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822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docx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

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

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2年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年

4.《湖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1995年

5.白霓镇人民政府有关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第二章白霓镇概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白霓镇位于湖北省崇阳县的东部,跨北纬29°24’~29°39’,东经114°02’~114°16’之间,距崇阳县8km,为崇阳县的东门槛。

东连咸宁,南接江西,西通湖南,北邻蒲圻。

襟带三镇二乡,通达三省六县。

全镇版图面积147km2,境内106国道从镇区东经过,陆上交通十分便利。

自古是崇阳县东部交通枢纽,周边物资集散地。

2.自然条件

白霓位于崇阳盆地东部,岩性主要由第四系形成。

境内有高堤、大市两河流过,河两侧平坦地带,为第四系全新冲积层,河网、渠道密布,灌溉便利,土壤肥沃。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全年无霜期长达270天。

气候、土壤适宜多种农作物栽培种植,是崇阳县重要的产粮区。

盛产稻m、红苕、茶叶、花生、桂花、油菜籽、雷竹笋,特别是其中的“小港毛尖”,早在明、清时期就钦定为贡品,久负盛名。

现有雷竹面积6100余亩,其中受益面积达到3000亩,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雷竹镇。

大市、谢家桥有桂花树上万棵,有的树龄近百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境内矿藏丰富,已发现煤矿37处,储量达925万t;石灰石蕴藏最多,且运输方便,极易开产;大白浪口温泉日出水量5000t,水温达46℃—52℃,其水质纯正,色泽晶莹清亮,口感良好,经专家监测,完全符合国家颁布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富含20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境内特产棕床、竹木加工品、麻花、千张豆腐等,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历史悠久,闻名遐尔。

3.历史沿革

白霓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嘉靖40年(公元1561年)邑商熊白霓方便百姓,捐资建桥于大市河上,为铭善举,故以“白霓”命名。

至今已历明、清、中华民国四百多年的历史。

辖地清代分属天城乡县市、钦风上、仁上、仁下里和金城乡十都里。

民国分属回头、龙浪、铜钟、南田等乡。

1984年行政体制改革前分属为白霓、大白、东堡、铜钟公社,区公所驻白霓桥。

4.人口规模

白霓镇辖22个行政村,1个社区,1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7317人,有13355户。

人口密度为390人/km2,其中镇区人口1.8万人,城镇化水平31%。

5.社会经济状况

2005年,全镇GDP7.1亿元,工业总产值3.8亿元,财政收入58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550万,基础设施投资额180万元,镇区人均收入3100元/人/年,农民人均收入2999元/人/年,全镇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被评为省级文明集镇、全省40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白霓商贸活跃,经济繁荣。

农业方面初步形成了雷竹、优质稻、蔬菜、玉米四大主导产业,十大林特畜基地和油市、歇马山、桐梓铺村“三大农业科技示范园”。

企业方面初步形成以毛巾加工为龙头的纺织业,以打谷机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生石灰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以麻花为龙头的副食品饮料加工业,以棕床、家俱加工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等五大工业体系。

民营经济朝着“一村一品,一街一色”的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年产值营业额2.6亿元。

全镇拥有综合农贸市场2个,工业品市场1个,大小商场13个,平价超市7个,临街门店420个,零售摊点110个,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

区域优势凸显,辐射作用强劲,吐纳周边物资,聚集四方商贸,已成为修水、港口、金塘、铜钟、路口等地近20万人口事实上的经济中心。

6.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

镇域范围内主要过境干道有106国道段(长武公路)和去往江西的金龙山街。

在镇内以白霓镇区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出去,形成全镇主要交通骨架。

各行政村之间有4m—5m宽水泥路相连,有的路段缺乏建设,尚为沙土小路。

(2)公共设施

镇域的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布置在镇区内,各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教育机构:

目前有镇高中1所(崇阳白霓高中),服务于全镇域;初中2所(白霓镇中学和白霓镇大白中学);全镇有小学32所;除白霓镇中心小学布置在镇老区中节街处,白霓镇白霓小学位于镇区南侧,其它小学则分布在主要行政村,全镇有幼儿园4所,也相应分布在镇区及行政村内,但规模小、设备简陋、师资较缺乏。

医疗卫生设施:

镇区设有中心医院,各行政村设卫生站。

(3)基础设施

供水:

白霓镇水源取自白霓自来水厂,建于1984年,在镇西南金城山上,该厂从高堤河黄土潭中取水,日产水3000t,能满足镇区目前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农村供水自1982~1985年,采取引泉打井修水塔等,对平畈地区进行饮水改良,镇区大部分群众已饮用卫生水。

排水:

白霓镇区排水现为雨污合流,以暗渠排水为主,经管道就近直排入白霓圳。

村落内部有排水暗沟,直接排入各个水塘。

其它地方尚未建立系统排水设施。

电力:

