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8183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10 岳阳楼记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培养高尚情操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是哪三个呢?

有哪些文人墨客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诗词歌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

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

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形象生动,令人神往;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人肺腑,让岳阳楼名震天下。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让岳阳楼名震天下的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任颍州途中病死。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

1045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

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扩修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目标导学二:

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

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

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5)一:

一碧万顷(数词“一”)长烟一空(全)

(6)极:

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尽头)

(7)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

景象。

今义: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

如果没有。

今义:

细小)

【特殊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2)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句)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句)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

目标导学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教学提示】

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

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充分理解文意的目的。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咱们通过朗读和翻译,大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今天咱们来细致地感受一下这篇千古美文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

全文共5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

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2):

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

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2.思考:

本文围绕哪个字进行构思,并依据其对应的哪两句话进行内容叙述?

明确:

“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

目标导学二:

抓住“异”字,解读内容

解读“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文中“览物”的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明确:

衔远山,吞长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

先设定写景范围,突出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特点。

再具体描绘一组色调暗淡、意境悲凉的景物和一组色调明丽、意境和美的景物,为体现“迁客骚人”的情感张本。

2.分析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明确:

总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和“吞”化静为动,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反映出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得无异乎?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承接上文对岳阳楼全景的描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对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的描述,同时为结尾的议论做了铺垫。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异”在哪里?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异”的?

明确:

景暗而悲,景明而喜。

作者用“淫雨”“阴风”“浊浪”为主景,写就了一幅日星无光、“山岳潜形”、“樯倾楫摧”、暮色沉沉、“虎啸猿啼”的画面,渲染出极“悲”的气氛。

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画面,渲染出“喜”的气氛。

5.请选择一处景物描写,再现画面。

(只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可适当添加想象,营造意境)

示例参考: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在夜间,有时湖面上蒸腾着的雾气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直扑下来,晚风皱起满湖涟漪,微微闪动着金色,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温润而剔透的玉璧,弥散着融融的光晕。

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有何目的?

明确:

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

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与下文情感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解读“或异二者之为”

1.“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其“异”在哪?

明确:

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拥有怎样的忧乐观。

明确:

在“忧”时,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乐”时,要“后天下之乐而乐”。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

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这种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在现代社会,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仍值得学习。

4.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有何用意?

明确:

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表明与“我”一样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很少,暗含对当时黑暗政治的讽刺;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背景链接】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

好友滕子京很有才干,但是遭人排挤,被贬岳州,情绪特别低落。

范仲淹与他关系很好,担心他因为一时情绪,酿成祸端。

于是借写楼记之机,规劝好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目标导学三:

探究与赏析,把握艺术特征

1.范仲淹没有真的到过岳阳楼,只是借滕子京送来的一幅画便创出如此名篇,倘若范仲淹真去了岳阳楼,是否还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呢?

明确:

观点一:

能创作出来,因为作者心怀天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因此,若范仲淹见过岳阳楼,仍旧能创出此类脍炙人口之佳作。

观点二:

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便没有意思,这才让范仲淹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的做法,另说他的一套。

但见过岳阳楼风景之人,难免为其美景所震撼,也许反而写不出“古仁人之心”的文章。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明确: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第一段为叙述,第二、三、四段为写景,最后一段发表议论。

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

3.你一定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到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除了抒情真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

明确:

也因为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增加了朗读的流畅度。

三、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1.作记缘由    叙事

2.概写洞庭美景描写

3.览物之情悲

喜抒情

4.胸怀抱负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取之处

1.用“异”字连缀全篇,脉络清晰,学生理解较容易。

2.注重景物描写,让学生能够适当发挥想象,提升审美层次。

不足之处

  朗诵活动的安排比较随意,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利用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会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意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

本文骈散结合。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

“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

“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

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

个道理。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

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

官。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

通,顺利。

和,和乐。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

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

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

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涯,边。

朝晖夕阴:

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

述,论述。

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

极,尽。

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

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

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

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

霏霏:

连绵的雨。

霏霏: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

开,放晴。

浊浪排空: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

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

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

墙,桅杆。

楫,船桨。

薄暮冥冥:

薄(比),迫近。

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

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

谗,谗言,诽谤性话语。

讥:

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

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

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

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

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

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

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

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

蓝,香草。

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

而或,有时。

长烟,大片烟雾。

一空,完全消散。

一,全。

浮光跃金:

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

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

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

宠,荣耀。

辱,屈辱。

偕,一起。

把酒临风:

把,持,执。

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

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

堂,殿堂。

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样。

进,指在朝廷上做官。

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

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

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

(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景象。

今义: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   古义:

没有。

今义:

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

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

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

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

点明作“记”的时间。

(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先讲“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

“进”指什么?

“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借代)

13、提问: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

指古仁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