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8285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docx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总课时68节(理论41,实验27),周学时4.5,学分3分,开课学期4。

1.课程性质:

公共必须修课。

这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为学习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等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以上各专业的学生的质量。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本课程体现了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创新思维。

3.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

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部分内容。

其详细内容与课时安排,见

本大纲的教学内容纲要及教学时数分配表。

4.本课程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使用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2001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

医学微生物学(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贾文祥主编,2001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学免疫学,陈慰锋主编,2000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细菌学(总论、球菌、肠道杆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真菌学;病毒学(总论、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乙脑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狂犬病毒)。

教学难点:

分枝杆菌;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朊粒。

6.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穿插实验教学(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之比3∶2)。

课堂教学

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形象、生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实验教学采用示教及操作,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验证课堂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纲要(注:

斜体及加粗为掌握内容,其他均为了解内容)

绪论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种类。

2).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4).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及分布。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细菌大小,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性质与功能;细胞壁的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意义;细菌L型;核糖体、质粒的性质及意义)。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功能;鞭毛的结构、性质与功能;菌毛的性质、种类及意义;芽孢的形成、特性与功能)。

4).掌握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5).了解细菌细胞膜的性质、结构与功能。

6).了解细菌细胞质:

胞质颗粒的意义。

7).了解细菌核质。

8).了解显微镜的放大法。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

细菌的形态:

球菌、杆菌、螺形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的性质与功能。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意义。

细菌L型。

细胞膜的性质,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核糖体、胞质颗粒、质粒的性质及意义。

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的化学组成、功能。

鞭毛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菌毛的性质、种类及意义。

芽孢的形成、特性与功能。

第三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显微镜的放大法

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根据细菌代谢时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将其分成的四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2).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3).掌握细菌的分解代谢和主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

5).了解细菌的理化形状。

6).了解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7).了解细菌的能量代谢。

8).了解细菌的分类。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形状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类型。

细菌的营养物质。

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PH、温度、气体(O2:

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代谢

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的代谢产物:

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和尿素酶试验)。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细菌的方法。

培养基的种类。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第五节细菌的分类

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细菌的命名法。

第3章消毒与灭菌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抑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干烤、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原理及应用。

3).了解其他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

4).了解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5).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及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和红外线)、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隙蒸汽灭菌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原理及应用。

电离辐射。

微波。

滤过除菌法:

原理及应用

超声波杀菌法。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消毒剂的应用。

第三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4章噬菌体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应用。

2).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应用。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2).掌握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质粒。

3).掌握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中的转化、结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4).了解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5).了解其他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原生质体融合。

6).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及菌落变异。

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

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结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学意义。

2).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3).掌握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几种情况。

4).掌握细菌的毒力;细菌的侵入的数量;细菌的侵入部位。

5).掌握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的概念;细菌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6).掌握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带菌状态的概念。

7).了解传染、病原菌的概念。

8).了解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9).了解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传染、病原菌、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医院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性、毒力的概念

细菌的毒力物质:

侵袭力、毒素(外毒素的性质及特点,内毒素的性质与作用,内外毒素的比较)。

细菌侵入的数量和侵入部位与致病性的关系。

第二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机制(参见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第三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传播方式与途径

感染的类型:

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带菌状态。

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菌学诊断及血清学诊断。

2).了解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细菌学诊断: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血清学诊断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参见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第8章球菌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2).掌握链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A族链球菌的致病性;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O”试验。

3).掌握肺炎链球菌的形态与染色及致病性。

4).掌握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取及送检。

5).掌握淋病奈瑟菌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

6).了解葡萄球菌属的分类;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7).了解链球菌属的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8).了解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防治原则。

9).了解奈瑟菌属的共性及常见种类;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防治原则。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所致疾病。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第二节链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

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胞壁脂磷壁酸、M蛋白、F蛋白、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链球菌溶素、致热外毒素)、所致疾病。

B族链球菌的致病性。

D族链球菌的致病性。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抗“O”试验。

防治原则。

第三节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防治原则。

第四节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的共性及常见种类

脑膜炎奈瑟菌: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取、送检及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防治原则。

淋病奈瑟菌: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致病物质、传播方式与途径、所致疾病)。

免疫性。

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

第9章肠杆菌科

1.目的与要求:

1).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掌握埃希菌属的生化特点;抗原构造;致病性以及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

3).掌握志贺菌属的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致病性。

4).掌握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5).了解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6).了解志贺菌属的抗原构造;分类;抵抗力;变异;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分离培养与鉴定。

7).了解沙门菌属的培养与生化特性;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共同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埃希菌属

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

生物学性状:

生化特点、抗原构造。

致病性:

五种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类型及其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第二节志贺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抵抗力、变异。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分离培养与鉴定。

防治原则。

第三节沙门菌属

生物学性状:

培养与生化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集与病程的关系,病原分离与鉴定,肥达试验的原理、结果分析及其意义。

