本节课给我们的答案是:

教方法,因学定教,看学生想学到什么样的程度。

(一)教什么——教思路,教方法

无论区域尺度大小,研究的内容都是相似的,这就决定了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显然,教会学生研究区域的一般方法,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其他区域,形成能力,就可以有效解决堂堂教、重复教的局面。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从物产到分布最后追因的认识过程,这种由果追因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区域的一种常用的过程和方法。

在这种方法学习的程中,学生还同时收获了对台湾自然特征的认识。

可见,教方法才是明智的选择。

(二)怎么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开发区实验中学的学生是开发区的优秀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牟老师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以问题为起点(在哪里?

环境怎样?

有什么物产?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小组合作能学会的,均看不到教师的干预,但是在人地关系上、深度提升上,教师适时站了出来,用问题引领(如,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呢?

树种丰富仅与地形有关吗?

可是你们真的希望中日发生战争吗?

)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做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三)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想学到的程度

有前面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有效培养,本节课,区域特色已经不是学生唯一关注的主题,他们更关注与之相关的生活与社会问题。

教师顺应学生情感需求,适时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入中日两国钓鱼岛纷争和两岸政治热点话题,使学生的学习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

学生通过课外收集新闻事实,不仅提高了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能力,而且关注社会、关心国情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课堂中,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的情感从日本扣押中国船长的新闻实事开始,经历了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抵制日货——国际合作的层层碰撞与提升,学生关注的高度、思考的深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的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也许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敢于冲破教材束缚,有效支持学生终身发展的课一定是值得学习的课。

【教师简介】牟建芳,女,1972年出生,1995年参加工作。

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一直担任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地理教研组长。

教学中主张通过“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策略来实现地理课堂的思维对话。

曾两次参加烟台市组织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优质课评选活动,并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出有较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

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山东省初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优秀学员,开发区教学能手、开发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专家简介】杨青,女,1974年出生,1992年工作,地理教育硕士,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教师。

曾获国家级优质课特等奖、山东省、烟台市优质课一等奖,在《人民教育》《地理教学》等刊物中发表多篇文章,被授予“烟台开发区教学能手”“烟台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国培计划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入选烟台市、山东省基础教育培训专家资源库。

【专家简介】李向华,女,1970年出生,大学本科,烟台开发区教研室教研员。

曾获山东省优质课,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优质课特等奖指导教师。

多次做市级经验交流、专题报告,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以上优秀刊物,参编多部著作,其中参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系列丛书、最新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鲁教版)。

近几年着力于“过程与方法”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课例范本2

讲方法重过程和谐生高效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张金莹

2008年,市教科院提出建设“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基本构想,为落实课堂建设的整体要求,开发区开展了以“关注过程与方法、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这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全面更新,课堂教学实践也有了更深层的提高。

回顾以往的教学经历,结合近几年的学习研究,我清晰地认识到:

课堂上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才会有深刻地体验;只有动手、动口、动脑活动实践才会有真正地感悟,才能使课堂和谐而高效。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过程与方法,灵活巧妙地设计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主动发展、思维步步深入。

一路走来一路歌,我不断探索、不懈追求。

2012年8月再次设计了《地形图的判读》一课,开发区地理教研员李向华老师对此进行了跟踪指导,使本课得以逐步完善,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实现了课堂的和谐高效。

一、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二、目标确立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形图的要求是: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以上两个目标中,目标1是学习目标2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完成以上目标需要2课时,本课主要完成目标1。

我认为目标1可以扩展为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因为鞍部和陡崖也是常见的地形部位,而且它们各有特点。

其中山峰、鞍部、陡崖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我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进行了分解和细化:

1.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地图,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高度,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通过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通过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其中学习重点有三个:

一是理解并会读出某点的海拔高度,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二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的陡缓;三是认识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峰。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中《地形图的判读》共有三个框题,分别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本课时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材在“等高线地形图”这一框题中,提供了文字资料和“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只要充分利用就可以完成目标1。

教材提供了“图1.35等高线示意”、“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1.37等高线地形图”、“图1.38制作等高线模型”,以及和等高线地形图相关的一些文字,用来支持目标2、3、4的实现。

但是文字的介绍过于简单,有些图片也不清楚、不连贯。

如:

图1.35没有详细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形成的过程,不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由来;图1.36中的景观图比较模糊,山谷和山脊没有注记,陡崖和鞍部不清晰,难以分辨;教材提供的活动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制作模型,意在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等高线转化为山体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经历山体转化为地形图的过程做基础,这个活动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

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并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资源。

一是准备了多幅景观图和屋脊和马鞍的图片等,帮助学生清楚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