白霓镇建有3200kv变电站。

电力线基本能通到各村,可以满足生产、生活要求。

白霓镇2005年全年用电总量1111万kwh。

电信、邮政:

白霓镇电信局位于镇区106国道北侧,镇区内建有移动通信塔二座。

2005年全镇程控交换机容量5500门,实装电话5200门,其中镇区实装电话1300门,现全镇各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电话。

白霓镇邮政支局地处镇区106国道北侧。

7.农村居民点

根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资料及实地调查,可看出白霓镇的乡村居民点具有如下特点:

(1)数量多、规模小、集聚性弱

由于长期以来村庄建设的无序性,白霓镇的村庄近乎是均衡点状分布,一般村庄规模较小,大规模的村庄一般为行政村驻地。

由于住房布点分散,建筑零乱,使各种辅助房和空隙地面积增多。

同时由于传统生活习惯和相互攀比,使各种建筑占地面积过大。

(2)住房样式缺少权威性指导,乡村景观差

虽然有土地规划指标控制,但普遍存在原拆原建的现象,形成天女散花的村庄布点形态。

有的村庄盖起了一幢幢的楼房,但均只考虑到各家各院,且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造成整体景观不佳。

(3)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施极少

白霓镇的乡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缺乏,功能不全。

由于经济实力及一些主观原因,文化娱乐设施尤为缺乏。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村庄分布过于分散有关。

二影响白霓镇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的因素

1.劳动力呈非农业化趋势

人口迁移是一种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人口迁移的方式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对应,因而受到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的制约。

白霓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构成人口迁移的主体,由于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就地非农化成为主要的转移渠道,城镇则成为吸纳人口的主要去处。

2005年白霓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职工达5500人,占全镇劳动力的11%,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绝大部分为半劳动力。

有些劳动力由于不符合招工条件,才从事农业。

第二、三产业的职工在休息日和下班后的零星空余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以亦工亦农的方式维持着农业生产。

今后,随着农村规模经营方式推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他们已逐步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大部分劳动力完全脱离土地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随着产业向城镇聚集,人口亦向城镇聚集。

2.城镇建设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利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全国各地的旅游业方兴未艾,发展旅游业给城镇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同时,这些资金注入到城镇建设中,促进了城镇发展,这就涉及到城镇建设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利用问题。

白霓镇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着优秀的古村落文化,在白霓镇区有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板街,全长317m,青石路,朱木门,马头墙,斗拱楣,雕栏画柱,檐牙高啄,古香古色,幽静悠长,吸引南来北往的客商。

镇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黄庭坚读书遗迹——金城墨沼,为“崇阳古八景”之一。

有许多村落大多建于明清,至今仍较完整的保留那时的古民居,有着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比如虎头冲。

对于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应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可以作为旅游资源使其放发活力,推进城镇建设。

3.区位条件优越

①白霓镇交通便捷,106国道自东向西贯通全镇并与往江西的公路交汇于镇中心区,使镇域与外部联系更加紧密,对外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贸易的流通。

②白霓镇是崇阳县东部片区的中心城镇,具有东部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同时自古以来就是崇阳县东部交通枢纽,周边物资集散地,近年来商贸业发展较快,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大,贸易繁荣,镇区长武商贸一条街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活跃。

③白霓镇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具有较好的深层次开发价值,发展前景良好。

这里吟唱出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崇阳广泛流传的民间长篇叙事诗《钟九闹漕》。

1977年,在本镇大市出土的商代铜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成为崇阳古代文明的象征。

1979年,治内出土的兽面纹提梁卣是青铜艺术瑰宝。

镇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黄庭坚读书遗迹——金城墨沼,为“崇阳古八景”之一。

有建于后唐和宋代的崇阳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枧堰、远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仍灌溉着万亩良田,瀑布飞流,气势壮观,成为一大奇观;有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板街特色商业街——中节街,古色古香,吸引南来北往的商客。

4.发展制约因素

白霓镇在客观上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发展中也存有较多问题:

近来商业发展主要是依托于长武公路发展起来的马路经济,这样长武公路既是过境车辆的必经路,又是镇内的商贸街,道路两边杂乱,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镇区的发展,尤其长武公路与去往江西的公路交汇于镇中心区,虽然方便了交通,但是对于城镇进一步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个私经济规模较小,真正上等级、上规模的企业为数不多;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资本原始积累尚未完成,企业用于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投入不足,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居民点分散,且受自然条件及思想观念的制约,布局不合理,既浪费了土地,也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的规模经营;镇村建设规划落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就业岗位少,村民生产、生活质量亟待改善;对外交通也主要是起通过的作用,“集”潜能没有发挥出来等等。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1.人口规模