带菌者在疾病传播上的意义。

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

第10章弧菌属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与染色、动力、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

2).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3).了解霍乱弧菌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4).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诊断与治疗。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霍乱弧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动力、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生物型和血清型)、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致病机理,所致疾病。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诊断与治疗。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2).掌握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掌握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4).了解破伤风梭菌的免疫性。

5).了解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6).了解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7).了解艰难梭菌。

8).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主要种类;性状与在感染中的作用;防治原则。

2.内容提要及要求:

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机理,所致疾病)与免疫性。

防治原则。

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肉毒梭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艰难梭菌

致病性。

第二节无芽胞厌氧菌

主要种类、性状与在感染中的作用。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送检与培养的注意事项)。

防治原则。

第12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目的与要求:

1).了解放线菌属。

2).了解诺卡菌属。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放线菌属

第二节诺卡菌属

 

第13章棒状杆菌属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防治原则。

2).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外毒素的致病机理),所致疾病(白喉的致病过程)。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取材、直接镜检、分离培养、毒力鉴定)。

防治原则。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

2).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治疗。

3).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4).了解麻风分枝杆菌。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力、变异性。

致病性:

致病物质(致病机理)。

所致疾病。

免疫性:

免疫机制。

免疫与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预防(卡介苗预防接种)。

治疗。

第三节非结核分枝杆菌

致病性。

第四节麻风分枝杆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特性,培养特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

1.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布鲁菌属。

2).了解耶尔森菌属。

3).了解炭疽芽胞杆菌。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布鲁菌属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节耶尔森菌属

鼠疫耶氏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假结核耶氏菌:

致病性。

第三节芽胞杆菌属

炭疽芽胞杆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16章其他细菌

1.目的与要求:

1).了解空肠弯曲菌。

2).了解幽门螺杆菌。

3).了解铜绿假单胞菌。

4).了解流感嗜血杆菌。

5).了解嗜肺军团菌和白日咳鲍特菌。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弯曲菌属

空肠弯曲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第二节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第三节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第四节嗜血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

致病性。

第五节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第六节鲍特菌属

白日咳鲍特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原则。

第17章支原体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支原体的培养特性;致病性。

2).掌握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3).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免疫性及与细菌L型的区别。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概述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与细菌L型的区别。

第二节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肺炎支体原。

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第18章立克次体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2).掌握外—斐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3).掌握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4).了解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5).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共同特点。

第一节概述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结构与组成,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诊断与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法(外—斐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第二节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贝纳柯克斯体。

汗赛巴通体。

第19章衣原体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分类。

2).掌握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3).掌握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4).了解衣原体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共同特征。

分类。

第一节概述

生物学性状:

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节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

致病性与免疫性。

肺炎性衣原体:

致病性。

第20章螺旋体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2).掌握钩端旋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了解螺旋体的一般生物学性状及种类。

4).了解梅毒螺旋体免疫性;防治原则。

5).了解钩端旋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一般生物学性状及种类。

第一节密螺旋体属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途径、致病过程)。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非螺旋体抗体试验(VDRL试验、RPR试验)。

防治原则。

第二节疏螺旋体属

第三节钩端旋体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致病过程)。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第二篇真菌学

第21章真菌学概述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掌握皮肤癣真菌;新生隐球菌;假丝酵母菌。

3).了解真菌学概述。

4).了解其他致病性真菌。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单细胞与多细胞真菌),培养特性,抵抗力。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真菌的防治原则。

第22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深部感染真菌:

新生隐球菌,地方性流行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

第三篇病毒篇

病毒的基本特征。

第23章病毒的基本形状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

2).掌握病毒的基本形状。

3).了解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病毒的分类。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结构。

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

病毒的培养与增殖(增殖方式)。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病毒的分类。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2).掌握干扰素。

3).了解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4).了解抗病毒免疫。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病毒的致病作用

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感染、垂直感染),感染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持续感染),感染过程与结局,动物模型。

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

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与NK细胞(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性质、产生机理、作用机理及意义)。

特异性免疫。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毒的细胞培养。

2).掌握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

3).了解病毒的诊断;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的预防。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病毒的诊断: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分离培养与鉴定(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细胞培养),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

抗病毒治疗(免疫制剂)。

病毒感染的预防。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掌握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掌握风疹病毒垂直传播与先天畸形的关系。

4).了解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5).了解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流感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HA与NA的生物学性质),分型、命名与变异,培养特性,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第二节副粘病毒

麻疹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腮腺炎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呼吸道合胞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其他病毒

腺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风疹病毒:

垂直传播与先天畸形的关系。

 

第27章肠道病毒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

2).掌握柯萨奇病毒、HCHO病毒与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3).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柯萨奇病毒、HCHO病毒与新肠道病毒:

致病性。

 

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1.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的种类。

2).了解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轮状病毒:

致病性。

肠道腺病毒:

致病性。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第29章肝炎病毒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态与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掌握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4).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5).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6).了解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