白霓镇现有人口57317人,根据人口年龄构成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考虑人口机械增长的可能性,采用年递增率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计算,确定到规划期末全镇总人口为7.77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白霓镇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自然增长基本上控制在10‰。

至于机械增长率,虽然由于近期仍然有人口外流而出现负增长,但随着白霓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市场向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商品流通的不断繁荣,就业岗位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机械增长渐趋稳定。

同时,在新一轮体系规划指导下,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会进一步促进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而由于白霓镇具有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将会吸纳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机械增长将逐渐转“负”为“正”。

因此,根据白霓镇2005年镇区人口为1.8万人,镇域人口5.7317人、城镇化水平31%的现状,经测算确定。

规划近期镇区人口为2.5万人,镇域人口为6.5万人,城镇化水平38%,远期规划镇区人口为3.5万人,镇域人口为7.77万人,城镇化水平45%。

二经济发展目标与产业布局

1.经济发展目标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7.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亿元,工业产值3.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7亿元。

根据白霓镇人民政府有关经济发展规划,结合白霓镇经济发展条件,确定经济发展目标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教兴镇,立足创新,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素质,在规划期内,努力把白霓镇建设成为崇阳县东部的商贸型小城镇。

到201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4亿元,年均增长10,到202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30亿元,年均增长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产业布局

农业:

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

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稳定粮食生产,加大多种经营开发力度,优化产品结构。

发展方向为:

优化粮油生产,扩大农副产品经营规模,大力建设产业基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工业:

围绕改革引进抓工业。

依靠现有工业基地,形成以毛巾加工为龙头的纺织业,以打谷机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小红砖、生石灰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以麻花为龙头的副食品饮料加工业,以棕床、家俱加工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等五大工业体系,集中布置工业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全面推进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深化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精品名牌,用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无污染工业项目。

第三产业:

围绕特色抓第三产业。

白霓镇旅游和商贸经济特色明显,基础较好,将逐步加大对第三产业投资开发。

合理调整白霓的产业布局,发挥白霓的特色产业,如工业、商业等,挖掘其潜在产业,如旅游业,力求做到产业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和旅游带镇。

三镇域体系规划的总体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立足镇区、面向城市、服务农村,搞活市场和流通,突出发展中心集镇,以交通干线为轴,优化村镇空间布局。

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联系便捷的村镇体系格局。

1.集中城镇化

集中建设中心城镇,选择镇内若干经济基本较好及区位优势突出的村予以重点发展。

2.城乡一体化

将各级城乡居民点纳入镇域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在集中城镇化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格局,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3.撤村并点

采取远近结合,尽量不打破行政村界线,促使相邻村庄进行合并,使耕地分配相对均匀,便于实施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

四镇域体系规划

1.等级规模结构

镇域城镇分为三级,即中心城镇——中心村——基层村。

其中中心城镇人口规模为2.4万人左右;中心村人口为2000~4000人;基层村人口为300~500人左右。

2.村镇职能结构

①中心镇:

镇域中心、白霓镇政府驻地、县域东部片区中心城镇,城镇类型为商贸型小城镇,发挥其传统周边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发展以雷竹,麻花传统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形成多种高、新、轻工业等工业科技园,同时利用中节街特色,金城山等人文自然景观,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中心。

②中心村:

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日常公用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

依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白霓镇中心村为白霓村、余耕村、石山村。

中心村以发展少量与农业配套的加工服务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形成一定地域农村居民点的中心。

③基层村:

以现代农耕为主要功能的农村居民点。

由现有零星分布的自然村撤并,并以现有行政村及主要居民点位置选取而定,规划基层村22个。

3.镇域道路交通规划

106国道、去往江西的公路将作为镇域对外交通的主要干道。

规划将106国道在镇区内的一段改线,向北推移500~650m左右,将镇区的对外交通引向镇外,减少外部交通对镇区的干扰。

同时,原有的106国道在镇区内的部分将作为镇区交通的主干路。

镇域内的通向中心村的道路,要逐步提高等级,改善路面结构,提高整个镇域的交通状况。

镇域内部的公路分级布置,按照其性质和功能,分为三级:

一级路是106国道,根据区域规划,106国道将逐步改造成一级路,道路红线宽30m,这是镇域东西向主干道,106国道在过镇区范围道路红线拓宽放大到60m;

二级路主要是由镇区通向各个中心村、基层村的道路,路宽为9~12m;

三级路宽7~9m,主要由二级路通向一二级路到达不了的基层村。

以上三级路要逐步修建和完善,争取达到村村可通汽车,各村之间能方便联系。

4.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①在镇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远近结合、集中紧凑、节约用地”的原则,加强镇区建设。

②坚持“科教兴镇”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教育多级网络。

由于原镇区高中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水平不高,将其取消改建成镇区小学,在镇区设立镇中心初中,规模为32班,逐步提高教育设施。

规划期末镇域形成32所完小:

在镇区合并,设立3所,作为镇中心小学;其余30所布置在各村落。

幼儿教育,除镇区规划1所幼儿园外,应配备成师资及各项设施齐全的正规幼儿园。

基层村视需要适当设班。

③中心村,除必须设村委会等行政管理建筑外,还应配备卫生所、计生站、小百货、食品、理发、洗浴以及文化站、信用社等公共建筑,可在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地段集中安排,形成村中心。

④基层村则视需要,可设文化站、卫生室、百货、饮食、理发、洗浴等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它设施必要时可就近由中心村提供服务。

5.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规划

加大白霓自来水产的日产量,满足城镇的新区建设,规划给水管网将延至新106国道和新区,然后由镇区沿几条主干道送至各中心村,基层村供水采用自建机井与集中供水相结合。

镇域给水管网沿主要交通道路布置。

给水管网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东侧。

(2)排水规划

镇区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排放,雨水就近排入水体,不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河道。

工业排水,比如在镇区内的新工业区,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然后才能排入高堤河。

镇域内小型水塘较多,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

对于各中心村、基层村,可以进行分区排水。

在人口密度不大,水体农田吸纳能力容许的条件下,采取雨污合流制。

由于各村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处理后方可排放。

(3)供电规划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镇化,使用电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规划将提高白霓变电站的发电能力。

镇域内的电力线主要以10KV出线,通往各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区内现有不合理线路需分片改造。

(4)电讯规划

保持电信局规模,扩大其服务范围。

(5)广播、电视规划

规划期末镇域有线电视的普及率要达到90%。

规划镇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近期80%,远期达95%。

结合新建广播电视工作用房,完善提高广播电视设备,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转播。

5.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

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对有些污染型企业,必须执行“三同时”的制度,污染物须经工厂一级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污水排放一级标准,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各条河流、地表水体环境质量达到国家III类标准;固体噪声源达标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分贝;绿化覆盖率大于40%。

环卫设施:

在镇区设立垃圾中转站,推广垃圾袋装化,同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又分为可降解垃圾和不可降解垃圾,可降解垃圾可以深埋处理,不可降解垃圾推荐采用焚烧的方法。

6.防灾规划

规划镇区防洪标准为国家Ⅳ级20年一遇的标准。

按照需要,补充和更新闸站建设。

白霓镇不是重点的抗震设防地带,一般建筑物按地震烈度6度设防,但生命线工程建设(包括交通设施、供水和电力电信设施等)和重要的公共建筑建设应提高一度即7度设防。

镇区内的公园、广场、停车场、道路等开阔场地作为震时的疏散地。

7.旅游规划

白霓镇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有着很大的旅游潜力,但是由于交通等方面的不便,现在还未形成旅游体系,没有明确的旅游路线,规划中将采取“以点带面”的办法,即先发展完善镇区及周边的旅游,以此来带动整个镇的旅游发展,最后形成有体系、有规模的局面。

镇区与周边旅游规划主要体现在:

(1)石板街中节街建于明清时代,全长317m,青石路,朱木门,马头墙,斗栱楣,雕栏画柱,檐牙高啄,古香古色,幽静悠长,吸引南来北往的客商,但是现在有些房子已遭破坏,有些房子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面临拆除的境地,商业气氛大不如从前,而显得破败缺乏生机。

重整中节街,从整体着手,尽量保护原汁原味的特色,对于破败的地方加以修葺、更新,体现出中节街的历史发展轨迹,将中节街建设成为既体现古街历史风貌,又体现时代气息的商业步行街,恢复一些传统工艺,促进旅游发展。

(2)白霓桥是白霓镇的最初的起源地,历史悠久,它架于白霓圳上,是一座石拱桥,但是现在白霓桥周围空间狭小,人员拥挤,再加上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白霓圳,造成水体遭受污染,影响景观,规划中将白霓桥作为白霓镇的一个象征标志,扩大周围空间,整治水体环境,引入绿化,最终成为中节街上的一个节点空间。

(3)金城山是白霓镇区的一个景观制高点,可以俯瞰全镇,同时它上面有宋太史黄庭坚读书遗迹——金城墨沼,为“崇阳古八景”之一。

对山体加以保护,禁止乱砍乱建。

(4)石枧堰、远陂堰是建于后唐和宋代的崇阳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至今已越千年,仍灌溉着万亩良田,瀑布飞流,气势壮观,成为一大奇观,而且距离镇区较近,交通方便,刻意于镇区景点连成一片。

镇域范围的景点有各大水库,气势壮观;有大白浪口温泉日出水量1300——1600t,水温达42℃,其水质纯正,色泽晶莹清亮,口感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